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

文档序号:29002483发布日期:2022-02-23 18:5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


背景技术:

2.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受到内、外双重因素所控制。内部因素是由食用菌自身的遗传规律所决定的,是长期自然进化的结果。外部因素就是人为创造出适应其种性的生态环境,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外部因素包括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营养条件主要指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及生长激素物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氧和二氧化碳,只有当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协调时,菇体才会正常地生长发育并获得优质高产,否则容易减产,甚至不出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3.要满足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必须提供适合的栽培设施,通过对设施进行人工或自动调节,满足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条件。
4.不同的食用菌种类要求的适宜生长温度不同。同一种食用菌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温度也不同,为此,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不同种类食用菌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的温度。利用自然温度、通过设施调节满足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温度条件是一种经济、简单、有效的措施。
5.塑料大棚是食用菌生产最常见的栽培设施。塑料大棚的种类较多,按用材可分为钢骨架大棚、竹木骨架大棚、水泥骨架大棚等,从外观上又可分为拱形大棚和斜坡形大棚、地上式大棚和半地下式大棚。而拱形大棚因建造相对简单,在生产上较为常用。拱形大棚上覆盖物也多种多样,pep绿白膜和pvc膜是两种较常见的塑料薄膜覆盖材料。据pep绿白膜对香菇设施栽培环境因子及香菇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7月下旬,与pvc膜相比,pep绿白膜覆盖材料可以使大棚内中午最高温度降低1.6~2.1℃,光照强度由5088 lx降至279 lx,空气相对湿度由50.1%提高至73.2%。在中原地区,7~8月份气温较高,旬最高温度达38℃甚至更高,并且,有的年份持续高温,远超过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安全越夏所需要的适宜温度32℃以下,采用单层pep绿白膜覆盖物,虽然有降温功能,但降温幅度小,大棚内香菇菌棒不能安全越夏,香菇菌棒因受高温危害而腐烂现象经常发生。因此,需要对有单层pep绿白膜覆盖的大棚进行改造,在拱形大棚棚顶外1米增加一层遮阳网,在绿白膜大棚外侧增加降温水管,降低夏季绿白膜大棚内温度,是提高香菇菌棒越夏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同时,辅以绿白膜大棚内部微喷雾降温,能够使越夏香菇菌棒温度保持在32℃以下,保证香菇菌棒能够安全越夏。
6.建造双层大棚,在食用菌生产上较为常见。例如:魏银初、班新河等编著的《香菇种植能手谈经》,在“春栽夏出香菇生产模式”中,提出4种田间栽培设施,分别是“双层

