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及方法

文档序号:25480730发布日期:2021-06-15 21:3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多孔菌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多孔菌又称多变拟多孔菌。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肾形或近扇形,稍平展且靠近基部下凹,直径5-12×3-8cm,厚0.3-1cm,浅褐黄色至粟褐色,表面近平滑,边缘薄,呈波浪状或瓣状裂形。菌肉白色或污白色,稍厚。菌柄侧生或偏生,0.7-4cm,粗0.3-1cm,黑色,有微细绒毛,后变光滑。菌管长2-3mm,与管面同色,后期呈浅粉灰色。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5个。多孔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可以分解枯枝落叶。但是目前暂无对多孔菌进行培养的方法,对其他菌类的培养方法也无法直接进行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暂无对多孔菌进行培养的方法,对其他菌类的培养方法也无法直接进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进行规模化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方法,包括:

第一步,利用生物发酵程序对土壤进行生物发酵:分别进行土壤增肥剂、微生物发酵菌剂的配制;所述微生物发酵菌剂按照质量份数由木醋杆菌2~4份、地衣芽孢杆菌3~5份、枯草芽孢杆菌2~3份、水8~10份组成;

第二步,将配制的微生物发酵菌剂置于培养基中进行活化处理,得到活化后的微生物发酵菌剂;

第三步,将活化后的微生物发酵菌剂与水按照1:80~100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得到喷施剂;

第四步,将土壤增肥剂施入土壤,进行充分融合,融合时间为2~3天;

第五步,融合结束后进行喷施剂的喷施:对多孔菌以及多孔菌生长周边区域进行喷施;

第六步,利用多孔菌培育程序对选择的多孔菌进行培育: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

多孔菌物种、成熟度识别和孢子液制备,即选取个体圆、无霉变、成熟度达90%以上的多孔菌作为种子,用不带加热功能的匀浆机粉碎成孢子液备用;

以窝堆发酵好的牛粪和蛭石为多孔菌孢子附着和培养基质,两种基质混合均匀后,加干净水将基质的含水量调为70-75%,然后再加多孔菌孢子液混合均匀即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

基质的质量比例为:窝堆发酵好的牛粪50-70%,蛭石30-50%;

在加干净水混合均匀的基质中,每100公斤基质中加用新鲜多孔菌500-600克制成的孢子液,然后与基质混合均匀制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

对制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进行培养。

进一步,所述利用生物发酵程序对土壤进行生物发酵前,需进行:

步骤一,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温度的监测,得到温度监测数据;利用湿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湿度的监测,得到湿度监测数据;

步骤二,利用主控机控制各个模块正常运行;利用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到监测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

步骤三,利用多孔菌信息采集程序进行多孔菌信息的采集;

步骤四,利用对比分析程序对多孔菌信息与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进行对比,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对比分析结果;

步骤五,利用栽培区域确定程序依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多孔菌栽培区域的确定;利用多孔菌选择程序进行监测的野外环境中野生多孔菌的选择;

进一步,步骤二中,所述通过数据汇总模块利用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包括:

(1)与温度监测和湿度监测数据接口对接,进行数据采集;

(2)配置计划任务以使数据采集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进行;

(3)根据采集的数据形成报表;

(4)对温度和湿度后台数据自动汇总,得到监测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

进一步,步骤三中,所述多孔菌信息包括多孔菌生长的温度、湿度信息,多孔菌生长周期。

步骤四中,所述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包括:

1)获取采集的多孔菌信息,从中提取出多孔菌生长周期;

2)对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得到温湿度数据表;

3)依据多孔菌生长周期对温湿度数据表的相应日期的数据进行提取;

4)获取采集的多孔菌信息,从中提取出多孔菌生长的温度、湿度信息;

5)将多孔菌生长的温度、湿度信息与提取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进行对比;

6)计算对比数据的相似度,相似度越高,越适合多孔菌生长。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通过栽培区域确定模块利用栽培区域确定程序依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多孔菌栽培区域的确定,包括:选择对比分析结果为高度相似的数据,依据选择数据进行对应的野外环境的确定,所述对应的野外环境即多孔菌栽培区域。

进一步,第六步中,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立即使用。

进一步,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还需进行:

将配制的固体接种剂施加到槽中,厚度5厘米;然后覆土填平,浇水,使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70-75%。

覆土填平,浇水后还需进行:

定期检查接种情况,取接种区的根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物种识别方法联合检测根系的感染情况。

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立即使用。

进一步,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还需进行:

每年的2-4月份,沿山核桃树冠的滴雨线开10-15厘米深、5-10厘宽的槽,将配制的多孔菌固体接种剂施加到槽中,厚度5厘米;然后覆土填平,浇水,使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60-70%。

进一步,覆土填平,浇水后还需进行:

定期检查接种情况,接种第一年间隔3个月和6个月,以后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取接种区的根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物种识别方法联合检测山核桃根系的感染情况。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包括:

温度监测模块、湿度监测模块、中央控制模块、数据汇总模块、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对比分析模块、栽培区域确定模块、多孔菌选择模块、生物发酵模块、多孔菌培育模块;

温度监测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温度的监测,得到温度监测数据;

湿度监测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湿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湿度的监测,得到湿度监测数据;

中央控制模块,与温度监测模块、湿度监测模块、数据汇总模块、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对比分析模块、栽培区域确定模块、多孔菌选择模块、生物发酵模块、多孔菌培育模块连接,用于通过主控机控制各个模块正常运行;

数据汇总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到监测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

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多孔菌信息采集程序进行多孔菌信息的采集;

对比分析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对比分析程序对多孔菌信息与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进行对比,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对比分析结果;

栽培区域确定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栽培区域确定程序依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多孔菌栽培区域的确定;

多孔菌选择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多孔菌选择程序进行监测的野外环境中野生多孔菌的选择;

生物发酵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生物发酵程序进行生物发酵;

多孔菌培育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多孔菌培育程序对选择的多孔菌进行培育。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对野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实现多孔菌生长周期内该区域温度和湿度信息,进而选择与多孔菌生长所需温度与所需湿度相适应的区域进行多孔菌的生产,能够实现多孔菌的培育,提高成活率,增强繁殖率;通过生物发酵实现对多孔菌所在区域土壤中微生物的发酵,为多孔菌以及周边的植株发育提供养分。本发明对多孔菌进行规模化培养,能够实现该区域枯叶的分解,为树木等植株提供更多养分。

本发明针对多孔菌老产区菌塘遭到严重破坏,产量急剧下降,利用多孔菌固体接种剂进行接种,接种成功率在85%以上,能快速的增加多孔菌的种植面积,提高效益。本发明培育技术,简单易学,投资少,见效快,种植户容易接受,便于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可明显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汇总模块利用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土壤进行生物发酵流程图。

图1中:1、温度监测模块;2、湿度监测模块;3、中央控制模块;4、数据汇总模块;5、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6、对比分析模块;7、栽培区域确定模块;8、多孔菌选择模块;9、生物发酵模块;10、多孔菌培育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及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系统包括:

温度监测模块1、湿度监测模块2、中央控制模块3、数据汇总模块4、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5、对比分析模块6、栽培区域确定模块7、多孔菌选择模块8、生物发酵模块9、多孔菌培育模块10;

温度监测模块1,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温度的监测,得到温度监测数据;

湿度监测模块2,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湿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湿度的监测,得到湿度监测数据;

中央控制模块3,与温度监测模块1、湿度监测模块2、数据汇总模块4、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5、对比分析模块6、栽培区域确定模块7、多孔菌选择模块8、生物发酵模块9、多孔菌培育模块10连接,用于通过主控机控制各个模块正常运行;

数据汇总模块4,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到监测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

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5,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多孔菌信息采集程序进行多孔菌信息的采集;

对比分析模块6,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对比分析程序对多孔菌信息与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进行对比,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对比分析结果;

栽培区域确定模块7,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栽培区域确定程序依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多孔菌栽培区域的确定;

多孔菌选择模块8,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多孔菌选择程序进行监测的野外环境中野生多孔菌的选择;

生物发酵模块9,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生物发酵程序进行生物发酵;

多孔菌培育模块10,与中央控制模块3连接,用于通过多孔菌培育程序对选择的多孔菌进行培育。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野生多孔菌规模化生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通过温度监测模块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温度的监测,得到温度监测数据;通过湿度监测模块利用湿度传感器进行野外环境湿度的监测,得到湿度监测数据;

s102,通过中央控制模块利用主控机控制各个模块正常运行;通过数据汇总模块利用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到监测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

s103,通过多孔菌信息采集模块利用多孔菌信息采集程序进行多孔菌信息的采集;

s104,通过对比分析模块利用对比分析程序对多孔菌信息与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进行对比,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对比分析结果;

s105,通过栽培区域确定模块利用栽培区域确定程序依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多孔菌栽培区域的确定;通过多孔菌选择模块利用多孔菌选择程序进行监测的野外环境中野生多孔菌的选择;

s106,通过生物发酵模块利用生物发酵程序进行生物发酵;通过多孔菌培育模块利用多孔菌培育程序对选择的多孔菌进行培育。

如图3所示,步骤s102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数据汇总模块利用数据汇总程序对采集的温度监测数据与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包括:

s201,与温度监测和湿度监测数据接口对接,进行数据采集;

s202,配置计划任务以使数据采集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进行;

s203,根据采集的数据形成报表;

s204,对温度和湿度后台数据自动汇总,得到监测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

步骤s103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孔菌信息包括多孔菌生长的温度、湿度信息,多孔菌生长周期。

