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10592发布日期:2021-09-29 03:06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业病害防治领域,具体是一种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背景技术:

2.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是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杂环类杀菌剂。分子式:c7h5nos,化学名称:1,2苯并异噻唑啉
‑3‑
酮。噻霉酮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剂,能够破坏病原菌细胞膜蛋白质和合成系统,从而抑制病原菌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细菌、真菌引起的多种农作物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而且对农作物和环境十分安全,低毒,无残留。
3.联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是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创制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类杀菌剂。分子式:c
18
h
10
f5n3o,化学名称:n

(3',4'

二氟联苯
‑2‑
基)
‑3‑
(三氟甲基)
‑2‑
吡嗪甲酰胺。主要是通过抑制线粒体琥珀酸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联苯吡嗪菌胺杀菌谱较广,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对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非常有效,并且对其他药剂有抗性的菌亦有效,主要用于防治水果和蔬菜上的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轮纹病、果斑病、褐斑病、疮痂病及钱斑病等。
4.目前病害的防治难度越来越大,种植结构的改变,病原菌抗性的上升,单剂的防治效果不如人意,植物病害的防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单剂产品使用频率过高,使得病菌抗药性逐渐增强,单一产品的使用对病菌的防治效果欠佳,即使加大药量也打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5.中国专利cn107517982 a公开了一种含噻唑锌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发生的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中国专利cn108200911a公开了一种含有联苯吡嗪菌胺与丙硫菌唑、啶酰菌胺或氟啶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防治人参菌核病、白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番茄菌核病、茄子灰霉病、辣椒灰霉病、辣椒菌核病等,具有增效作用。中国专利cn110384098 a公开了一种含有联苯吡嗪菌胺和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用于控制谷类植物、豆类植物、果树和水果类、蔬菜类、根菜类、饲草类、草坪草或草皮、香料作物、花卉植物上真菌和细菌。
6.目前还没有关于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和黄瓜白粉病有好的防效报道。本专利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和黄瓜白粉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在大田实验中发现,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在药效持续性方面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效果突出的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组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害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组合物是同过复配筛选实验发现的,组合物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和黄瓜白粉病有显著效果,表现明显优于单剂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农药使用量。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所述的组合物含有的活性成分为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其中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重量比为60

1:1

60。
9.优选的,所述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重量比为50:1

1:50,优选为40:1

1:40,更优选为20:1

1:20,例如20:1、10:1、5:1、1:1、1:5、1:10、1:20。
10.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为主要有效成分,可以辅以农药上允许的农药助剂、填料或溶剂中的中或多种,配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
11.所述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优选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水乳剂或微乳剂。
12.在所述杀菌组合物中,活性成分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在上述剂型中的重量百分比为2

60%,优选为5

50%,更优选为10

40%。
13.本发明所述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所制备的各种剂型中,施用的农药辅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溶剂、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渗透剂、崩解剂、稳定剂、消泡剂、防冻剂、防腐剂、增稠剂、载体等。
14.例如:所述溶剂可以选用: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环己烷、环己酮、n

甲基吡咯烷酮、椰油脂肪酸甲酯、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甲基乙二醇醚、乙基乙二醇醚、石油醚、异佛尔酮、大豆油、棉籽油、甲酯化植物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15.分散剂可选用如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甲酚磺酸/萘酚磺酸甲醛缩合物、n

甲基脂肪磺酸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亚甲基二萘磺酸钠、丙烯酸均聚物钠盐、高分子聚羧酸盐、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eo/po嵌段聚醚、马来酸

丙烯酸共聚物钠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16.润湿剂可选用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硫酸酯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牛油脂乙氧基铵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酰基谷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17.乳化剂可选用如聚氧乙烯

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乳化剂bp、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盐、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磷酸盐、烷基酚聚
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18.渗透剂可选用渗透剂t、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氮酮、渗透剂bx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19.崩解剂可选用尿素、硫酸钠、硫酸钙、碳酸氢钠、硫酸铵、氯化镁、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20.稳定剂可选用亚磷酸三苯酯、n

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缩水甘油醚或季戊四醇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21.增稠剂可选用如阿拉伯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气态二氧化硅、硅酸镁铝、羧乙基纤维素、淀粉磷酸酯钠、羧丙基纤维素、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膨润土、白炭黑等一种或几种混合;
22.防腐剂可选用如卡松、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钠、异噻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23.消泡剂可选用如有机硅消泡剂、硅酮类化合物、c
10

20
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
10
中脂肪醇类、己醇、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24.防冻剂可选用甘油

