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77562阅读:3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养殖,尤其是涉及一种细角螺(响螺)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背景
细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 Gmelin)俗称“响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 (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盔螺科(Galeodiae),是一种生活在潮下带水深10 70m泥沙质海底的珍贵海珍品,主要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其个体大,肉质肥厚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效,经济价值极高。由于近年来的过度采捕和近海环境的污染,导致我国沿海细角螺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开展细角螺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细角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如繁殖生态学、细胞学、生化标记等方面,对于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所开展的螺类养殖,普遍认为需要采用砂质或泥砂质作为其养殖地质,但砂质或泥砂质底容易受自身排泄物及残饵的污染,引发病害。
公开号为CN101073313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外延深水海域香螺养殖方法,包括采自然种苗采集,种苗放养,收获过程。采苗过程包括幼苗附着和附苗后的管理。幼苗附着用现有的能够被贝类附着的网袋或网笼,放入牡蛎壳、扇贝壳、旧网衣等作为螺苗附着基,从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底采集,并暂养至秋末越冬。次年四月上旬,种苗移入养殖海区吊笼内,筏架设在水深10 20m。用夏夷贝三类苗为饵料,经常检查饵料剩余量并清除饵料壳和其它杂质。收获;进入12月,水温降至5°C后,采收。
公开号为CN101091456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田螺养殖的方法,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新鲜清洁的地方建地。挑选体重为15 20克,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雌螺作为种螺。养殖商品螺一般每平方米投入10个产卵雌螺即可,若为未成熟的小幼螺, 宜按1 1或2 1的雌雄比投放。若专门繁殖种苗,可投放产卵雌螺100 150个/m2, 未成熟的幼螺,雌雄比例则按2 1或3 1投放。种螺池应先进行清理和消毒,池底铺20 厘米厚肥泥。然后注入新鲜水,培肥水质。日投喂量为螺体重的 3%,每天上午8 9时喂1次。
公开号为CN101496500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管角螺人工养殖技术,该方法是利用面积为20m2的养殖池,在其底部铺设布满通孔的水泥板,水泥板距离池底的高度为 20cm,使池底与水泥板之间形成空间;然后在水泥块上分别铺网布和细砂,进水管直通池底,池底有一排水孔,排水孔一端通池外,池内的一端接有一条70cm高与水面垂直的塑料水管作为排水管;螺苗开始放养密度为400 500粒/m2,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减疏,后期养殖密度为30 40个/m2 ;在换水时,水从池底经砂层往上冒,由于水的冲刷作用,砂层内的管角螺排泄物等脏物大部分被冲离砂层,然后从70cm高的排水管排出,使养殖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同时可以减少对砂层的清洗次数而节省大量的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便于日常检查,操作管理方便的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养殖设施;
2)选择养殖水源;
3)螺苗的投放螺苗放养前进行消毒,利用陆地养殖池时,在池底铺设附着基供螺苗吸附,螺苗放养后需要定期的清底与吸污;
4)饵料的投喂开始养殖螺苗后,每日需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50 70,花蛤30 60,杂鱼40 70,海带10 30 ;
5)养殖的日常管理养殖细角螺时,每天需清洗池底、附着基上或养殖笼内的残饵,螺苗壳长度在1 3cm时的放养密度为300 600只/m2,待长至螺苗壳长度大于5cm 时,需进行分苗,将螺苗的放养密度控制在30 60只/m2。
在步骤1)中,所述养殖设施可采用现有的鲍鱼养殖场、对虾养殖场、海上浮筏式鱼排上的鲍鱼养殖笼或扇贝养殖笼等。
在步骤2、中,所述养殖水源可抽取海域清洁无污染的深海水;所述养殖水源可经过砂滤、沉淀、杀毒后进入养殖池。
在步骤幻中,所述消毒,可采用淡水浸泡或暴晒的方法对养殖池或养殖笼进行消毒;所述附着基可以是用于鲍鱼养殖场的四角砖或塑料波纹板等。
