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4604发布日期:2022-09-14 11:4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现代畜牧业管理中,需要对牛进行常规抽血体检、注射疫苗、保健、治疗;对于处于繁殖期的奶牛需要进行人工授精、妊检。夏季防止奶牛热应激,需要在牛舍对牛只进行加喷,进行前述操作时,需要利用牛颈夹保定牛只。
3.传统的牛颈夹设置在饲喂槽的一侧,通常情况下,奶牛会被饲料吸引而走近饲喂槽,将头伸入颈夹的上部,低头采食时触发自动锁牛机关。但若牛只不发生低头行为,自动锁牛机关将无法被触发,需要工作人员走到单个牛只的旁边,转动牛颈夹的夹持结构,从而将该牛只的颈部夹持住。通常,应用到牛颈夹的养殖场的牛群数量比较庞大,这样依次对单个牛只进行锁牛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且工作人员在锁牛时需要靠近牛只,人员存在安全风险,而牛只易受到惊吓后退,不易操作。
4.一直以来,牧场对于锁牛时间的重视不够,新产牛保健护理以及兽医治疗锁牛超过40分钟甚至以上的现象屡见不鲜。繁殖高峰期时,夹牛时间甚至会超过2个小时。饲喂通道头尾端一般不发放饲料,被固定在头尾端的奶牛在40分钟内甚至更长时间中无法摄入饲料,容易发生应激反应。还会出现现场人员使用颈夹保定牛只后,忘记松开的情况。
5.随着奶牛育种工作的发展,牧场的奶牛体高发生了变化。并且出现了荷斯坦和其他品种混养的情况,此外,在饲养过程中,后备牛、青年牛和成母牛因体型原因,需要不同规格的颈夹。
6.目前,针对工作人员对数量庞大的牛群进行锁定时,需要依次转动牛颈夹的夹持结构对单个牛只进行锁牛操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劳动,且工作人员在锁牛时需要靠近牛只,存在安全风险,夹牛时间超时,对奶牛生产及福利造成不利影响,缺乏有效的监控工具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系统,以解决工作人员对数量庞大的牛群进行锁定时,需要依次转动牛颈夹的夹持结构对单个牛只进行锁牛操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劳动,且工作人员在锁牛时需要靠近牛只,存在安全风险,夹牛时间超时,对奶牛生产及福利造成不利影响,缺乏有效的监控工具的技术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9.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包括:
10.若干颈夹单元,若干所述颈夹单元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牛场的竖直面;
11.若干第一限位单元,所述第一限位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颈夹单元的顶部;
12.若干第一手持单元,所述第一手持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颈夹单元的底部,用于通过操作所述第一手持单元,使对应的所述颈夹单元转动;
13.第二手持单元,所述第二手持单元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单元的一侧,并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单元进行转动连接;
14.第一滑动单元,所述第一滑动单元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手持单元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二手持单元连接;
15.第二滑动单元,所述第二滑动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位置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滑动单元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进行滑动连接,用于通过操作所述第二手持单元,使所述第一滑动单元从所述第二滑动单元的低处滑动至高处,同时,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单元同步转动。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单元包括:
17.底板元件,所述底板元件的底端与对应的所述颈夹单元的顶端连接;
18.两侧板元件,两所述侧板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两侧,所述侧板元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板元件连接;
19.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两所述侧板元件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侧板元件的顶端连接;
20.第一转动元件,所述第一转动元件沿所述侧板元件的厚度方向设置于一所述侧板元件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二手持单元进行转动连接。
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持单元包括:
22.手持元件,所述手持元件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单元的一侧,所述手持元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滑动单元;
23.若干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二转动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进行转动连接;
24.若干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二转动元件、所述手持元件连接,所述连接元件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
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单元包括:
26.两第一滑动元件,两所述第一滑动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手持单元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持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滑动元件与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进行滑动连接;
27.两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单元的滑动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滑动元件进行限位。
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动单元包括:
29.两第二滑动元件,所述第二滑动元件对应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位置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滑动连接。
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1.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磁性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
32.第二磁性单元,所述第二磁性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单元,并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进行磁性连接。
3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系统,包括:
34.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颈夹装置;
35.框架装置,所述框架装置竖直地设置于牛场的水平面,并与所述颈夹装置进行转动连接;
36.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框架装置的顶部,并与所述框架装置进行转动连接,使得所述锁定装置在相对于所述框架装置转动前,所述锁定装置对所述颈夹装置锁定,所述颈夹装置对牛颈部持续夹持,所述锁定装置在相对于所述框架装置转动后,所述锁定装置对所述颈夹装置解锁,所述颈夹装置对牛颈部不再夹持;
37.状态监测装置,所述状态监测装置设置于所述锁定装置,用于监测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 /解锁状态;
38.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框架装置,并与所述状态监测装置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状态监测装置传输的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进行计时、警示和记录。
3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装置包括:
40.底座单元,所述底座单元设置于牛场的水平面;
41.顶板单元,所述顶板单元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单元的上方,且所述顶板单元套设有所述颈夹装置的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单元;
42.若干第一竖杆单元,若干所述第一竖杆单元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单元和所述顶板单元之间;
43.若干第二竖杆单元,若干所述第二竖杆单元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单元和所述顶板单元之间,且所述第二竖杆单元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杆单元相互平行设置;
44.若干转动连接单元,所述转动连接单元垂直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竖杆单元,所述转动连接单元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竖杆单元连接,若干所述转动连接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颈夹装置的若干所述颈夹单元进行转动连接;
45.若干第一支撑单元,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所述顶板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锁定装置进行转动连接,用于对所述锁定装置进行转动支撑;
46.第二限位单元,所述第二限位单元设置于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部,用于对所述锁定装置进行限位;
47.第二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顶板单元的侧壁,用于对所述颈夹装置的所述第二手持单元进行支撑;
48.若干第三支撑单元,若干第三支撑单元分布设置于所述顶板单元的侧壁,并与所述颈夹装置的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颈夹装置的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进行支撑。
4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
50.转动杆单元,所述转动杆单元设置于所述框架装置的顶部,并与所述框架装置进行转动连接;
51.若干第一锁定单元,若干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所述转动杆单元,并与所述转动杆单元进行转动连接;
52.若干第一安装单元,所述第一安装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锁定单元的底端,用于安装所述状态监测装置;
53.若干第二锁定单元,若干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所述转动杆单
元,并与所述转动杆单元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锁定单元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对称设置;
54.若干第二安装单元,所述第二安装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锁定单元的底端,用于安装所述状态监测装置;
55.第四支撑单元,所述第四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转动杆单元;
56.第三限位单元,所述第三限位单元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单元,用于与所述框架装置进行可拆卸连接,对所述转动杆单元进行限位;
57.其中,当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颈夹装置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和对应的所述第二锁定单元之间。
5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监测装置包括:
59.若干第三安装单元,若干所述第三安装单元分别与所述锁定装置进行可拆卸连接;
60.若干状态监测单元,所述状态监测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单元,用于监测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
61.若干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状态监测单元、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所述状态监测单元、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之间的信号传输;
62.若干第一电池单元,所述第一电池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状态监测单元,用于向对应的所述状态监测单元供电。
6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64.外壳单元,所述外壳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装置;
65.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状态监测装置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状态监测装置传输的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进行判断;
66.计时单元,所述计时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当所述控制单元判断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计时单元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进行计时,当所述控制单元判断所述锁定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计时单元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计时停止;
67.警示单元,所述警示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其包含一设定的时间参数,用于在所述计时装置的计时结果超过该设定的时间参数后,所述警示单元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发出警示;