乙醚双甘醇、甲基亚丙基双甘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25.载体可包括固体载体或液体载体,可选用的载体包括凹凸棒土、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沸石、水、蓖麻油、大豆油、玉米油、松节油、菜籽油、油酸甲酯、矿物油、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26.本发明中所述复配组合物中的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于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详细作为说明。
27.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所述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其中,所述植物包括但不限于果树、大田作物、蔬菜等,所述植物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以及真菌性病害等。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优选用于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和黄瓜白粉病。
28.在防治植物病害过程中,本发明所述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施药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例如可以通过喷雾的方式施用至植物部位、病害发生区域等。所述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使用剂量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例如,施用剂量可以为20

90g a.i./hm2,优选30

60g a.i./hm2。
29.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30.1、本发明所述的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协同增效明显;
31.2、本发明所述的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药量少、持效期长;
32.3、本发明所述的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不易产生抗性;
33.4、本发明所述的含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绿色、安全,是无公害果蔬生产的优秀药剂。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35.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36.本实验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合适配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37.一、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
38.1、对病原细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9.供试病原细菌:
40.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油菜黄单胞杆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
41.柑桔溃疡病:地毯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
42.病原细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方法:采用浊度法测定杀菌组合物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遵照国家行业标准《nyt1156.16

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6部分:抑制细菌生长量试验浑浊度法》,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剂母液,充分震荡混匀后,将不同体积的药剂母液加入装有50ml nb培养基的250ml规格三角瓶中,配成不同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对照加同体积无菌水,充分混匀后备用,每处理重复4次。将培养好的病菌用灭菌水稀释为1
×
107cfu/ml浓度的菌液。每瓶含药培养基接种50μl菌液。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然后,于30℃200rpm培养24h后,分别测各瓶的浑浊度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该药剂在各浓度下对病菌的生长抑制率。
[0043][0044]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0045]
表1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6]
[0047][0048]
由表1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ec
50
分别为1.284mg/l和243.47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49]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柑橘溃疡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0050]
表2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柑橘溃疡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51]
[0052][0053]
由表2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柑橘溃疡病的ec
50
分别为1.69mg/l和236.75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54]
2、对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55]
供试病原真菌:
[0056]
苹果斑点落叶病: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 alternte f.sp mali);
[0057]
甘蓝菌核病: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ert)de bery)
[0058]
番茄灰霉病: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0059]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0060]
黄瓜白粉病:单丝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0061]
病原真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方法:
[0062]
(1)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ny/t1156.2

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

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清水对照组,重复三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于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长满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各药剂处理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做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
50

[0063][0064]
再依孙云沛法[sun y,johnson e r.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 flies[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5):887

892]计算共毒系数(ctc)。
[0065]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66]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
50
/供试药效ec
50
)
×
100;
[0067]
理论毒力系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
×
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
×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68]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
100。
[0069]
(2)采用盆栽测定法,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抑菌效果进行测定。选取长势均一的黄瓜苗,设置potter喷雾塔在55psi压力下进行喷雾,每盆5ml,每个药剂设置12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黄瓜白粉病叶在黄瓜苗上方均匀缓慢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黄瓜苗放入温室内培养。7d后按照黄瓜白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再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
50
,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0070]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0071]
表3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72][0073]
由表3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ec
50
分别为13.74mg/l和6.41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
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74]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甘蓝菌核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
[0075]
表4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甘蓝菌核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76][0077][0078]
由表4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辣椒根腐病的ec
50
分别为384.73mg/l和1.31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79]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5。
[0080]
表5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81][0082][0083]
由表5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梨枝枯病的ec
50
分别为26.56mg/l和2.78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84]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6。
[0085]
表6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86][0087][0088]
由表6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水稻纹枯病的ec
50
分别为2.32mg/l和11.47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89]
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7。
[0090]
表7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91][0092]
由表5可知,噻霉酮、联苯吡嗪菌胺对黄瓜白粉病的ec
50
分别为3.27mg/l和1.54mg/l,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混配比例在60

1:1

6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93]
上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60

