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66460发布日期:2022-07-30 18:02阅读:1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组合物中有效活性成分为尿囊素与苄氨基嘌呤,组合物中还可以加入助剂及其他赋形剂,制成悬浮剂。


背景技术:

2.尿囊素,(allantoin),别名n-(2,5-二氧代-4-咪唑啉啶基)尿素,分子式为c4h6n4o3,是一种乙内酰脲衍生物。尿囊素广泛应用与医药及化妆品领域,近几年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也可用于农药技术领域,主要可刺激植物生长,对小麦、柑桔、水稻、蔬菜、大豆等均有显著增产效果,并有固果,早熟作用。
3.苄氨基嘌呤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其作用机理:属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植物细胞生长,抑制植物叶绿素的降解,提高氨基酸的含量,延缓叶片衰老等,可用于发绿豆芽和黄豆芽。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促进细胞分裂,还能减少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衰老、保绿作用。
4.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尿囊素与苄氨基嘌呤进行复配,对于柑橘树生长调节生长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各种药效试验发现,本发明组合物与单剂对照药相比,对柑橘树生长影响差异极显著,并且对柑橘树安全,没有药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组合物在一定使用量下对柑橘树安全。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7.本发明公开的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为尿囊素、苄氨基嘌呤,有效活性成分加入助剂及其他赋形剂,制成悬浮剂。
8.进一步地,有效活性成分尿囊素与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为2:1。
9.进一步地,组合物中尿囊素与苄氨基嘌呤的总重量为9%~51%,优选的总重量为30%。
10.进一步地,所述的助剂及赋形剂选自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ph调节剂、增稠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嵌段共聚物、梳型聚羧酸盐、聚羧酸钠、木质素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润湿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糖苷、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防腐剂为苯甲酸钠;所述的消泡剂为硅酮类消泡剂;所述的ph调节剂选自冰醋酸、柠檬酸、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12.组合物在使用过程中,用于柑橘树调节生长时有效成分量用药量为50~75mg/kg。
13.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将助剂及赋形剂、有效活性成分原药、水投入搅拌罐中高速剪切,充分分散后,形成初分散液;再通过隔膜泵输送至砂磨机中进行粉碎,调节砂磨进料速度,确认粒度符合要求;最后将浆料输送至调制釜中,添加增稠剂、消泡剂,调节物料粘度,取样进行质量检测,得到成品。
14.制成悬浮剂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尿囊素6%~34%、苄氨基嘌呤3%~17%、分散剂1%~10%、润湿剂1%~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2%、防冻剂0~10%、防腐剂0~1%、ph调节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
15.本发明的用于调节柑橘树生长的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在降低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对柑橘树增产、提升果子品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剂型环保,对环境安全,并且无异味,对使用者安全;(3)低毒高效,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安全间隔期短,对柑橘树安全;(4)由于苄氨基嘌呤与尿囊素不同的理化性质,使得两者协同作用,制成悬浮剂剂型,产品分子体系更稳定,不易产生药斑,内吸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期更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17.应用实施例一
18.将尿囊素原药、苄氨基嘌呤原药、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水,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通过隔膜泵输送至砂磨机中进行粉碎,调节砂磨进料速度,在砂磨机中砂磨2~5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1-5μm,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