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本发明根据细角螺的生活习性与现有养殖条件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陆地贝类养殖池、虾类养殖池塘及海上鲍鱼、扇贝吊养装置,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资源,可以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克服了传统螺类养殖对砂质底的要求,改善了细角螺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并且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并不高,便于掌握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利用对虾养殖池开展细角螺的人工养殖,鲍鱼养殖池规格为长SmX宽 4m,螺苗放养前需对养殖池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并且抽取清洁无污染海域的深海水作为养殖用水。养殖池池底铺设塑料波纹板作为螺苗的附着基,螺苗放养密度为壳长度为 2cm的细角螺苗16000只,平均放养密度为500只/m2。养殖期间,每日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60,花蛤40,杂鱼50,海带10。次日彻底清洗池底,除去残饵及排泄物。待螺苗长至5cm左右时,对养殖池中螺苗进行分选,最终平均放养密度为40只 /m2。由于螺苗的附着基采用塑料波纹板,能有效地克服泥砂底质导致螺苗养殖环境恶化的问题,养殖效益大为提高。
实施例2 利用鲍鱼养殖池开展细角螺的人工养殖,鲍鱼养殖池规格为长SmX宽 3m,螺苗放养前需对养殖池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并且抽取清洁无污染海域的深海水作为养殖用水。养殖池池底铺设水泥四角砖作为螺苗的附着基,螺苗放养密度为壳长度为 1. 5cm的细角螺苗18000只,平均放养密度为750只/m2。养殖期间,每日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65,花蛤45,杂鱼55,海带10。次日彻底清洗池底,除去残饵及排泄物。待螺苗长至5cm左右时,对养殖池中螺苗进行分选,最终平均放养密度为40 只/m2。本方法在鲍鱼育苗淡季,充分利用现有养殖设施开展养殖新品种细角螺的人工养殖工作,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实施例3 利用海上浮筏式鱼排上的鲍鱼养殖笼开展细角螺的人工养殖,鲍鱼养殖笼规格为长43cmX宽32cmX高10cm,螺苗放养前需对养殖笼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 并且选取清洁无污染的海域开展。将螺苗直接放入鲍鱼养殖笼中,螺苗放养密度为壳长度为2. 5cm的细角螺螺苗平均放养密度为600只/m2。养殖期间,每日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50,花蛤50,杂鱼40,海带10。次日彻底清洗养殖笼,除去残饵及排泄物。待螺苗长至5cm左右时,对养殖笼中螺苗进行分选,最终平均放养密度为50只 /m2。
实施例4:利用海上浮筏式鱼排上的扇贝养殖笼开展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扇贝养殖笼规格为直径为50cm的圆笼,螺苗放养前需对养殖笼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并且选取清洁无污染的海域开展。将壳长大于1. 5cm的螺苗直接放入扇贝养殖笼中,螺苗放养密度为壳长度为1. 5cm的细角螺螺苗平均放养密度为800只/m2,壳长2. 5cm的细角螺螺苗平均放养密度为600只/m2。养殖期间,每日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 60,花蛤40,杂鱼50,海带15。次日彻底清洗养殖笼,除去残饵及排泄物。待螺苗长至5cm 左右时,对养殖笼中螺苗进行分选,最终平均放养密度为60只/m2。
权利要求
1.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养殖设施,所述养殖设施采用现有的鲍鱼养殖场、对虾养殖场、海上浮筏式鱼排上的鲍鱼养殖笼或海上浮筏式鱼排上的扇贝养殖笼;2)选择养殖水源,所述养殖水源是抽取海域清洁无污染的深海水;3)螺苗的投放螺苗放养前采用淡水浸泡或暴晒的方法对养殖池或养殖笼进行消毒, 利用陆地养殖池时,在池底铺设附着基供螺苗吸附,螺苗放养后定期的清底与吸污,所述附着基为用于鲍鱼养殖场的四角砖或塑料波纹板;4)饵料的投喂开始养殖螺苗后,每日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50 70,花蛤30 60,杂鱼40 70,海带10 30 ;5)养殖的日常管理养殖细角螺时,每天清洗池底、附着基上或养殖笼内的残饵,螺苗壳长度在1 3cm时的放养密度为300 600只/m2,待长至螺苗壳长度大于5cm时,进行分苗,将螺苗的放养密度控制在30 60只/m2。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养殖水源经过砂滤、沉淀、杀毒后进入养殖池。
专利摘要
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涉及一种贝类养殖。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便于日常检查,操作管理方便的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选择养殖设施和水源;螺苗放养前进行消毒,利用陆地养殖池时,在池底铺设附着基供螺苗吸附,螺苗放养后需要定期的清底与吸污;开始养殖螺苗后,每日需投喂饵料,饵料的组成及其按质量比的含量为缢蛏50~70,花蛤30~60,杂鱼40~70,海带10~30;养殖细角螺时,每天需清洗池底、附着基上或养殖笼内的残饵,螺苗壳长度在1~3cm时的放养密度为300~600只/m2,待长至螺苗壳长度大于5cm时,需进行分苗,将螺苗的放养密度控制在30~60只/m2。
文档编号A01K61/00GKCN101843225 B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1010192695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7日
发明者洪国联, 涂锦城, 郭炳坚 申请人:惠安县山霞友兴鲍鱼场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