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腮扁叶蜂危害寄主植物的调控方法

文档序号:8516578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减轻腮扁叶蜂危害寄主植物的调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防治腮扁叶蜂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林分结构调控腮扁叶蜂危害 寄主植物的方法,属于林业有害昆虫的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兼之森林有害生物种类纷繁复杂以及较为粗放的营林策 略,使得每年中国林业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合理有效地调控森林有害生物迫在眉睫。
[0003] 昆箭山聰扁叶蜂(Cephalcia kunyushanica)属膜翅目聰扁叶蜂属,在昆箭山1年 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做土室变为预蛹越夏越冬。该寡食性食叶害虫自1983年首次 发现,最初发现于红松林,并主要危害红松,后逐渐扩散到赤松、黑松、华山松等松属植物, 目前为害赤松最为严重,其次是红松、黑松、华山松等。其种群数量、分布面积、危害程度等 逐年增加,至2005年前后达到顶峰,分布面积超3万亩,样方中越冬幼虫最高数量达到328 头,对部分区域造成严重危害,致使针叶被食光,树势变弱,次期性害虫种群增加等,严重影 响树木生长,甚至出现松树死亡现象。
[0004] 昆嵛山腮扁叶蜂已成为当前其分布区域内最主要的有害生物。对于昆嵛山腮扁叶 蜂的防治手段,现在仅限于化学药剂防治,方式主要为药剂喷雾、喷烟、树干涂环等。但化学 药剂防治和昆嵛山腮扁叶蜂主要分布区的环境定位相悖,会造成所在区域相关动植物遭受 药害,并且化学防治经济成本巨大且效果难以持久。因此,开发一种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生态 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治腮扁叶蜂危害寄主植物的方法,通过 改造特定的林分结构并结合物理措施,使腮扁叶蜂的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有 效降低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轻腮扁叶蜂危害寄主植物的调控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寄主 植物之间混合搭配与腮扁叶蜂的物种联结性呈负联结关系的非寄主植物。
[0008] 其中,所述混合搭配的比例为:控制与腮扁叶蜂的物种联结性呈负联结关系的非 寄主植物的株数占林地中乔木总株数的20-40% ;优选为28-30%。
[0009] 本发明所述寄主植物包括:赤松(Pinus densiflora)、黑松(P. thunbergii)、红 松(P. koraiensis)、华山松(P. armandii)、火炬松(P. taeda)、班克松(P. banksiana)或美 加红松(P. resinosa)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0010] 所述与腮扁叶蜂的物种联结性呈负联结关系的非寄主植物包括: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或拐赛(Hovenia acerba)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0011] 本发明所述聰扁叶蜂为昆箭山聰扁叶蜂(Cephalcia kunyushanica)。
