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

文档序号:830388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具体的讲就是涉及一种菱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制作,以及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微山县有大面积的湖滩涝洼地终年荒芜,未得到任何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湖滩涝洼地淤泥多,难以进行土质改良,不适于湖菱的生长,而且传统方法播种一将菱种直接撒播于淤泥中,菱种容易腐烂、得病,因此制作一种菱床可以解决土质不适的问题,克服菱种易烂的现象。菱角生长过程中需要水位的调节,而湖滩涝洼地水量不可控制,可以通过对菱床的升降,配套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使菱角在不同生育期,处于不同水位,达到菱角生长的最佳条件。此专利的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菱角的成活率、抵抗力,解决了水量不可控的问题,使菱角生长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便于播种、采收和管理,最重要的是使湖滩涝洼地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专利针对菱角的传统播种方法的弊端,以及湖滩涝洼地淤泥多,不利于湖菱生长,而且水量不可控制的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菱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以及一种能够调节相对水位高度、易于操控的新型管理方法;
本发明专利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本菱床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制作如下:
本菱床是一种可回收塑料材料,主要包括床架、播种孔、连接卡三部分。菱床长100 Cm,宽60 cm,每个菱床15个播种孔,播种孔上口直径10 cm,深12 cm,底宽15 cm。其中连接卡起连接相邻两个菱床的作用,每个播种孔中可播放2?3个菱种;相对水位调节装置是由不锈钢材料做成,主要包括固定杆和升降调节杆两部分。固定杆长300 cm,直径3 cm,升降调节杆长150 cm,直径4 cm。其中升降调节杆下端通过连接卡与菱床连接,上端旋转螺母起固定升降调节杆的作用。通过升降调节杆在固定杆上整体的升降来达到调节菱床升降的目的,从而调节菱床的相对水位高度;
2、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1)肥泥的制作:将腐熟的有机质和河泥以2:1的比例加水混合即可成肥泥。肥泥的含水量以手抓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2)播种:当湖菱胚芽长出I?2cm时播种,播种方法具体如下:播种孔中先放一半肥泥,然后将2?3颗菱种放置于播种孔中,最后覆盖肥泥至播种孔口处;
3)菱床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在湖滩涝洼地中的步置:首先将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固定杆以留3?5个菱床的距离固定于水中,然后将3?5个菱床通过连接卡连成一排,两头的菱床再连接到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连接卡上,如此反复即可。相邻两排菱床的床间距为2米;
4)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管理方法:播后菱床保持30?40cm的相对水位高度,即播后将升降调节杆下沉30?40 cm。以后随着湖菱茎蔓的不断伸长,不断调节相对水位调节装置,逐渐增加相对水位高度,即逐渐下沉升降调节杆,每次下沉40?50 cm,下调2?3次,最深以1.5米为宜;
本湖菱相对水位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的发明,与传统播种方法和控水管理方法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法克服了传统直播方法菱种易腐烂、得病的问题,提高了菱角的成活率,增加了抗病性,提高了产量、质量;
2)本方法使相对水位高度达到可调状态,使菱角在不同生育期都处于最佳生育状态;
3)本菱床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管理,解决了湖滩涝洼地淤泥多,土质难改良的问题;
4)通过相对水位调节装置达到调节相对水位高度的控水管理方法,与传统排灌水的方法相比,操作简单,减少了人力、物力;
5)通过菱床的固定播种,利于调节菱盘的疏密度,防止了菱盘密集不通风的问题;
6)最重要的是使湖滩涝洼地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04]附图1为本发明菱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种植示意图;
图中,1、连接卡,2、床架,3、播种孔,4、旋转螺母,5、升降调节杆,6、连接卡,7、固定杆,8、菱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9、菱床。
具体实施方法
[0005]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对本发明的菱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及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管理方法作详细的说明:
1、本菱床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制作如下:
本菱床是一种可回收塑料材料,主要包括床架、播种孔、连接卡三部分。菱床长100 Cm,宽60 cm,每个菱床15个播种孔,播种孔上口直径10 cm,深12 cm,底宽15 cm。其中连接卡起连接相邻两个菱床的作用,每个播种孔中可播放2?3个菱种;相对水位调节装置是由不锈钢材料做成,主要包括固定杆和升降调节杆两部分。固定杆长300 cm,直径3 cm,升降调节杆长150 cm,直径4 cm。其中升降调节杆下端通过连接卡与菱床连接,上端旋转螺母起固定升降调节杆的作用。通过升降调节杆在固定杆上整体的升降来达到调节菱床升降的目的,从而调节菱床的相对水位高度;
2、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1)肥泥的制作:将腐熟的有机质和河泥以2:1的比例加水混合即可成肥泥。肥泥的含水量以手抓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2)播种:当湖菱胚芽长出I?2cm时播种。播种方法具体如下:播种孔中先放一半肥泥,然后将2?3颗菱种放置于播种孔中,最后覆盖肥泥至播种孔口处;
3)菱床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在湖滩涝洼地中的步置:首先将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固定杆以留3?5个菱床的距离固定于水中,然后将3?5个菱床通过连接卡连成一排,两头的菱床再连接到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连接卡上,如此反复即可。相邻两排菱床的床间距为2米;
4)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管理方法:播后菱床保持30?40cm的相对水位高度,即播后将升降调节杆下沉30?40 cm。以后随着湖菱茎蔓的不断伸长,不断调节相对水位调节装置,逐渐增加相对水位高度,即逐渐下沉升降调节杆,每次下沉40?50 cm,下调2?3次,最深以1.5米为宜。
【主权项】
1.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1)肥泥的制作:将腐熟的有机质和河泥以2:1的比例加水混合即可成肥泥,肥泥的含水量以手抓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2)播种:当湖菱胚芽长出I?2cm时播种,播种时播种孔中先放一半肥泥,然后将2?3颗菱种放置于播种孔中,最后覆盖肥泥至播种孔口处; 3)菱床及相对水位调节装置在湖滩涝洼地中的步置:首先将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固定杆以留3?5个菱床的距离固定于水中,然后将3?5个菱床通过连接卡连成一排,两头的菱床再连接到相对水位调节装置的连接卡上; 4)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管理方法:播后菱床保持30?40cm的相对水位高度,即播后将升降调节杆下沉30?40 cm,以后随着湖菱茎蔓的不断伸长,不断调节相对水位调节装置,逐渐增加相对水位高度,即逐渐下沉升降调节杆,每次下沉40?50 cm,下调2?3次,最深以1.5米为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菱床是一种可回收塑料材料,主要包括床架、播种孔、连接卡三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水位调节装置是由不锈钢材料做成,主要包括固定杆和升降调节杆两部分,其中调节杆下端通过连接卡与菱床连接,上端旋转螺母起固定升降调节杆的作用。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菱床的床间距为2米。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属于菱角的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内容是:将菱种播种到播种孔中后,通过相对水位调节装置,将菱床调节至30~40cm深的相对水位高度,以后随着茎蔓地伸长,不断调节相对水位调节装置,逐渐增加相对水位高度,最深以1.5m为宜。本湖菱相对水位高度调节的新型管理方法与传统播种方法和控水管理方法相比,克服了传统直播方法菱种易腐烂、得病的问题;解决了湖滩涝洼地淤泥多,土质不适于湖菱生长的问题;使相对水位高度达到可调状态,使菱角在不同生育期都处于最佳生育状态等优点。此法特别适宜水量不可控的湖滩涝洼地,从而使湖滩涝洼地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利用。
【IPC分类】A01G1-00
【公开号】CN104620796
【申请号】CN201310551115
【发明人】韩秀娜
【申请人】韩秀娜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