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6005发布日期:2021-12-31 23:1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


背景技术:

2.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苗率是重中之重,但是现实生产出苗率很难保证,一旦出现缺苗,就只能补种或者移苗。而补种会造成出苗不整齐不易后期管理影响总体产量,故移苗是即可保证出苗率也可保证后期产量不受影响的生产方案。在温室大棚中,大型农业机械无法进入,移苗时一般采用小铲在缺苗处先挖坑,再把重苗的幼苗带土挖出移栽到缺苗坑,劳动人员每次都要蹲下作业,容易疲劳,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结构简单,操作省力,可实现农作物的快速移植,不会对农作物的根系造成损害。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包括筒体、手柄、第一踩架和退土装置,所述退土装置包括上浮筒和第二踩架,所述筒体的上部固定有所述手柄,所述筒体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过茎缺口,所述第一踩架固定于所述筒体上部,所述第二踩架固定于所述上浮筒上部,所述上浮筒滑动套设于所述筒体中,所述上浮筒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过茎缺口,所述第二过茎缺口与所述第一过茎缺口位置相对应且结构相匹配。
6.优选地,所述筒体靠近所述第一过茎缺口的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形成一个滑槽,所述上浮筒靠近所述第二过茎缺口的两端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块,所述滑块沿所述上浮筒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一个所述滑块用于滑动安装于一个所述滑槽中。
7.优选地,所述手柄包括扶手杆和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对称固定于所述筒体上部的两侧,且两个所述连接杆竖直设置,所述扶手杆固定于两个所述连接杆的顶端。
8.优选地,还包括连接套筒、标尺和锁紧螺栓,所述连接套筒垂直固定于一个所述连接杆的下部,所述标尺套设于所述连接套筒中,所述锁紧螺栓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筒的侧壁上,所述锁紧螺栓用于对所述标尺进行锁紧。
9.优选地,所述第一踩架和所述标尺分别位于所述筒体的两侧。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踩架包括第一u形杆和两个第一连杆,所述第一u形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u形杆两端的下方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固定于所述筒体外壁的上部。
11.优选地,所述第二踩架包括第二u形杆和两个第二连杆,所述第二u形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二u形杆两端的下方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固定于所述上浮筒的顶部。
12.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包括弧形杆和竖直杆,所述第二u形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
所述弧形杆与一个所述竖直杆连接,所述竖直杆下端固定于所述上浮筒的顶部。
13.优选地,所述筒体下端开刃。
14.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5.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包括筒体、手柄、第一踩架和退土装置,退土装置包括上浮筒和第二踩架,筒体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过茎缺口,上浮筒滑动套设于筒体中,上浮筒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过茎缺口。使用时,先在缺苗处挖孔,在退土装置的配合下便于将挖出的土推出,然后在重苗处进行取苗,第一过茎缺口和第二过茎缺口正对将要移苗的农作物,将筒体移至农作物中心,将农作物及农作物根部土球一起拔出,最后进行移苗,在退土装置的配合下将农作物及农作物根部土球推至挖好的孔中。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集挖孔、取苗和移栽苗的作用于一体,结构简单,携带便捷,无需蹲下作业,操作省力,可实现农作物的快速移植,使用高效,不会对农作物的根系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的主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的俯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中滑块与滑槽的安装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中退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中退土装置的俯视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中退土装置的主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00、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1、筒体;2、手柄;201、扶手杆;202、连接杆;3、第一踩架;301、第一u形杆;302、第一连杆;4、上浮筒;5、第二踩架;501、第二u形杆;502、弧形杆;503、竖直杆;6、连接套筒;7、标尺;8、锁紧螺栓;9、第一过茎缺口;10、第二过茎缺口;11、滑槽;12、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结构简单,操作省力,可实现农作物的快速移植,不会对农作物的根系造成损害。