68.记录单元,所述记录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对所述计时单元、所述警示单元的行为进行记录;
69.第二电池单元,所述第二电池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计时单元、所述警示单元、所述记录单元连接,用于供电。
7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装置还包括:
71.若干第三竖杆单元,若干所述第三竖杆单元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单元和所述顶板单元之间,所述第三竖杆单元平行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杆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二竖杆单元之间。
7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装置还包括:
73.若干第三滑动单元,所述第三滑动单元对称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杆单元的顶部和底部;
74.若干第四安装单元,所述第四安装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滑动单元;
75.若干第四滑动单元,若干所述第四滑动单元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单元,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三滑动单元进行滑动连接;
76.若干第五安装单元,所述第五安装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四滑动单元,并与所述第四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77.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78.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通过设置颈夹单元,用于夹持住牛的颈部,对牛进行锁定;
79.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单元,与颈夹系统的第一锁定单元、第二锁定单元配合,能够持续夹持住牛;
80.通过设置第一手持单元,在需要对单独的牛进行锁定时,工作人员操作第一手持单元,使第一手持单元对应的颈夹单元转动,转动后的该颈夹单元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单元、第二锁定单元配合,对单独的牛进行夹持;
81.通过设置第二手持单元,在需要对牛群进行锁定时,工作人员站在第二手持单元的端部,远离牛群,工作人员操作第二手持元件,使若干颈夹单元同步转动,转动后的若干颈夹单元与若干第一锁定单元、第二锁定单元一一配合,实现对牛群的同步锁定,解决了工作人员对数量庞大的牛群进行锁定时,需要依次转动牛颈夹的夹持结构对单个牛只进行锁牛操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且工作人员在锁牛时需要靠近牛只,存在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
82.通过设置第一滑动单元和第二滑动单元,第一滑动单元从第二滑动单元的低处滑动至高处,使得操作第二手持单元时,第二手持单元的行程固定,从而能够准确地带动若干颈夹单元与若干第一锁定单元、第二锁定单元一一配合。
83.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系统,应用本发明的颈夹装置,在具有颈夹装置的技术效果的同时,通过设置状态监测装置,能够及时获取锁定装置对颈夹装置具有锁定状态/解锁状态,并传输至控制装置;通过设置控制装置,接收状态监测装置传输的锁定状态/解锁状态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进行计时、警示和记录,提醒工作人员被颈夹装置锁定的牛的状态。
附图说明
84.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夹装置的示意图(一);
85.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单元的示意图;
86.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手持单元的示意图;
87.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滑动单元的示意图;
88.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滑动单元的示意图;
89.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夹装置的示意图(二);
90.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夹系统的示意图;
91.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框架装置的示意图(一);
92.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锁定装置的示意图;
93.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状态监测装置的示意图;
94.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状态监测装置的连接框图;
95.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96.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连接框图;
97.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框架装置的示意图(二);
98.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框架装置的示意图(三)。
99.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00.1000、颈夹装置;
101.1010、颈夹单元;
102.1020、第一限位单元;1021、底板元件;1022、侧板元件;1023、第一限位元件;1024、第一转动元件;
103.1030、第一手持单元;
104.1040、第二手持单元;1041、手持元件;1042、第二转动元件;1043、连接元件;
105.1050、第一滑动单元;1051、第一滑动元件;1052、第二限位元件;
106.1060、第二滑动单元;1061、第二滑动元件;
107.1070、第一磁性单元;
108.1080、第二磁性单元;
109.2000、框架装置;2010、底座单元;2020、顶板单元;2030、第一竖杆单元;2040、第二竖杆单元;2050、转动连接单元;2060、第一支撑单元;2070、第二限位单元;2080、第二支撑单元; 2090、第三支撑单元;2100、第三竖杆单元;2110、第三滑动单元;2120、第四安装单元;2130、第四滑动单元;2140、第五安装单元;
110.3000、锁定装置;3010、转动杆单元;3020、第一锁定单元;3030、第一安装单元;3040、第二锁定单元;3050、第二安装单元;3060、第四支撑单元;3070、第三限位单元;
111.4000、状态监测装置;4010、第三安装单元;4020、状态监测单元;4030、通信单元;4040、第一电池单元;
112.5000、控制装置;5010、外壳单元;5020、控制单元;5030、计时单元;5040、警示单元;5050、记录单元;5060、第二电池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11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1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116.实施例1
117.本实施例涉及本发明的颈夹装置。
