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的方法

文档序号:9356171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碳源、碳汇、碳产品,属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目前大气圈中CO2浓度已达300万年以来的最高峰值。温室效应引起地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陆地及粮田淹没;造成极端气候、病、虫、害和传染性疾病濒发;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着生命的延续。碳排放问题已经弓I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迫在眉睫。
[0003]1999年,在全球首次提出零碳路线图,并在伦敦首次实践零碳城市原型,但贝丁顿小区的零碳模式,不是我们所提出的“零碳”区域发展模式。“零碳”区域并不是没有CO2排放,而是区域内碳源(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CO2)减去碳汇(林地、湿地、土壤、水体及其它生态环境所吸收的CO2,以下简称生态碳汇),剩余的CO2,用封存碳产品的方法来抵消,使区域内碳源与碳汇处于动态平衡或碳源小于碳汇的状态。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区域内碳源与碳汇处于动态平衡或使碳源小于碳汇的方法。“零碳”区域发展模式,是通过生产、生活、能源和科技创新,运用科学的节能减排技术方法,减少区域内生产、生活中的CO2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高区域内生态碳汇能力;对区域内进行碳清查;用区域内的碳源减去生态碳汇,剩余的CO2排放量用封存碳产品的方法来抵消,使区域内的碳源与碳汇之差等于或小于零的发展模式。
[0005]所述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是在一个完整的区域、一个完整的单位内,实施“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包括“生态零碳”区域发展模式、“负碳”区域发展模式、“生态负碳”区域发展模式。
[0006]本申请中,所述碳产品包括“标准植物碳产品”、“植物碳产品”、CDM认可的能参与碳交易的“碳汇产品”。
[0007]所述标准植物碳产品是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圈中气态的CO2转入生物圈中形成固态的有机碳化合物,实现大气CO2负增长;将植物粉碎、干燥、成型,制备成一定形状、便于运输、计量、储存和碳交易的碳产品。
[0008]所述植物碳产品是指植物经加工(或未加工)和处理的一切植物固碳形式,如用植物做成房屋、家具、农具、用具、工艺品、建筑材料及植物储存等。
[0009]所述CDM认可的能参与碳交易的碳汇产品,是指清洁发展机制认可的一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汇项目、方式和产品。
[0010]在本申请中,所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中所指“区域”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市、区)、一个市、一个县(市)、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组、一个社区或一个完整的单位;所述“一个完整的单位”如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一个机关等。
[0011]本申请中“碳清查”与“碳普查”可互换使用。
[0012]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概括如下:
1、在区域内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生产和生活中CO2的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高生态碳汇能力;
2、对区域内碳源与碳汇进行清查;
3、用区域内的碳源减去生态碳汇,剩余的CO2排放量用封存碳产品的方法来抵消;
4、当区域内碳源与碳汇处于动态平衡时,称为“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当区域内碳源小于碳汇与封存的碳产品总固碳量时,称为“负碳”区域发展模式。
[0013]本发明的优点:
I)、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会在短期内完成,能源构成和能源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会保持目前的状态。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已成为重大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仍会不断增加。通过“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可以解决我国节能减排无法解决的碳排放难题,减少西方国家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和碳排放负面影响。
[0014]2)、植物制备而成的标准植物碳产品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准确计量的碳交易产品。
[0015]3)、使我国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没有国界、没有纷争的大气碳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量物质财富,创造生态文明。
[0016]4)、通过“零碳”或“负碳”区域发展模式的创建,复制和推广,逐步实现世界“零碳”发展模式,从根本上降低大气温室效应,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0017]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提供的实施例。
[0018]实施例1
1、通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区域内C02、CH4、N0x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闻生态碳汇能力。
[0019]2、对区域内生产、生活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清查。
[0020]3、当区域内碳源减去生态碳汇,剩余的CO2排放量用碳产品封存来抵消,使区域内碳排放为零,称为“零碳区域”。
[0021]4、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封存碳产品,才能使区域内碳源与碳汇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零碳”区域发展模式。
[0022]实施例2
1、通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区域内C02、CH4、N0x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闻生态碳汇能力。
[0023]2、对区域内生产、生活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清查。
[0024]3、当区域内碳源减去生态碳汇等于零时,称为“生态零碳”区域。
[0025]4、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碳源与生态碳汇能保持动态平衡,称为“生态零碳”区域发展模式。
[0026]实施例3 1、通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区域内C02、CH4、N0x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闻生态碳汇能力。
[0027]2、对区域内生产、生活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清查。
[0028]3、当区域内碳源小于生态碳汇与封存的碳产品的总固碳量时,即为“负碳”区域。
[0029]4、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封存碳产品,才能使区域内碳源小于碳汇的状态,称为“负碳”区域发展模式。
[0030]实施例4
1、通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区域内C02、CH4、N0x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闻生态碳汇能力。
[0031 ] 2、对区域内生产、生活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清查。
[0032]3、当区域内碳源减去生态碳汇小于零时,称为“生态负碳”区域。
[0033]4、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碳源小于碳汇的状态,称为“生态负碳”区域发展模式。
【主权项】
1.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在区域内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生产和生活中CO2的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高生态碳汇能力; (2)对区域内碳源与碳汇进行清查; (3)用区域内的碳源减去生态碳汇,剩余的CO2排放量用封存碳产品的方法来抵消; (4)当区域内碳源与碳汇处于动态平衡时,称为“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当区域内碳源小于碳汇与封存的碳产品总固碳量时,称为“负碳”区域发展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项的方法,其中在步骤(3)中所述碳产品是指“标准植物碳产品”、“植物碳产品”、CDM认可的能参与碳交易的“碳汇产品”。3.根据权利要求1项的方法,其中在步骤(4)中所述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是在一个完整的区域、一个完整的单位内,实施“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包括“生态零碳”区域发展模式、“负碳”区域发展模式、“生态负碳”区域发展模式。
【专利摘要】实现<b>“</b>零碳”区域发展模式,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区域内,通过科学的节能减排技术方法,减少生产、生活中的CO2排放总量;同时,增加、提高区域内生态碳汇能力;对区域内进行碳清查;用区域内的碳源减去生态碳汇,剩余的CO2排放量用封存碳产品的方法来抵消。当区域内碳源与碳汇处于动态平衡时,称为“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当区域内碳源小于碳汇与封存的碳产品总固碳量时,称为“负碳”、区域发展模式。通过“零碳”、“负碳”区域发展模式的创建,复制和推广,逐步实现世界“零碳”发展模式,从根本上降低大气温室效应,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IPC分类】A01G15/00
【公开号】CN105075756
【申请号】CN201410209003
【发明人】雷学军, 雷训, 雷谨榕, 祝加铧
【申请人】雷学军, 雷训, 雷谨榕, 祝加铧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5月19日
【公告号】WO2015176195A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