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岷江冷杉种子萌发更新的调控方法

文档序号:24930116发布日期:2021-05-04 11:1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岷江冷杉种子萌发更新的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其植被类型主要有灌丛、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暗针叶林林。川滇高山栎灌丛属于该区域的典型灌丛植被主要组分,且受人为干扰较大,天然更新缓慢,对该灌丛进行人工辅助更新以提升其生态功能尤为必要。为此,探讨该林区主要的本地顶级物种—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在该灌丛中的种子萌发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岷江冷杉作为川西亚高山林区主要更新造林树种,集中分布在海拔2300m~3800m的高山峡谷地带,其中在川西岷江支流杂谷河上游海拔3200~3700m各山谷中分布最多,耐阴性强,喜阴湿的生态环境。该树种天然更新主要受到母树密度、倒木蓄积量、灌木盖度和苔藓层厚度等因素影响,导致自然更新速率慢。岷江冷杉被认为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林线形成的主要树种之一,常在3000m以上地区以纯林形式存在,是该地区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但人为干扰和破坏较严重,导致自然更新速率慢。森林采伐后主要靠人工更新,鉴于岷江冷杉种子在灌丛林下的萌发状况不甚了解,对其种子萌发更新的研究,其结果有利于灌丛林分结构更新调控,提高森林更新演替速率以改善其生态功能。

土壤种子库是植物群落更新与自然恢复的种源基础。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土壤种子在确保当地植物的持续性、维持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恢复以及在决定植物群落的演替途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森林更新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种子损耗及其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种子寿命以及萌发等方面值得深入研究,有助于分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种子的转换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森林自然更新恢复演替过程中树种的更新与物种的替代机制奠定基础。岷江冷杉是川西高山/亚高山主要更新造林树种,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处于生态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植被系统和土壤系统的接触面上,因此,较为稳定的植被系统与土壤系统可以加快种子萌发生长,以促进林分结构的更新演替进程。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ides)灌丛因其生长速率低下使其灌丛群落更新演替缓慢,在人为或自然干扰后,由于其萌生能力强,常形成低矮密集灌丛,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鉴此,采用川滇高山栎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林分郁闭度对岷江冷杉种子调控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种子更新的调控方法。通过特定生境的布控,使得岷江冷杉种子发育率提高,从而促进川滇高山栎灌丛林分结构的快速更新。

一种促进岷江冷杉种子萌发更新的调控方法,其生长土壤有地表枯落物覆盖,且其种植于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ides)灌丛林下,密度为2344~8258丛/公顷,该生长土壤所在群落郁闭度为0.3~0.5。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川滇高山栎灌丛所处环境为海拔3000~3300m,年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16℃,年无霜期约200天,≥10℃的年平均积温为1300℃,年均降水量850mm,年实际蒸发量1450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在本发明所限定生境下,岷江冷杉种子发芽率率相比无地表枯落物覆盖和灌丛林分郁闭度>0.5背景下的种子发芽率更高,说明本发明所限定的生境条件,有利于岷江冷杉种子萌发,进而促进川滇高山栎灌丛林分结构的更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促进岷江冷杉种子萌发更新的调控方法,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米亚罗林区,其所处环境为海拔3000~3300m,年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16℃,年无霜期约200天,≥10℃的年均积温为1300℃,年均降雨量850mm,年实际蒸发量1450mm,灌丛林分郁闭度为0.63~0.91,其密度为100棵/平方米。在不同灌丛林分中,随机选择郁闭度在0.3~0.5和0.6~0.9之间布置地表无枯落物覆盖(对照)和地表枯落物覆盖的多个小样方,用于播撒岷江冷杉种子,测试有地表枯落物覆盖(约2~4cm厚度)和无地表枯落物覆盖条件的种子发芽率。

实施例1

米亚罗林区尽头寨,川滇高山栎−粉背黄栌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81%、粉背黄栌cotinuscoggygriavar.glaucophylla,占比5%),样地布设海拔为3300m的东南坡,坡度在20~25°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3.1m,林分密度4117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91,草本层盖度65.1%,苔藓层盖度4.5%。

在尽头寨播种,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无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4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3)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8)

实施例2

米亚罗林区尽头寨,川滇高山栎−粉背黄栌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81%、粉背黄栌,占比5%),样地布设海拔为3300m的东南坡,坡度在20~25°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3.1m,林分密度4117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91,草本层盖度65.1%,苔藓层盖度4.5%。

