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2908发布日期:2022-05-16 14:3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


背景技术:

2.网箱养殖是当今世界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化生产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具有产量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投资小,便于管理、节地节水节能、有效开发海洋江河湖库大水面渔业等特点,升降网箱能够走向深远海更为有利于鱼的生长和鱼的质量。
3.网箱养殖在的升降防台风高产原理:一是深远海水质好,水流快位置交换好,微生物饵料足,鱼养在网箱内,活动量减少,呼吸频率降低,代谢作用缓慢,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转化和积累;二是利于水质新鲜,使鱼类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三是采用高分子网衣耐力的特点,可以避免水域中敌害对鱼类和水生动物的侵袭,提高成长率回报有安全保护及召脏周期长换网快特点。
4.现有养殖用的网箱主要是双圈管挂网式网箱,现有双圈管挂网式网箱需要在两个环形管中充入气体以使网箱漂浮在水面,排出两个环形管中的气体以使网箱漂浮沉入水面以下。但是现有双圈管挂网式网箱供气的方式单一,在上升和下降时不能保持较好的平衡,容易被海浪打翻,而且上升和下降时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其在水中上升和下降时更加稳定,不易被海浪打翻,而且上升和下降时耗时短。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包括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上述第一漂浮管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一腔室,上述第二漂浮管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二腔室;上述第一漂浮管在任一上述第一腔室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一进出气孔,上述第二漂浮管在任一上述第二腔室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二进出气孔;还包括供气组件,任一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与任一上述第二进出气孔均与上述供气组件连通。
8.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漂浮管在任一上述第一腔室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一进出水口。
9.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漂浮管在任一上述第二腔室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二进出水口。
1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漂浮管内设有多个第一隔板,多个上述第一腔室通过上述第一隔板分隔。
1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漂浮管内设有多个第二隔板,多个上述第二腔室通过上述第二隔板分隔。
12.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组件包括多个供气支管,上述供气支管与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以及上述第二进出气孔连通。
13.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组件还包括供气主管,任一上述供气支管均与上述供气主管连通。
14.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组件还包括气泵,上述气泵与上述供气主管连通。
1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主管设有主控阀门。
16.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任一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与任一上述第二进出气孔均设有副控阀门。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包括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上述第一漂浮管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一腔室,上述第二漂浮管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二腔室;上述第一漂浮管在任一上述第一腔室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一进出气孔,上述第二漂浮管在任一上述第二腔室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二进出气孔;还包括供气组件,任一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与任一上述第二进出气孔均与上述供气组件连通。
19.实际使用时,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放置于水里,第一漂浮管内径大于第二漂浮管的外径,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可设置鱼网以形成网箱。当需要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漂浮在水面时,可通过供气组件给各个第一进出气孔与第二进出气孔供气,此时各个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充气后产生浮力以使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漂浮在水面。
20.由于各个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独立,如此可通过供气组件选择性的给相应位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供气,如此便于调整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不同位置的浮力大小,进而调整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不同位置的上升及下降速度,如此在上升及下降时更加稳定,不易被海浪打翻,而且各个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可同时供气,上升及下降耗时短。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的俯视图一;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漂浮管和第二漂浮管的局部剖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的俯视图二;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的俯视图三。
26.图标:1-第一漂浮管;2-第二漂浮管;3-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第一进出水口;6-第二进出水口;7-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9-供气支管;10-供气主管;11-气泵;12-主控阀门;13-副控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此外,若出现“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者竖直,而是可以稍微的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于“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3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实施例
35.请参照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包括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上述第一漂浮管1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一腔室3,上述第二漂浮管2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二腔室4;上述第一漂浮管1在任一上述第一腔室3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一进出气孔,上述第二漂浮管2在任一上述第二腔室4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二进出气孔;还包括供气组件,任一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与任一上述第二进出气孔均与上述供气组件连通。
