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角菌科真菌sj18及其在松材线虫防治上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64880发布日期:2021-03-05 14:4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炭角菌科真菌sj18及其在松材线虫防治上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炭角菌科真菌sj18在松材线虫防治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2.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树感染寄生虫——松材线虫引起松树萎蔫死亡的一种国际重大检疫性病害。1982年我国首次在南京市紫金山黑松上发现松材线虫病,死树265株,到2017年,35年时间内松材线虫病先后在18个省的300多个市县发生。在我国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典型的病原主导性病害,即病害的发生取决于有没有病原的感染,一旦感病,其结果就是死亡,因此,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我国全国松林面积有5亿多亩,三十多年来的观察发现,我国所有乡土松树如马尾松、黑松、赤松、琉球松、华山松、云南松、思茅松、黄山松、华山松、红松等都是易感病树种。事实上,目前松材线虫病已经成了我国的头号森林病虫害。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病害,它由媒介昆虫-松墨天牛传播,所以这个病害既涉及到病,又涉及到虫,非常复杂。目前,防治媒介昆虫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喷洒化学药剂;二是用引诱剂引诱媒介天牛;三是生物防治。在自然界中喷洒化学药剂,要求每隔几天大面积喷洒一次药剂,这个办法经济成本很高。引诱剂防治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回答防治后林间还有多少天牛数量,因此显然也不能把它做为松材线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措施方面当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真菌—球孢白僵菌:寄生天牛幼虫使其死亡;第二个是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可寄生天牛幼虫使其死亡;但这些方法在林间的影响因素很多,防治效果很不稳定,也不确定。在控制松材线虫病方面,生产上用的比较多的是用生物杀线剂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进行树干注射,注药一次能防2-3年。但是这种树干注射剂价格高,注射全程由人工完成,因此仍然成本较高,通常只能应用在重要区域或古树名木上。全国大面积的松树,特别是马尾松,亿万年来随着进化的发展适应于我国的气候环境,是我国的乡土树种,也是造林先锋树种,具有很多的优点,不能把它彻底放弃掉。目前,我们国家也开始做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育种,但这是一条长期的道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
3.利用真菌侵染使松木获得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方法。事实上,这个方法已经在菌根的研究中有所证实,如中华美牛肝菌、黄豹斑鹅膏和彩色豆马勃等真菌,在接种到马尾松和黑松上后能够延缓或减轻其苗木的死亡。但是,目前尚未发掘出在驱虫和熏蒸方面有足够效力的侵染真菌,多年来这方面的进展不大,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发明即从这个角度,在筛选出具有驱虫和熏蒸等多重作用的炭团菌属真菌sj18(已授权发明201710795984.0)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作为松材线虫的生物农药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原有发明“一种炭角菌科真菌及其应用”(专利号201710795984.0)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利用该菌杀灭松材线虫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炭角菌科真菌(xylaria radix)sj18,其保藏号为cgmcc no.12780;
所述的炭角菌科真菌及其粗提取物作为松材线虫杀灭剂的应用;本发明的炭角菌科真菌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与环境友好兼容、无污染无残留,对松材线虫有独特的控制作用,可作为无公害新型农药。
5.附图说明
