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58936发布日期:2022-06-02 02:4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水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培技术,具体讲就是水培植物的种植与物流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水培植物品种多样、成活率高且维护容易方便的优点使其备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的水培植物种植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水培产品,是可以直接摆放在家里或工作场所,日常维护也只是适当的加水即可。
3.名称为“一种水培植物花瓶及固定植物装置”(cn 208739802 u)的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水培植物花瓶及固定植物装置包括瓶体1和顶盖4,瓶体1的上方安装有固定板2,且固定板2的表面内侧嵌入有固定口3,固定板2与瓶体1之间为嵌合连接,瓶体1与固定板2之间尺寸相互配合,且固定口3在固定板2的表面呈三角形分布,固定板2采用塑料材质,无需其他装置,同时利用塑料的张紧度受力,进而产生卡扣力,可以卡在瓶体1上;固定口3的设置,主要为植物的种植提供空间,所述顶盖4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斜槽5,且顶盖4位于固定板2的上方外侧,所述固定板2的边缘表面内侧嵌入有胶圈6,胶圈6与固定板2之间为粘接,固定板2的内侧面与胶圈6的表面之间紧密贴合,且胶圈6的外部形状为圆形,胶圈6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固定板2与瓶体1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漏水,影响植物的存活率,顶盖4与固定板2之间呈螺纹连接。
4.名称为“一种水培产品及其水培容器”(cn 208509804 u),水培容器包括杯体(1)和帽体(2);所述杯体(1)为拒水体,杯体(1)内设用于放置亲水芯体的杯槽(11),杯体(1)的侧壁和/或底部上设有通孔(12)或撕裂部(13),撕裂部(13)与杯体(1)分离后能在杯体(1)上形成通孔(12);所述帽体(2)是沿杯体(1)的上端杯口向外延伸的围合环形;当所述帽体(2)架设在盛水容器(3)的沿边(31)上时,所述杯体(1)处于盛水容器(3)内部并维持相对静止状态。
5.鉴于水培植物的特殊的生长环境要求,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占据空间大、意外折枝损坏或缺水死亡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因此水培植物的物流运输成本增加也变得极为棘手,以及在物流过程中的保湿条件也难以实现。上述对比文件提供的技术方案实际上均是作为待出售状态的产品,上述方案不仅在物流运输过程存在不便,同时也不利于水培植物在水培企业中正常生长和储备,可以设想的是,对比文献公开的方案,即使水培植物在水培企业内部也需要为其提供极为可观的养储场地,并且单纯的加水环节就需要耗费巨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利于水培植物集中水培养殖又方便物流运输时保湿的水培装置。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一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二半体单元,第一、二半体单元围合构成管筒本体,所述的管筒本体围成的空腔中约束
容纳有吸水且软质性能的筒芯,筒芯中部有贯通上下端面的芯腔,芯腔至筒芯的外周面有分界面,分界面上下方向上延伸到筒芯的上下端面。
8.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围合成管筒本体的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拆分时可以解除对筒芯的约束,以方便筒芯的取、放,同时由于筒芯中部的芯腔用于容纳并约束水培植物的紧邻根部的茎部,对水培植物起着扶持作用,这样十分方便就将水培植物约束住,将水培植物置于养殖大棚中的集中布置的水培槽中正常养殖,由于筒芯具备的吸水能力,也可以实施水培植物的正常物流运输,物流过程中对植物起到有效的保护并提供其所需的水分。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10.图2、3分别是图1的主视图、俯视图;
11.图4是3是图3的a-a剖视图;
