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52000发布日期:2022-04-30 08:08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循环、高效的养殖方式,维持池塘投入与产出的动态物质平衡。传统的渔业高产养殖模式通过高密度放养,投入大量饲料、药品的基础上以达到高产量产出,这种养殖方式结构不合理,容易破坏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目前的未经杀菌、臭氧杀菌及紫外线杀菌等的水处理方式,水质不得到稳定,甚至有效的调节,导致孵化养殖密度低,水体的净化能力小,对鱼卵孵化率及鱼苗活存率影响都有很大的影响。
3.随着养殖渔业日益进步,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技术的改进及产量提高,是未来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鱼苗孵化和幼体方式的缺点加以改良,以提高鱼卵孵化率及鱼苗的活存率,是一个积极努力的目标。
4.鱼卵的孵化与鱼苗的培育,受水中环境的因子影响很大,要有高的孵化率,必须依不同鱼种的鱼卵控制水质条件,给予适合的水温及盐度进行孵化,而在鱼苗的培育方面,除了需要控制环境因子以及水质条件外,还要减少病菌及病毒对鱼苗的危害,以及饵料的适口性及营养等,均是鱼卵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项目。因此,针对如何保持高孵化率及提升水花苗到寸苗期间的高活存率,研究一种新型的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以实现减少病菌及病毒感染,提高鱼卵的孵化率及鱼苗的活存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实现水质管理与控制,维持稳定的养殖环境,减少病菌及病毒感染,提高鱼卵的孵化率及鱼苗的活存率。
6.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包括主体池,介质过滤系统,矿化系统,中间过滤系统以及平衡控制系统,所述主体池的在池内进水口处设有阀门可调节流量,主体池内分别设置内底水出水口和面水出水口,内底水出水口和面水出水口由水管连接汇流入介质过滤系统,介质过滤系统通过管道与矿化系统连接,矿化系统通过管道与中间过滤系统连接,中间过滤系统通过管道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平衡控制系统通过管道与主体池连接形成一个封闭循环体。
8.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池包括孵化器和养殖池,所述孵化器倾斜安装在养殖池内,孵化器的底部设有生物海绵体和微排孔,微排孔与外接的泵体连接,孵化器上端设置有孵化器面水集水管,孵化器面水集水管出口位置设置有微滤网,所述养殖池通过管道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养殖池内设有水位传感器,养殖池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液位开关,水位传感器与液位开关电性连接,养殖池底部设置有一斜面,所述养殖池的斜面
底端设置有养殖池底水集水管,养殖池的上端设有养殖池面水集水管,养殖池底水集水管与所述养殖池面水集水管,以及上述孵化器面水集水管通过管道汇和后与介质过滤系统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孵化器上设置有液位开关,所述孵化器的内侧壁上设有2cm的活动门,活动门距水面1cm,孵化器顶部设置有透明板,透明板高出水面4-10cm。
10.进一步的,孵化器的倾斜角度为60-89
°
,孵化器的底部浸入养殖池内3-5cm。
11.进一步的,所述倾斜角度为30
°
,斜面上设置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坑体。
12.进一步的,所述介质过滤系统包括砂过滤池及臭氧系统,所述砂过滤池前部设有微滤收集槽,微滤收集槽内设置有筛网,砂过滤池后部设有砂料槽,所述臭氧系统的前端设置有多组臭氧曝气仓,臭氧系统的后端设置有投料仓,投料仓内有投放物。
13.进一步的,所述矿化系统包括一生化过滤床,生化过滤床的前部和后部都设置有滤料仓,前部滤料仓内投放有方解石,后部滤料仓内投放有粗体维纤。