19.实施例1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0.尿囊素20%、苄氨基嘌呤10%、木质素磺酸盐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硅酮类消泡剂0.5%、黄原胶0.5%、硅酸镁铝0.3%、丙二醇2%、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1.实施例2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2.尿囊素20%、苄氨基嘌呤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聚羧酸钠4%、烷基糖苷8%、硅酮类化合物0.3%、硅酸镁铝0.8%、乙二醇6%、ph调节剂柠檬酸0.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3.实施例3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4.尿囊素20%、苄氨基嘌呤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嵌段共聚物7%、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5%、硅酮类消泡剂1%、白炭黑0.4%、黄原胶0.6%、尿素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5.实施例4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6.尿囊素20%、苄氨基嘌呤10%、梳型聚羧酸盐3%,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嵌段共聚物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硅酮类消泡剂0.4%、苯甲酸钠1.5%、丙二醇4%、三乙醇胺0.4%、黄原胶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7.实施例5 9%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8.尿囊素6%、苄氨基嘌呤3%、木质素磺酸盐7%、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4%、丙三醇7%、硅酸镁铝1%、白炭黑1%、硅酮类消泡剂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9%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29.实施例6 21%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30.尿囊素17%、苄氨基嘌呤7%、聚羧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丙二醇7%、黄原胶0.4%、硅酸镁铝1%、硅酮类消泡剂1.8%、苯甲酸钠0.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1%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31.实施例7 42%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32.尿囊素28%、苄氨基嘌呤14%、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嵌段共聚物4%、烷基糖苷6%、尿素7%、白炭黑0.3%、冰醋酸1%、硅酮类消泡剂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2%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33.实施例8 51%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34.尿囊素34%、苄氨基嘌呤17%、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4%、烷基糖苷2%、黄原胶0.2%、苯甲酸钠0.2%、硅酮类消泡剂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1%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
35.实施应用例二:
36.苄氨基嘌呤和尿囊素及其不同配比对柑橘生长室内联合毒力
37.试验方法:喷雾法
38.试验依据:参考(ny/t 2061.2-2011和ny/t 2061.5-2016)
39.1试验目的
40.以苄氨基嘌呤和尿囊素为试验药剂,柑橘为供试对象,采用喷雾处理的方式,测定两种药剂及其不同配比对柑橘生长的调节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为两种药剂的合理混配,开发调节柑橘生长的有效药剂,提供配方筛选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41.2试验条件
42.2.1供试靶标
43.柑橘,品种为金桔,谢花后5天的柑橘为试验材料
44.2.2培养条件
45.采用盆栽法,用820
×
610mm塑料盆钵栽植,1株/盆,树龄6年,放置在科研网室内,自然环境条件生长。
46.2.3仪器设备
47.小型定量喷雾器,电子天平,容量瓶,烧杯,移液器,镊子,冰箱,科研温室等。
48.3试验设计
49.3.1试剂
50.3.1.1试验药剂
51.95%尿囊素原药,由委托人提供;
52.98.5%苄氨基嘌呤原药,由委托人提供。
53.3.1.2其他试剂
54.溶剂:丙酮,天津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55.乳化剂:吐温80,天津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56.3.2试验处理
57.3.2.1药剂母液配置
58.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准确称取苄氨基嘌呤1.0157g,用丙酮溶解定溶至100ml容量瓶,配制成1
×
104mg/l苄氨基嘌呤母液,备用。
59.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准确称取尿囊素1.0421g,用丙酮溶解定溶至100ml容量瓶,配制成1
×
104mg/l尿囊素胺母液,备用。
60.3.2.2剂量设置
61.在室内预试试验的基础上,将苄氨基嘌呤与尿囊素的用量分别设为不同的混用组合。以不含药剂、含相同溶剂及乳化剂的水作为空白对照,分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
62.3.2.3试验重复
63.试验药剂每个浓度处理分为4个重复,以含有0.1%吐温80的水溶液为对照。每个重复处理5盆柑橘。
64.4.试验方法
65.试验共用药2次,柑橘谢花后5天第一次施药,间隔7天第二次施药,以果实和叶片附着药液均匀,不滴药液为准。按试验设计从低剂量到高剂量顺序进行喷雾处理,以含有0.1%吐温80的水溶液为对照。