12.图5、6、7分别是筒芯、管筒本体及套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8是管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14.图9是图4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5.图10是图2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如图1-4所示,一种水培装置,包括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围合构成管筒本体10,所述的管筒本体10围成的空腔中约束容纳有吸水且软质性能的筒芯20,筒芯20中部有贯通上下端面的芯腔21,芯腔21至筒芯20的外周面有径向分界面22,径向分界面22上下方向上延伸到筒芯20的上下端面。
17.上述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基本为均分或称对称的半体,即以管体的过管芯的截面均分构成的对称半体,这样可以方便地将筒芯20放置于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围合而成管腔中。上述管筒本体10围成的空腔以圆柱形腔为佳,这样不仅方便加工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也便于两者的结合,此处需要说明的,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实现围合的方案有多种,两个独立件的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采用外部系绕约束带而成,也可以采用以下将会详细说明的扣合式的连接结构。筒芯20中部有芯腔21供放置水培植物的临近根系的茎秆,芯腔21至筒芯20的外周面处开设径向分界面22,结合图5,径向分界面22就是过筒芯20的切分面,其将筒芯20的周向分割开来,径向分界面22既可以是沿半径范围切分,此时的筒芯20仍是一个连体结构,也可以沿直径范围切分成两半体构成分体式结构。对于连体结构的筒芯20来讲,可以自径向分界面22的外侧部位施力掰开,芯腔21便自然呈显露状,此时可以方便地将水培植物的茎秆下段置于芯腔21内,然后再解除外力,径向分界面22自然复合后水培植物便被固定住了,将管筒本体10放置在养殖槽上,水培植物根系置于水培液中可以正常生长,若需要物流输送,筒芯20的吸水性保证其吸附有足够的水份供其物流过程中正常生长。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筒芯20自然状态下的外径尺寸可以略大于管筒本体10的管腔内径,这样管筒本体10可以将筒芯20牢固地约束固定住,作为选优,筒芯20选用海绵即可。
18.为了确保管筒本体10对筒芯20的约束可靠性,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下端有内
置的下翻边11,下翻边11在筒芯20底端面的边缘处施加了托撑作用,正常握持管筒本体10时,水培植物及吸水后的筒芯20也不会从管筒本体10中向下脱落,下翻边11围成的中部孔口供水培植物根系外露并浸没于水培液中,物流过程中,下翻边11又遮挡了筒芯20下端的部分端面,可以减少水培液的蒸发。
19.作为优选形状,管筒本体10选择圆管形较佳,对应的,所述的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为半圆弧形板,所述的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一侧边沿为连体结构、另一侧边沿为分离式结构。两个半体单元10a、10b一侧边沿为连体时,可以分离另一侧边沿实施作业,以方便放入或取出筒芯20。
20.另一种优选方案,即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为半圆弧形板,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一侧边沿为连体结构、另一侧边沿为分离式且设置有限制周向分离的扣合连接结构。采用扣合结构,可以实施快捷的分离与扣合作业,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效率。
21.所述的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为独立成型的单元件且一侧边沿该侧边的长度方向局部焊接连接。
22.上述方案中,选用半圆弧形状的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成型加工时模具结构简单、脱模容易,并且先加工出独立的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然后再实施局部焊接,可以进一步简化模具结构,局部焊接作业也十分容易实现,采用局部焊接的方式,还可以确保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展开侧的开度。