118.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1000,包括若干颈夹单元1010、若干第一限位单元1020、若干第一手持单元1030、第二手持单元1040、第一滑动单元1050和第二滑动单元1060。其中,若干颈夹单元1010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牛场的竖直面;第一限位单元1020设置于对应的颈夹单元1010的顶部;第一手持单元1030设置于对应的颈夹单元 1010的底部,用于通过操作第一手持单元1030,使对应的颈夹单元1010转动;第二手持单元1040 设置于若干第一限位单元1020的一侧,并分别与若干第一限位单元1020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滑动单元1050对称地设置于第二手持单元1040的两端,并与第二手持单元1040连接;第二滑动单元 1060对应于第一滑动单元1050的位置倾斜设置,第二滑动单元1060与第一滑动单元1050进行滑动连接,用于通过操作第二手持单元1040,使第一滑动单元1050从第二滑动单元1060的低处滑动至高处,同时,若干第一限位单元1020同步转动。
1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颈夹单元1010的数量根据同一排所要夹持的牛的数量而定,且颈夹单元1010的数量与同一排所要夹持的牛的数量相同。
1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颈夹单元1010的数量不少于3。
1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单元1020、第一手持单元1030的数量与颈夹单元1010的数量相同。
1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颈夹单元1010呈柱体结构。
123.优选地,颈夹单元1010为圆柱体结构或者方柱体结构。
1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颈夹单元1010包括颈夹元件和圆形通孔元件。其中,颈夹元件呈圆柱体结构;圆形通孔元件开设于颈夹元件。
1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颈夹单元1010由金属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铁。
12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颈夹单元1010由木材制成。
1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单元1020、第一手持单元1030、第二手持单元1040、第一滑动单元1050、第二滑动单元1060的材质与颈夹单元1010的材质相同。
128.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单元1020包括底板元件1021、两侧板元件1022、第一限位元件1023 和第一转动元件1024。其中,底板元件1021的底端与对应的颈夹单元1010的顶端连接;两侧板元件1022对称地设置于底板元件1021的两侧,侧板元件1022的底端与底板元件1021连接;第一限位元件1023设置于两侧板元件1022之间,并分别与两侧板元件1022的顶端连接;第一转动元件1024沿侧板元件1022的厚度方向设置于一侧板元件1022的内部,且与第二手持单元1040进行转动连接。
1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元件1021呈长方体结构。
1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元件1021的底部中心处于颈夹单元1010连接,且底板元件1021 的底面积大于颈夹单元1010的顶面积。
1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元件1021为底板。
132.两侧板元件1022于底板元件1021形成u形结构。
133.侧板元件1022的高度大于底板元件1021的长度,侧板元件1022的宽度等于底板元件1021 的宽度。
13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板元件1022呈长方体结构。
13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板元件1022的纵截面的上部为三角形/弧形/梯形、下部为长方形。
1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板元件1022为侧板。
137.第一限位元件1023的长度等于底板元件1021的长度,第一限位元件1023的直径小于侧板元件1022的宽度。
1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023的直径小于侧板元件1022的最小宽度。
13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023呈圆柱体结构。
1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023为限位杆。
14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元件1024呈圆柱体结构。
1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元件1024包括转动槽和连接槽。其中,转动槽沿侧板元件 1022的厚度方向开设于其中一侧板元件1022的内部,用于容纳第二手持单元1040,并与第二手持单元1040进行转动;连接槽从外向内开设于该侧板元件1022,并与转动槽连通,连接槽的直径小于转动槽的直径,用于使第二手持单元1040从连接槽穿过。
14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手持单元1030的纵截面呈方框形或弧形。
14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手持单元1030与对应的颈夹单元1010位于同一竖直面内。
145.如图3所示,第二手持单元1040包括手持元件1041、若干第二转动元件1042和若干连接元件1043。其中,手持元件1041设置于若干第一限位单元1020的一侧,手持元件10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动单元1050;第二转动元件1042与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1020进行转动连接;连接元件1043分别对应的第二转动元件1042、手持元件1041连接,连接元件1043穿设于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1020。
146.具体地,手持元件1041设置于若干侧板元件1022的一侧,手持元件1041的两端靠近侧板元件102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动单元1050;第二转动元件1042与对应的第一转动元件1024进行转动连接;连接元件1043分别对应的第二转动元件1042、手持元件1041连接,连接元件1043 穿设于对应的第一转动元件1024。
147.更具体地,第二转动元件1042容纳于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转动槽的内部,并在转动槽的内部进行转动;连接元件1043从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连接槽穿过。
148.手持元件1041的长度大于位于最外侧的两颈夹单元1010之间的间距。
14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元件1041呈长方体结构。
15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元件1041为手持条。
15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元件1042的数量与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数量相同,即与第一限位单元1020的数量相同。
15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元件1042呈圆柱体结构。
