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苔藓附着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98155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苔藓附着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直绿化带生长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培养苔藓类植物垂直绿化的苔藓附着基。
【背景技术】
[0002]游览过上海世博园的人可能还记得主题馆外5000平方米的生态绿墙。将绿化苔藓作为植物材料应用到垂直绿化、生态建筑中的做法,是当前环保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0003]苔藓植物具有常绿、繁殖快,重量轻等优点,改良后的绿化苔藓还具有喜光、耐旱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立体花坛、屋顶绿化、生态墙体等特殊环境的植物材料。如果将其用在外墙和屋顶绿化的时候,它可以吸收超过它本身重量20倍的水,这样的话,可以使室内温度降低七到八摄氏度,可以节约空调30%的耗电,长成的绿化苔藓是发展垂直绿化、生态建筑的理想材料。
[0004]现有的苔藓培养仅是在塑料模具为载体的盘子内,装上草炭然后培养成苔藓垫,其中苔藓培养面积不大也不利于垂直培养,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与水箱配合后可以吸取营养液且便于垂直培养苔藓以形成苔藓类垂直绿化带的苔藓附着基。
[000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苔藓附着基,是由框架、安装在所述框架中的吸水滤芯和设置在所述吸水滤芯表面的用于供苔藓攀爬生长的挂钩阵列构成,所述吸水滤芯是由工业海绵和亲水无纺布相互贴合构成,所述亲水无纺布朝向所述海绵的一侧表面涂覆有活性炭涂层,所述挂钩阵列设置在所述亲水无纺布远离所述海绵的另一侧表面。
[0007]进一步的,所述框架顶部的内侧边缘向内水平延伸形成用于连接到供养装置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间隔开设有多个螺栓连接通孔,所述框架顶部的外侧边缘斜向上延伸形成遮阳板。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9]本实用新型中的苔藓附着基具有吸水滤芯,吸水滤芯可以从供养装置中吸取营养液或水分,吸水滤芯是由工业海绵和涂覆有活性炭涂层的亲水无纺布构成,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活性炭涂层可以过滤掉影响水分酸碱性的大分子物质,从而可以一定限度保证营养液的PH值是适合苔藓生长的。
[0010]密集的挂钩阵列可以有效的支持苔藓攀爬生长,便于垂直悬挂以形成垂直绿化带。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苔藓附着基作进一步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苔藓附着基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苔藓附着基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
[0015]根据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苔藓附着基,是由框架1、安装在框架I中的吸水滤芯和设置在吸水滤芯表面的用于供苔藓攀爬生长的挂钩阵列2构成。
[0016]吸水滤芯是由工业海绵3和亲水无纺布4相互贴合构成,亲水无纺布4朝向海绵一侧的表面涂覆有活性炭涂层5。工业海绵3和亲水无纺布4相互贴合后可以采用缝合的办法相互连接固定。
[0017]挂钩阵列2设置在亲水无纺布4远离海绵3的另一侧表面。
[0018]为了进一步的方便与其他营养液供应装置连接,框架I顶部的内侧边缘向内水平延伸形成用于连接到供养装置的连接片6,连接片上间隔开设有多个螺栓连接通孔,框架I顶部的外侧边缘斜向上延伸形成遮阳板7。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彼此可以交叉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另外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苔藓附着基,其特征在于:是由框架、安装在所述框架中的吸水滤芯和设置在所述吸水滤芯表面的用于供苔藓攀爬生长的挂钩阵列构成,所述吸水滤芯是由工业海绵和亲水无纺布相互贴合构成,所述亲水无纺布朝向所述海绵的一侧表面涂覆有活性炭涂层,所述挂钩阵列设置在所述亲水无纺布远离所述海绵的另一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苔藓附着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顶部的内侧边缘向内水平延伸形成用于连接到供养装置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间隔开设有多个螺栓连接通孔,所述框架顶部的外侧边缘斜向上延伸形成遮阳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苔藓附着基,是由框架、安装在框架中的吸水滤芯和设置在吸水滤芯表面的用于供苔藓攀爬生长的挂钩阵列构成,吸水滤芯是由工业海绵和亲水无纺布相互贴合构成,亲水无纺布朝向海绵的一侧表面涂覆有活性炭涂层,挂钩阵列设置在亲水无纺布远离海绵的另一侧表面。本实用新型中的苔藓附着基具有吸水滤芯,吸水滤芯可以从供养装置中吸取营养液或水分,吸水滤芯是由工业海绵和涂覆有活性炭涂层的亲水无纺布构成,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活性炭涂层可以过滤掉影响水分酸碱性的大分子物质,从而可以一定限度保证营养液的pH值是适合苔藓生长的。密集的挂钩阵列可以有效的支持苔藓攀爬生长,便于垂直悬挂以形成垂直绿化带。
【IPC分类】A01G31-02
【公开号】CN204305761
【申请号】CN201420796063
【发明人】曾杨
【申请人】南京工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