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87090发布日期:2021-07-23 20:5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设计了一种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适用于分区域养殖、池塘养殖尾水需达标排放、水资源不充裕等地区的养殖池塘。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养殖模式随着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更新,目前正处于由粗放型高产模式向生态型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模式转变,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水排放,保护水生态,这就需要我们从主要水产品的养殖技术、模式、方法等一些基础性、关键性方面去创新和突破,改变养殖习惯,调优养殖模式,适应新时代水产养殖绿色生态的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淡水加州鲈、青虾和河蟹养殖池塘,大都是沿用传统养殖方法,加州鲈单养、河蟹单养或河蟹池套养青虾模式,这种养殖方法存在如下缺陷:(1)养殖品种少,抗风险能力低;(2)养殖品种遍布全池,管理不便、饲料转化率低;(3)加州鲈养殖池塘没有原位生态修复功能,易造成养殖水体污染;(4)养殖过程中水体大排大灌,浪费水资源,并有可能污染外部水体;(5)池塘内没有定向水流,无法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也不利于氮(n)、磷(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利用新建池埂或拦网将池塘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可实现多品种的分区域养殖,提高管理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净化区内栽种水生植物、放养净水鱼类,具备池塘生物原位生态修复功能,保护水生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在各区域内能形成定向循环微水流,实现水体循环利用,促进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并回到集中养殖区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对集中养殖区、净化区的面积布局:所述集中养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5%,所述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95~9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一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为池塘总面积的5~3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共养方法具体为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净化区种苗投放:所述一级净化区放养净水鱼类,栽种浮床类水生植物,其中浮床类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一级净化区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放养青虾,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二级净化区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放养河蟹,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三级净化区的20~3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集中养殖区种苗投放:所述集中养殖区放养加州鲈,且集中养殖区的池底比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的池底深50~90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养殖管理:集中养殖区的加州鲈放养量按照全池总面积计算,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亩,规格25克/尾以上;河蟹种的放养量按照三级净化区的面积计算,河蟹放养密度350~450只/亩,规格10克/尾以上;青虾种的放养量按照二级净化区的面积计算,春季青虾10~15公斤/亩、秋季青虾25~30公斤/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新建池埂或拦网将池塘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可实现多品种的分区域养殖,提高管理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净化区内栽种水生植物、放养净水鱼类,具备池塘生物原位生态修复功能,保护水生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在各区域内能形成定向循环微水流,实现水体循环利用,促进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养殖池塘系统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a、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b、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图中并未示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a、一级净化区b、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并回到集中养殖区a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

具体的,在本发明中养殖池塘为一通过池埂1构建的多边形全封闭式结构养殖池塘,通过新建池埂3和拦网2围建集中养殖区a、净化区。

优选的,还包括对集中养殖区a、净化区的面积布局:所述集中养殖区a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5%,所述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95~98%。

具体的,集中养殖区a可以由不同材质的流水槽组成,也可以由新建池埂3和拦网2围建,拦网2的网目大小依据放养鱼类不能出逃、而鱼类粪便又能通过即可。

优选的,所述一级净化区b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c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d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为池塘总面积的5~38%。

具体的,一级净化区b与二级净化区c之间、二级净化区c与三级净化区d之间、三级净化区d与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之间均由新建池埂3和拦网2分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其中拦网2具体为市面上可购买得到的河蟹养殖专用网即可。

优选的,所述共养方法具体为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

优选的,还包括净化区种苗投放:所述一级净化区b放养净水鱼类,栽种浮床类水生植物,其中浮床类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一级净化区b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c放养青虾,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二级净化区c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d放养河蟹,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三级净化区d的20~30%。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净化区b的浮床类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薄荷、鱼腥草、空心菜浮床等,净水鱼类包括但不限于花白鲢、细鳞斜颌鲴等;所述二级净化区c的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所述三级净化区d的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轮叶黑藻、伊乐藻等。

更进一步的,在净化区内栽种的水生植物和放养的具有净水作用的净水鱼类,能够吸收、转化、利用集中养殖区a排放出来的残饵、鱼类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优选的,还包括集中养殖区a种苗投放:所述集中养殖区a放养加州鲈,且集中养殖区a的池底比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的池底深50~90cm,以满足鲈虾蟹对不同水位的生长需求。

优选的,还包括养殖管理:集中养殖区a的加州鲈放养量按照全池总面积计算,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亩,规格25克/尾以上;河蟹种的放养量按照三级净化区d的面积计算,河蟹放养密度350~450只/亩,规格10克/尾以上;青虾种的放养量按照二级净化区c的面积计算,春季青虾10~15公斤/亩、秋季青虾25~30公斤/亩。

实际生产中,在各区域内配备1~3台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使其产生定向闭环水流。在当年的12月~次年的3月底前完成净化区内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生植物的栽种,并完成扣蟹和春季青虾种的放养工作;之后,净化区的水位由放苗时的30cm左右逐渐加至7月上旬的80cm左右、集中养殖区a的水位达到1.6米左右;7月中旬,在集中养殖区a放养加州鲈鱼种;在一级净化区b内放养花白鲢、细鳞斜颌鲴等净水鱼类,设置空心菜、鱼腥草、薄荷等浮床类水生植物;苗种放养工作全部结束后,转入日常养殖,此过程中,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在全池形成集中养殖区a→一级净化区b→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最后回到集中养殖区a的定向循环微流水,实现了水体的生物原位生态修复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水体中氮(n)、磷(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养殖全程投喂颗粒饲料,不投喂冰鲜鱼,减少水体内污染源的投入量。

通过本方法,创立了一池共养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模式,养殖品种多,饲料转化率高,抗风险能力强;各养殖品种之间实现“小区化”集中管理,便于精养细喂;构建了池塘定向循环微流水和生物原位生态修复系统,模拟了自然生长环境,不仅实现了水体循环利用,保护了水生态,而且提升了水产品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