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4592发布日期:2022-04-14 20:52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属于灌溉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灌溉是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灌溉装置是灌溉做工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灌溉装置在农业行业具有较为广泛的前途,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因此市场上的灌溉装置往多样化发展,现有农田灌溉装置依然存在着单一性安装,不能够对户外的雨水进行收集,不能够对水内加注营养液,操作更加的繁琐,为此,提供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顶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顶侧固定连接有注料机构,所述蓄水箱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顶侧设有蓄水槽,所述底座底侧连接有灌溉管道,所述连接座包括箱体、连接板,所述箱体底侧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顶部四个拐角处分别挖设有第一连接孔槽,所述连接板顶侧中央处挖设有第二连接孔槽,所述第二连接孔槽内腔底侧设有进水管,所述蓄水槽底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连接柱,所述蓄水槽底侧中央处贯通设有下水管,所述连接柱分别与第一连接孔槽内腔卡合连接,所述下水管伸入第二连接孔槽内部,且与进水管内部卡合连接,所述箱体内腔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与进水管贯通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贯穿箱体右侧,且与蓄水箱内腔贯通连接,所述蓄水箱右侧贯通设有连接管道。
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料机构包括顶板、升降板、储液罐,所述顶板位于升降板上方,所述储液罐等距设置于升降板下方,所述顶板顶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液推杆,所述电液推杆的活动端贯穿顶板底侧,且与升降板顶侧中部固定连接。
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储液罐内腔中活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顶端贯穿储液罐顶侧,且分别与升降板底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罐外侧中部贯通设有注液管。
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顶板底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导向杆,所述升降板上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导向孔,所述升降板通过导向孔分别与导向杆外壁滑动连接。
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灌溉管道包括软性水管、l型管道,所述软性水管左侧与l型管道固定连接,所述l型管道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蓄水箱内腔贯通连接。
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软性水管上等距设有旋转喷头,所述软性水管右端固定连接有喷水头,所述喷水头顶侧设有手动水阀。
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2.1、通过设置蓄水槽,能够利用蓄水槽将外界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可以有效的减轻水资源压力,避免需要使用大量的清水进行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13.2、通过设置连接柱与下水管,可以将蓄水槽内的雨水注入蓄水箱内进行储存,方便在不使用蓄水槽时将其拆除,实用性进一步提高,装配方式更加的便捷;
14.3、通过设置电液推杆与活塞杆,可以将储液罐内的营养液根据需要的计量注入蓄水箱内部与清水混合,不需要其他设备对农田进行喷洒营养液,实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的连接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的注料机构外观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的灌溉管道外观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标号:1、安装板;2、支撑杆;3、底座;4、蓄水箱;5、注料机构;6、连接座;7、蓄水槽;8、灌溉管道;9、箱体;10、连接板;11、第一连接孔槽;12、第二连接孔槽;13、进水管;14、连接柱;15、下水管;16、第一水泵;17、连接管道;18、顶板;19、升降板;20、储液罐;21、电液推杆;22、活塞杆;23、导向杆;24、软性水管;25、l型管道;26、第二水泵;27、旋转喷头;28、喷水头;29、手动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多功能农田灌溉装置,包括