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1068发布日期:2021-11-10 09:4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


背景技术: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水稻作为我国的第一大主食消耗,因此需要存在许多科研小区对水稻进行培育,以此来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在进行水稻培育时需要用到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如中国专利(公开号:201821266437.x)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稻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虽然可模仿人工对秧苗进行快速插秧,但是该插秧机不能在插秧的同时对秧苗进行施肥,操作麻烦,减缓了插秧的效率,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解决了该插秧机不能在插秧的同时对秧苗进行施肥,操作麻烦,减缓了插秧的效率,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右侧面卡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左端与第一齿轮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驱动杆相啮合,所述驱动杆卡接在底座的正面和背面,所述驱动杆的外表面与履带相啮合,所述履带内设置有若干个从动轮,若干个从动轮卡接在底座的正面和背面,所述底座的上表固定连接有秧苗存储仓,所述秧苗存储仓通过第一通孔与底座相连通。
7.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传送带,所述底座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底座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右侧面与底座的左侧面搭接,所述固定板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卡接有第一转动机构,两个第一转动机构内卡接有同一个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所述螺母的下表面与夹持机构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8.所述底座的右侧面与固定架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内设置有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内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二转动机构与施肥壳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施肥壳的下表面与挡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右侧面与斜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施肥壳的左侧面与固定架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送带的位置与第一通孔相对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螺纹杆是由两个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柱组成。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夹持机构滑动连接在滑孔内,所述滑孔开设在固定板的下表面。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挡板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弧形,所述转动板的形状设置为圆形。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第一粉碎辊相啮合,所述第一粉碎辊与第二粉碎辊相啮合,所述第一粉碎辊和第二粉碎辊均设置在施肥壳内。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该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通过设置驱动机构、第一齿轮、驱动杆、履带、第一传动机构、第一粉碎辊、第二粉碎辊、第二传动机构和转动板,当对该插机苗进行使用时,控制驱动机构工作,使得驱动机构通过转动杆和履带带动插秧机运动,同时驱动机构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带动转动板转动,使得转动的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粉碎辊转动,使得第一粉碎辊带动第二粉碎辊相向转动进而对施肥壳内的化肥进行粉碎,使得粉碎后的化肥落到转动板上,使得化肥在转动板的作用下通过斜板撒在种植区内,相对于现有的插秧机,该插秧机可在对秧苗进行种植的同时对秧苗进行施肥,操作方便,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17.2、该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通过设置螺纹杆、螺母和夹持机构,当需要对秧苗的间距进行调节时,转动螺纹杆,因螺纹杆有两个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柱组成,使得转动的螺纹杆带动两个夹持机构运动,使得工作人员可对夹持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得调节后的夹持机构将秧苗种植出不同的间距。
18.3、该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通过设置驱动机构,控制驱动机构工作,使得驱动机构通过第一齿轮、驱动杆和履带带动插秧机运动,同时驱动机构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对施肥壳内的化肥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施肥壳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施肥壳左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左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底座、2驱动机构、3第一齿轮、4驱动杆、5履带、6从动轮、7秧苗存储仓、8第一通孔、9传送带、10第二通孔、11气缸、12固定板、13第一转动机构、14螺纹杆、15螺母、16滑孔、17夹持机构、18固定架、19第一传动机构、20第一粉碎辊、21施肥壳、22第二传动机构、23转动板、24第二转动机构、25挡板、26斜板、27第二粉碎辊。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8.如图1

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稻科研小区种植的新型水稻插秧机,包括底座1,底座1的右侧面卡接有驱动机构2,驱动机构2的左端与第一齿轮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齿轮3与驱动杆4相啮合,驱动杆4卡接在底座1的正面和背面,驱动杆4的外表面与履带5相啮合,履带5内设置有若干个从动轮6,若干个从动轮6卡接在底座1的正面和背面,底座1的上表固定连接有秧苗存储仓7,秧苗存储仓7通过第一通孔8与底座1相连通,通过设置秧苗存储仓7,使得秧苗存储仓7可对秧苗进行储存和整理。
29.第一通孔8开设在底座1的上表面,底座1内设置有传送带9,底座1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二通孔10,底座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气缸11,气缸11的下表面与固定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气缸11,控制气缸11工作,使得气缸11通过固定板12和夹持机构17带动秧苗向下运动进而对秧苗进行种植,固定板12的右侧面与底座1的左侧面搭接,固定板12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卡接有第一转动机构13,两个第一转动机构13内卡接有同一个螺纹杆14,螺纹杆1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15,螺母15的下表面与夹持机构1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夹持机构17,使得夹持机构17可对秧苗进行夹持。
30.底座1的右侧面与固定架18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固定架18内设置有第一传动机构19,第一传动机构19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传动机构22,第二传动机构22内设置有转动板23,转动板23的上表面通过第二转动机构24与施肥壳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施肥壳21的下表面与挡板2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挡板25的右侧面与斜板2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施肥壳21的左侧面与固定架1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31.具体的,如图2所示,传送带9的位置与第一通孔8相对应,通过设置传送带9,使得传送带9可对秧苗进行输送,当秧苗运动到传送带9的最左端时,使得秧苗可掉落到第二通孔10内。
32.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传动机构19与第一粉碎辊20相啮合,第一粉碎辊20与第二粉碎辊27相啮合,第一粉碎辊20和第二粉碎辊27均设置在施肥壳21内,通过设置第一粉碎辊20和第二粉碎辊27,使得第一粉碎辊20和第二粉碎辊27相互配合可对化肥进行粉碎,使得粉碎后的化肥可顺利的从施肥壳21的底部落到转动板23上。
33.具体的,如图5所示,挡板25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弧形,转动板23的形状设置为圆形,通过设置挡板25,使得挡板25可对转动板23上的化肥进行限位,使得转动板23上的化肥可撒在秧苗种植的位置。
34.具体的,如图7所示,螺纹杆14是由两个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柱组成,通过设置螺纹杆14和螺母15,因螺纹杆14是由两个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柱组成,使得转动的螺纹杆14可带动两个螺母15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夹持机构17滑动连接在滑孔16内,滑孔16开设在固定板12的下表面,通过设置滑孔16,使得滑孔16可对夹持机构17进行限位,使得夹持机构17不会在螺纹杆14和螺母15的作用下转动,使得夹持机构17可带在螺纹杆14和螺母15的作用下平稳的进行运动。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6.s1、当对该插机苗进行使用时,控制驱动机构2工作,使得驱动机构2通过驱动杆4带动履带5在地面上滚动,同时驱动机构2带动第一传动机构19转动,使得第一传动机构19
通过第二传动机构22带动转动板23转动,使得转动的第一传动机构19带动第一粉碎辊20转动;
37.s2、最后,当夹持机构17之间的距离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时,工作人员向施肥壳21内倒入化肥,因第一粉碎辊20带动第二粉碎辊27相向转动,使得第一粉碎辊20和第二粉碎辊27相互配合对施肥壳21内的化肥进行粉碎,使得粉碎后的化肥落到转动板23上,使得化肥在转动板23的作用下通过斜板26撒在秧苗种植区内。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