1:1

60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和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0094]
下面结合制剂实施例说明以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为有效成分制备的农药制剂对植物病菌的田间药效实验情况。
[0095]
二、农药制剂的制备
[0096]
制剂实施例一:21%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
[0097]
噻霉酮20%,联苯吡嗪菌胺1%,木质素磺酸钠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4%,硅酸镁铝1%,黄原胶0.5%,有机硅消泡剂0.5%,水补足100%。
[0098]
制剂实施例二:35%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
[0099]
噻霉酮5%,联苯吡嗪菌胺30%,亚甲基二萘磺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丙二醇5%,硅酸镁铝0.4%,黄原胶0.5%,有机硅消泡剂0.5%,水补足100%。
[0100]
制剂实施例三:43%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可湿性粉剂
[0101]
噻霉酮3%,联苯吡嗪菌胺40%,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4%,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十二烷基硫酸钠2.5%,白炭黑4%,高岭土补足100%。
[0102]
制剂实施例四:80%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可湿性粉剂
[0103]
噻霉酮20%,联苯吡嗪菌胺60%,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4%,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4%,十二烷基硫酸钠2%,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100%。
[0104]
制剂实施例五:12%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水分散粒剂
[0105]
噻霉酮2%,联苯吡嗪菌胺10%,木质素磺酸钙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白炭黑2%,硫酸钠6%,聚乙烯醇0.5%,高岭土补足100%。
[0106]
制剂实施例六:8%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水分散粒剂
[0107]
噻霉酮2%,联苯吡嗪菌胺6%,亚甲基二萘磺酸钠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十二烷基硫酸钠2%,白炭黑3%,硫酸铵8%,淀粉5%,硅藻土补足100%。
[0108]
制剂实施例七:18%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乳油
[0109]
噻霉酮3%,联苯吡嗪菌胺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乙氧基化蓖麻油4%,n

甲基吡咯烷酮补足100%。
[0110]
制剂实施例八:22%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乳油
[0111]
噻霉酮2%,联苯吡嗪菌胺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乙氧基化蓖麻油3%,n

甲基吡咯烷酮补足100%。
[0112]
制剂实施例九:27%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水乳剂
[0113]
噻霉酮2%,联苯吡嗪菌胺25%,二甲基甲酰胺12%,二甲苯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4%,水补足100%。
[0114]
制剂实施例十:12%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水乳剂
[0115]
噻霉酮6%,联苯吡嗪菌胺6%,二甲基甲酰胺5%,环己酮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4%,水补足100%。
[0116]
制剂实施例十一:25%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微乳剂
[0117]
噻霉酮20%,联苯吡嗪菌胺5%,环己酮10%,二甲基甲酰胺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水补足100%。
[0118]
制剂实施例十二:24%噻霉酮
·
联苯吡嗪菌胺微乳剂
[0119]
噻霉酮4%,联苯吡嗪菌胺20%,二甲苯10%,环己酮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水补足100%。
[0120]
三、田间试验
[0121]
将上述的农药制剂实施例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和黄瓜白粉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0122]
田间试验例1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实验
[0123]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2.试验方法: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24]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8:
[0125]
表8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
[0126][0127][0128]
从表8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29]
田间试验例2防治柑橘溃疡病田间药效实验
[0130]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
[0131]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32]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9:
[0133]
表9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柑橘溃疡病药效试验
[0134][0135][0136]
从表9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37]
田间试验例3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实验
[0138]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
[0139]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40]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0:
[0141]
表10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药效试验
[0142][0143][0144]
从表10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45]
田间试验例4防治甘蓝菌核病田间药效实验
[0146]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
[0147]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48]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1:
[0149]
表11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甘蓝菌核病药效试验
[0150][0151][0152]
从表11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甘蓝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53]
田间试验例5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实验
[0154]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
[0155]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56]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2:
[0157]
表12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病药效试验
[0158][0159]
从表12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60]
田间试验例6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实验
[0161]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
[0162]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63]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3:
[0164]
表13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
[0165][0166]
从表13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67]
田间试验例7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实验
[0168]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农药单剂20%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及空白清水对照。
[0169]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40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70]
本发明实验按每亩有效成分4g、5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4:
[0171]
表14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不同比例复配对药效试验
[0172][0173]
从表14可以看出,噻霉酮与联苯吡嗪菌胺杀菌组合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组合物在低于单剂用量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性,持效期长。
[0174]
从以实施例可知,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按照质量比为60

1:1

60进行复配,可制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水乳剂或微乳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甘蓝菌核病、黄瓜白粉病、番茄灰霉病和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增效作用明显,降低了农药用药量和生产成本,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省力省时,提高了农药的使用效率,是防治此类病害的理想药剂,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175]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两种有效成分的复配方案,其杀菌活性不是简单的两种有效成分活性的叠加,与现有单一有效成分的制剂相比,除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防治成本降低,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0176]
本发明的含有噻霉酮和联苯吡嗪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已经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借鉴本发明内容,适当改变原料、工艺条件等环节来实现相应的其它目的,其相关改变都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内容,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