66.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67.5.1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68.用第二次药前调查幼果数,第二次药后15天果实生长中期调查坐果数。第二次药后40天调查单果重,每个重复随机取10个果实调查单果重。
69.5.2数据统计分析
70.参考ny/t 2061.5-2016推荐的方法,用gowing法计算各处理混合组合的理论坐果效果/理论单果重增长率e0(e0=x+y-x*y/100),然后与实测坐果效果/理论单果重增长率(e)相比较,评价二者混用对柑橘生长调节的联合作用。
71.当e-e0值大于10%为增效作用,e-e0值小于-10%为拮抗作用,e-e0值在-10%~10%之间为加成作用。并根据实际坐果数、单果重和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配方的平衡性等因素确定最佳配比。
72.式中x为苄氨基嘌呤用量为p时的坐果效果/单果重增长率;y为尿囊素用量为q时的坐果效果/单果重增长率。
73.表1苄氨基嘌呤和尿囊素及其不同配比对柑橘生长的联合作用效应(gowing法)
[0074][0075][0076]
表2苄氨基嘌呤和尿囊素及其不同配比对柑橘生长的联合作用效应(gowing法)
[0077][0078][0079]
由表1、2结果看出,试验药剂混用后,用gowing法评价其联合作用类型看出,各个处理的e-e0值在-10%~10%之间,为加成作用,当e-e0值大于10%,为增效作用。苄氨基嘌呤+尿囊素/25.00mg/l+50.00mg/l(配比为1:2)处理的坐果效果的e-e0值分别为10.76大于10%,为增效作用,单果重增加率的e-e0值分别为10.21,为增效作用,该处理对坐果效果和单果重的调节作用显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0080]
应用实施例三: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1)在调节柑橘树生长田间药效实验
[0081]
1实验目的
[0082]
验证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1)对促进柑橘树生长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筛选合理的田间使用浓度、时期及使用方法,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依据。
[0083]
2实验过程
[0084]
供试药剂:
[0085][0086]
试验开展时间:2020年4月-2020年11月
[0087]
2.1实验药剂处理
[0088]
表3供试药剂处理
[0089]
处理编号药剂名称有效成分量(毫克/千克)制剂用量(稀释倍数)1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5060002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6050003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7540004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120250052%苄氨基嘌呤可溶粉剂50400620%尿囊素水分散粒剂20010007清水对照——
[0090]
2.2试验对象与作物
[0091]
试验对象:柑橘树(品种:北碚447锦橙)。
[0092]
2.3施药方法
[0093]
2.3.1使用方法
[0094]
喷雾,每公顷用药液量为1500l。
[0095]
2.3.2施药时间和次数
[0096]
试验共施药2次,在柑橘谢花后5-7天(5月16日)开始施药,间隔7-10天(5月23日)再施药一次。
[0097]
2.3.3使用剂量和容量
[0098]
根据每公顷用药液量1500l和制剂用量计算,称取药剂置于离心管中,做好标记,每个处理分别为4管。用量分别为试验药剂0.83ml、0.99ml、1.24ml和1.98ml,对照药剂2%苄氨基嘌呤可溶液剂12.38ml,对照药剂20%尿囊素水分散粒剂4.95g。将药剂倒入4.95l水中,混匀,对对应小区植株进行喷雾处理。
[0099]
2.4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0100]
2.4.1调查时间、方法
[0101]
每次施药后3,7天,进行药害(负面影响)调查。记录药剂对试验区内野生生物、有益昆虫的影响及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目测各药剂处理区的柑橘树是否有萎蔫、枯叶、畸形、黄化、色斑等药害症状。
[0102]
在柑橘树生理落果前(5月16日)调查花+幼果数,柑橘树第二次生理落果后(6月15日)调查果实数量,收获时(11月6日)调查果实纵横经、单果重、单株产量,并于11月7日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糖量、可滴定酸、维生素c等品质。
[0103]
生理落果前果数:每小区标定1株果树调查,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固定大小、总果数基本一致的骨干枝各1枝,调查幼果总数;
[0104]
生理落果后果数:柑橘成熟后,调查固定骨干枝上的果实数量;
[0105]
纵径、横径调查:每小区调查2株果树,每株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随机各摘取柑橘1个(每株5个),每小区共10个,用游标卡尺测定果实纵径和横径;
[0106]
单果重调查:每小区调查2株果树,每株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随机个摘取柑橘2个(每株10个),每小区共20个,用电子天平称量单果重;
[0107]
单株产量:每小区调查2株果树,采摘每株树上所有果实,用台秤进行称重;
[0108]
品质分析:每小区随机选取5个果实,分别测定可溶性固形物(折射仪法)、含糖量(蒽酮比色法)、可滴定酸含量(滴定法)、维生素c含量(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
[0109]
所得结果为各处理平均值,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产量结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0110]
2.4.2药效计算方法
[0111][0112][0113]
3结果与分析
[0114]
表4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1)对柑橘树生长性状的影响
[0115][0116]
注:表中所列数值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数值后小写字母表示方差分析在p
