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41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涉及渔业机械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为温流水养鱼池水中增氧的装置,由网盖、筒架、筒壁、多孔球、筒底栅、进气管和微孔布气管组成。
现有温流水养鱼池的增氧装置通常是由蜂窝状滤料、波形板、多孔筛状板和纤维丝作为生物包或氧化槽的滤料。除了纤维丝外,其它滤料表面积均在100~200m2/m3,空隙率在80~95%之间,滤料表面积偏小。虽然纤维丝表面积可达500~2000m2/m3,但往往因丝径较细,机械强度差,易产生断裂、结球现象,缩短使用寿命,影响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温流水养鱼池提供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增氧装置,它除具有增氧、硝化、曝气、过滤等作用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曝气方式,使滤料曝气冲洗、再生,此外还具有便于安装或拆除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由网盖、筒架、筒壁、多孔球、筒底栅、进气管和微孔布气管组成,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筒壁固定在筒架周边,网盖和筒底栅分别固定在筒架上、下端,与筒壁形成上下开放的筒状,多孔球用连接线串联起来置于筒内,连接线固结在筒架上,与进气管连通的微孔布气管置于筒底栅下方。
实际使用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时,将其放置在温流水养鱼池水中,由进气管向微孔布气管内压入含氧气体,其气体经微孔布气管上的微孔形成的微小气泡上浮,实现筒体全面曝气。经筒底栅,多孔球和网盖,使池内水体围绕筒壁作环流运动形成富氧水。网盖和筒底栅的作用是防止鱼进入筒内。多孔球在筒体内形成滤层,一方面在单位空间里,在相同尺寸下与其它几何形体相比,球体的表面积最大,占体积最小,且不重叠,从而可以获得较大的滤料表面积;另一方面球体外形组成的滤层还容易造成紊流扩散,使生物膜和污物在多孔球体表面附着均匀,保持大的生物膜量,使悬浮物截留和去除效果好。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结构为组装式设计,安装、拆除比较方便,在养鱼池内占据的空间也较少。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的结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及其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的A-A向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图。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由网盖(1)、筒架(10)、筒壁(4)、多孔球(3)、筒底栅(11)、进气管(7)和微孔布气管(13)组成,筒壁(4)固定在筒架(10)周边,网盖(1)和筒底栅(11)分别固定在筒架(10)上、下端,与筒壁(4)形成上下开放的筒状,多孔球(3)用连接线串联起来置于筒内,连接线固结在筒架(10)上,与进气管(7)连通的微孔布气管(13)置于筒底栅(11)下方。
为尽可能增大多孔球(3)的表面积,同时使上升的气水流在三维的方向紊流扩散时,进入球壳内外,均匀附着生物膜和污物,保持大的生物膜量,使悬浮物截留和去除率高,使水体中含氮有机物在生物膜的好氧层内通过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被转化为氧化态氨,多孔球(3)最好是均布有6个孔的空心薄壁球,可用塑料制成,方便加工,制造成本低。
为方便安装和拆卸,如
图1所示,用连接线串联起来的多孔球(3)最好是固定在一个栅架(9)上,一系列固定有多孔球(3)的栅架(9)在筒内悬挂在筒架(10)上。
为避免微孔布气管(13)管下小气泡不能直接上浮而叠加为大气泡,微孔布气管(13)上的微孔最好是设置在微孔布气管(13)上部三分之二的圆周表面上,即在下部三分之一的圆周表面上不设置微孔,这样从微孔布气管(13)上微孔形成直接上浮的小气泡,上升速度比较缓慢,可以增加水和气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溶氧的转移率。
为使由一根进气管(7)进入各微孔布气管(13)内的含氧气体压力、流速均匀,从而使由微孔布气管(13)微孔溢出的小气泡均等,达到全面曝气的效果,如
图1和图2所示,各微孔布气管(13)最好是经过一个分气筒(6)再与进气管(7)连通。
为避免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在筒内水头突然下降(如排污作业时),瞬间水压过大,破坏筒体的内部结构,如