6.图1为sj18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图2为不同浓度的甲维盐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3为不同浓度的sj18的pdb培养发酵液上清液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4为不同浓度的sj18的大麦发酵液上清液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5为不同浓度的sj18菌的70℃水抽提物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6为不同浓度的sj18菌的70℃水抽提物加甲维盐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7为不同浓度的sj18菌的100℃水抽提物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8为不同浓度的sj18大麦发酵液70℃恒温30min后的上清液下线虫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9为纯水对照。
7.具体实施方式
8.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述的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作限定作用。
9.实施例1:炭角菌科真菌的分离从一株野生山核桃林木的根部取材,洗净,切成2cm左右小段,先经70%酒精表面消毒,再用50%安替福民(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半小时,最后无菌水浸泡冲洗4-5次;将消毒好的材料在超净台上切开,接种到pda培养基(固体土豆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待有菌长出时,分别划线纯化,并分别提取dna进行分子鉴定,从而获得并确认该菌株。确认该菌株的具体步骤如下:1)从pda平板上挑取待测菌加入至悬浮溶液a中,在菌液中加入经灭菌后的直径3-5mm碳化钨圆珠1颗,置于沸水浴中5min后,在液氮速冻下,用往复式粉碎机研磨,研磨粉碎后,待恢复至常温;2)准备高吸附力的柱子:取带过滤柱的离心管,加入吸附剂悬液s,离心处理,使吸附剂在过滤柱中形成斜面,舍弃滤液;3)菌裂解和核酸吸附:加入裂解液l到步骤1)处理后的菌液中,上下剧烈震荡,静置,离心,再取上清加入到步骤2)制好的吸附柱中,室温放置,离心,舍弃滤液,收集管重新放回;4)清洗:取步骤3)得到的上清液加入清洗液w,离心,清洗,每次倒掉收集管的滤液,最后一次离心15s后,吸附柱不再放回收集管;5)洗脱:将吸附柱转移到新离心管中,滴上10-15μl洗脱液e,盖紧盖子,保持60℃、5-10min,离心,收集到的滤液即为提取到的微量核酸溶液;6)its序列的pcr扩增:取步骤5)得到的微量核酸溶液为模板,以引物its4(5
’-
tcctccgcttattgatatgc-3’)和its5(5
’-
ggaaggagaagtcgtaacaagg-3’)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积是60μl,10x taq buffer 6μl, 2.5 mm 的dntp mixture 5μl, taq 3u, 10μm的引物各2.5μl,模板体积为6μl,剩余用纯水补足;pcr反应程序为:95
°
c 300s;94℃ 15s,52
°
c 45s,72
°
c 45s,共35-40轮循环;72℃ 300s。其扩增产物约600bp,该产物以常规pcr产物切胶纯化方法纯化后,最后以its4为测序引物,测得其its序列为:ttctagctgagctgaggtcacctctagaatatataggggtttaacggctaccagccagggccaccacacgagcgagagagattactacgctgagagtgtaccctaactccgccactaactttgaggaactacgccgtagattcccaacgctaagcaacaagggcttaagggtcgaaatgacgctcgaataggcatgcccactataatactaatgggcgcaatgtgcgttcaaagattcgatgattcgctgaattctgcaattcacattacttatcgcatttcgctgcgttcttcatcgatgccagaaccaagagatccgttgttgaaagttttaacttatttaggtttacaattcatagaaacagtaataaaaaacaaaagtttggcggtccttcggcggaccataagccggctacagggtagctacagggtaactatagggtagctgcagggtaactacagggtaactatagggtaactacagggtagccgtagctcacgccgaggcaacgacggtaaggttcacaaagggtttggagttttaataactcagtaatgatccctccgctggctcaccaacggagaccttgttcgattttttaacttccaagga经blast比对,与现有的xylaria sp. ys-13菌株相似性为97%,可以认为是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定名为sj18;作为优选:上述的溶液a为:100 mm tris-hcl,25 mm edta,2.0 m nac1,rnasea 10μg/ml,ph 8.0;上述的带过滤柱的离心管是由离心柱铺上1-3层孔径1-10μm的亲水微孔滤膜压紧得到;上述的吸附剂悬液s通过以下步骤制得:称取3g硅土至50ml三角瓶中,加20-30ml双蒸水,充分振荡,静置片刻,去上清,清洗3遍,加入双蒸水至2倍硅土体积,总体积约20ml,经高压灭菌后常温存放待用;上述的裂解液l由以下组分混合得到:异硫氰酸胍30g、无菌水40ml、ph5.2的灭菌naac 3ml、灭菌10% sds 2.5ml、灭菌甘油2.5ml,总体积为50ml;上述的清洗液w为浓度70%的酒精溶液;上述的洗脱液e为灭过菌的tris溶液,ph8.5; 该菌株可以接种入pdb培养基(液体土豆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然后加甘油等冷冻保护剂以菌丝形态在超低温冰箱作永久保存。炭角菌科真菌 (xylaria radix)sj18于 2016 年08 月08 日保存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其保藏编号是 :cgmcc no.12780。
