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鱼换水器

文档序号:29790607发布日期:2022-04-23 17:3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幼鱼换水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幼鱼换水器,可用于斑马鱼等幼鱼的养殖,方便换水。


背景技术:

2.鱼在饲养过程中,幼鱼的换水过程对其成活率有较大影响。现有用于幼鱼养殖换水的幼鱼换水器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简单方便的是采用套筒形式,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的横截面小于外筒的横截面,以使内筒能够从外筒的顶口插入,套接在外筒内,内筒的顶部可以高于外筒以方便用手从外筒上拿出,也可以与外筒相同或略低,外筒为不透水的实体结构,内筒的侧壁(或称筒壁)为不透水的实体结构,底为透水的丝网,且网孔的大小明显小于幼鱼大小,以在实现透水的同时挡住幼鱼且避免幼鱼卡在网孔中。使用时将内筒插入外筒,形成组件,内筒支承在外筒上,内筒的全部或部分位于外筒内。可以事先将水注入外筒或套装后再从内筒的顶口注水,达到适宜的水位高度,水透过内筒底部的丝网,保持内筒内的水位和外筒内(外筒和内筒之间的区域)的水位高度一致,幼鱼放在内筒的水中养殖。换水时,将内筒从外筒中提出,在内筒提起的过程中,内筒中的水通过内筒底部的丝网流入外筒,留在外筒内,幼鱼被丝网阻挡,留在内筒中,将留在外筒中的水倒出,注入适量新水,然后将内筒重新置于外筒中,内筒插入外筒的过程中,外筒里的水穿过内筒底部的丝网进入内筒。这种幼鱼换水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非常适合于实验室或家庭等场合的幼鱼(包括适宜的小鱼)的养殖。然而,这种换水器在换水过程中,将内筒提起后内筒内无水,会给幼鱼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3.使用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实现幼鱼饲养水的高效更换,同时避免换水过程中幼鱼离水造成的损伤,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幼鱼受影响小等特点,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幼鱼换水过程中,操作繁琐,死亡率高、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幼鱼换水器,这种换水器在换水过程中,能够保证幼鱼始终处于水中,有利于防止换水过程中因幼鱼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给幼鱼带来不利影响。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幼鱼换水器,包括能够套设在一起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外筒和内筒均设有顶口,所述内筒的底设有第一透水结构,所述第一透水结构位于所述内筒的底的一侧,所述内筒的底的另一侧为不透水结构。
6.通常,所述内筒的底中除所述的第一透水结构外,其他区域都是不透水结构。
7.所述第一透水结构优选由丝网构成。
8.所述丝网可以为无毒无害的塑料丝网或不锈的金属丝网。
9.所述丝网与的周边可以粘结在所述内筒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或称筒体)为由侧壁和底组成的一体结构除透水结构之外的部分,主体部分上的可以设置透水结构以及支脚、支耳等其他结构。
10.所述丝网的周边可以与与其相邻的主体部分粘结在一起,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适宜的方式实现所述丝网在内筒上的固定连接。例如,可以在内筒的底的相应部位开设用于设置透水结构的孔洞(大通孔),用于设置透水结构的孔洞的的孔壁设置成倒环形阶台结构(朝下的企口结构),所述丝网位于所述倒环形阶台结构上,其周边区域与倒环形阶台结构的阶台面(构成阶台的环形水平面)贴合,所述丝网的下方设有将丝网周边紧压在倒环形阶台结构上的压环,所述压环采用恰好能够嵌装在所述倒环形阶台结构上的形状和大小,其下表面与所述内筒的底的下表面对齐,形成一个平滑的面,所述压环可以通过粘结和/或螺钉紧固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环形阶台结构上,粘结时,将丝网的周边区域与所述环形阶台结构的阶台面和压环的上表面同时粘结在一起。或者,在内筒的底的相应区域开设用于设置透水结构的孔洞(大通孔),用于设置透水结构的孔洞的孔壁设置成上大下小的锥面(锥台的环形斜面或侧表面)形,所述丝网设有丝网边框,所述丝网边框的侧面呈与所述用于设置透水结构的孔洞的孔壁相配合的锥面形,插装在所述用于设置透水结构的孔洞上,所述丝网的周边区域粘结在所述丝网边框的顶面,可以在丝网边框的顶面设置能够嵌入丝网边缘区域的环形阶台结构(企口结构),将丝网的周边区域粘结在该环形阶台结构的阶台面上,丝网的顶面可以与所述内筒的底的上表面及所述丝网边框的上表面对齐,共同形成平滑的面。可以先将丝网在丝网边框上粘结好,再将粘结好丝网的丝网边框插放到孔洞上。这些可拆连接方式允许在丝网损坏时只更换丝网,无需淘汰整个内筒。
11.所述内筒的侧壁可以设有或者不设有第二透水结构,所述第一透水结构和第二透水结构均可称为(或者说可统称为)透水结构。
12.所述第二透水结构通常应位于所述内筒的侧壁的下部的一侧,所述内筒的侧壁的下部的另一侧为不透水结构,所述第二透水结构和所述第一透水结构应处于所述内筒的同一侧,两者相互邻接或者两者之间留有一段间距。
