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态治理的沉水植物种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1563发布日期:2022-09-23 23:2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污染治理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态治理的沉水植物种植组件。


背景技术:

2.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含氮、含磷的污染物被排入湖泊、水库和河流,所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受到了各国生态学专家、环境学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近岸海域及大部分河道、湖泊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其原有的生态自净能力日渐衰退,部分严重的地区甚至已经丧失自净的能力。恢复与重建水生态系统成为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内容之一。
3.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其最终目的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而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首先就必须使沉水植物群落能够快速恢复。而沉水植物在水体生态修复中所产生的作用极大。沉水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为水中的微生物、动物等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同时还能增加水体空间生态位和微生物数量,并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具有修复水体,净化水质、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以及吸附氮、磷等富营养成分等生态功能。
4.沉水植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水与底质两大营养库之间的有机接合部位,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结构与功能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采用的沉水植物种植方法,包括有 插栽法、抛栽法和播种法。插栽法是在河道低水位时直接将植株的根基部插入河床的底泥中。抛栽法则是使用软泥粘土和纱布、塑料布等材料捆缚植株根基部,并随后利用重力作用直接进行抛种。播种法则是直接播撒种子。上述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插栽法对河道的水位高度的要求较高,深受时节因素的影响,无法适用于全年的各个时段。抛栽法虽然成活率高、植物的生长周期短,但是无法控制种植的密度。而播种法的缺陷是成活率低、周期长。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生态治理的沉水植物种植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生态治理的沉水植物种植组件。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生态治理的沉水植物种植组件,包括有种植框架、以及用于调节种植密度的承托伸缩架,所述种植框架活动设置于升降引导架处,所述升降引导架处设有带动所述种植框架进行升降运动的升降驱动组件,所述承托伸缩架活动设置于所述种植框架处,所述承托伸缩架设有若干间距槽,所述间距槽包括有中间框、以及分别与所述中间框的左右两侧相铰接的左侧板、右侧板,所述中间框处固定安装有若干用于放置种植袋的筐架件,间距槽的左侧板同其左侧相邻的另一间距槽的右侧板相铰接,间距槽的右侧板同其右侧相邻的另一间距槽的左侧板相铰接,所述种
植框架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筐架件内的所述种植袋坠落的活动挡板。
7.进一步阐述,所述种植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封挡住所述间距槽的两侧槽口的固定侧板。
8.进一步阐述,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有传动链组、固定转轴,所述固定转轴安装设置于所述升降引导架处,所述传动链组的主动链轮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转轴处,所述固定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带动所述固定转轴转动的手轮。
9.进一步阐述,所述传动链组包括有从动链轮、传动链条,所述从动链轮旋转设置于所述升降引导架处,所述传动链条绕设于所述主动链轮、所述从动链轮,所述传动链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种植框架相连接。