14.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过滤系统包括一密封式水停留池以及曝气装置,所述密封式水停留池为密封式主体器皿,密封式水停留池的入水口采用氧气+水混合构造,密封式水停留池的侧壁安装有透明水位观察管,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密封式水停留池内,曝气装置连接有一风机。
15.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控制系统包括水箱,水箱通过管道分别与中间过滤系统及养殖池连接,所述水箱内设置有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加热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
1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的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7.1)在孵化前期,将鱼卵放入到孵化器后,向主体池内注水,孵化器随着养殖池底部入口水流动力,翻动鱼卵;鱼卵在孵化出来后,将孵化器固定于养殖池内;
18.2)启动水泵将主体池底部水体抽至介质过滤系统的砂过滤池,微滤收集槽将残余饲料、鱼体排泄物收集过滤,水体穿过砂过滤池流向臭氧系统,经过臭氧系统曝气25-30分钟进行杀菌后水体被抽至矿化系统;
19.3)水体被抽至矿化系统后,在方解石和粗体维纤的作用下淡化ph值,使得ph值保持在6.5
‑‑
8.5;
20.4)将水体经管道连接流入密封式水停留池,启动风机向密封式水停留池曝气,当密封式水停留池水体氧气达到饱和后,密封式水停留池的水体通过水泵流入平衡控制系统的水箱中;在养殖池内的水温度过低时,加热器启动加热,液位开关启动水泵将水箱内的水体向养殖池内供水,达到调节养殖池内水温的目的,当养殖池内水量不足时,液位开关会启动水泵将平衡控制系统内的水体向养殖池内供水,以此循环。
21.相较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22.(1)采用将孵化器与养殖池一体化,孵化器内的鱼卵与寸苗分离独立养殖;到一定时期后,再通过孵化器直接放入养殖池,减损过程转移寸苗所产生的风险,提高鱼卵的孵化率及鱼苗的活存率。
23.(2)养殖池的底部形成具有斜度的底面,平衡控制系统入口所产生相应的水(或气)动力推动使饲料残余物及鱼体排泄物,随着水体的泵出而沿着该平面的斜度平滑被推向循环水泵一出水口,大大地降低了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形成机率,进一步提
高水体的净化效率,从而提高鱼类的养殖密度与成活率;
24.(3)该处理方法,使整个系统的水体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所述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附图1所示孵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8.如图1所示,一种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包括主体池1,介质过滤系统2,矿化系统3,中间过滤系统4以及平衡控制系统5,所述主体池1的在池内进水口处设有阀门可调节流量,主体池1内分别设置内底水出水口和面水出水口,内底水出水口和面水出水口由水管连接汇流入介质过滤系统2,介质过滤系统2通过管道与矿化系统3连接,矿化系统3通过管道与中间过滤系统4连接,中间过滤系统4通过管道与平衡控制系统5连接,平衡控制系统5通过管道与主体池1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封闭循环体。
29.所述主体池1包括孵化器11和养殖池12,所述孵化器11倾斜安装在养殖池12内,孵化器11为闭合结构,孵化器11的倾斜角度为60-89
°
,孵化器11的底部浸入养殖池12内3-5cm,如图2所示,所示孵化器11的底部设有生物海绵体112和微排孔113,微排孔113与外接的泵体连接,微排孔113排出气体用于翻动鱼卵,生物海绵体112用于防止鱼卵翻滚时与孵化器11底部的碰撞,孵化器11上设置有液位开关114,液位开关114用于向孵化器11内供水;所述孵化器11的内侧壁上设有2cm的活动门,活动门距水面1cm,活动门用于等待孵化到寸苗时,放到养殖池12内;孵化器11顶部设置有透明板,透明板高出水面一定高度,优选的高度为4-10cm,透明板用于观察孵化器11内的情况,以及透光作用,方便太阳光照射进入到孵化器11内,孵化器11上端设置有孵化器面水集水管111,孵化器面水集水管111用于采集孵化器11内的面水,孵化器面水集水管111出口位置设置有微滤网(图未示出),微滤网用于过滤水中的杂质。