15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元件1042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连接槽的直径。
15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元件1042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转动槽的厚度。
155.工作人员操作手持元件1041时,将手持元件1041首先向远离侧板元件1022的方向
移动,第二转动元件1042被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连接槽限位,在操作手持元件1041执行后续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保证手持元件1041能够带动第一限位单元1020。
15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元件1042为转动块。
15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043的数量与第二转动元件1042的数量相同。
158.连接元件1043的长度大于第一转动元件1024的连接槽深度。
15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043呈圆柱体结构。
16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043为连接杆。
161.如图4所示,第一滑动单元1050包括两第一滑动元件1051和两第二限位元件1052。其中,两第一滑动元件1051对称地设置于第二手持单元1040的两端,且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第一端与第二手持单元1040连接,第一滑动元件1051与第二滑动单元1060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元件 1052与对应的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在对应的第一滑动元件1051相对于第二滑动单元1060的滑动过程中,对第一滑动元件1051进行限位。
162.具体地,两第一滑动元件1051对称地设置于手持元件1041的两端,且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第一端与手持元件1041连接。
163.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最大宽度小于手持元件1041的宽度。
16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直径小于手持元件1041的宽度。
16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1051呈圆柱体结构。
16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1051为滑动杆。
167.第二限位元件1052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最大宽度。
16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元件1052的直径大于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直径。
16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元件1052呈圆柱体结构。
17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元件1052为限位块。
171.如图5所示,第二滑动单元1060包括两第二滑动元件1061。第二滑动元件1061对应于第一滑动单元1050的位置倾斜设置,并与第一滑动单元1050滑动连接。
172.具体地,第二滑动元件1061对应于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位置倾斜设置,并与第一滑动元件 1051滑动连接。
17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元件106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根据第一限位元件1023 从最低处到最高处的之间的行动轨迹确定。
17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元件106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0~50℃。
17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元件1061呈回字形。
17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元件1061为滑轨。
177.本发明的颈夹装置1000的使用方法如下:
178.(一)转动单独的颈夹单元1010
179.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第一手持单元1030,使对应的单独的颈夹单元1010转动。
180.(二)转动全部的颈夹单元1010
181.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手持元件1041,使第一滑动元件1051从对应的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低处滑动至高处,同时,若干侧板元件1022及对应的第一限位元件1023、底板元件1021、颈夹单元1010同步转动。
182.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牛颈夹的用于夹持牛的结构,本发明的颈夹装置即可以满足单独的牛的夹持,也可以同时对位于同一排的所有的牛进行夹持。
183.实施例2
184.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185.如图6所示,颈夹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磁性单元1070和第二磁性单元1080。其中,第一磁性单元1070设置于第一滑动单元1050;第二磁性单元1080设置于第二滑动单元1060,并与第一磁性单元1070进行磁性连接。
186.具体地,第一磁性单元1070设置于两第二限位元件1052;第二磁性单元1080设置于两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最高处,并与第一磁性单元1070进行磁性连接。
18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单元1070的纵截面呈扇形。
188.进一步地,第一磁性单元1070包括两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052靠近第一滑动元件1051的一侧,并与第二磁性单元1080进行磁性连接。
18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嵌设于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052,并靠近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最高处设置。
1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固定于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052的表面,并靠近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最高处设置。
19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为铁片。
192.进一步地,第二磁性单元1080包括两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最高处,并与第一磁性单元1070进行磁性连接,保证第一滑动元件1051滑动至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最高处后,能够固定其位置。