[0012] 本发明在昆嵛山林区设置的50块永久样地内进行乔木层植物调查,分别对昆嵛 山腮扁叶蜂与50块样地中所有57种乔木植物物种种群的总体相关性、该昆虫与各乔木 植物构成的物种对之间联结显著性以及联结强度进行测度,并计算了这些乔木植物的重要 值。结果表明,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寄主植物有7种,分别为赤松、黑松、红松、华山松、火炬 松、班克松以及美加红松,其余皆非寄主植物。从重要值构成而言,这7种寄主植物的重要 值之和为49. 43,主要寄主赤松在所有调查的乔木植物中的重要值最大,达到26. 91,另一 主要寄主黑松达到15.24。种间总体关联性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7个乔木植物物种 种群再加上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这58个动植物种群间存在着显著,甚至极其显著的正相 关。昆嵛山腮扁叶蜂与乔木层植物物种间的联结性检验与联结强度测度结果表明,57个乔 木植物物种中有31个与昆嵛山腮扁叶蜂呈负联结关系,26个为正联结关系,分别占的比率 为54. 38%和45. 62%。正联结极显著的物种为赤松,正联结显著的物种为黑松;负联结极 显著的物种为拐枣,负联结显著的物种为青杨;以上结果说明在昆虫-乔木的衡量尺度上, 昆嵛山腮扁叶蜂与赤松、黑松趋向于共存的状态,而与拐枣、青杨则难以共存。
[0013] 本发明所述混合搭配的模式为:寄主植物呈随机分布,非寄主植物呈聚集分布,林 地中乔木整体呈随机分布。
[0014] 本发明通过比较昆嵛山腮扁叶蜂寄主纯林以及寄主-非寄主混交林的虫巢数量, 结果发现混交林的虫巢数量均数低于纯林虫巢数量均数,且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 < 0. 05)。本发明在混交林中筛选虫巢数量较少的样地,结果表明,当非寄主乔木比例达到 28%左右时(25-33% ),虫巢数较少;当非寄主植物为拐枣或青杨,且其比例达到28%时, 虫巢数进一步减少,其对应的样地号为32号。因此,本发明确定非寄主植物的比例为乔木 总株数的28% ;更优选的,非寄主植物为拐枣或青杨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其比例为乔木总 株数的28%。
[0015] 本发明进一步将32号样地分为9个方格,统计每个方格内寄主与非寄主的种类和 数量。利用如下公式:K = S2/m,
[0016] 其中,S2为方格内寄主/非寄主乔木数量的方差,m为方格内寄主/非寄主乔木数 量的平均值。
[0017] 若K = 0,寄主/非寄主乔木为均匀分布;
[0018] 若K = 1,寄主/非寄主乔木为随机分布;
[0019] 若K > 1显著,寄主/非寄主乔木为聚集分布;
[0020] 利用X2检验来验证K值与1的关系,若K与小方格数9相乘后的值落在区间 [x2(0.99)(df = 8),x2(Q.Q1)(df = 8)]内,即区间[1·646,20·09]内,说明 K 值与 1 无显著差 异(Ρ彡98% ),反之亦然。
[0021] 统计信息表明,32号样地中寄主为随机分布(K= 1.55,ΚΧ9 = 13. 95),非寄主为 聚集分布(Κ = 2. 45,KX9 = 22. 05),所有乔木树种在样地中的分布为随机分布(Κ = 0. 97, KX9 = 8. 73)。因此,本发明确定林地内寄主与非寄主空间分布型为寄主植物呈随机分布, 非寄主植物呈聚集分布,林地中乔木整体呈随机分布。
[0022] 本发明所述混合搭配的措施包括:间伐抚育寄主植物以及补种与腮扁叶蜂的物种 联结性呈负联结关系的非寄主植物。
[0023] 其中,所述间伐抚育分三次进行;前两次间伐抚育选择林分中寄主植物密度大、生 长环境与树势差的寄主植株作为间伐对象;间伐过程中保留林地中生长良好的非寄主树 种;每次间伐强度视立地情况具体而定,一般,所述间伐强度为间伐株数占首次间伐前总株 数的15% -20% ;所述间伐间隔期为2-4年;优选为,在郁闭度彡0. 6的林地,间伐间隔期 为2年;在郁闭度< 0. 6的林地,间伐间隔期为4年;间伐的时间为秋季或冬季;在间伐的 同时,采用与腮扁叶蜂的物种联结性呈负联结关系的非寄主植物的幼苗进行补种,所述补 种的时间为春季或秋季。
[0024] 本发明防治腮扁叶蜂危害松属植物的方法,还包括:对腮扁叶蜂老熟幼虫进行物 理干预、对林地地面进行清洁。
[0025] 其中所述物理干预包括:每年5月上、中旬,对林地中虫口密度大的地块或者寄主 植物下的土层进行挖掘;其中,所述挖掘的深度达到〇.4m及以上,破坏越冬的老熟幼虫在 土层中构建的化蛹休眠土室,使之不能完成化蛹过程;此外,收集还未化蛹的老熟幼虫,使 之不能回到土壤中继续构室化蛹;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虫口密度大的地块上收集吐 丝下坠并还未钻入土层的腮扁叶蜂末龄幼虫。
[0026] 所述对林地地面进行清洁包括:清除林地地面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尽量减少低 矮杂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