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喂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8127发布日期:2022-03-17 01:0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饲料喂食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喂食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饲料喂食器。


背景技术:

2.我国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在逐渐提高,规模化的养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在有效管理家畜的成长方面,虽然有家畜舍的环境等各种重要要素,但是家畜舍运营的目的在于生产品质好的家畜,因此管理的焦点早已被认知为给家畜提供充分且适当的饲料和水。
3.并且,随着家畜的成长体重的增加,吃的饲料也会变多,因此需要在用于供给饲料对提供的饲料的量进行调节;此外,饲料成粉末或颗粒、碎屑的形状,因此广泛普及有具备供水调节装置的养家畜饲料喂食器,其用于在摄取饲料的过程中能够摄取水,从而增进家畜的食欲,进而发育良好,现有的喂食器不能满足该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饲料喂食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饲料喂食器,其设有料斗、料槽、副料槽和调节机构,料斗竖直设置,料斗设有一圈侧壁,侧壁内部形成输送通道,输送通道竖直设置,其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输送通道的上端设有上开口、下端设有下开口,其特征在于:副料槽设在下开口的正下方,料槽设在副料槽的正下方,所述料槽的槽口大于副料槽的槽口,副料槽的槽口在料槽的上端面的投影完全落入料槽的槽口范围内;所述调节机构设有固定框、移动框和操作机构,移动框设在固定框的下方、与其活动连接,操作机构带动移动框沿着固定框的外侧面上下移动;固定框竖直设置,移动框套设在固定框的外侧,移动框的内侧面贴靠在固定框的外侧面;所述固定框与所述下开口的边缘平滑连接,固定框通过所述下开口与输送通道连通,移动框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固定框的下底面与所述副料槽上端面之间的距离。
6.可选地,所述操作机构设有连杆、操作盘、操作杆,所述操作杆贴靠在操作盘的侧面、与其活动连接,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操作盘铰接、它们相互连接的位置设有第一铰接轴;所述操作杆的另一端设有固定栓,所述固定栓设在操作杆贴近操作盘的侧面,所述操作盘相应的设有与固定栓相适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有多个,其在以第一铰接轴为圆心以操作杆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所述操作盘固定设在所述侧壁的内侧,操作盘竖直设置;所述连杆的上端与操作杆铰接、它们相互连接的位置设有第二铰接轴,第二铰接轴与第一铰接轴平行设置;第二铰接轴设在所述第一铰接轴与所述固定栓之间,所述连杆的下端与移动框固定连接。
7.可选地,所述侧壁设有左侧壁、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竖直平行设置;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均呈长方形状,料槽和副料槽均水平设置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料槽和副料槽的左端均抵靠在左侧壁、右端均抵靠在右侧壁,所述料斗、料槽和副料
槽的宽度均与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对称的设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从上至下逐渐向内聚拢,所述上开口、下开口均呈长方形。
8.可选地,所述固定框和移动框设置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所述固定框设有固定板,固定板竖直设置,固定板的左端均抵靠在左侧壁、右端均抵靠在右侧壁,固定板的宽度与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距离相同;固定板设有两个、它们相互平行设置,其中一个固定板设在另一固定板的前方,设在前方的固定板的上端与前侧壁的底端平滑连接,设在后方的固定板的上端与后侧壁的底端平滑连接;所述移动框设有移动板和连接杆,移动板设有两个、它们相互平行设置,其中一个移动板设在另一个移动板的前方,连接杆设在两个所述移动板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移动板竖直设置,移动板的左端均贴靠在左侧壁、右端均贴靠在右侧壁,移动板的宽度与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距离相同;设在前方的移动板贴靠在设在前方的固定板的前方,设在后方的移动板贴靠在设在后方的固定板的后方;所述连接杆的中间与所述连杆的下端固定连接。
9.可选地,所述操作盘固定设在所述侧壁的内侧,操作盘竖直设置,所述第一铰接轴贯穿所述操作盘;所述操作杆固定设在所述第一铰接轴上,第一铰接轴上设有把手。
10.可选地,所述操作机构还设有防脱离机构,用于将所述操作杆压紧在所述操作盘的侧面,进而避免所述固定栓与固定孔脱离;防脱离机构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和操作杆分别设在所述操作盘的两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铰接轴外,第一铰接轴上设有压紧板,压紧板呈圆环状,压紧板套设在第一铰接轴外,所述弹簧设在所述操作盘与所述压紧板之间,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操作盘与所述压紧板的侧面。