193.具体地,第二磁性元件与对应的第一磁性元件进行磁性连接。
19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的纵截面形状与第一磁性元件的纵截面形状相同。
19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固定于对应的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最高处。
19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为磁铁。
197.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一磁性单元和第二磁性单元,第一磁性单元和第二磁性单元进行磁性连接,保证第一滑动元件滑动至第二滑动元件的最高处后,能够固定其位置。
198.实施例3
199.本实施例涉及本发明的颈夹系统。
200.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7所示,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系统,包括如实施例1~2 任一所述的颈夹装置1000、框架装置2000、锁定装置3000、状态监测装置4000和控制装置5000。其中,框架装置2000竖直地设置于牛场的水平面,并与颈夹装置1000进行转动连接;锁定装置 3000设置于框架装置2000的顶部,并与框架装置2000进行转动连接,使得锁定装置3000在相对于框架装置2000转动前,锁定装置3000对颈夹装置1000锁定,颈夹装置1000对牛颈部持续夹持,锁定装置3000在相对于框架装置2000转动后,锁定装置3000对颈夹装置1000解锁,颈夹装置 1000对牛颈部不再夹持;状态监测装置4000设置于锁定装置3000,用于监测锁定装置3000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控制装置5000设置于框架装
置2000,并与状态监测装置4000连接,用于接收状态监测装置4000传输的锁定装置3000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进行计时、警示和记录。
201.其中,框架装置2000、锁定装置3000的材质与颈夹装置1000的材质相同。
202.如图8所示,框架装置2000包括底座单元2010、顶板单元2020、若干第一竖杆单元2030、若干第二竖杆单元2040、若干转动连接单元2050、若干第一支撑单元2060、第二限位单元2070、第二支撑单元2080和若干第三支撑单元2090。其中,底座单元2010设置于牛场的水平面;顶板单元2020平行地设置于底座单元2010的上方,且顶板单元2020套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单元1020;若干第一竖杆单元2030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底座单元2010和顶板单元2020之间;若干第二竖杆单元2040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底座单元2010和顶板单元2020之间,且第二竖杆单元2040 与对应的第一竖杆单元2030相互平行设置;转动连接单元2050垂直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杆单元 2040,转动连接单元2050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二竖杆单元2040连接,若干转动连接单元2050的第二端与若干颈夹单元1010进行转动连接;若干第一支撑单元2060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顶板单元 2020的顶部,并与锁定装置3000进行转动连接,用于对锁定装置3000进行转动支撑;第二限位单元2070设置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支撑单元2060的顶部,用于对锁定装置3000进行限位;第二支撑单元2080对称地设置于顶板单元2020的侧壁,用于对第二手持单元1040进行支撑;若干第三支撑单元2090分布设置于顶板单元2020的侧壁,并与第二滑动单元1060连接,用于对第二滑动单元1060进行支撑。
203.具体地,顶板单元2020位于底板元件1021、两侧板元件1022、第一限位元件1023和第一转动元件1024之间;第二支撑单元2080对称地设置于顶板单元2020的侧壁,用于对手持元件1041 进行支撑;若干第三支撑单元2090分布设置于顶板单元2020的侧壁,并与第二滑动元件1061连接,用于对第二滑动元件1061进行支撑。
204.底座单元2010的长度大于手持元件1041的长度。
20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单元2010呈长方体结构。
20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单元2010通过紧固螺栓和螺母与牛场的水平面进行可拆卸连接。
20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单元2010直接通过混凝土浇注于牛场的水平面。
20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单元2010为底座。
209.顶板单元2020的长度等于底座单元2010的长度。
2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板单元2020呈长方体结构。
21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板单元2020为顶板。
2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杆单元2030、第二竖杆单元2040、转动连接单元2050、第一支撑单元2060的数量均与颈夹单元1010的数量相同。
2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杆单元2030、第二竖杆单元2040均呈圆柱体结构。
2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杆单元2030、第二竖杆单元2040为圆杆。
215.当对牛的颈部进行夹持时,第一竖杆单元2030和颈夹单元1010位于牛的颈部的两侧,第一竖杆单元2030配合颈夹单元1010对牛进行夹持;第二竖杆单元2040为转动连接单元2050提供支撑点,以便于安装颈夹单元1010;同时,第一竖杆单元2030、第二竖杆单元2040实现顶板单元2020 和底座单元2010之间的连接,保证对牛的颈部的夹持稳定性。
2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连接单元2050包括两支撑板元件和第三转动元件。其中,支撑板元件呈长方体结构,两支撑板元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二竖杆单元2040连接;第三转动元件呈圆柱体结构,第三转动元件设置于两支撑板元件的第二端之间,并与颈夹单元1010进行转动连接。
2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单元2060包括第一支撑板元件和支撑孔元件。其中,第一支撑板元件呈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板元件的底端与顶板单元2020连接;支撑孔元件沿第一支撑板元件的厚度方向开设于第一支撑板元件,并与锁定装置3000进行转动连接,用于对锁定装置3000 进行转动支撑。
2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单元2070呈长方体结构。
2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单元2070为限位块。
2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单元2080包括两第二支撑板元件。第二支撑板元件呈长方体结构,第二支撑板元件的一侧与顶板单元2020连接。
2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单元2090的数量不少于4。
2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单元2090为支撑条。
