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资源化处理精养池塘底泥的增效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8285633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资源化处理精养池塘底泥的增效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养池塘的增效养殖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资源化 处理精养池塘底泥的增效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池塘养殖过程中投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除20-30%被养殖生物吸收利用外,其余 60-70%全部沉积到池塘底泥中,养殖过程中投入的药物和化学品等也在水体或底泥中的 积存。因而养殖池塘底泥中由于含有大量有机物,导致池塘水体下层长期缺氧,处于还原状 态,犹如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导致池塘养殖水质恶化,病菌大量繁殖,严重时引起养殖动物死亡,影响养殖生产安全。
[0003] 换种角度来看,池塘底泥其实是个营养库,投放到水体的饲料营养有70%沉积在 其中,合理释放和利用底泥中的富营养物质,一方面可以减少养殖带来的环境压力,另一方 面可提高池塘生产力,增加养殖效益。
[0004] 目前,国内外对池塘底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干塘、晒塘、机械清淤等,这些方法都 必须在养殖结束后才能实现,其中干塘、晒塘主要是将底泥暴露于空气中,通过氧气作用来 促进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消除有毒有害物质。机械清淤主要是运用水力挖掘机在闲塘期 清除淤泥,这种方法费事费力,且无法做到对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
[0005]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 8. 18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1805063A,名称为"一种 池塘养鱼水质的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该专利将复合菌剂按照池塘体积的1-3%。投加复合 菌剂,能够快速降低水质中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溶氧量和生物量,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
[0006]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1. 11. 23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2246718A,名称为"一种 池塘底泥资源化处理系统"的发明专利,该专利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的水质处理系统,一种池 塘底泥资源化处理系统,在池塘(2)的中央底部埋设水泥粧(8),固定中心支撑柱(7),在上 端由至少三根绳索(3)拉拽固定在池塘周边埋设的水泥柱(1)上;水平配置在池水中的导 杆(12) -端经滑套(4)套置在中心支撑柱(7)上,另一端连接底泥搅动机(13),由径向移 动机构,使得底泥搅动机(13)在沿池塘(2)底面周向行走的同时,随导杆(12),或沿导杆 (12)作渐近或渐离中心支撑柱(7)的径向移动。该发明通过机械移动吸附作用将整个池塘 的底泥表层的有机絮状物提升,利用光合作用层的溶氧、碱度等提高有机物的消化能力和 菌团活力,促进有机物分解和磷释放,减少有机物的积累,降低养殖污染,提高池塘水体的 生产力和养殖效率。
[0007] 上述专利仅靠物理或者生物方法来改善池塘水质以及底泥,其效果并不显著,且 第二件专利中的技术方案投入较大,成本较高,需要改造池塘,并不适合大多数精养池塘, 适用面较窄。
[0008] 随着我国池塘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加深,产量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环境问题越 来越严重,再加上养殖效益的不断萎缩,如何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池塘底泥处理方法必须在养殖结束后才能实现以 及仅靠化学、生物或者物理方法效果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资源化处理精养池塘底泥的增 效养殖方法,能够在不影响正常养殖的情况下在养殖过程中对池塘底泥进行修复,有效控 制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和积累,实现池塘水体及底泥中营养物(氮、磷等)循环再利用,提高池 塘生产力。
[0010]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资源化处理精养池塘底泥的增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 养殖品种搭配 按照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的比例为5:1-5:2进行混养; B、 底泥资源化处理 在池塘水体透明度为30-40cm时,搅动水体,抽取底泥,将其扬起暴露于上层水体或者 空气中,每隔5-7天处理1次,水体透明度高于40cm时,连续2-3天每天处理1次;处理当 天的12:00-14:00间进行处理;在处理的同时向水体中泼洒强氧化性物质和微生态制剂, 使底泥中的有机物充分氧化; C、 增氧设施的使用 在池塘的投饵区设置微孔纳米管增氧机;在池塘的中心区域设置涌浪式增氧机;在投 饵区外围设置叶轮式增氧机;上述三种增氧机可同时使用也可以不同时使用。
[0011] 本发明在步骤A中,所述的杂食性鱼类为鲤鱼或鲫鱼,所述的滤食性鱼类为白鲢 和鳙鱼。
[0012]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鲤鱼为0. 4-0. 8斤/尾,养殖密度为1300尾/亩;所述的鲫鱼 为0. 2-0. 5斤/尾,养殖密度为2000尾/亩;所述的白鲢为一龄到二龄鱼,0. 5-1. 0斤/尾, 养殖密度为150尾/亩,所述的鳙鱼为一龄到二龄鱼,0. 5-1. 0斤/尾,养殖密度为50尾/ 亩。
[0013] 本发明在步骤A中,所述的混养的放苗时间为开春,水肥好,呈嫩绿色后,水温达 到13-17 °C时放苗。
[0014] 本发明在步骤B中,所述的处理当天的12:00-14:00间进行处理中,选择晴天进行 处理,每操作5-10min后间歇15min,处理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15-30%。
[0015] 本发明在步骤C中,在池塘的投饵区,每10亩设置1台微孔纳米管增氧机;在池塘 的中心区域,每10亩设置1台涌浪式增氧机;在投饵区外围,每10亩设置4台叶轮式增氧 机。
[0016] 本发明在步骤C中,所述的微孔纳米管增氧机的功率为每台3.OkW,工作时间为晚 上开启12h,白天开启5h。
[0017] 本发明在步骤C中,所述的涌浪式增氧机的功率为每台0. 75kW,工作时间为晚上 不开,白天11:00-16:00开启5h。
[0018] 本发明在步骤C中,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功率为每台4. 5kW,工作时间为晚上开 l〇h,白天开3h。
[0019]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池塘底泥处理必须在养殖结束后才能实现的问题。本发 明先按照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的比例为5:1-5:2进行混养,再采用特定的方法在养殖 期间进行底泥资源化处理,最后加以特定的增氧设施,这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结合了化学、 生物和物理的方法,循环利用底泥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养殖增效的目标,一方面修复底泥原 有功能,回复氧化状态,另一方面氧化去除有机物,减少氧债及疾病暴发机率,而且在不多 投料的情况下,达到增产增收目的。另外,本发明的方法易于操作,投入较低,节约了成本, 适合大多数精养池塘的使用。
[0020] 2、本发明按照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的比例为5:1-5:2进行混养。虽然混合养 殖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但是本发明结合底泥处理和增氧方案,只在精养池塘内混养杂食 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且两者的比例为5:1-5:2,这个比例在现有养殖模式基础上优化了套 养鱼的密度,既而提高了养殖效益。由于底泥处理和增氧方案的使用,更多的底泥沉积物释 放出营养盐供藻类吸收利用,而藻类可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食物,既而增加其可养殖密度,而 本发明的养殖种类和比例又能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