人'字形出菇棚”、“双层拱形出菇棚”、“遮阳网平棚+

人'字形薄膜棚”、“遮阳网平棚+拱形薄膜棚”,其中,对“双层

人'字形出菇棚”描述为,“为做到遮荫、保湿、避雨、通风,夏季田间栽培香菇搭设成双层“人”字形出菇棚,下层是塑料薄膜,薄膜可以上下伸缩,下雨时拉下薄膜,
防止雨淋菌棒,大通风时可以收起薄膜;上层是遮阳网和草苫,用作遮荫;周围用遮阳网围护”。这里只指出了双层“人”字形出菇棚“上层是遮阳网和草苫,用作遮荫”,这种遮阳网和草苫是相对固定的,当冬季不需要遮荫时,需要人工去除遮阳网和草苫,人力投入较多,增加设施调节成本。在朱国庆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层食用菌种植大棚(授权公布号:cn211861318u)中,双层大棚是双层拱形大棚,“所述外棚顶覆盖物包括外棚顶覆膜、外棚顶防寒被和内棚覆绿白膜,所述外棚顶覆膜、外棚顶防寒被依次敷设于外棚外侧面”,在该专利“说明书”中明确,“所述降温直管至少设有两根”。这与本专利以降温为目的,建造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外棚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在拱形pep绿白膜外侧建造一种降温效果好的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外棚。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包括棚顶覆盖物、外棚、和设置在所述外棚内部的内棚,所述内棚上设置降温装置、通风装置,所述外棚上设有遮阳装置;
10.所述外棚包括多个外棚框架和将所述外棚框架连接起来的外棚连杆;
11.所述内棚包括多个内棚框架和将所述内棚框架连接起来的内棚连杆;
12.所述棚顶覆盖物包括敷设于所述外棚框架上方的外棚顶覆遮阳网和敷设于所述内棚框架外侧面的内棚覆绿白膜;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的上下面各设一层黄金绳。
13.进一步的,所述外棚框架包括外立管、外顶斜撑管和第一斜撑,两根所述外顶斜撑管的上端部相连接,呈屋脊形;
14.所述外立管包括与所述外顶斜撑管的上端部相连接的脊部外立管、与所述外顶斜撑管的下端部相连接的肩部外立管;
15.所述第一斜撑的一端与所述肩部外立管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顶斜撑管相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外棚连杆包括与所述肩部外立管相连接的肩部外棚连杆、与所述外顶斜撑管的上端部相连接的脊部外棚连杆。
17.进一步的,所述内棚框架包括内立管、内顶弧管和第二斜撑,两根所述内顶弧管的上端部通过弯接管连接;
18.所述内立管包括与所述内顶弧管的上端部相连接的第一内立管、与所述内顶弧管的下端部相连接的第二内立管;
19.所述第二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内顶弧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顶斜撑管相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内棚连杆包括与所述内顶弧管的上端部相连接的第一内棚连杆、与所述第二内立管相连接的第二内棚连杆。
21.进一步的,所述降温装置包括直通水管、与所述直通水管相接通的弧形水管、与所述弧形水管相接通的第一降温管和第二降温管;所述第一降温管和第二降温管上均设有微喷头。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降温管设置在所述内棚框架的上部;所述第二降温管设置在
所述内棚框架的下部;所述第一降温管和第二降温管均沿所述内棚连杆方向延伸。
23.进一步的,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卷膜机固定杆、与所述卷膜机固定杆相连接的卷膜机、与所述卷膜机铰接的内棚卷膜杆,所述内棚卷膜杆与所述内棚覆绿白膜的端部相连接。
24.进一步的,所述遮阳装置包括与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一端相连接的卡槽、与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另一端相连接的外棚卷膜杆、与所述外棚卷膜杆铰接的涡轮卷膜机、与所述涡轮卷膜机铰接的卷膜机连杆、与所述卷膜机连杆铰接的摇把;所述卡槽固定在所述脊部外棚连杆上。
25.进一步的,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的一端通过卡簧固定在所述卡槽内,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夹固定在所述外棚卷膜杆上。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7.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外双层棚架模式,在绿白膜覆盖的内棚外侧搭建屋脊形食用菌遮阳外棚,内外棚间距1-1.5米,外棚通过脊部外立管和两端外顶斜撑管与内棚连接。外棚外立管和外顶斜撑管之间焊接连接一根第一斜撑。外棚框架之间以三根外棚连杆固定连接,内棚框架以三根内棚连杆固定连接。以外棚顶覆遮阳网为主要部件的遮阳装置可自由活动,便于收放。外棚顶覆遮阳网在双层黄金绳之间运动,防止风力毁坏遮阳网。夏季气温较高时,放下棚顶覆遮阳网,减少太阳光直射内棚顶绿白膜,降低内棚温度。内棚框架外壁上部设置第一降温管、内棚框架内壁下部均匀设置第二降温管,降温管上设有微喷头或吊旋微喷头,微喷头喷水可使内棚内外降温,并进一步降低越夏菌棒温度。
28.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使用方便,针对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越夏,提出了一种具有针对性且实用性强的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为食用菌越夏提供了较为适宜的温度保障,配合通风装置及降温装置,能够使食用菌菌棒安全越夏。
附图说明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棚和内棚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顶弧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36.11:遮阳装置、111:卡槽、112:外棚卷膜杆、113:涡轮卷膜机、114:卷膜机连杆、115:摇把、116:卡簧、117:固定夹、12:外棚框架、121:外立管、1211:脊部外立管、1212:肩部外立管、122:外顶斜撑管、123:第一斜撑、13:外棚连杆、131:肩部外棚连杆、132:脊部外棚连杆、21:降温装置、211:直通水管、212:弧形水管、213:第一降温管、214:第二降温管、22:通风装置:221:固定座、222:卷膜机固定杆、223:卷膜机、224:内棚卷膜杆、23:内棚框架、231:内立管、2311:第一内立管、2312:第二内立管、232:内顶弧管、233:第二斜撑、234:弯接管、24:内棚连杆、241:第一内棚连杆、242:第二内棚连杆、31:外棚顶覆遮阳网、32:内棚覆绿白膜。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1-5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实施例1
39.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包括棚顶覆盖物、外棚、和设置在所述外棚内部的内棚,所述内棚上设置降温装置21、通风装置22,所述外棚上设有遮阳装置11;