36.实际使用时,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放置于水里,第一漂浮管1内径大于第二漂浮管2的外径,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可设置鱼网以形成网箱。当需要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漂浮在水面时,可通过供气组件给各个第一进出气孔与第二进出气孔供气,此时各个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充气后产生浮力以使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漂浮在水面。
37.由于各个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相互独立,如此可通过供气组件选择性的给相应位置的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供气,如此便于调整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不同位置的浮力大小,进而调整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不同位置的上升及下降速度,如此在上升及下降时更加稳定,不易被海浪打翻,而且各个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可同时供气,上升及下降耗时短。
38.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漂浮管1在任一上述第一腔室3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一进出水口5。上述第二漂浮管2在任一上述第二腔室4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二进出水口6。
39.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进出水口5和第二进出水口6,如此充气时,充入第一漂浮管1内的空气将第一腔室3内的水从第一进出水口5排出即可,此时便于第一漂浮管1漂浮;同理,充入第二漂浮管2内的空气将第二腔室4内的水从第二进出水口6排出即可,此时便于第二漂浮管2漂浮。
40.当需要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下沉时,通过将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中的气体抽走即可,此时水从第一进出水口5和第二进出水口6充入,便于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下沉。
41.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漂浮管1内设有多个第一隔板7,多个上述第一腔室3通过上述第一隔板7分隔。上述第二漂浮管2内设有多个第二隔板8,多个上述第二腔室4通过上述第二隔板8分隔。
42.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组件包括多个供气支管9,上述供气支管9与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以及上述第二进出气孔连通。上述供气组件还包括供气主管10,任一上述供气支管9均与上述供气主管10连通。
4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供气支管9和供气主管10,如此可通过供气主管10给各个供气支管9供入气体,便于气体通过各个供气支管9进入对应的第一腔室3或第二腔室4中,便于控制。
44.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组件还包括气泵11,上述气泵11与上述供气主管10连通。
4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气泵11,上述气泵11与上述供气主管10连通,如此便于通过气泵11以给供气主管10供气。
46.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供气主管10设有主控阀门12。上述任一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与任一上述第二进出气孔均设有副控阀门13。
4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主控阀门12和副控阀门13,如此便于通过主控阀门12控制供气主管10的导通和关闭,通过副控阀门13控制各个供气支管9与第一腔室3或第二腔室4之间的导通和关闭。比如当第一漂浮管1或第二漂浮管2上升或下降不稳定时,可通过关闭一些副控阀门13,打开一些副控阀门13,以控制第一漂浮管1或第二漂浮管2某个部位的上升或下降速度,如此使其在水中上升和下降时更加稳定,不易被海浪打翻。
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供气支管9、第一进出水口5、第二进出水口6、第一腔室3、第二腔室4、第一进出气孔和第二进出气孔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49.比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每一个第一腔室3对应设有第一进出水口5,每一个第二腔室4对应设有第二进出水口6,供气支管9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连通第一进出气孔和第二进出气孔。其中第一进出水口5和第二进出水口6的数量和朝向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第一进出气孔和第二进出气孔的数量和朝向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5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的数量分别为四个,每一个第一腔室3对应设有第一进出水口5,每一个第二腔室4对应设有第二进出水口6,供气支管9的数量
为两个并分别连通第一进出气孔和第二进出气孔。
5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的数量分别为四个,每一个第一腔室3对应设有第一进出水口5,每一个第二腔室4对应设有第二进出水口6,供气支管9的数量为四个并分别连通第一进出气孔和第二进出气孔。
52.本实施例的第一进出水口5和第一进出气孔可分别位于第一腔室3的两端,也可位于第一腔室3的中间。每一个第一腔室3对应的第一进出水口5的数量可为两个,第一进出气孔的数量可为一个,第一进出气孔位于第一腔室3的中间,两个第一进出水口5位于第一腔室3的两端;相反,每一个第一腔室3对应的第一进出水口5的数量可为一个,第一进出气孔的数量可为两个,两个第一进出气孔位于第一腔室3的两端,第一进出水口5位于第一腔室3的中间。
53.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防台风养殖装备,包括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上述第一漂浮管1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一腔室3,上述第二漂浮管2内分为多个独立的第二腔室4;上述第一漂浮管1在任一上述第一腔室3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一进出气孔,上述第二漂浮管2在任一上述第二腔室4对应位置均设有第二进出气孔;还包括供气组件,任一上述第一进出气孔与任一上述第二进出气孔均与上述供气组件连通。
54.实际使用时,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放置于水里,第一漂浮管1内径大于第二漂浮管2的外径,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可设置鱼网以形成网箱。当需要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漂浮在水面时,可通过供气组件给各个第一进出气孔与第二进出气孔供气,此时各个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充气后产生浮力以使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漂浮在水面。
55.由于各个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相互独立,如此可通过供气组件选择性的给相应位置的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供气,如此便于调整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不同位置的浮力大小,进而调整第一漂浮管1和第二漂浮管2不同位置的上升及下降速度,如此在上升及下降时更加稳定,不易被海浪打翻,而且各个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可同时供气,上升及下降耗时短。
5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
57.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