如图4所示,步骤s104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对比信息进行分析,包括:

s301,获取采集的多孔菌信息,从中提取出多孔菌生长周期;

s302,对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得到温湿度数据表;

s303,依据多孔菌生长周期对温湿度数据表的相应日期的数据进行提取;

s304,获取采集的多孔菌信息,从中提取出多孔菌生长的温度、湿度信息;

s305,将多孔菌生长的温度、湿度信息与提取的野外环境的温、湿度汇总数据进行对比;

s306,计算对比数据的相似度,相似度越高,越适合多孔菌生长。

步骤s105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栽培区域确定模块利用栽培区域确定程序依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多孔菌栽培区域的确定,包括:选择对比分析结果为高度相似的数据,依据选择数据进行对应的野外环境的确定,所述对应的野外环境即多孔菌栽培区域。

步骤s106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发酵为对土壤进行生物发酵。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土壤进行生物发酵,包括:

s401,分别进行土壤增肥剂、微生物发酵菌剂的配制;

s402,将配制的微生物发酵菌剂置于培养基中进行活化处理,得到活化后的微生物发酵菌剂;

s403,将活化后的微生物发酵菌剂与水按照1:80~100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得到喷施剂;

s404,将土壤增肥剂施入土壤,进行充分融合,融合时间为2~3天;

s405,融合结束后进行喷施剂的喷施。

步骤s401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发酵菌剂按照质量份数由木醋杆菌2~4份、地衣芽孢杆菌3~5份、枯草芽孢杆菌2~3份、水8~10份组成。

步骤s405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行喷施剂的喷施,包括:对多孔菌以及多孔菌生长周边区域进行喷施。

在本发明中,利用多孔菌培育程序对选择的多孔菌进行培育: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

多孔菌物种、成熟度识别和孢子液制备,即选取个体圆、无霉变、成熟度达90%以上的多孔菌作为种子,用不带加热功能的匀浆机粉碎成孢子液备用;

以窝堆发酵好的牛粪和蛭石为多孔菌孢子附着和培养基质,两种基质混合均匀后,加干净水将基质的含水量调为70-75%,然后再加多孔菌孢子液混合均匀即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

基质的质量比例为:窝堆发酵好的牛粪50-70%,蛭石30-50%;

在加干净水混合均匀的基质中,每100公斤基质中加用新鲜多孔菌500-600克制成的孢子液,然后与基质混合均匀制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

对制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进行培养。

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

多孔菌物种、成熟度识别和孢子液制备,即选取个体圆、无霉变、成熟度达90%以上的多孔菌作为种子,用不带加热功能的匀浆机粉碎成孢子液备用;

以窝堆发酵好的牛粪和蛭石为多孔菌孢子附着和培养基质,两种基质混合均匀后,加干净水将基质的含水量调为70-75%,然后再加多孔菌孢子液混合均匀即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

基质的质量比例为:窝堆发酵好的牛粪50-70%,蛭石30-50%;

在加干净水混合均匀的基质中,每100公斤基质中加用新鲜多孔菌500-600克制成的孢子液,然后与基质混合均匀制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

对制成多孔菌固体接种剂进行培养。

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立即使用。

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还需进行:

将配制的固体接种剂施加到槽中,厚度5厘米;然后覆土填平,浇水,使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70-75%。

覆土填平,浇水后还需进行:

定期检查接种情况,取接种区的根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物种识别方法联合检测根系的感染情况。

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立即使用。

多孔菌固体接种剂的制作后还需进行:

每年的2-4月份,沿山核桃树冠的滴雨线开10-15厘米深、5-10厘宽的槽,将配制的多孔菌固体接种剂施加到槽中,厚度5厘米;然后覆土填平,浇水,使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60-70%。

覆土填平,浇水后还需进行:

定期检查接种情况,接种第一年间隔3个月和6个月,以后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取接种区的根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物种识别方法联合检测山核桃根系的感染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优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