11.可选地,所述操作机构还设有副连杆、副操作盘、副操作杆,所述副操作杆贴靠在副操作盘的侧面、与其活动连接,所述副操作杆的一端与副操作盘铰接、所述第一铰接轴贯穿它们相互连接的位置形成其铰接轴,所述副操作盘与第一铰接轴活动连接,所述副操作杆与第一铰接轴固定连接;所述副操作杆的另一端设有操作孔,操作孔沿着副操作杆的杆体方向设置;所述副操作盘设有竖直方向的移动孔;所述操作孔与移动孔相互重叠的位置设有第三铰接轴,所述操作孔和所述移动孔的宽度均与所述第三铰接轴的直径相适应;所述副操作盘固定设在与所述操作盘相对的所述侧壁的内侧,所述副连杆的顶端与第三铰接轴固定连接、下端与移动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轴水平设置。
12.可选地,其还设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设在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供水管竖直贯穿副料槽延伸至料槽的上方,供水管的底端设有用于给料槽供水的管嘴。
13.可选地,其还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与所述左侧壁平行设置;分隔板设有多个,沿着料槽的横向均匀分布,将料槽分隔成多个供给站。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5.饲料经过上开口进入料斗内部的输送通道,经过下开口和固定框下落至副料槽,辅料槽形成饲料的临时存储;移动框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副料槽上,副料槽向料槽掉落饲料的前边缘和后边缘被移动框挡住,饲料在辅料槽内堆积;操作机构带动移动框沿着向上移动,形成饲料洒落的缝隙,饲料下落至至料槽内;调节移动框的下端面与副料槽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副料槽向料槽洒落饲料的速度,适应不同成长阶段的家畜。
16.固定孔设有多个,其在以第一铰接轴为圆心以操作杆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均匀
分布;固定栓插入一个固定孔,移动框的下端面与副料槽的上端面之间对应一个的距离,形成多个平稳洒落饲料速度的档。
17.料槽和副料槽均水平设置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左侧壁和右侧壁作为料斗、料槽和副料槽的共同的左右限位,降低了设备的复杂性,使得它们具有相同的宽度,可以更好的与限位栏进行匹配。
18.固定框和移动框设置在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左侧壁和右侧壁作为固定框和移动框共同的侧壁,可以节约材料,降低设备的成本;固定框、移动框、料斗、料槽和副料槽均宽度相同,进一步降低设备的复杂性,进而增加设备的稳定性。
19.第一铰接轴上设有把手,通过把手控制第一铰接轴转动,可以方便的控制操作杆的角度。
20.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操作盘与压紧板的侧面,将操作杆压紧在操作盘的侧面,避免固定栓与固定孔脱离,控制移动框的位置稳定。
21.第一铰接轴水平设置,副操作杆与第一铰接轴固定连接;第一铰接轴转动,连杆和副连杆分别带动移动框的左端和右端共同向上移动,使得移动框平稳的上升;进而保证饲料喂食器工作的稳定性。
22.供水管竖直贯穿副料槽延伸至料槽的上方,家畜在料槽内摄取饲料的过程中能够摄取水,增进家畜的食欲,促进其发育良好;辅料槽的设置,避免了过多的饲料直接落入料槽,实现了饲料的干湿分离,避免多余的饲料因为与水混合变质。
23.分隔板设有多个,将料槽分隔成多个供给站,可以供多个家畜同时进食,进而提高饲养效率。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8.图4是移动框与操作机构配合的示意图;
29.图5是操作盘的示意图;
30.图6是第一铰接轴的示意图;
31.图7是操作杆的立体图;
32.图8是操作杆的俯视图;
33.图9是副操作盘的示意图;
34.图10是副操作杆的示意图。
35.图中符号说明:
36.1是料斗,11是输送通道,111是上开口,112是下开口,12是左侧壁,13是右侧壁,14是前侧壁,15是后侧壁;
37.2是料槽,21是供给站;
38.3是副料槽;
39.4是调节机构,41是固定框,411是固定板,42是移动框,421是移动板,422是连接杆;
40.5是操作机构,51是连杆,52是操作盘,521是固定孔,522是第一铰接孔,53是操作杆,531是固定栓,532是固定螺母,54是第一铰接轴,541是把手,542是压紧板,55是第二铰接轴,56是防脱离机构,561是弹簧,57是副连杆,571是第三铰接轴,58是副操作盘,581是移动孔,582是第二铰接孔,59是副操作杆,591是操作孔,592是连接螺孔;
41.6是供水管,61是管嘴,62是蓄水桶;
42.7是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4.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饲料喂食器进行说明。所述饲料喂食器如图1至图10所示:
45.一种饲料喂食器,其设有料斗1、料槽2和副料槽3和调节机构4,料斗1竖直设置,料斗1设有一圈侧壁,侧壁内部形成输送通道11,输送通道11竖直设置,其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输送通道11的上端设有上开口111、下端设有下开口112;副料槽3设在下开口112的正下方,料槽2设在副料槽3的正下方,料槽2的槽口大于副料槽3的槽口,副料槽3的槽口在料槽2的上端面的投影完全落入料槽2的槽口范围内。
