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9085发布日期:2021-08-31 13:3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是我国常见的水虻种类之一,黑水虻腐生性昆虫,取食范围广泛(粪便、餐厨垃圾、腐烂有机物、果蔬垃圾等),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四个阶段,约30-40天,作餐厨处理的幼虫生长期仅为5-7天,但是幼虫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相关产品适于进行商业化开发与推广销售;同时,黑水虻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突出,不仅可取食新鲜的餐厨垃圾,而且食谱宽、取食量大、发育周期适中、容易饲养、幼虫营养价值全面、生态安全性高、抗逆性强、对油盐不敏感等,从而使得其成为餐厨废弃物处置领域最具前景的生物物种。

目前黑水虻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周和底部不透气的盒体养殖,另一种是四周和底部透气的网兜养殖。两种模式各具优缺点,盒体养殖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管理,而网兜养殖则有利于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但是这两种养殖方式的铺料厚度都不超过10cm,单位用料量(有机废弃物)不超过100kg,单位面积黑水虻虫产量不超过20kg。因此导致黑水虻虫产量低和有机废物物处置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高密度养殖的黑水虻养殖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框、调气框、进风组件以及排风组件,所述调气框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养殖物料的网板,所述养殖框位于所述网板上,所述养殖框的内腔通过所述网板与所述调气框的内腔相通,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调气框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排风组件位于所述养殖框的上方。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位于所述调气框的下方,所述养殖框与所述调气框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气框的两侧设有用于抽拉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养殖框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气框的前侧设有把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气框的后侧设有可上下翻转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有与所述养殖框相扣接的卡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机以及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与所述进风机相连接,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调气框的进风口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风管设有沿着轴向滑动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调气框的进风口相扣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排风组件包括排风机以及排风管,所述排风机设于所述排风管的末端,所述排风管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养殖框的内腔相通的通风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风管的轴向和所述排风管的轴向与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相一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框的上方还设有进料管,所述进料设有若干个延伸通向所述养殖框的内腔的支管。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网板将所述养殖框的内腔和所述调气框的内腔分隔开来,在所述网板上铺适量饲料并用所述养殖框围住,当堆体温度升至40℃时或养殖厚度超过10cm时,通过所述进风组件从下至上输送气流,也就是气流从所述养殖框的内腔流向所述调气框的内腔,穿过养殖堆体,养殖过程产生的养殖废气通过排风组件排出,形成一个空气循环系统,该结构能够调节堆体温度并为堆体供氧,不会受到养殖厚度不能超过10cm的限制,实现黑水虻高密度养殖,操作难度低,产出效率高,大大提高了有机废物处置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黑水虻养殖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黑水虻养殖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黑水虻养殖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框;2.调气框;3.网板;4.输送带;5.导向板;6.把手;7.连接板;8.卡扣;9.进风机;10.进风管;11.连接头;12.排风机;13.排风管;14.通风口;15.进料管;16.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先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框1、调气框2、进风组件以及排风组件,所述调气框2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养殖物料的网板3,所述养殖框1位于所述网板3上,所述养殖框1的内腔通过所述网板3与所述调气框2的内腔相通,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调气框2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排风组件位于所述养殖框1的上方。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黑水虻养殖系统,利用所述网板3将所述养殖框1的内腔和所述调气框2的内腔分隔开来,在所述网板3上铺适量饲料并用所述养殖框1围住,当堆体温度升至40℃时或养殖厚度超过10cm时,通过所述进风组件从下至上输送气流,也就是气流从所述养殖框1的内腔流向所述调气框2的内腔,穿过养殖堆体,最后养殖过程产生的养殖废气通过排风组件排出,形成一个空气循环系统,该结构能够调节堆体温度并为堆体供氧,不会受到养殖厚度不能超过10cm的限制,实现黑水虻高密度养殖,操作难度低,产出效率高,大大提高了有机废物处置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包括输送带4,所述输送带4位于所述调气框2的下方,所述养殖框1与所述调气框2为可拆卸连接。在养殖结束后,收虫时只需取下所述调气框2,黑水虻虫和虫沙即可落入下方所述输送带4上,经过所述输送带4输送至分筛进行筛选,实现自动化养殖。其中,所述输送带4由常规的输送装置进行传动运输,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气框2的两侧设有用于抽拉的导向板5,所述导向板5与所述养殖框1滑动连接,所述调气框2从水平方向抽拉出,所述养殖框1限制堆体保持在原来位置,在所述调气框2抽拉脱离后,黑水虻虫和虫沙就会向下掉落。其中,所述养殖框1的侧板下方还可以设置短毛扫,所述短毛扫与所述网板3接触,在抽拉所述调气框2过程中,所述短毛扫能够扫动堆体,避免过多的残渣残留在所述网板3上。结合图2所示,所述调气框2的前侧设有把手6,便于推拉所述调气框2。