0.05
水平上差异显著性,
[0117]
大写字母表示在p
0.01
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下表同。
[0118]
表5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1)对柑橘树增产作用的影响
[0119]
[0120][0121]
表6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1)对柑橘树品质的影响
[0122][0123]
4结论
[0124]
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供试药剂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有效成分50-120毫克/千克剂量在柑橘树谢花后5-7天处理一次,间隔7-10天后再处理一次后可以显著促进柑橘树生长、增产,且可以改良柑橘树果实的品质。建议推广剂量以有效成分60-75毫克/千克、制剂用量稀释4000-5000倍液的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使用为宜。
[0125]
应用实施例四: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2)促进柑橘树生长田间药效实验
[0126]
1实验目的
[0127]
就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树生长调节的药效进行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筛选合理的田间使用浓度、时期及使用方法,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依据。
[0128]
2材料与方法
[0129]
2.1实验作物:柑橘树(品种:宫川)
[0130]
2.2实验药剂处理
[0131]
表7供试药剂处理
[0132][0133]
3施药方法
[0134]
3.1使用方法
[0135]
喷雾,每公顷用药液量为1350l。
[0136]
使用时期:于柑橘谢花后5~7d施第1次药,间隔10d左右施第2次药。
[0137]
3.2施药时间和次数
[0138]
施药时间:于2020年4月25日(柑橘谢花后5~7d施第1次药)和5月5日(即第1次施药后10d)各施药1次;施药3次。
[0139]
4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0140]
4.1调查时间和次数
[0141]
调查时间:第1次生理落果前(4月25日)调查幼果数,第2次生理落果后(5月25日)调查幼果数,计算坐果率;柑橘采收时(10月31日)考察产量,并分析其品质;
[0142]
调查次数:3次。
[0143]
4.2调查方法
[0144]
1)坐果率调查:每小区随机取2棵树,每棵树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各标记2个主干枝,调查全枝幼果数,计算坐果率。
[0145]
2)果实纵径、横径调查:柑橘采收时,从标记的枝中每棵树采集20个果实,测定果实的纵径和横径,计算平均值。
[0146]
3)挂果量调查:柑橘采收时,调查小区内全部3株树的挂果数量,计算每株树的平均挂果量。
[0147]
4)单果重调查:柑橘采收时,从标记的枝中随机采集50个果实,称其重量,计算平均单果重。
[0148]
5)产量测定:每小区选取长势和挂果量较为一致的柑橘树1株,采摘全部果实称重,计算单株产量。
[0149]
6)品质分析:柑橘采收时,每棵树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中下3个不同方位各取3个果实,每小区混合后,再随机取20个果实制成混合样,分别测定果实vc(2,6-二氯靛酚滴定法)、总糖(wyt手持糖量计测定)、可溶性固形物(折光仪法)和可滴定酸(酸碱中和转移法)含量。
[0150]
4.3调控效果计算方法
[0151]
按公式(1)、公式(2)计算坐果率和增产率。
[0152]
坐果率(%)=生理落果后幼果数/生理落果前幼果数
×
100
…………
(1)
[0153]
增产率(%)=[(药剂处理区单株产量-空白对照区单株产量)/药剂处理区单株产量]
×
100
……………………………………………………………………
(2)
[0154]
5实验结果
[0155]
表8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树产量的影响
[0156]
[0157][0158]
注:表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1%和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下同。
[0159]
表9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树品质的影响
[0160][0161]
结论: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在柑橘谢花后5~7d施药1次,间隔7~10d再施药1次,可提高柑橘座坐果率、单株挂果量和单果重量,从而提高柑橘产量,对柑橘果实大小(纵径和横径)无显著影响,对果实vc、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无不良影响,对柑橘生长安全。
[0162]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调节柑橘生长的推荐使用剂量(制剂量)6000~4000倍液(有效成分量为50~75mg/kg),使用方法为喷雾。
[0163]
应用实施例六: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3)促进柑橘树生长田间药效实验
[0164]
1实验目的
[0165]
明确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树的生长调节、增产效果及对柑橘树的安全性和使用技术,为农药登记及推广应用提供药效依据。
[0166]
2材料与方法
[0167]
2.1实验作物:柑橘树品种:爱媛38,2017年移栽2年生树,树龄约6年,亩植约65株,第1次施药时柑橘树谢花后5-7天。
[0168]
2.2实验药剂处理
[0169]
表10供试药剂处理
[0170][0171]
3实验日期
[0172]
试验开始日期:2021年04月20日;
[0173]
试验完成日期:2021年10月18日;
[0174]
4施药方式
[0175]
(1)处理方法:喷雾处理,每株树用水量约1.2升,公顷用水量约1170升;
[0176]