46.调节机构4设有固定框41、移动框42和操作机构5,固定框41竖直设置,移动框42设在固定框41的下方、与其活动连接,操作机构5带动移动框42沿着固定框41的外侧面上下移动;移动框42套设在固定框41的外侧,移动框42的内侧面贴靠在固定框41的外侧面;固定框41与下开口112的边缘平滑连接,固定框41通过下开口112与输送通道11连通,移动框42的高度不低于固定框41的下底面与副料槽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
47.操作机构5设有连杆51、操作盘52、操作杆53,操作杆53贴靠在操作盘52的侧面、与其活动连接,操作杆53的一端与操作盘52铰接、它们相互连接的位置设有第一铰接轴54;操作杆53的另一端设有固定栓531,固定栓531设在操作杆53贴近操作盘52的侧面,操作盘52相应的设有与固定栓531相适应的固定孔521。
48.操作盘52固定设在侧壁的内侧,操作盘52竖直设置;操作盘52还设有第一铰接孔522,第一铰接轴54贯穿所述第一铰接孔522;固定孔521设有多个,其在以第一铰接轴54为圆心以操作杆53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均匀分布;连杆51的上端与操作杆53铰接、它们相互连接的位置设有第二铰接轴55,第二铰接轴55与第一铰接轴54平行设置;第二铰接轴55设在第一铰接轴54与固定栓531之间,连杆51的下端与移动框42固定连接。
49.侧壁设有左侧壁12、右侧壁13、前侧壁14和后侧壁15,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竖直平行设置;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均呈长方形状,料槽2和副料槽3均水平设置在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料槽2和副料槽3的左端均抵靠在左侧壁12、右端均抵靠在右侧壁13。
50.料斗1、料槽2和副料槽3的宽度均与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的距离相同;前侧壁14和后侧壁15对称的设在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前侧壁14和后侧壁15从上至下逐渐向内聚拢,上开口111、下开口112均呈长方形。
51.固定框41和移动框42设置在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固定框41设有固定板411,固定板411竖直设置,固定板411的左端均抵靠在左侧壁12、右端均抵靠在右侧壁13,固定板41的宽度与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的距离相同;固定板411设有两个、它们相互平行设置,其中一个固定板411设在另一固定板411的前方,设在前方的固定板411的上端与前侧壁14的底端平滑连接,设在后方的固定板411的上端与后侧壁15的底端平滑连接。
52.移动框42设有移动板421和连接杆422,移动板421设有两个、它们相互平行设置,其中一个移动板421设在另一个移动板421的前方,连接杆422设在两个移动板421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两个移动板421固定连接;移动板421竖直设置,移动板421的左端均贴靠在左侧壁12、右端均贴靠在右侧壁13,移动板421的宽度与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的距离相同;设在前方的移动板421贴靠在设在前方的固定板411的前方,设在后方的移动板421贴靠在设在后方的固定板411的后方;连接杆422的中间与连杆51的下端固定连接。其中。移动板421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翻边,增加移动板421的强度,也防止移动板421的边缘划伤家畜。
53.操作盘52固定设在左侧壁12的内侧,第一铰接轴54贯穿操作盘52;操作杆53固定设在第一铰接轴54上,第一铰接轴54插入所述操作杆53内、并在其相互连接的位置设有外螺纹,操作杆53相应的设有固定螺母532;第一铰接轴54上设有把手541,调整第一铰接轴54的角度,进而调整操作杆53的角度。
54.操作机构5还设有防脱离机构56,用于将操作杆53压紧在操作盘52的侧面,进而避免固定栓531与固定孔521脱离;防脱离机构56设有弹簧561,弹簧561和操作杆53分别设在操作盘52的两侧,弹簧561套设在第一铰接轴54外,第一铰接轴54上设有压紧板542,压紧板542呈圆环状,压紧板542套设在第一铰接轴54外,弹簧561设在操作盘52与压紧板542之间,弹簧561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操作盘52与压紧板542的侧面。
55.操作机构5还设有副连杆57、副操作盘58、副操作杆59,副操作杆59贴靠在副操作盘58的侧面、与其活动连接,副操作杆59的一端与副操作盘58铰接、第一铰接轴54贯穿它们相互连接的位置形成其铰接轴;副操作盘58与第一铰接轴54活动连接,副操作盘58设有第二铰接孔582,第一铰接轴54贯穿第二铰接孔582;副操作杆59与第一铰接轴54固定连接,副操作杆59设有连接螺孔592,第一铰接轴54贯穿连接螺孔592、并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外螺纹;副操作杆59的另一端设有操作孔591,操作孔591沿着副操作杆59的杆体方向设置;副操作盘58设有竖直方向的移动孔581;操作孔591与移动孔581相互重叠的位置设有第三铰接轴571,操作孔591和移动孔581的宽度均与第三铰接轴571的直径相适应;副操作盘58固定设在与右侧壁13的内侧,副连杆57的顶端与第三铰接轴571固定连接、下端与移动框42固定连接;第一铰接轴54水平设置。
56.本新型还可以设有供水管6,供水管6设在左侧壁12的内侧面,供水管6竖直贯穿副料槽3延伸至料槽2的上方,供水管6的底端设有用于给料槽2供水的管嘴61,供水管6的顶端设有蓄水桶62。其中,供水管6也可以设在右侧壁13的内侧面。
57.本新型其还可以设有分隔板7,分隔板7与左侧壁12平行设置;分隔板7设有多个,沿着料槽2的横向均匀分布,将料槽2分隔成多个供给站21。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