10.实施例2: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炭角菌科真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sj18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温度为32-34℃,在32℃下0.5cm菌块4天可以长到8cm,在ph5-11均能正常生长,且生长速度不受影响。菌丝初生长时为白色,培养1周后菌呈深褐色,不产孢子。图1为sj18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
11.实施例3:菌株发酵液杀灭松材线虫的效果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松材线虫收集1)取备用的pda平板,接种入灰葡萄孢菌,25℃培养,长满整个平板后,倒放于4℃保存备用;2)将松木块用纱布包裹,放于密封的塑料袋中,加无菌水,于20-25℃水浴浸泡过夜后,浸泡液2000rpm离心3-5min,去上清,留1-5ml,即为虫液;3)取20-50μl虫液以划线的方式加入到步骤1)中长满菌丝的灰葡萄孢平板上,25℃生长至虫子面积达培养皿2/3以上,4度冰箱保存备用;2.线虫筛选1)提前一天把线虫平板从4度冰箱中取出, 22℃培养一晚,用移液器将无菌水加入到该线虫平板清洗,然后收集含虫清洗液;2)收集的虫液经10-20μm的尼龙滤膜过滤,滤液为幼虫,滤膜上粘附的为成虫,将滤膜从微孔滤器中取出,在无菌水中漂洗,这样就得到了所需的虫液,一般采用成虫进行抑制剂的筛选;3)将虫液1000g低速离心5min,去掉部分上清,用千分之一的琼脂糖溶液调节虫液至千分之0.5琼脂糖浓度,这样便于线虫悬浮分散均匀,借助40倍显微镜观察,调节每ml线虫数目至2000-4000条;4)取96孔板,按每孔25μl加虫液,再分别加无菌水25μl,调整总体积为50μl,同时起到降低琼脂糖浓度的作用,便于显微镜观察;3.sj18发酵产物收集和提取1)sj18菌在pda平板上32℃培养3天,用0.5cm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孔1-2个;2)取步骤1)的菌块1-2块,接种入200ml pdb培养基或大麦液体培养基,32℃振荡培养5天;作为优选大麦液体培养基为1l水含100g麦芽粉;3)菌丝发酵培养好后,用300目尼龙滤网抽滤,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的滤液4℃冷藏备用;菌丝50℃烘干,用粉碎机粉碎,4℃冷藏备用;4)将步骤3)的菌丝粉末进行水提,具体方法如下:水提取物:称取sj18粉末0.2g,加入10ml纯净水,混匀后在设定温度下保温30min,4000g离心,取上清0.22μm过滤灭菌,滤液分装后冰箱冻存备用;5)发酵液:sj18菌分别进行pdb培养基和大麦液体培养基的发酵,发酵液经300目尼龙滤布过滤,滤液经4000g离心,取上清液经0.22μm过滤灭菌,滤液分装后冰箱冻存备用;4.测试板制作1)上述步骤3中得到的发酵液和水提物分别稀释好并分装到96孔板中,每孔分别加25μl试剂和25μl无菌水,每孔的内容物具体见表1;表1:
表1中:a.阳性对照,不同浓度甲维盐(结果见图2所示);b. sj18在pdb培养基里的发酵液上清液经0.22μm过滤(结果见图3所示);c. sj18在大麦培养基里的发酵液上清液经0.22μm过滤(结果见图4所示);d. sj18菌丝70℃水抽提物(结果见图5所示);e. sj18菌丝70℃水抽提物加甲维盐(结果见图6所示);f. sj18菌丝100℃水抽提物(结果见图7所示);g. sj18的大麦发酵液70℃恒温30min,离心取上清液(结果见图8所示);h.阴性对照,纯水(结果见图9所示);2)在上述步骤1)的基础上,每孔加入步骤2的分步骤4)中获得的虫液50μl,混匀,每孔总体积100μl。每组各4个重复;3)将线虫培养在上述有药剂的96孔板中,控制环境温度25℃;5.数据处理1)用倒置显微镜在40倍放大下依次拍摄96孔板中的各孔,每隔2h拍摄一次所有孔的照片,追踪24h以上线虫的死活变化;2)利用软件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标识照片中线虫的状态,将线虫分为s形、g形、c形和j形。根据线虫死活的观察,s形、g形相加是活的线虫数,c形和j形相加是死的线虫数;3)将标识的状态进行电脑自动统计汇总,绘制每组线虫处理与时间的关系图,根据图形确定药物的抑制线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图8)相比,sj18发酵液不论是pdb发酵(图2)还是大麦发酵(图3),其发酵液在稀释至8倍浓度下,均能在8h内彻底杀死松材线虫;更低浓度的效果就不太稳定(图4);sj18菌丝不论经70℃(图5)、还是100℃(图6)热水抽提后都能在8h左右有效杀死线虫,但100℃下抽提的效果不太稳定,线虫容易复活。另外,甲维盐与sj18菌提取物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两者配合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既迅速又持久有效,在0.2g菌丝粉末/10ml水的抽提液作用下,即使在1mg/l的甲维盐浓度下,也能在6h左右彻底杀灭松材线虫。由此证明sj18发酵液及其粗提物有杀灭松材线虫的重要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