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及豆科种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83557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及豆科种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硬实种子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及 豆科种子。
【背景技术】
[0002] 硬实(Hardseed,Hardseededness)是种子体眠类型之一,在植物种子中广泛存 在,最常见于豆科作物。硬实种子种皮坚密,表层有蜡状物较光亮、较光滑,随成熟度的增加 种皮更坚密,蜡状物也增厚,且这种蜡状物疏水性很强,导致种子不能吸水膨胀,进而不能 发芽。当处于潮湿条件时,种子种脐、合点、种孔等结构关闭会阻止外界水分和水汽进入。
[0003] 种皮对发芽的影响作用最大,种皮从外到里依次由角质层、表皮层、表皮下层以及 薄壁细胞层组成。其中,角质层通常由沉积在种子表面的蜡质、脂质半纤维素或果胶质组 成,角质层之下的表皮层又称栅栏层,其细胞内的纤维质物质及栓化层可在栅栏层外端形 成致密区域,一定程度上阻碍种子的吸水。种皮中较高的钙质元素含量增加了硬实种子的 耐压能力,种皮不易产生裂缝。采用机械处理的方式可能是最为普遍的处理硬实种子的方 法,划破种皮使得空气和水分能够透过种皮,促使种子快速吸水和萌发。对于少量而又珍贵 的豆科种子,如何在不浪费损耗种子的情况下保证其发芽是目前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 题。
[0004] 中国专利公布号CN104737668A公开了一种提高野大豆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的 方法及野大豆种子,首先用80~98%的浓硫酸浸没野大豆种子9~llmin,再用无水乙醇 或质量浓度为95 %的乙醇浸泡15~20s,之后再用有效率含量为3 %~6 %的次氯酸钠中 浸泡5min,通过调整浓硫酸、乙醇和次氯酸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使各个步骤之间协同作 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整齐度,促进幼苗的生长。但是,由于步骤中采用了浓硫酸,而 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在浸泡后不冲洗干净,还会影响种子的正常发芽;另外,在培 育过程中不小心会灼烧到人,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采用技术构思不同的 方法提尚ii科种子发芽率。
[0006]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将豆科种子进行 消毒、冲洗后,在豆科种子表皮上切孔,放入培养皿内进行光照培养。
[0007] 优选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8] 1)消毒:用浓度为0. 1 %~0. 4%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min~12min,对豆科种子表 皮进行灭菌消毒。
[0009] 2)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豆科种子,用纱布包裹豆科种子吸干表皮水分。
[0010] 3)切割:利用单面刀片在豆科种子表皮上侧向切孔,切孔的直径为1. 1mm~ 1. 4mm。这里,切孔切在种子背侧的外种皮上,豆科种子切孔时切至露出子叶。
[0011] 4)培养:将切割后的豆科种子放入铺有滤纸的培养皿内,置于20°C~30°C光照培 养箱内,保持滤纸湿润。
[0012]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0. 3%,浸泡的时间为lOmin。
[0013] 优选地,在步骤2)中,冲洗豆科种子的次数为2~4次。
[0014]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切孔切在豆科种子背侧的外种皮上,豆科种子切孔时 切至露出子叶。
[0015] 优选地,在步骤4)中,所述滤纸为2层,采用喷水使滤纸保持湿润。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豆科种子,通过以上所述的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处理得到的豆科种子。
[0017] 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提高豆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提高少量珍贵豆科种子的 发芽率,在不浪费损耗种子的情况下,切开豆科种子的硬实,促进其萌发。本发明方法简单、 操作简便。本发明方法通过消毒、冲洗、切割、培养的步骤处理豆科种子,对于少量的珍贵豆 科种子,在不浪费损耗种子的情况下,保证其每粒种子的萌发,发芽率最高可达95 %,有效 保证少量珍贵豆科种子的发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 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19] 实施例1
[0020] 1)消毒:用浓度为0. 1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min,对豆科种子表皮进行灭菌消毒。
[0021] 2)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豆科种子,冲洗次数为2次,用纱布包裹豆科种子吸干表皮 水分。
[0022] 3)切割:利用单面刀片在豆科种子表皮上侧向切孔,切孔的直径为1. 1mm。
[0023] 4)培养:将切割后的豆科种子放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内,置于20°C光照培养 箱内,经常喷水使滤纸保持湿润。
[0024] 实施例2
[0025] 1)消毒:用浓度为0. 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7min,对豆科种子表皮进行灭菌消毒。
[0026] 2)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豆科种子,冲洗次数为3次,用纱布包裹豆科种子吸干表皮 水分。
[0027] 3)切割:利用单面刀片在豆科种子表皮上侧向切孔,切孔的直径为1. 2mm。
[0028] 4)培养:将切割后的豆科种子放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内,置于23°C光照培养 箱内,经常喷水使滤纸保持湿润。
[0029] 实施例3
[0030] 1)消毒:用浓度为0. 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lOmin,对豆科种子表皮进行灭菌消 毒。
[0031] 2)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豆科种子,冲洗次数为4次,用纱布包裹豆科种子吸干表皮 水分。
[0032] 3)切割:利用单面刀片在豆科种子表皮上侧向切孔,切孔的直径为1. 3mm。
[0033] 4)培养:将切割后的豆科种子放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内,置于25°C光照培养 箱内,经常喷水使滤纸保持湿润。
[0034] 实施例4
[0035] 1)消毒:用浓度为0. 4%高锰酸钾溶液浸泡8min,对豆科种子表皮进行灭菌消毒。
[0036] 2)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豆科种子,冲洗次数为2次,用纱布包裹豆科种子吸干表皮 水分。
[0037] 3)切割:利用单面刀片在豆科种子表皮上侧向切孔,切孔的直径为1. 4mm。
[0038] 4)培养:将切割后的豆科种子放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内,置于30°C光照培养 箱内,经常喷水使滤纸保持湿润。
[0039] 分别检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中处理过的豆科种子的霉变率和 发芽率,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0040] 表1各实施例的豆科种子的霉变率和发芽率 [0041 ]
[0042] 由表1的数据可知,实施例3的效果最佳,即用浓度为0. 3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lOmin时,豆科种子的霉变率最低,达到2%,发芽率可达到9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