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100,包括筒体1、手柄2、第一踩架3和退土装置,退土装置包括上浮筒4和第二踩架5,筒体1的上部固定有手柄2,筒体1和上浮筒4均为圆筒状,筒体1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过茎缺口9,第一踩架3固定于筒体1上部,第二踩架5固定于上浮筒4上部,上浮筒4滑动套设于筒体1中,上浮筒4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过茎缺口10,第二过茎缺口10与第一过茎缺口9位置相对应且结构相匹配。使用时,先在缺苗处挖孔,在退土装置的配合下便于将挖出的土推出,然后在重苗处进行取苗,第一过茎缺口9和第二过茎缺口10正对将要移苗的农作物,将筒体1移至农作物中心,将农作物及农作物根部土球一起拔出,最后进行移苗,在退土装置的配合下将农作物及农作物根部土球推至挖好的孔中。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多功能不伤根移苗器100集挖孔、取苗和移栽苗的作用于一体,结构简单,携带便捷,无需蹲下作业,操作省力,可实现农作物的快速移植,使用高效,不会对农作物的根系造成损害。
29.如图4所示,筒体1靠近第一过茎缺口9的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形成一个滑槽11,上浮筒4靠近第二过茎缺口10的两端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块12,滑块12沿上浮筒4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一个滑块12用于滑动安装于一个滑槽11中,对于上浮筒4相对于筒体1的轴向滑动进行导向,同时使得上浮筒4不会相对于筒体1转动,使得第二过茎缺口10和第一过茎缺口9位置始终相对应。
30.手柄2包括扶手杆201和两个连接杆202,两个连接杆202对称固定于筒体1上部的两侧,且两个连接杆202竖直设置,扶手杆201固定于两个连接杆202的顶端。具体地,扶手杆201的长度大于两个连接杆202之间的距离,两个连接杆202底部的连线与筒体1的轴心线相交。
31.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套筒6、标尺7和锁紧螺栓8,连接套筒6垂直固定于一个连接杆202的下部,标尺7套设于连接套筒6中,锁紧螺栓8设置于连接套筒6的侧壁上,锁紧螺栓8用于对标尺7进行锁紧。标尺7可以为多苗移栽提供株距参考,使其移苗更加快捷标准。具体地,锁紧螺栓8为手扭螺栓。
32.具体地,第一踩架3和标尺7分别位于筒体1的两侧,布局更加合理,避免第一踩架3和标尺7工作时互相干涉。
33.具体地,第一踩架3包括第一u形杆301和两个第一连杆302,第一u形杆301水平设置,第一u形杆301两端的下方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一连杆302,第一连杆302固定于筒体1外壁的上部。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02为四分之一圆弧杆。
34.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踩架5包括第二u形杆501和两个第二连杆,第二u形杆501水平设置,第二u形杆501两端的下方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固定于上浮筒4的顶部。
35.如图7所示,第二连杆包括弧形杆502和竖直杆503,第二u形杆50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弧形杆502与一个竖直杆503连接,竖直杆503下端固定于上浮筒4的顶部。具体地,两个竖直杆503底部的连线与上浮筒4的轴心线相交。
36.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筒体1下端开刃以便于取土,使得将筒体1插入地面时更加省力。
37.具体使用过程为:1)先进行挖孔,将筒体1对准缺苗处用力按下手柄2并踩下第一踩架3,当筒体1进入地面后旋转手柄2,并向上拔出,这时退土装置上浮,将装置整体移动至
别处,踩下第二踩架5使得上浮筒4相对于筒体1向下运动,进而将筒体1内的土推出。2)然后进行取苗,筒体1上设有第一过茎缺口9,上浮筒4上设有第二过茎缺口10,将第一过茎缺口9和第二过茎缺口10正对将要移苗的农作物,将筒体1移至农作物中心并用力压下手柄2,踩下第一踩架3,该过程中退土装置上浮,旋转手柄2将农作物及农作物根部土球一起拔出,进而避免对被移栽农作物的根系造成损害。3)最后进行移栽苗,将筒体1放入到预先挖好的孔内,踩下第二踩架5使得上浮筒4相对于筒体1向下运动,进而将筒体1内的农作物根部土球推出并落入挖好的孔中,由此完成移苗。
38.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