40.所述外棚包括多个外棚框架12和将所述外棚框架12连接起来的外棚连杆13;
41.所述内棚包括多个内棚框架23和将所述内棚框架23连接起来的内棚连杆24;
42.所述棚顶覆盖物包括敷设于所述外棚框架12上方的外棚顶覆遮阳网31和敷设于所述内棚框架23外侧面的内棚覆绿白膜32;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32的上下面各设一层黄金绳。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31沿外棚宽度方向一端固定,另一端可活动;所述内棚覆绿白膜32在第二内立管2312以上固定在内棚框架23上。
43.所述外棚框架12包括外立管121、外顶斜撑管122和第一斜撑123,两根所述外顶斜撑管122的上端部相连接,呈屋脊形;
44.所述外立管121包括与所述外顶斜撑管122的上端部相连接的脊部外立管1211、与所述外顶斜撑管122的下端部相连接的肩部外立管1212;
45.所述第一斜撑123的一端与所述肩部外立管1212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撑123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顶斜撑管122相连接。
46.所述外棚连杆13包括与所述肩部外立管1212相连接的肩部外棚连杆131、与所述外顶斜撑管122的上端部相连接的脊部外棚连杆132。
47.所述内棚框架23包括内立管231、内顶弧管232和第二斜撑233,两根所述内顶弧管232的上端部通过弯接管234连接;
48.所述内立管231包括与所述内顶弧管232的上端部相连接的第一内立管2311、与所述内顶弧管232的下端部相连接的第二内立管2312;
49.所述第二斜撑233的一端与所述内顶弧管232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撑233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顶斜撑管122相连接。
50.所述内棚连杆24包括与所述内顶弧管232的上端部相连接的第一内棚连杆241、与所述第二内立管2312相连接的第二内棚连杆242。
51.另外,本实施例中,外棚框架12和内棚框架23的数量均为两个,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大于2的多个数量;外棚连杆13包括两根肩部外棚连杆131和一根脊部外棚连杆13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所述外棚框架12宽度方向通过双层黄金绳连接。
52.弯接管234的两端分别套设两个内顶弧管232,内顶弧管232和第二内立管2312为一体式结构。杆件和管件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所述外棚框架12与内棚框架23之间距为1-1.5米。
53.外棚框架12纵向间距4米一根,脊部外立管1211部纵向间距2米一根,第一斜撑123和第二斜撑233均四根,双层黄金绳连接在脊部外棚连杆132和肩部外棚连杆131上,黄金绳
纵向间距0.3米一组。肩部外立管1212和第二内立管2312为热镀锌钢管,肩部外立管1212规格为dn50,第二内立管2312规格为dn32,外顶斜撑管122为热镀锌钢管规格dn25,脊部外棚连杆132和第一内棚连杆241规格dn25,脊部外立管1211和第一内立管2311规格dn25,肩部外棚连杆131规格dn50,第二内棚连杆242规格dn25。
54.实施例2
55.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所述降温装置21包括直通水管211、与所述直通水管211相接通的弧形水管212、与所述弧形水管212相接通的第一降温管213和第二降温管214;所述第一降温管213和第二降温管214上均设有微喷头。
56.所述第一降温管213设置在所述内棚框架23的上部;所述第二降温管214设置在所述内棚框架23的下部;所述第一降温管213和第二降温管214均沿所述内棚连杆24方向延伸。
57.所述第一降温管213设置于内棚框架23的外壁上部,所述第一降温管213设置一根,所述第一降温管213与脊部外立管1211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降温管213靠近内棚框架23的外壁上设有微喷头,降温水通过微喷头喷酒到内棚上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58.所述第二降温管214设置于内棚框架23的下部,所述第二降温管214设置两根,所述降温装置19与内棚框架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降温管214靠近内棚框架23的内壁上设有吊旋微喷头,降温水通过吊旋微喷头喷酒到菌棒表面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59.实施例3
60.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所述通风装置22包括固定座221、设置在所述固定座221上的卷膜机固定杆222、与所述卷膜机固定杆222相连接的卷膜机223、与所述卷膜机223铰接的内棚卷膜杆224,所述内棚卷膜杆224与所述内棚覆绿白膜32的端部相连接。
61.所述的卷膜机固定杆222一端固定于固定座221中,所述固定座221固定于地面上,所述卷膜机223安装在卷膜机固定杆222上,在外力作用下,卷膜机223以卷膜机固定杆222为轴上下滑动,所述内棚卷膜杆224一端与卷膜机223铰接设置。所述内棚卷膜杆224上设有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将内棚卷膜杆224与内棚覆绿白膜32卡接在一起。当通风装置22正常工作时,卷膜机223带动内棚卷膜杆224转动,内棚卷膜杆224带动内棚覆绿白膜32转动,在内棚卷膜杆224转动的同时,由于卷膜机223和内棚卷膜杆224铰接设置,内棚卷膜杆224同时跟随卷膜机223一起工作,当内棚卷膜杆224沿第二内立管2312运动到需要的位置后,通风装置22停止工作。
62.实施例4
6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动式屋脊形食用菌遮阳棚,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所述遮阳装置11包括与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31一端相连接的卡槽111、与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31另一端相连接的外棚卷膜杆112、与所述外棚卷膜杆112铰接的涡轮卷膜机113、与所述涡轮卷膜机113铰接的卷膜机连杆114、与所述卷膜机连杆114铰接的摇把115;所述卡槽11固定在所述脊部外棚连杆132上。
64.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31的一端通过卡簧116固定在所述卡槽111内,所述外棚顶覆遮阳网31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夹117固定在所述外棚卷膜杆112之间。
65.固定夹117将外棚卷膜杆112与外棚顶覆遮阳网31卡接在一起,当遮阳装置11正常工作时,摇把115带动卷膜机连杆114,卷膜机连杆114带动涡轮卷膜机113,涡轮卷膜机113带动外棚卷膜杆112转动,外棚卷膜杆112带动外棚顶覆遮阳网31转动,所述外棚卷膜杆112和外棚顶覆遮阳网31一端在双层黄金绳夹层内运动,当外棚顶覆遮阳网31到达需要的位置后,遮阳装置11停止工作。
66.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