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精饲料的方法

文档序号:155013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精饲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畜禽饮料的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农作物秸杆作基料来生产畜禽类精饮料的方法。
近年来,以农作物秸杆为培养料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发展迅速。其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采收菇(耳)后留下的废培养料叫菌糠。农作物秸杆在食用菌菌丝的生长过程中,随着酶解作用使其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粗蛋白等营养物质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一般饮料所缺乏的必需氨基酸和菌类多糖,菌糠中含量丰富,铁、钙、磷、镁等矿物质元素含量也较之丰富,而且菌糠所特有的菌香味,也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因此菌糠可以用来作饮料,其营养价值一般相当于糠麸,由此称之为菌糠,但其营养价值都低于作为精饮料的玉米。美中不足的是食用菌菌丝分解农作物秸杆中的纤维素的能力有限,只能分解转化其中的一小部分,如食用菌中分解能力最强的平菇类,一般也只能分解其中的20%至30%(个别的达40%,甚至以上)。而农作物秸杆中的大部分纤维素(70%-80%)没有被分解转化,残留在菌糠中,因此菌糠中的粗纤维含量很高,平茹类菌糠一般在20%左右,如此高的粗纤维,大大降低了菌糠的饲用价值,故作为牛、羊、兔等草食性牧畜的粗饮料较为适宜,如果作为猪鸡饮料,只能占配合饮料中的一部分,其比例不能太高,一般只能为10%至30%,尽管如此,大量饲养试验表明,饲养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但是,除了菌糠中的粗纤维含量在高限制其应用外,目前,还有几大难以克服的障碍不能解决。
1、培养料经过漫长的发菌及出菇过程,出过菇后,绝大部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管理上的杂质污染、虫害的污染、农药的污染、杂菌的污染等,而有污染的菌糠做饮料就不妥。
2、现在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为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这必然阻碍菌糠资源的有效利用,难以形成规模。
3、难以商品化,上面提到用菌糠做饲料能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一般是建立在菌糠不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如将其商品化,由于粗纤维含量已经太高降低其饲用价值外,加上上面所提到的,这意味着其价格将大受此制约,贵了没人买、贱了没人卖,价格适中就没有什么利润可图,所以难以商品化。
跳出菌糠这个圈子,以农作物秸杆为主的培养料,接入食用菌(如是平菇类)菌种,发好菌后不经出菇直接做饲料,而不以生产商品菇为目的,这样培养料内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由于不经出菇消耗,将高于菌糠,但又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其中的纤维素含量比菌糠还高很多,更不适合做饲料,问题的关键就是粗纤维的含量太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食用菌菌丝分解转化纤维素的能力,以秸杆类农作物为基料,填加一定量的尿素、石膏及米糠,经过混合、发酵、发菌、再发酵过程生产出一种畜禽类高营养的精细饲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本发明有效成分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1)秸杆81-95(%)
(2)米糖10-15(%)(3)尿素3-4(%)(4)石膏0.5-1(%)(5)食用菌液体菌种为上述总配比的10-20(%);
其工艺过程为原料粉碎→混料处理→培养料发酵→培养料接种与发菌→再发酵→饲用。
培养料发酵温度由常温升至55℃保持4-6小时后搅拌一次,如此可反复3-5次;发酵开始时可加入无芽孢类细菌,过46℃后可加入嗜热性直菌,放线菌。
再发酵工艺可在饲养场进行,也可在生产厂进行,发酵前加入其他一些饲料,如玉米面、糠麸等,然后再加入发酵生物饲料添加剂,如强力酵素,进行密闭发酵。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1、其菌丝吸收转化的碳源量为菌糠饲料的三倍左右。
2、利用本工艺生产出的饲料由于加入的氮源量为菌糠饲料的六倍以上,其蛋白质的增加量为普通菌糠饲料的三倍以上。
3、由于本工艺养菌时间仅是菌糠饲料养菌时间的十分之一,因此极大减少了营养物的消耗量,从而使这种饲料的营养物质大大高于菌糠饲料。


如下附图为本发明的制作工艺流程方框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做进一步描述本工艺过程以培养菌丝作为目的,这样培养中的碳氮比为20∶1,而菌糠的碳氮比为60-40∶1。也就是说,氮源量与菌糠相比,是菌糠二到三倍,而且增加的无机氮如尿素、硫酸铵等、有机氮如糠麸等都能被菌丝所吸收转化。这样,氮源量就提高到了不利菇体生产而最适菌丝生长的水平。
氮源是菌丝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原料,氮源量提高到生产菌糠的几倍,意味着在相应增加碳源的情况下,就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量为菌糠的几倍。
平菇的碳源都来自有机碳化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糖类、脂类等。但平菇菌丝分解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碳化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碳氮比为60-40∶1的情况下,一般只能分解其中的20%至30%(个别品种达40%左右)。即,培养料中的碳源营养只有小部分被吸收利用,其余70%至80%左右的碳源营养没有被利用而白白浪费掉了。菌糠就是如此。本发明采用了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相结合的方法,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大分子碳源营养转化成菌丝可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考虑到培养料中氮源量的成倍增加,必然有利于提高发酵程度,加上加入发酵微生物的作用,其发酵程度必然高于用于菌糠生产(在发酵条件下,一般的菌糠是不经原料发酵生产的)。大量资料表明,培养料自然发酵后,纤维素等物质被大部分分解,所以,本发明的发酵过程,可以使秸杆中的纤维素降解60%以上,那么,秸杆中的纤维素就剩下40%了。培养料中氮源量的增加将提高菌丝分解纤维素的能力,选择分解力强的菌株,液体菌种菌丝萌发点远多于固体菌种,以上可以说本发明的菌株,在本发明的条件下,其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远远高于菌糠,其降解度可达50%左右。所剩下纤维素总量40%的纤维素,又被平菇菌丝分解50%左右,这样,秸杆中的纤维素就剩下20%没有被利用了。