10.进一步阐述,所述种植袋的上部设有收袋口,所述种植袋的下部开设有若干孔洞,所述种植袋的内腔中填充有用于栽培沉水植物的种植基质。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下沉至水下进行种植沉水植物,极大地提高了沉水植物的种植成活率,并且可适用于各种种植密度,确保了沉水植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沉水植物的种植效率。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种植框架下沉至水下时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种植袋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号:10、种植框架;11、活动挡板;12、固定侧板;20、承托伸缩架;21、间距槽;211、中间框;212、左侧板;213、右侧板;30、升降引导架;40、升降驱动组件;41、传动链组;411、主动链轮;412、从动链轮;413、传动链条;42、固定转轴;43、手轮;50、筐架件;61、收袋口;62、孔洞;63、种植基质;631、碎石层;632、种植土层;70、细绳;80、定位架。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18.结合附图1至附图4所示,一种用于生态治理的沉水植物种植组件,包括有种植框架10、以及用于调节种植密度的承托伸缩架20,种植框架10活动设置于升降引导架30处,升降引导架30处设有带动种植框架10进行升降运动的升降驱动组件40,升降驱动组件40可带动种植框架10、以及承托伸缩架20下沉至水下,承托伸缩架20活动设置于种植框架10处,承托伸缩架20设有若干间距槽21,间距槽21包括有中间框211、以及分别与中间框211的左右两侧相铰接的左侧板212、右侧板213,中间框211处固定安装有若干用于放置种植袋的筐架件50,间距槽21的左侧板212同其左侧相邻的另一间距槽21的右侧板213相铰接,间距槽21的右侧板213同其右侧相邻的另一间距槽21的左侧板212相铰接,种植框架10处设置有用于控制筐架件50内的种植袋坠落的活动挡板11。承托伸缩架20具体通过改变间距槽21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实现不同种植密度的调节,构建合理的种植密度,防止沉水植物因空间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相互竞争。
19.结合附图1至附图3所示,种植框架10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封挡住间距槽21的两侧槽口的固定侧板12。如附图3所示,在种植框架10内,承托伸缩架20可适用于每平方米“横四纵四”的种植密度,即 通过承托伸缩架20将一平方米的面积均匀划分为四列,每列均分为四行,每行处均固定安设一用于放置种植袋的筐架件50。“横四纵四”的种植密度对应可于16处种植沉水植物。当承托伸缩架20用于每平方米“横四纵四”的种植密度时,承托伸缩架20处于极限伸张状态,如附图3所示,间距槽21的左侧板212和右侧板213相互张开,从侧面看呈“上宽下窄”的倒立等腰梯形状。
20.同样地,承托伸缩架20亦可适用于每平方米“横五纵五”、或 每平方米“横六纵六”的种植密度。相应地,“横五纵五”的种植密度对应可于25处种植沉水植物,“横六纵六”的种植密度对应可于36处种植沉水植物。当承托伸缩架20用于每平方米“横六纵六”的种植密度时,承托伸缩架20处于极限收缩状态。
21.结合附图1和附图2所示,升降驱动组件40包括有传动链组41、固定转轴42,固定转轴42安装设置于升降引导架30处,传动链组41的主动链轮411固定安装于固定转轴42处,固定转轴42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带动固定转轴42转动的手轮43。传动链组41包括有从动链轮412、传动链条413,从动链轮412旋转设置于升降引导架30处,传动链条413绕设于主动链轮411、从动链轮412,传动链条413的两端分别与种植框架10相连接。如附图2所示,通过转动手轮43可带动固定转轴42转动,固定转轴42转动时会带动主动链轮411,主动链轮411带动传动链条413,传动链条413带动种植框架10进行升降运动。种植时,先在每一个筐架件50内放入种有沉水植物的种植袋,随后升降驱动组件40带动种植框架10、以及承托伸缩架20下沉至水下,通常是水下0.5米处,最后再打开活动挡板11使种植袋沉入河床底部。
22.结合附图1和附图4所示,种植袋的上部设有收袋口61,种植袋的下部开设有若干孔洞62,种植时沉水植物的根系可通过孔洞62向外伸出并进行扎根,种植袋的内腔中填充有用于栽培沉水植物的种植基质63。沉水植物具体可选择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及伊乐藻等。种植基质63在种植袋内的空间占比范围为1/2~3/4。种植基质63具体呈椎体结构,可使沉水植物在河床上保持直立状态,有利于抵制风浪,延长种植土在水下的成形时间,增加沉水植物的成活率,保障水下森林的顺利构建。其包括有碎石层631和种植土层632,碎石层631的粒径为10~20mm,厚度约为20~30mm,碎石层631能够提供足够的重力使种植袋沉入河床底部,而种植土层632则由生土、泥炭土、陶粒、椰糠、草菇粉末等组合而成。种植土层632中的有机质含量宜≥3%、氮含量宜≥0.15%,能对沉水植物的快速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
23.使用前可在目标水域的四周处设置定位架80划定种植范围,定位架80处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细绳70,细绳70具体起到分行的作用,每一细绳70处均设有刻度,细绳70处的每一刻度节点起到分列的作用。种植框架10可沿着细绳70处的刻度进行等距离平移,在每一刻度节点处进行沉水植物种植,实现从点到线进行依次种植。种植框架10会沿每一细绳70平移,实现从线到面进行依次种植,并最终将整片目标水域种满。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难以进行抽排水作业且富营养化的湖泊、河流等,极大地提高了沉水植物的种植成活率,确保了沉水植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沉水植物的种植效率,有利于快速构建水下森林,使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水平,吸收氮、磷等物质,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同时也能为水中微生物、动物提供生长基质和栖息环境,重构生态
多样性和稳定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