(2)施药时间和次数:2021年4月20日,第1次喷雾;2021年4月27日,第2次喷雾;共施药2次。
[0177]
5药效调查方法、次数及计算方法
[0178]
5.1调查时间和次数
[0179]
2021年4月20日,调查幼果数,2021年6月10日,调查坐果数,2021年10月12日,调查果实横纵径、单果重及产量,2021年10月18日,测定品质。
[0180]
5.2调查方法
[0181]
坐果效果(坐果调节率)调查:每小区选定主干枝,施药前调查幼果数量,二次生理落果后查坐果数;测产:每小区测定1株树的产量和随机选测20个果,测横径、纵径及单果重量。品质测定:每处理随机取样6个送检测中心进行品质测定,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
[0182]
5.3药效计算方法
[0183][0184][0185][0186][0187][0188]
[0189]
6实验结果
[0190]
表11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3)调节柑橘树生长实验结果
[0191][0192][0193]
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平均值,方差分析由dps(v7.05版)处理,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大写0.01水平、小写0.05水平,dmrt法)
[0194]
表12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3)调节柑橘树生长品质测定结果
[0195]
处理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mg/100g可溶性固形物%a4.090.73916.827.70b4.640.72518.418.30c4.800.71117.918.90d4.840.80217.749.70e3.830.81616.577.50f3.900.83015.906.80g3.610.75316.236.90
[0196]
根据试验结果,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调节柑橘树生长有较好的调节效果,试验期间柑橘树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推荐稀释4000-6000倍(有效成分50-75毫克/千克),于柑橘谢花后5-7天开始喷雾,间隔7-10天,连续施药2次。
[0197]
应用实施例七: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实施例4)促进柑橘树生长田间药效实验
[0198]
1、试验目的
[0199]
验证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生长的调节效果、用药适期、推荐使用剂量及对柑橘生长的安全性,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依据。
[0200]
2材料与方法
[0201]
2.1试验药剂处理
[0202]
表13供试药剂处理
[0203][0204]
2.2试验对象与作物
[0205]
试验作物:柑橘树,品种为“新余蜜桔”,果树长势良好。
[0206]
2.3施药时间及方法
[0207]
2.3.1使用时期和方法
[0208]
使用时期:于柑橘谢花后5~7d施第1次药,间隔10d左右施第2次药。
[0209]
使用方法:喷雾。
[0210]
2.3.2施药时间和次数
[0211]
施药时间:于2021年4月19日(柑橘谢花后5~7d施第1次药)和4月29日(即第1次施药后10d)各施药1次;施药次数:2次。
[0212]
试验第一次施药于9月10日柑橘树团棵期进行,第二次施药于9月20日进行,于柑橘树团棵期开始施药,间隔10天,共施药2次,施药方法喷雾,用水量450升/公顷。
[0213]
2.4调查方法
[0214]
调查时间:第1次生理落果前(4月19日)调查幼果数,第2次生理落果后(5月19日)调查幼果数,计算坐果率;柑橘采收时(10月31日)考察产量,并分析其品质。
[0215]
调查次数:3次。
[0216]
2.5计算与分析方法
[0217]
按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坐果率、增产率和固酸比率。
[0218]
坐果率(%)=生理落果后幼果数/生理落果前幼果数
×
100
……………………………
(1)
[0219]
增产率(%)=[(药剂处理区单株产量-空白对照区单株产量)/药剂处理区单株产量]
×
100
………………………………………………………………
(2)
[0220]
固酸比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
…………………………………………
(3)3结果与分析
[0221]
表14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树性状的影响
[0222]
处理坐果率(%)纵径(cm)横径(cm)挂果量(个/株)单果重(g/个)a33.93b ab4.34b b5.98ab ab922.19a ab73.03ab abb35.48a a4.49a a6.14a a935.25a a73.88a ac34.34ab ab4.39b ab6.08a ab938.19a a73.90a ad33.03b bc4.32b b5.89b bc901.06b b72.23b be33.44b b4.30b b5.84b bc893.81b bc72.00b bcf31.40c c4.13c c5.66c c865.8c c70.63c c
[0223]
注:表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1%和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下同。
[0224]
表15 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0225][0226]
4药效评价
[0227]
药效评价:30%尿囊素
·
苄氨基嘌呤悬浮剂在柑橘谢花后5~7d施药1次,间隔7~10d再施药1次,可提高柑橘坐果率和单株挂果量,促进果实膨大,提高单果重量,从而提高柑橘产量,对果实vc、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无不良影响。
[0228]
安全性评价:据调查观察,试验药剂6000、4000和2000倍液处理柑橘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现植株生长滞缓、叶片退绿、黄化、枯蒌和落果等不良现象。
[0229]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