223.如图9所示,锁定装置3000包括转动杆单元3010、若干第一锁定单元3020、若干第一安装单元3030、若干第二锁定单元3040、若干第二安装单元3050、第四支撑单元3060和第三限位单元 3070。其中,转动杆单元3010设置于框架装置2000的顶部,并与框架装置2000进行转动连接;若干第一锁定单元3020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转动杆单元3010,并与转动杆单元3010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安装单元3030设置于对应的第一锁定单元3020的底端,用于安装状态监测装置4000;若干第二锁定单元3040呈线性排列地设置于转动杆单元3010,并与转动杆单元3010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锁定单元3040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单元3020对称设置;第二安装单元3050设置于对应的第二锁定单元3040的底端,用于安装状态监测装置4000;第四支撑单元3060设置于转动杆单元 3010;第三限位单元307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四支撑单元3060,用于与框架装置2000进行可拆卸连接,对转动杆单元3010的转动进行限位;其中,当锁定装置3000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限位单元1020位于第一锁定单元3020和对应的第二锁定单元3040之间。
224.具体地,转动杆单元3010设置于顶板单元2020的顶部,并与第一支撑单元2060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限位单元3070与第二限位单元2070进行可拆卸连接。
225.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元件1023位于第一锁定单元3020和对应的第二锁定单元3040之间。
22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锁定结构。
2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的数量与颈夹单元1010的数量相同。
2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单元3030和第二安装单元3050的结构相同。
2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单元3030、第二安装单元3050的数量分别是第一锁定单元 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的两倍。
2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单元3030、第二安装单元3050为卡接槽。
2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撑单元3060呈长方体结构。
2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单元3070呈u形结构。
23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单元3070为一侧为开口的限位环,开口处与第四支撑单元 3060转动连接。
234.如图10、图11所示,状态监测装置4000包括若干第三安装单元4010、若干状态监测单元4020、若干通信单元4030和若干第一电池单元4040。其中,若干第三安装单元4010分别与锁定装置3000 进行可拆卸连接;状态监测单元4020设置于对应的第三安装单元4010,用于监测锁定装置3000 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通信单元4030分别与对应的状态监测单元4020、控制装置5000连接,用于状态监测单元4020、控制装置5000连接之间的信号传输;第一电池单元4040设置于对应的状态监测单元4020,用于向对应的状态监测单元4020供电。
235.具体地,若干第三安装单元4010分别与若干第一安装单元3030、若干第二安装单元3050进行可拆卸连接。
2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单元4010的数量为第一安装单元3030、第二安装单元3050 的数量之和。
23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状态监测单元4020、通信单元4030和第一电池单元4040的数量与第三安装单元4010的数量相同。
2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单元4010为卡接块。
23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状态监测单元4020嵌设于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使得状态监测单元4020的外表面与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的外表面齐平。
2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状态监测单元4020设置于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 的表面,使得状态监测单元4020的外表面凸出于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的外表面。
24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状态监测单元4020为压力传感器。
2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单元4030为无线信号发射器。
24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单元4040为纽扣电池。
244.如图12、图13所示,控制装置5000包括外壳单元5010、控制单元5020、计时单元5030、警示单元5040、记录单元5050和第二电池单元5060。其中,外壳单元5010安装于框架装置2000;控制单元5020设置于外壳单元5010的内部,并与状态监测装置4000连接,用于接收状态监测装置4000传输的锁定装置3000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进行判断;计时单元 5030设置于外壳单元50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5020连接,当控制单元5020判断锁定装置3000 处于锁定状态时,计时单元5030在控制单元5020的作用下进行计时,当控制单元5020判断锁定装置3000处于解锁状态时,计时单元5030在控制单元5020的作用下计时停止;警示单元5040 设置于外壳单元50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5020连接,其包含一设定的时间参数,用于在计时装置的计时结果超过该设定的时间参数后,警示单元5040在控制单元5020的作用下发出警示;记录单元5050设置于外壳单元50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5020连接,用于在控制单元5020的作用下,对计时单元5030、警示单元5040的行为进行记录;第二电池单元5060设置于外壳单元5010的内部,并分别与控制单元5020、计时单元5030、警示单元5040、记录单元5050连接,用于供电。
245.具体地,外壳单元5010安装于顶板单元2020;控制单元5020设置于外壳单元5010
的内部,并与通信单元4030连接。
24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单元5010包括安装外壳元件u形卡合元件。其中,安装外壳元件的内部安装控制单元5020、计时单元5030、警示单元5040、记录单元5050和第二电池单元5060; u形卡合元件设置于安装外壳元件的背部,与顶板元件卡合。
