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放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6054发布日期:2022-05-18 19:3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日光温室放风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光温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


背景技术:

2.农业生产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目前北方冬季的日光温室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种植。日光温室内的蔬菜对于生长环境较为苛刻,自然通风为华南地区通风换气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设置温室开窗装置,可以排除温室内的余热、余湿,同时还能提高室内co2含量,使得室内环境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但是目前来说,日光温室的通风主要是在日光温室的顶部膜布上开设多个通风孔,农民每天的进行手动开启和关闭通风孔实现放风处理,操作量非常大,效率相当低下,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并且在放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容易对膜料造成损害,不便复位保温,存在相应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旨在解决日光温室需要手动放风处理,效率低,费时费力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包括:
5.顶部框架,设于日光温室的顶部,所述顶部框架上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通风孔的下方;
6.柔性放风筒,设于通风孔的上端,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下端与通风孔周围的膜布连接,所述柔性放风筒的内径小于通风孔的内径;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上端设有可启闭的筒盖组件;
7.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筒盖组件下端的升降杆和设于所述顶部框架上的纵向驱动机构,所述纵向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升降杆沿所述支撑架上下移动。
8.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顶部框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分别位于通风孔的两侧,所述支撑架位于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
9.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架包括:
10.环形外圈,连接在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所述环形外圈的内径与通风孔的孔径一致;
11.限位块,位于所述环形外圈的内侧,所述限位块借助支杆连接在所述环形外圈上,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升降杆与所述限位孔滑动连接。
12.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升降杆的一侧设置有齿板,所述纵向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设有与所述齿板相啮合的驱动齿轮。
13.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纵向驱动机构包括:
14.驱动轴,水平设于所述顶部框架的下方,所述驱动轴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所述驱动齿轮;
15.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驱动所述驱动轴旋转。
16.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升降杆的下端设有弹性绳,所述弹性绳的自由端连接在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中部。
17.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筒盖组件包括:
18.定型环,设于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上端;
19.下端盖,设于所述定型环的内侧,所述下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一挡风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之间具有第一透风间隙;
20.上端盖,转动连接在所述定型环的上端,所述上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与所述第一透风间隙一一对应。
21.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22.压环,设于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下端,所述压环将所述柔性放风筒和通风孔周围的膜布压紧在顶部框架上;
23.水平旋转机构,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压环上的转动环和驱动所述转动环旋转的横向驱动机构,所述转动环与所述上端盖相适配,所述横向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转动环和所述上端盖转动,打开所述第一透风间隙。
24.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上端盖的外侧设有凸出外侧壁的限位部,所述转动环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适配的连接槽。
25.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横向驱动机构为齿轮马达,所述转动环的外侧设有与所述齿轮马达相适配的圆弧齿条。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日光温室放风口,通过设置超出日光温室顶部的柔性放风筒,使日光温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进行换热;筒状的放风口形成烟囱效应,可实现在不降温的情况下完成湿度的调节;升降杆用于将柔性放风筒顶升或者降下,以实现自动调节,提高放风效率。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处于放风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盖组件处于放风状态下的俯视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盖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俯视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环的俯视图。
37.图中:100、膜布;101、顶部框架;110、柔性放风筒;111、支撑架;112、升降杆;113、
