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33阅读:10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冷冻生物细胞、组织、胚胎等活体的装置,尤其是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
目前的生物活体冷冻仪,有的仍需用人工“植冰”。自动植冰的都是靠机械动作及其控制系统来实现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完全消除结冰前的“过冷”现象及其对活体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既不用人工“植冰”,又不靠自控机械动作,而是靠冷冻器的结构来实现自动“植冰”,大大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完全消除“过冷”现象,提高冷冻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解决方案是,利用冷冻器的结构,使存放活体的容器有活体的下部置于下部相对高温区,使无活体只有保护液的上部置于上部相对低温区,达到上部自动“植冰”的目的。
实现上述方案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结构有两种第一种是在下部相对高温区有一个装有液体的金属筒(槽)。
第二种是在下部相对高温区有若干个金属管。
为了保证下部相对高温区与上部相对低温区的温差,在上述两种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的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或排列成环形的若干个金属管的外壁缠有作为热源的电阻丝。在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或管与外壳之间,金属管环形内及各金属管之间充填以隔热材料。上部相对低温区有保温外壳或没有外壳。
为了有效地控制下部的温度变化,在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或若干个金属管外壁同时设置一个热敏原件,使它与电子计算机和电阻丝形成闭环控制环节。
由于使热敏原件与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或管外的电阻丝和冷源紧密接触,保证了感温控温的灵敏度,保证了冷冻效果。
本实用新型优点1、省去了人工“植冰”步骤,并免去了自动植冰所用的机械装置及其自控系统,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可以完全消除“过冷”现象,提高冷冻效果。
2、利用热敏原件与金属筒(槽)或管外的电阻丝和冷源的紧密接触,保证了感温控温的灵敏度,保证了冷冻效果。
以下结合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
图1为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管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中,1为外壳,2为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3为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管,4为电阻丝,5为热敏原件,6为隔热材料(如海棉等),7为液体(如酒精等),8为上部相对低温区,9为装有活体的容器(如塑料管等),10为生物活体,11为电插头,12为保护液。在图2中,若干个金属管3排列成环形,环形内和管间充填隔热材料6,环形外缠有电阻丝4。在图1、图2中,在电阻丝4与外壳1之间充填隔热材料6。
在实际使用时,将冷冻器放入装有适量液氮的保温容器中,或放在装有液氮的容器下面。将装有生物活体10的容器9放入装有液体7的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2或金属管3内,而使只有保护液12的上部暴露在上部相对低温区8内。接通电路,使该装置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外壳、装有活体的容器、热敏原件、电加热原件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在冷冻器腔体内有一个装有液体7的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2。
2.一种包括外壳、装有活体的容器、热敏原件、电加热原件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在冷冻器腔体内有若干个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管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在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2的外壁缠有电阻丝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若干个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管3排列成环形,环形内和金属管间充填隔热材料6,环形外侧缠有电阻丝4。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在电阻丝4与外壳1之间充填隔热材料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上部相对低温区8有保温外壳或没有外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其特征是热敏原件5既与下部相对高温区金属筒(槽)2或金属管3紧密接触,又与电阻丝4及冷源紧密接触。
专利摘要一种生物活体自动植冰冷冻器,解决了目前活体冷冻过程中存在的人工“植冰”或靠自控机械装置自动“植冰”的问题。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在冷冻器腔体内或冷冻器与上面环境间造成下部相对高温区和上部相对低温区,实现了自动植冰,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可完全消除结冰前的“过冷”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冷冻效果。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活体冷冻装置。
文档编号A01N1/02GK2049746SQ892063
公开日1989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21日
发明者叶常竹 申请人:叶常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