13.所述第二透水结构可以由丝网构成或者采用密布有若干小通孔的结构。
14.当第二透水结构采用丝网时,可以依据与第一透水结构相同或相仿的方式实现丝网在内筒的主体部分上的安装。
15.所述第二透水结构也可以采用机械或激光等打孔方式在内筒的侧壁的相应区域形成密布的通孔,像对丝网的要求一样,这些通孔的大小和分布密度/方式应保证在实现有效透水的同时避免幼鱼穿过或卡在通孔上,例如,采用与丝网的网孔大小和分布密度相同或相近的通孔。
16.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的主体部分优选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
17.用于制备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的主体部分的透明材料可以为玻璃或无毒无害的塑料(有机高分子材料)。
18.所述外筒为不透水的筒体,作为容器。
19.所述内筒除本实用新型明确限定为透水结构(例如第一透水结构,或者第一个透水结构和第二透水结构)的区域外,均可以为不透水结构。然而,除倾斜状态下用于存水的存水结构应为不透水结构外,其余区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透水结构或不透水结构。
20.通常,所述内筒和外筒都是圆筒(水面截面或横截面呈圆形)。根据需要或使用者爱好,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筒。
21.所述内筒的高度可以依据操作需要设置。例如,所述内筒的高度高于所述外筒的
高度以便用手拿着或用夹子夹着内筒的顶部进行取放操作。
22.所述内筒顶部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径向延伸的支耳(径向向外伸出的水平片状结构),所述支耳的数量通常可以是3个或4个,等角距离分布,支耳外端至内筒中心线的距离大于外筒的外径。由此,将内、外筒套设(通常为同轴套设)在一起时,内筒的支耳在径向上从外筒的外侧面延伸出来,便于手拿。当内筒的高度小于外筒高度时,支耳支承在外筒的顶口上,使内筒在外筒内悬空,保持内筒的底与外筒的底之间的距离。当内筒的高度大于外筒时,支耳可以设置在内筒侧壁的一定高度上,以便将其支承在外筒顶口上后内筒悬空。
23.所述内筒的底上可以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支脚(例如,竖直向下的凸起),至少有3个支脚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且等角距离分布。将内筒放入外筒后,支脚支承在外筒的底的上表面上,使内筒的底与外筒的底之间有一段距离。考虑到第一透水结构通常为丝网,可以使支脚避开第一透水结构,例如,可以直接设置在内筒的侧壁的下面。
24.例如,所述内筒的底上设有向下延伸且均匀(等角距离)分布在内筒的筒壁正下方的多个(不少于3个,例如,3个或4个)支脚。
25.当内筒悬空(内筒的底与外筒的底之间有一段距离)状态下,内筒里的小颗粒杂质可以通过内筒底部的丝网(或其他形式的透水结构)落到外筒的底部,有利于保持内筒内的清洁。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将内筒的底部的一侧设置成透水结构,另一侧设有为不透水结构,将内筒从外筒中提起时,内筒中的部分水能够从内筒底部的透水区域流出,保留在外筒内,在提起内筒的过程中,将内筒倾斜,内筒底部的不透水区域位于透水区域的下方,与周围不透水的内筒筒壁共同围成一个下凹的且不透水的存水结构,以便保留一部分水在其中,幼鱼随着内筒中水位的降低逐渐集中到存水结构内的水中,在内筒脱离外筒的水面后,保持内筒的倾斜状态,更换好外筒中的水后,再将内筒重新插入外筒,由此在换水的整个过程中,幼鱼始终处于水中,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效避免了因换水过程中幼鱼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给幼鱼造成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30.图4是内筒倾斜状态下形成不透水的存水结构并保有一定水量的示意图;
31.图5是一种丝网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32.图6是另一种丝网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33.图7是能够显示丝网形状的内筒仰视示意图;
34.图8是能够显示丝网形状的另一种内筒仰视示意图;
35.图9是能够显示丝网形状的第三种内筒仰视示意图;
36.图10是能够显示丝网形状的第四种内筒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参见图1-10,这种幼鱼换水器包括内筒10和外筒20,所述内筒的横截面小于所述
外筒内空腔的横截面,以便能够从外筒的顶口插入外筒,支承在外筒上。所述外筒和内筒均设有顶口,所述外筒为不透水筒体,所述内筒的底部的一侧为透水区域30,该区域的透水结构可称为第一透水结构,另一侧为不透水区域,所述内筒的筒壁中至少邻接所述内筒的底部的不透水区域的区域为不透水区域,以便在内筒处于倾斜状态时能够与内筒的底部的不透水区域共同围成一个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存水结构。
38.与第一透水结构内筒同侧的内筒侧壁上也可以设置透水区域32,该区域的透水结构可称为第二透水结构,可以将第二透水结构设置在内筒侧壁的下部,与第一透水结构相连或相邻近。