纵向驱动机构;114、压环;115、转动环;116、横向驱动机构;117、定型环;118、上端盖;119、弹性绳;120、圆弧齿条;121、连接槽;122、第一挡板;123、第一透风间隙;124、第二挡板;125、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9.请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进行说明。所述日光温室放风口,包括顶部框架101、柔性放风筒110以及升降调节机构;顶部框架101设于日光温室的顶部,顶部框架101上设有支撑架111,支撑架111设于通风孔的下方;柔性放风筒110设于通风孔的上端,柔性放风筒110的下端与通风孔周围的膜布100连接,柔性放风筒110的内径小于通风孔的内径;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设有可启闭的筒盖组件;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设于筒盖组件下端的升降杆112和设于顶部框架101上的纵向驱动机构113,纵向驱动机构113驱动升降杆112沿支撑架111上下移动。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通风孔的上方设置柔性放风筒110,柔性放风筒110借助升降杆112形成伸出日光温室顶部的筒状放风口或收回至与日光温室顶部齐平;伸出日光温室顶部的筒状放风口形成烟囱效应,即当日光温室内的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热空气因密度小,便沿着这些垂直通道自然上升,自筒状放风口渗出,而室外的冷空气自底层渗入补充。
41.柔性放风筒110的下端与通风孔的上端连接,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设置可启闭的筒盖组件,当需要放风时,筒盖组件开启;当不需要放风时,筒盖组件封闭。
42.支撑架111设于顶部框架101上并与升降杆112滑动连接,当日光温室需要放风时,纵向驱动机构113驱动升降杆112向上移动,将柔性放风筒110支撑起来;当日光温室不需要放风时,纵向驱动机构113驱动升降杆112向下移动,将柔性放风筒110放下。
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通过设置超出日光温室顶部的柔性放风筒110,使日光温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进行换热;筒状的放风口形成烟囱效应,可实现在不降温的情况下完成湿度的调节;升降杆112用于将柔性放风筒110顶升或者降下,以实现自动调节,提高放风效率。
44.可选的,日光温室的顶部通常设有多个通风孔,多个通风孔沿日光温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5.可选的,柔性放风筒110为塑料材质。
4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顶部框架10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固定杆,两个固定杆分别位于通风孔的两侧,支撑架111位于两个固定杆之间。
47.顶部框架101为两个沿日光温室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水平的固定杆,两个固定杆分别位于通风孔的两侧。支撑架111设置在两个固定杆之间,支撑架111处于通风孔的正下方。可选的,在同一个通风孔的下方设置两个支撑架111,两个支撑架111纵向间隔设置,用于限位和导向升降杆112。
48.具体地,支撑架111包括环形外圈和设于环形外圈内侧的限位块,环形外圈连接在
两个固定杆上,环形外圈的内径与通风孔的孔径一致,环形外圈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杆,支杆与限位块连接,限位块上设置限位孔,升降杆112自上而下从限位孔内穿过并连接纵向驱动机构113。
49.环形外圈的内侧和限位块之间设置支杆,相邻支杆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通道。在放风时,室内的空气自空气流通通道进入柔性放风筒110内。
50.可选的,支撑架111间隔设置有两个,升降杆112依次贯穿两个支撑架111,防止其在上下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甚至脱离纵向驱动机构113。
5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升降杆112的一侧设置有齿板,纵向驱动机构113的输出端设有与齿板相啮合的驱动齿轮。
52.具体地,日光温室的顶部通常设有多个通风孔,两个固定杆分别设置在多个通风孔的两侧,纵向驱动机构113的驱动轴与固定杆平行,驱动轴连接驱动电机,驱动轴上套设有多个驱动齿轮,多个驱动齿轮与多个通风孔一一对应,驱动齿轮与升降杆112上的齿板啮合。驱动电机设置在驱动轴的两端,驱动电机驱动该驱动轴旋转,带动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转动。
53.升降杆112的截面为矩形,齿板设置在升降杆112的侧壁上。
5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升降杆112的下端设有弹性绳119,弹性绳119的自由端连接在柔性放风筒110的中部。
55.升降杆112的下端连接有弹性绳119,弹性绳119的另一端自支撑架111支杆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内穿过并连接在柔性放风筒110中部的牵引环上,牵引环位于柔性放风筒110的内侧壁上。
56.柔性放风筒110的内径小于通风孔的内径,当升降杆112向下移动时,弹性绳119牵引柔性放风筒110完全落入通风孔内的支撑架111上。
5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9,筒盖组件包括定型环117、下端盖以及上端盖118;定型环117设于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下端盖设于定型环117的内侧,下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一挡风板,相邻两个第一挡风板之间具有第一透风间隙123;上端盖118转动连接在定型环117的上端,上端盖118上设有多个第二挡风板,第二挡风板与第一透风间隙123一一对应。
58.定型环117卡装在设于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端面上,支撑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端口。在定位环的内侧连接有下端盖,下端盖的中部设有支撑轴,支撑轴的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挡板122,第一挡板122为扇形,扇形第一挡板122的内侧连接在支撑轴上,扇形第一挡板122的外侧连接在定位环的内侧。相邻两个第一挡板122之间形成第一透风间隙123。
59.同样的,上端盖118上设有连接轴和多个第二挡板124,上端盖118的外侧设有端盖环,第二挡板124为扇形,第二挡板124的内侧连接在连接轴上,第二挡板124的外侧连接在端盖环上,第二挡板124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透风间隙123的过流面积。
60.上端盖118转动连接在下端盖的上端,即上端盖118的连接轴转动连接在支撑轴上。上端盖118外侧的端盖环转动连接在定位环的上端。上端盖118旋转,驱动第二挡板124遮挡第一透风间隙123。
61.可选的,第二挡板124的面积等于第一透风间隙123的过流面积。第二挡板124的边缘设有密封条,密封条贴合在第一挡板122的上端,用于封堵第一透风间隙123。
62.可选的,上端盖118的端盖环设有向外侧凸出的限位部125。
63.日光温室放风口还包括压环114和水平旋转机构,压环114设于柔性放风筒110的下端,压环114将柔性放风筒110和通风孔周围的膜布100压紧在顶部框架101上;水平旋转机构包括转动设于压环114上的转动环115和驱动转动环115旋转的横向驱动机构116,转动环115与上端盖118相适配,横向驱动机构116驱动转动环115和上端盖118转动,打开或关闭第一透风间隙123。
64.压环114与顶部框架101连接,将通风孔周围的膜布100和柔性放风筒110的下端边缘均压在压环114和顶部框架101之间,使柔性放风筒110和通风孔连通。可选的,在压环114和顶部框架101之间设有密封环,密封环防止在通风孔和柔性放风筒110连接处漏风。
65.转动环115转动连接在压环114上,转动环115设于柔性放风筒110的外侧,转动环115的上端设有与上端盖118的限位部125相适配的连接槽121。当柔性放风筒110放下时,上端盖118的限位部125落入连接槽121内,横向驱动机构116驱动转动环115转动,带动上端盖118绕连接轴旋转,使第二挡板124遮挡第一透风间隙123或暴露第一透风间隙123。
66.横向驱动机构116为齿轮马达。在转动环115的外侧设置与齿轮马达连接的圆弧齿条120。
67.在操作过程中,齿轮马达正向转动,转动环115正向旋转,带动上端盖118绕连接轴旋转,第二挡板124转动将第一透风间隙123暴露出;纵向驱动机构113驱动升降杆112向上移动,直至柔性放风筒110升起。
68.在需要将柔性放风筒110放下时,首先驱动纵向驱动机构113,使升降杆112向下移动,直至上端盖118的限位部125与转动环115的连接槽121卡接;然后驱动齿轮马达反向转动,转动环115反向旋转,带动上端盖118绕连接轴旋转,第二挡板124转动至完全遮挡第一透风间隙123。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