在尽头寨播种,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无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选择灌丛生长相对较少的空隙处布设样方,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3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8)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8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3)

实施例3

米亚罗林区尽头寨,川滇高山栎−粉背黄栌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81%、粉背黄栌,占比5%),样地布设海拔为3300m的东南坡,坡度在20~25°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3.1m,林分密度4117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91,草本层盖度65.1%,苔藓层盖度4.5%,枯落物厚度,4.0cm。

在尽头寨播种,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有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7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3)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8)

实施例4

米亚罗林区尽头寨,川滇高山栎−粉背黄栌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81%、粉背黄栌,占比5%),样地布设海拔为3300m的东南坡,坡度在20~25°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3.1m,林分密度4117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91,草本层盖度65.1%,苔藓层盖度4.5%,枯落物厚度,4.0cm。

在米亚罗林区的尽头寨播种,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有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8)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5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4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3)

实施例5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云杉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69%、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mast.,占比11%),样地布设海拔为32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5~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5.2m,林分密度8258丛/公顷,灌丛林分郁闭度0.63,草本层盖度8.8%,苔藓层盖度6.1%。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无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8)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雨水冲刷痕迹)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雨水冲刷较弱,有动物干扰)

实施例6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云杉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69%、紫果云杉,占比11%),样地布设海拔为32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5~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5.2m,林分密度8258丛/公顷,灌丛林分郁闭度0.63,草本层盖度8.8%,苔藓层盖度6.1%。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无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4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6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雨水冲刷痕迹)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雨水冲刷和动物干扰痕迹)

实施例7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云杉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69%、紫果云杉,占比11%),样地布设海拔为32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5~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5.2m,林分密度8258丛/公顷,灌丛林分郁闭度0.63,草本层盖度8.8%,苔藓层盖度6.1%。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有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8)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雨水冲刷痕迹)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雨水冲刷和动物干扰痕迹)

实施例8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云杉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69%、紫果云杉,占比11%),样地布设海拔为32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5~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5.2m,林分密度8258丛/公顷,灌丛林分郁闭度0.63,草本层盖度8.8%,苔藓层盖度6.1%。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有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5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3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3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

实施例9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华山松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71%、华山松pinusarmandii,占比7%),样地布设海拔为30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8~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4.9m,灌丛林分密度2344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66,草本层盖度76.3%,苔藓层盖度7.2%,枯落物厚度2.5cm。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无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7,地势平缓)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33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

实施例10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华山松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71%、华山松,占比7%),样地布设海拔为30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8~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4.9m,灌丛林分密度2344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66,草本层盖度76.3%,苔藓层盖度7.2%,枯落物厚度2.5cm。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无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8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地势平缓)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3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7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约2m处有岷江冷杉大树)

实施例11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华山松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71%、华山松,占比7%),样地布设海拔为30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8~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4.9m,灌丛林分密度2344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66,草本层盖度76.3%,苔藓层盖度7.2%,枯落物厚度2.5cm。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有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7,坡度较缓)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10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6)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57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

实施例12

米亚罗林区十八拐沟斯博果社,川滇高山栎−华山松灌丛(川滇高山栎占比71%、华山松,占比7%),样地布设海拔为3000m的西南坡,坡度在28~36°之间。灌丛群落高度为4.9m,灌丛林分密度2344丛/公顷,灌丛郁闭度0.66,草本层盖度76.3%,苔藓层盖度7.2%,枯落物厚度2.5cm。

在三组小样方中,土壤表面有枯落物覆盖,种植在川滇高山栎灌丛下,每组播种100颗种子。

第一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4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坡度较缓)

第二组,岷江冷杉种子有92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5,约2m处有岷江冷杉大树)

第三组,岷江冷杉种子有27颗种子发芽。(此组林分郁闭度为0.4)

综上所述,在川滇高山栎灌丛林下播撒岷江冷杉种子,在郁闭度≤0.5及地表有枯落物覆盖,且靠近岷江冷杉大树的背景条件下,种子萌发更新更快。这可能是因为在川滇高山栎灌丛林下,且地表温度较林分郁闭度高的林分地表略高且有枯落物使得含水量较多,因此,可以促进岷江种子的萌发更新。

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