39.这种幼鱼换水器适应于养殖斑马鱼等多种幼鱼及体积较小的鱼或其他适宜的水生动物。使用时将内筒插入外筒中,依据内、外筒的高度,内筒可以部分或全部位于外筒内,注入内筒或外筒中的水会透过内筒底部及其他区域的透水结构(如果有的话)在内、外筒之间流动,保持内、外筒中水位高度的一致。幼鱼养殖在内筒内空间11的水中。
40.通常,所述内筒和外筒通常为旋转对称结构,可以为圆筒或方筒等,设有竖向的中心线,其横截面(垂直于中心线的截面)通常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或椭圆形等任意适宜的形状,其外形通常可以为柱形或上大下小的正锥台形。
41.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环形间隙(正常使用状态下)21,该环形间隙的大小应保证在内筒从外筒中提起的过程中能够倾斜或逐渐倾斜,使内筒倾斜形成的底端存水结构内有足够的水。可以依据该使用要求确定内筒外径和外筒内径之间的尺寸配比。环形间隙越大,越有利于内筒的倾斜,理想的倾斜角度为45
°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环形间隙的大小,在保证满足使用需要时避免外筒体积过大。
42.内筒的侧壁(或者筒壁)可以在部分区域设置透水结构(第二透水结构)。可以依据任意适宜的现有技术设置第二透水结构。
43.例如,设置密布有若干通孔的区域或者采用丝网结构。通常,侧壁上的透水区域可以与底的透水区域位于同一侧,内筒上用于形成存水结构40的区域(包括底的区域和侧壁的区域)应为不透水结构,存水结构应具有适宜的大小(有效盛水的容积),以保证换水时存水结构中有满足幼鱼需求的水量。
44.存水结构的大小不仅与内筒构造和尺寸相关,也与内筒能够形成的倾斜角度相关,内筒筒壁上的不透水结构的分布区域应能够保证在提升及倾斜内筒的过程中内筒里留有足够的水量。通常,可以将本说明书未明确限定为不透水结构的底和侧壁的区域均设置为不透水区域。
45.所述内筒的底上的透水结构通常采用丝网,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柔性丝网为宜,也可以采用金属丝网适宜于水中使用的丝网,网孔不宜过大,至少不应在正常使用中使幼鱼穿过网孔或者卡在网孔上,亦应避免幼鱼在丝网上滑动时给幼鱼带来损伤。透水结构的面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以获得有效的透水能力,但其分布区域应保证不妨碍倾斜提升内筒时能够在存水结构中存水。
46.通常可以在内筒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不透水结构)设置孔洞50,将孔洞区域设置成丝网,丝网的周边粘结在孔洞周围的主体部分上,由此在丝网覆盖的空洞区域形成透水结构。
47.参见图7-10,第一透水结构应位于内筒的底的一侧,内筒的底的另一侧为不透水
结构,以便将内筒倾斜,另一侧的不透水结构与内筒的侧壁的相应部分(同样也不透水)形成能够盛水的存水结构(参见图4),所称存水结构是在内筒为相应倾斜时位于底端的存水结构。在内筒竖直状态下,底上的不透水结构构成底的一部分,与底的不透水区域一同位于内筒的最低位置(通常内筒的底为平底),内筒中幼鱼的固体排泄物及其他可沉淀杂质可以穿过透水结构上的孔(例如,丝网的网孔)落入外筒,因此,透水结构上的孔亦不宜过小。
48.丝网可以固定安装(例如,粘结)在丝网边框38上,丝网边框固定安装在内筒的主体部分上的孔洞上,例如,可以边框的外侧面和空洞可以采用上大下小的锥台形(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任意示意形状)58,将丝网边框紧塞在孔洞上(参见图5),也可以采用压板(优选呈与孔洞外形形似/相适应的环形压板,用螺丝将压板紧固在孔洞周边的主体部分上,从压板从外侧将丝网边框压在孔洞上,丝网边框的内侧设置对其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例如,企口),由此经丝网边框固定住(参见图6)。
49.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适宜的方式实现丝网在内筒的主体部分上的固定连接。
50.内筒的底可以从上方直接压在外筒的底上(参见图1)。
51.然而,在内筒的底和外筒的底之间设置一定间距,使内筒呈悬空状况,能够使内筒中的杂质落到外筒内,有利于内筒内的清洁。可以采用任意适宜的方式实现内筒的悬空,例如,在内筒的底部设置向下延伸的多个(通常可以不少于3个)支脚16,以支脚支承在外筒的底上(参见图2),或者在内筒的上部(例如,顶部)设置径向延伸的多个支耳12,支耳压在外筒的顶部,支承住内筒,使内筒的底位于外筒的底的上方一定高度(参见图3)。
52.内筒和外筒都可以采用玻璃圆筒,根据需要在玻璃圆筒上设置透水结构和支承结构(支脚、支耳等,如果需要的话)。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透明、半透明或者不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内筒和外筒的主体部分。
53.这种换水器在换水时,可以将内筒从外筒中提起且呈倾斜状,内筒的底的不透水结构位于透水结构的下方,与相应部位的不透水的内筒侧壁共同形成能够盛水的存水结构,内筒中的幼鱼聚集在存水结构内的水中,由此避免了换水时幼鱼离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5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优选和可选的技术手段,除特别说明外及一个优选或可选技术手段为另一技术手段的进一步限定外,均可以任意组合,形成若干不同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