24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20包括无线信号接收器、控制器、显示器和无线信号发射器。
24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计时单元5030包括计时器。
24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警示单元5040包括蜂鸣器。
25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记录单元5050包括日志记录器。
25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池单元5060为蓄电池。
252.本发明的颈夹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
253.(一)对单独的牛进行锁定和解锁
254.当牛的颈部进入第一竖杆单元2030和颈夹单元1010之间时,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第一手持单元1030,使对应的单独的颈夹单元1010相对于转动连接单元2050转动,直至第一限位元件1023 到达对应的第一锁定单元3020和第二锁定单元3040之间,松开第一手持单元1030,第一限位元件1023被第一锁定单元3020和第二锁定单元3040限位,颈夹单元1010对牛的颈部进行夹持;
255.需要解锁时,工作人员转动第一锁定单元3020和第二锁定单元3040,使第一锁定单元3020 和第二锁定单元3040对第一限位元件1023不再限位,第一限位元件1023和颈夹单元1010转回原位,牛的颈部能够从第一竖杆单元2030和颈夹单元1010之间拿出。
256.(二)对位于同一排的牛群进行锁定和解锁
257.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手持元件1041,使第一滑动元件1051从对应的第二滑动元件1061的低处滑动至高处,同时,若干侧板元件1022及对应的第一限位元件1023、底板元件1021、颈夹单元1010同步进行动作,直至若干第一限位元件1023到达对应的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之间,对同一排的牛群进行同步锁定;
258.需要解锁时,工作人员转动转动杆单元3010,使得若干第一限位元件1023脱离对应的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第一限位元件1023和颈夹单元1010转回原位,位于同一排的所有牛的颈部能够同时从第一竖杆单元2030和颈夹单元1010之间拿出。
259.(三)计时、警示和记录
260.状态监测单元4020对第一锁定单元3020、第二锁定单元3040对第一限位元件1023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进行压力传感,将获取的信号通过通信单元4030传输至控制单元5020,控制单元 5020根据该信号进行判断并控制计时单元5030进行计时/计时停止,控制单元5020根据计时单元 5030的计时结果判断有无超过警示单元5040的设定时间参数,若超过,则控制警示单元5040发出警示,同时,控制单元5020控制记录单元5050对计时单元5030和警示单元5040的行为进行记录。
261.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颈夹装置,在其与框架装置、锁定装置的配合下,能够实现对单独的牛进行锁定和解锁,也可以同时对多个位于同一排的牛进行锁定与解锁,提高了锁牛效率和解锁效率,减少了人力劳动,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通过设置状态监测装置,能够对牛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进行监测,并将该状态的信号传输至控制
装置;通过设置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状态监测装置传输的牛所处的信号作出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计时、警示和对计时、警示的行为记录。
262.实施例4
263.本实施例为实施例3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264.如图14所示,框架装置2000还包括若干第三竖杆单元2100。若干第三竖杆单元2100呈线性排列地分布设置于底座单元2010和顶板单元2020之间,第三竖杆单元2100平行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杆单元2030、对应的第二竖杆单元2040之间。
26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竖杆单元2100呈圆柱体结构。
26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竖杆单元2100的数量与第一竖杆单元2030、第二竖杆单元2040 的数量相同。
26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竖杆单元2100为圆杆。
268.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三竖杆单元,能够防止小牛从第一竖杆单元、对应的第二竖杆单元之间穿过,同时也增加了整个框架装置的稳定性。
269.实施例5
270.本实施例为实施例3~4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271.如图15所示,框架装置2000还包括若干第三滑动单元2110、若干第四安装单元2120、若干第四滑动单元2130和若干第五安装单元2140。其中,第三滑动单元2110对称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竖杆单元2030的顶部和底部;第四安装单元2120设置于对应的第三滑动单元2110;若干第四滑动单元2130分布设置于底座单元2010,并与对应的第三滑动单元2110进行滑动连接;第五安装单元2140设置于对应的第四滑动单元2130,并与第四安装单元2120进行可拆卸连接。
27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滑动单元2110的数量为第一竖杆单元2030的数量的两倍,即每一第一竖杆单元2030对应设置两第三滑动单元2110。
27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滑动单元2110呈长方体结构。
27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滑动单元2110为滑动块。
27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安装单元2120与第三滑动单元2110的数量相同。
27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安装单元2120为螺纹孔。
277.第四滑动单元2130的长度大于第三滑动单元2110的长度。
27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滑动单元2130呈长方体结构。
27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滑动单元2130与第三滑动单元2110的数量相同。
28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滑动单元2130为滑动槽。
28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安装单元2140为u形通槽,位于对应的第四滑动单元2130的顶部,开设于底座单元2010,并与第四滑动单元2130连通,通过将紧固螺栓穿过第五安装单元2140 与第四安装单元2120螺纹连接实现第三滑动单元2110与第四滑动单元2130的位置固定。
282.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三滑动单元和第四滑动单元,通过第三滑动单元在第四滑动单元内部滑动调整第一竖杆单元的位置,方便根据不同规格的牛的颈部进行调整。
28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
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