综上可见,纤维素被降解了80%左右,与菌糠的降解度相比,是菌糠的3倍左右,实际利用的碳源量为菌糠的3倍左右,实际利用的碳源量为菌糠的3倍左右,那么,为了保持本发明所需的碳氮比,氮源的增加量,而是更高的倍数即180-120∶9-6。剩下的纤维素总含量的20%的纤维素,即饲用前添加发酵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加入其它饲料做配合的情况下,如加入生物饲料添加剂强力酵素,可以在极短时间内(24至36小时)内迅速发酵,再一次降解剩余的纤维素。这样秸杆中纤维素的含量就剩下总含量的12%了。
菌丝吸收的碳源约有20%被用来合成细胞物质,80%左右被用作维持生命活力的需能反应,本发明发菌期极短,只十天左右,而菌糠的生产周期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而这一过程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量,消耗作为能量来源的营养物质,这意味着用于需能反应所消耗掉的营养物质大大减少,节约下来的物质就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同时,无机盐是平菇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也是牲畜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在添加时,可结合菌业生长需要和饲养对象生长需要两点考虑,把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本发明生产出的饲料,其矿质元素将远远高于一般饲料,也将高于菌糠。
下面以稻草、小麦秸杆、玉米蕊为例具体说明如下(1)稻草其重量配比为稻草95%、尿素4%、石膏1%。另外也可以稻草81%、米糠15.5%、尿素3%、石膏0.5%。以上二组配料中掺入的食用菌液体菌种量为总重量的20%,采用以上配方即可满足如前所述碳、氮营养比20∶1左右的营养条件。
(2)小麦秸杆其重量配比为麦秸95.5%、尿素3.5%、石膏1%。另外也可以麦秸桔86.5%、米糖10%、尿素3%、石膏0.5%。以上这二组配方中掺入的食用菌液体菌种量为总重量的17%,采用这组配方,即可满足如前所述的碳、氮营养比为20∶1左右的营养条件。
(3)玉米蕊其重量配比为玉米蕊95%、尿素4%、石膏1%。另外也可以玉米蕊89%、尿素3.5%、米糠10%、石膏0.51%。以上二组配料中接入的食用菌液体菌种量为总重量的10%。
生产本发明的饲料制造工艺简述如下首先进行原料粉碎,粉碎程度按不同秸杆、不同饲养对象的要求来确定,之后进行原料处理,要求水的酸碱度为中性,将尿素均匀溶于水中,将米糠、石膏与粉碎后的秸杆搅拌均匀,再加入水,水的加入重量为料水比1∶1.1-1.2为宜,这样培养料温度为60%左右,搅拌均匀后,运入发酵间,发酵间的温度控制在50℃左右,发酵微生物的加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混料时,一同加入;另一种是按不同发酵程度,通过某种方式,如电动注射式接种器,加入与之相应的发酵微生物。初期时可加入无芽孢细菌、霉菌等。高温期可加入嗜热性真菌、放线菌等,当料内40厘米深处温度升高到55℃以后,持续4-6小时左右,重新搅拌一次,再升到55℃以后,持续4-6小时再搅拌一次,如此反复3-5次,培养料就发酵好了,在无菌状态下运到无菌接种间,降温后接入食用菌液体菌种,菌种与培养料要搅拌均匀,之后运入无菌条件下的发菌间,发菌间的要求为空气温度90%左右,温度为所选菌株最适发菌温度,通过流动的无菌空气供给足够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气体。发菌间要保持黑暗,在此条件下,七天左右就能发好菌,发好菌后保持二、三天,之后运出发菌室,进行再发酵,这一过程可以在生产厂,也可以在饲养场进行,饲用前将这种秸杆转化的饲料加上其它一些饲料,如玉米面、糠麸等,再加入发酵生物饲料添加剂加强力酵素,密闭发酵,可以在极短时间24-36小时内,完成发酵过程,之后直接饲喂牲畜。
用此工艺方法还可以有选择的生产出一些人类的代用食品,来提高其营养性和适口性。同样,此方法还可以应用于中草药加工制作,使之达到提高药效的作用。
权利要求
1.利用农作物秸杆生产精饲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有效成分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1)秸杆81-95(%)(2)米糠10-15(%)(3)尿素3-4(%)(4)石膏0.5-1(%)(5)食用菌液体菌种为上述总配比的10-20(%);b、其工艺过程为原料粉碎→混料处理→培养料发酵→培养料接种与发菌→再发酵→饲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过程,其特征在于培养料发酵温度由常温升至55℃保持4-6小时后搅拌一次,如此可反复3-5次;发酵开始时可加入无芽孢类细菌,过46℃后可加入嗜热性真菌,放线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过程,其特征在于再发酵工艺可在饲养场进行,也可在生产厂进行,发酵前加入其他一些饮料,如玉米面、糠麸等,然后再加入发酵生物饲料添加剂,如强力酵素,进行密闭发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畜禽饲料的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作基料来生产畜禽类精饲料的方法。利用食用菌菌丝分解转化纤维素的能力,以秸秆类农作物为基料,填加一定量的尿素、石膏及米糠,经过混合、发酵、发菌、再发酵过程生产出一种畜禽类高营养的精细饲料。利用本工艺生产出的饲料由于加入的氮源量为菌糠饲料的六倍以上,其蛋白质的增加量为普通菌糠饲料的三倍以上。
文档编号A23K1/22GK1086094SQ92109988
公开日1994年5月4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24日
发明者何士新 申请人:何士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