图1和图2所示,最好是在微孔布气管(13)下方还设置有一块消力板(5),该消力板(5)可以是通过连接支承(12)与筒架(10)固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瞬间过大水压对筒体内部结构破坏,同时还能起到分流作用,使较大沉积物顺水流排出,悬浮物和较小污物在筒体进行水处理,减轻筒体的负荷量。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最好是在筒架(10)下端还设置有平衡螺栓(8),通过调节平衡螺栓(8)使筒体的筒架(10)下脚均与养鱼池池底可靠接触,同时使各微孔布气管(13)均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不仅有利稳定筒体,还可保证气水流均匀一致地向四周扩散。
考虑到养鱼池中鱼体不同的规格,为防止鱼进入增氧筒内破坏生物膜和鱼被挤压致伤,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最好是在网盖(1)和筒底栅(11)上还各固定有一层网片(2)。
作为一个实施例,如
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17)正直、平衡地放置在养鱼池池底(16)上设置的排水口(19)上方,由喷头(18)向养鱼池内连续提供温流水,本实用新型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的网盖(1)上保持有350mm左右的水层,经溢水水位管(22)控制,多余的池水被不断的溢出,控制气阀(14)的气量,使经输气管(15)、进气管(7)和微孔布气管(13)在增氧筒(17)每平方米的曝气量控制在1立方米/分钟左右,也可根据池中的载鱼量酌情增减。由于经微孔布气管(13)微孔溢出的小气泡上浮,使池内水体围绕筒壁(4)作环流运动形成富氧水,这样池内溶氧不断得以补充,及水质处理。当打开排污堵阀(23)时,水压作用使滤渣和池底沉积物经排水口(19)、排水暗管(20)进入排污井(21),再从排污管(24)排出。这样不仅为温流水养殖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还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鱼池饲养密度,增加单位产量。
权利要求1.一种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由网盖、筒架、筒壁、多孔球、筒底栅、进气管和微孔布气管组成,其特征在于筒壁(4)固定在筒架(10)周边,网盖(1)和筒底栅(11)分别固定在筒架(10)上、下端,与筒壁(4)形成上下开放的筒状,多孔球(3)用连接线串联起来置于筒内,连接线固结在筒架(10)上,与进气管(7)连通的微孔布气管(13)置于筒底栅(11)下方。
2.按照要利要求1所述的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其特征在于所说多孔球(3)是均布有6个孔的空心薄壁塑料球,用连接线串联起来的多孔球(3)是固定在一个栅架(9)上,一系列固定有多孔球(3)的栅架(9)在筒内悬挂在简架(10)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其特征在于所说微孔布气管(13)上的微孔是设置在微孔布气管(13)上部三分之二的圆周表面上,微孔布气管(13)是经过一个分气筒(6)再与进气管(7)连通。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微孔布气管(13)下方还设置有一块消力板(5),该消力板(5)是通过连接支承(12)与筒架(10)固结的。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筒架(10)下端还设置有平衡螺栓(8)。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其特征在于在网盖(1)和筒底栅(11)上还各固定有一层网片(2)。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其特征在于在网盖(1)和筒底栅(11)上还各固定有一层网片(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温流水养鱼池增氧筒的结构,由网盖、筒架、筒壁、多孔球、筒底栅、进气管和微孔布气管组成,网盖、筒底栅与固定在筒架周边的筒壁形成上下开放的筒状,多孔球在筒体内形成滤层具有较大的滤料表面积。置于筒底栅下方的微孔布气管溢出的小气泡上浮,使池内水体围绕筒壁作环流运动形成富氧水。本实用新型为组装式设计,具有体积小、效率高、便于安装或拆除等特点。
文档编号A01K61/00GK2149757SQ932300
公开日1993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7日
发明者陈有光, 吴亚恒 申请人: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