进一步的,所述调气框2的后侧设有可上下翻转的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设有与所述养殖框1相扣接的卡扣8。在养殖过程中,所述连接板7向上翻并通过所述卡扣8固定在所述养殖框1上,避免所述调气框2脱离所述养殖框1。在养殖结束进行收虫时,解开所述卡扣8,所述连接板7向下翻,解除该连接板7的限制作用,实现从一侧拉动所述调气框2。其中,所述调气框2的抽拉方向平行于输送带4的输送方向,便于工作人员在输送装置的一侧拉走所述调气框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机9以及进风管10,所述进风管10的一端与所述进风机9相连接,所述进风管10的另一端与所述调气框2的进风口相连接,所述进风机9为鼓风机。所述养殖框1设有温度传感器以及距离传感器等检测元器件,当堆体温度升至40℃时或养殖厚度超过10cm时,打开鼓风机为堆体提供气流,鼓风机设有定时功能,可以定时开启,可以调节堆体温度、为堆体供氧以及干化养殖残渣。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10设有沿着轴向滑动的连接头11,所述连接头11与所述调气框2的进风口相扣接,当需要抽拉所述调气框2时,通过拆卸所述连接头11,实现所述进风管10与所述调气框2的分离,便于抽拉所述调气框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组件包括排风机12以及排风管13,所述排风机12设于所述排风管13的末端,所述排风管13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养殖框1的内腔相通的通风口14,所述排风机12为离心风机。通过所述排风机12形成的负压收集养殖过程产生的养殖废气,并排送到除臭设备中集中处理,形成一个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10的轴向和所述排风管13的轴向与输送带4的输送方向相一致,也就是所述进风管10可以串联多个调气框2,所述排风管13可以串联多个所述养殖框1,同时为多个养殖装置提供空气循环,提高能耗利用率,并使得整体系统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所述养殖框1的上方还设有进料管15,所述进料设有若干个延伸通向所述养殖框1的内腔的支管16,通过所述支管16向下提供物料,所述进料管15的轴向与输送带4的输送方向相一致,使得所述进料管15可以串联多个所述养殖框1,同时为多个养殖装置添加物料,每天根据幼虫的生产情况,打开所述支管16的阀门添加适量的饲料,让幼虫在固定时间取食完,养殖过程中幼虫一直在新鲜饲料中取食。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黑水虻养殖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所述网板3分隔成两层,养殖过程中能够在底部进行曝气,为堆体提供流动空气,可以调节堆体温度、为堆体供氧、干化养殖残渣,不再受限于养殖厚度不能超过10cm,实现黑水虻高密度养殖;(2)所述养殖框1和所述调气框2为可拆卸式连接,收虫时只需取走所述调气框2,黑水虻虫和虫沙即可落入下方输送带4上,无需人工采收,实现自动化养殖;(3)养殖盒上方设置有布料管道,可以少量多次的为黑水虻补料,让黑水虻幼虫一直处于取食状态,提高产出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收益。

上方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