23.以下详细说明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之间的快捷式的扣合结构,即所述的第一半体单元10a的一侧边设置止回爪12,止回爪12自第一半体单元10a的一侧边沿周向或切向方向悬置状延伸,也就是向临近的第二半体单元10b的侧边延伸,第二半体单元10b的侧边设置止回环13,第一半体单元10a上的止回爪12与第二半体单元10b上的止回环13扣合构成限制两个半体单元10a、10b彼此分离的围合式连接。
24.止回爪12与止回环13的布置方式有两种:
25.其一是第一半体单元10a的一侧边设置止回爪12、另一侧边止回环13;
26.其二是第一半体单元10a的两侧边均设置止回爪12、第二半体单元10b的两侧边均设置止回环13。
27.上述两种方案均可以方便实现第一半体单元10a与第二半体单元10b的扣合。
28.以下详细说明止回爪12、止回环13具体方案。
29.所述的第一半体单元10a的一侧边有向内设置的内凹部18,止回爪12自内凹部18的凹底部边沿处沿周向或切向方向凸出,止回爪12的端部的爪齿121径向外凸设置;第二半体单元10b的一侧边边沿处有向内设置的凹陷部19,凹陷部19呈槽口向外、槽口与第二半体单元10b外壁平齐的u型槽,u型槽的靠近半体单元10b边沿的槽端的槽深较深、远离半体单元10b边沿的槽端平齐顺延到半体单元10b外壁上,凹陷部19上的靠近第二半体单元10b边沿的槽端的槽口处拦置有侧边条191,凹陷部19的靠近半体单元10b侧边的槽端的槽底处开设有窄缝切口192。
30.结合图1、2、6、10,内凹部18就是第一半体单元10a上的侧边部位的局部壁体向管腔内侧凹置,凹陷部19也是相同向向管腔内侧凹置,这是自第一半体单元10a、第二半体单元10b外部观察的情况,这样就保证了第一半体单元10a、第二半体单元10b构成的管筒本体
10的外周壁无外凸部,方便其与水平种植槽或观赏器皿的口部尺寸吻合,方便插接且固定可靠;再者,当观察第一半体单元10a、第二半体单元10b的内部时,内凹部18、凹陷部19均是向管筒本体10管腔一侧凸置的,因此对圆柱形的筒芯20外壁必将施加局部的挤压式配合,从而更加可靠的固定住筒芯20。止回爪12自内凹部18的凹底部边沿处沿周向或切向方向凸出,止回爪12便具有了适当的弹性变形性能,再结合窄缝切口192的设置,侧边条191与窄缝切口192相互配合构成的止回环13的约束口口径也具备了适当的变径性能,这样止回爪12便可以方便的插至于止回环13的环口处,如图10所示。
31.结合图4、6,所述的第一、二半体单元10a、10b包括上段的大管径段14和下段的小管径段15,大管径段14管长方向的长度短于小管径段15的管长方向的长度。采用上段管径大、下段管径小的方案,可以解决管筒本体10与水平种植槽或观赏种植瓶的插接固定问题,即管筒本体10下段小管径段从观赏种植瓶的瓶口处插入、上段大管径段托撑在观赏种植瓶的瓶口上,筒芯20是由小管径段15约束固定的。
32.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大管径段14和小管径段15之间有锥管过渡段16,所述的大管径段14与锥管过渡段16之间的外壁上有过渡台阶17,过渡台阶17的外径小于大管径段14的外径,过渡台阶17的外径与锥管过渡段16的大直径端外径相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为一侧边沿该侧边的长度方向局部焊接连接,焊接连接的部位就选择在大管径段14处,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焊接作业,同时下段的小管径段分离且采用扣合连接的方式,尤其是第一、二两个半体单元10a、10b掰开操作十分方便。
33.设置锥管过渡段16、过渡台阶17不仅是为了大、小管径段的过渡,还可以为其适配具有美观效果的套环30,具体的就是所述的大管径段14外周处设有套环30,套环30的环孔下端有内置的凸圈31,凸圈31的内径小于大管径段14的外径、大于过渡台阶17的外径的外径。设置套环30后,摆放在家庭或办公场所的水培植物,可以方便选用样式各异的水培器皿,无需担心器皿瓶口的大小,套环30均可以方便地将管筒本体10及所集水培植物固定住。
34.作为优选,所述的套环30的管体上端有顶面环32、下端有底面环33及两者之的中环34,所述的套环30的管体与顶面环32、底面环33及中环34之间构成槽口径向向外的环形槽,底面环33与中环34之间的下槽腔内布置有环形密封垫40,环形密封垫40的外沿延伸到底面环33与中环34的外部,一般可选择环形密封垫40的外径小于顶面环32的外径。上述方案中环形密封垫40与器皿口的孔口壁处配合,避免水培液快速蒸发,同时又避免了管筒本体10及水培植物的任意移动,顶面环32压置在器皿瓶口上。
35.所述的大管径段14外周处设有套环30,套环30的环孔下端有内置的凸圈31,凸圈31套设在过渡台阶17处,即凸圈31与过渡台阶17可以实现两者间的可靠、准确定位,确保管筒本体10与套环30的紧密配合。水培植物正常储养在养殖大棚时以及物流运输途中,无需套设套环30,客户购买后放置于家庭或办公场所时可以再将套环30套上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