30.所述养殖池12通过管道与平衡控制系统5连接,用于接收来自平衡控制系统5处理后的水体;所述养殖池12内设有水位传感器,养殖池12与平衡控制系统5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液位开关13,水位传感器与液位开关13电性连接,当养殖池12内水量不足时,液位开关13会打开将平衡控制系统5内的水体向养殖池12内供水;养殖池12底部设置有一斜面,倾斜角度为30
°
,斜面上设置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坑体,坑体用于沉淀颗粒物,养殖池的底部的斜面,在平衡控制系统5入口所产生相应的水(或气)动力推动使饲料残余物及鱼体排泄物,随着水体的泵出而沿着该平面的斜度平滑被推向循环水泵一出水口,大大地降低了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形成机率,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率,从而提高鱼类的养殖密度与成活率;
31.所述养殖池12的斜面底端设置有养殖池底水集水管122,养殖池12的上端设有养殖池面水集水管123,养殖池底水集水管122与所述养殖池面水集水管123,以及上述孵化器面水集水管111通过管道汇和后与介质过滤系统2连接。
32.所述介质过滤系统2包括砂过滤池21及臭氧系统22,所述砂过滤池21前部设有微滤收集槽,微滤收集槽内设置有筛网,通过筛网过滤残余饲料、鱼体排泄物等;砂过滤池21后部设有砂料槽,砂料槽用于过滤,水体穿过砂过滤池21流向臭氧系统22,所述臭氧系统22的前端设置有多组臭氧曝气仓,采用臭氧设备曝气,达到杀菌作用;臭氧系统22的后端设置有投料仓,投料仓内有投放物,投放物为海波,用于淡化ph值。
33.所述矿化系统3包括一生化过滤床,生化过滤床的前部和后部都设置有滤料仓,前部滤料仓31内投放有方解石,方解石用于中和盐酸,后部滤料仓32内投放有粗体维纤,粗体维纤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益生物健康,快速生长。
34.所述中间过滤系统4包括一密封式水停留池41以及曝气装置42,所述密封式水停留池41为密封式主体器皿,密封式水停留池41的入水口采用氧气+水混合构造,密封式水停留池41的侧壁安装有透明水位观察管,以方便观察水池内地情况;所述曝气装置42设置在密封式水停留池41内,曝气装置42连接有一风机43,通过风机43向密封式水停留池41内曝气。
35.所述平衡控制系统5包括水箱51,水箱51通过管道分别与中间过滤系统4及养殖池12连接,所述水箱51内设置有加热器52和温度传感器,加热器52与温度传感器连接,加热器52用于控制水箱51内的水温,在水箱51内的水温度过低时,加热器52启动加热,液位开关启动水泵将水箱51内的水体向养殖池12内供水,达到调节养殖池12内水温的目的。
36.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37.(1)在孵化前期,将鱼卵放入到孵化器11后,向主体池1内注水,孵化器11随着养殖池12底部入口水流动力,翻动鱼卵;鱼卵在孵化出来后,将孵化器11固定于养殖池12内;
38.(2)启动水泵将主体池1底部水体抽至介质过滤系统2的砂过滤池21,微滤收集槽将残余饲料、鱼体排泄物收集过滤,水体穿过砂过滤池21流向臭氧系统22,经过臭氧系统22曝气25-30分钟进行杀菌后水体被抽至矿化系统3;
39.(3)水体被抽至矿化系统3后,在方解石和粗体维纤的作用下淡化ph值,使得ph值保持在6.5
‑‑
8.5;
40.(4)将水体经管道连接流入密封式水停留池4,启动风机向密封式水停留池4曝气,当密封式水停留池4水体氧气达到饱和后,密封式水停留池4的水体通过水泵流入平衡控制系统5的水箱51中;在养殖池12内的水温度过低时,加热器52启动加热,液位开关启动水泵将水箱51内的水体向养殖池12内供水,达到调节养殖池12内水温的目的,当养殖池12内水量不足时,液位开关会启动水泵将平衡控制系统5内的水体向养殖池12内供水,以此循环。
41.本发明采用将孵化器与养殖池一体化,孵化器内的鱼卵与寸苗分离独立养殖;到一定时期后,再通过孵化器直接放入养殖池,减损过程转移寸苗所产生的风险,提高鱼卵的孵化率及鱼苗的活存率,基于本发明提供的鱼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系统,能够整个养殖系统的水体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