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顶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顶端固定连接有底座3,所述底座3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蓄水箱4,所述蓄水箱4顶侧固定连接有注料机构5,所述蓄水箱4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6,所述连接座6顶侧设有蓄水槽7,通过设置蓄水槽7,能够利用蓄水槽7将外界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可以有效的减轻水资源压力,避免需要使用大量的清水进行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所述底座3底侧连接有灌溉管道
8,所述连接座6包括箱体9、连接板10,所述箱体9底侧与连接板10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0顶部四个拐角处分别挖设有第一连接孔槽11,所述连接板10顶侧中央处挖设有第二连接孔槽12,所述第二连接孔槽12内腔底侧设有进水管13,所述蓄水槽7底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连接柱14,所述蓄水槽7底侧中央处贯通设有下水管15,通过设置连接柱14与下水管15,在下雨天,可以将蓄水槽7抬起放置在连接板10顶侧,使蓄水槽7底侧的连接柱14分别与连接板10顶侧的第一连接孔槽11进行卡合固定,同时蓄水槽7底侧的下水管15插入第二连接孔槽12的进水管13内,在蓄水槽7内部的雨水需要使用时,启动第一水泵16,可以将蓄水槽7内的雨水注入蓄水箱4内进行储存,方便在不使用蓄水槽7时将其拆除,实用性进一步提高,装配方式更加的便捷,所述连接柱14分别与第一连接孔槽11内腔卡合连接,所述下水管15伸入第二连接孔槽12内部,且与进水管13内部卡合连接,所述箱体9内腔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16,所述第一水泵16的输入端与进水管13贯通连接,所述第一水泵16的输出端贯穿箱体9右侧,且与蓄水箱4内腔贯通连接,所述蓄水箱4右侧贯通设有连接管道17。
23.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注料机构5包括顶板18、升降板19、储液罐20,所述顶板18位于升降板19上方,所述储液罐20等距设置于升降板19下方,所述顶板18顶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液推杆21,所述电液推杆21的活动端贯穿顶板18底侧,且与升降板19顶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罐20内腔中活动连接有活塞杆22,所述活塞杆22顶端贯穿储液罐20顶侧,且分别与升降板19底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罐20外侧中部贯通设有注液管,通过设置电液推杆21与活塞杆22,可以利用注液管向储液罐20内加注营养液内,然后启动电液推杆21,使电液推杆21的活动端带动升降板19下降,然后将升降板19同时带动活塞杆22向储液罐20内部下压,可以将储液罐20内的营养液根据需要的计量注入蓄水箱4内部与清水混合,不需要其他设备对农田进行喷洒营养液,实用性大大提高。
24.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顶板18底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导向杆23,所述升降板19上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导向孔,所述升降板19通过导向孔分别与导向杆23外壁滑动连接。
25.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灌溉管道8包括软性水管24、l型管道25,所述软性水管24左侧与l型管道25固定连接,所述l型管道25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26,所述第二水泵26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蓄水箱4内腔贯通连接,所述软性水管24上等距设有旋转喷头27,通过设置第二水泵26与旋转喷头27,可以将旋转喷头27与第二水泵26打开,可以将蓄水箱4内腔中的清水进行抽出,然后进入软性水管24内,最后利用旋转喷头27对周边的农田进行喷洒灌溉,所述软性水管24右端固定连接有喷水头28,所述喷水头28顶侧设有手动水阀29,通过设置手动水阀29与喷水头28,能够利用手动水阀29将喷水头28打开,可以握持软性水管24对土地农田进行喷水灌溉,同时可以将手动水阀29打开,可以只用旋转喷头27进行喷洒灌溉。
2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下雨天,可以将蓄水槽7抬起放置在连接板10顶侧,使蓄水槽7底侧的连接柱14分别与连接板10顶侧的第一连接孔槽11进行卡合固定,同时蓄水槽7底侧的下水管15插入第二连接孔槽12的进水管13内,在蓄水槽7内部的雨水需要使用时,启动第一水泵16,可以将蓄水槽7内的雨水注入蓄水箱4内进行储存,利用注液管向储液罐20内加注营养液内,然后启动电液推杆21,使电液推杆21的活动端带动升降板19下降,然后将升降板19同时带动活塞杆22向储液罐20内部下压,可以将储液罐20内的营养液根据需要的
计量注入蓄水箱4内部与清水混合,将旋转喷头27与第二水泵26打开,可以将蓄水箱4内腔中的清水进行抽出,然后进入软性水管24内,最后利用旋转喷头27对周边的农田进行喷洒灌溉,利用手动水阀29将喷水头28打开,可以握持软性水管24对土地农田进行喷水灌溉。
27.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