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9150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园林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灌溉装置包括一延伸至土壤中的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可用于将水输送至土壤中并可将土壤中多余的水进行循环回收,为了能够提供适当的栽培用的水与气体,在所述循环管路上通常会额外设置一打气机来将空气与水混合或分别输送至土壤中,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及水中的含气量,以利于作物的生长。然而,若使用所述打气机来持续地供应空气,以及使用所述抽水栗来循环地回收土壤中的水,往往会非常地耗能,不利于节能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用于栽培种植于土壤的作物,其包括:一蓄水池,设置高于地面一定距离处;一输送管路,用以输送所述蓄水池中的水,具有一与所述蓄水池相连接的第一端部;一负压进气管,邻近所述第一端部地设置于所述输送管路上且具有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位置高于所述蓄水池内可储存的水的最高液面,所述负压进气管用以使外界空气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中水的流速而被吸入至所述输送管路中以提高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的含氧量;及一输出单元,埋设于土壤中且与所述输送管路相连接,用于使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散布至土壤中,且不对水进行循环回收。
[0005]所述输送管路包括一位于所述蓄水池及地面之间且具有一顶端的垂直段,及一自所述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垂直段顶端的水平段,所述负压进气管自所述垂直段顶端向上延伸至所述进气口。
[0006]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至少一分流管,及多个拱型管,所述分流管包括一与所述输送管路相连接的输入段、一在中间位置与所述输入段垂直连接的连接段,及二分别自所述连接段的两相反端朝一长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段,所述拱型管沿长度方向相间隔地分布且自所述二封闭段向上拱起,每一拱型管具有二分别与所述二封闭段相连通的开口端,每一拱型管形成有多个出水孔,借此将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均匀地分散于土壤中。
[0007]所述输送管路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垂直段且用以控制总流量的总控制阀。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9]综上所述,通过所述负压进气管的设置,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中水的流速所产生的负压,可自动地将外界空气自所述进气口吸入所述输送管路中,再通过所述拱型管的设计,可使水均匀地散布于土壤中。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一。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1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用于栽培种植于土壤的作物。应用于一温室7中来栽培作物,所述温室7包括一机房71、一邻近所述机房71且围绕界定出一栽培区720的透光围幕结构72,及多个设置于所述栽培区720上的长条状土堆73,所述长条状土堆73是沿一长度方向延伸且彼此相间隔地排列的土堆,其可用于栽培作物。本实用新型部分设置于所述机房71内,部分则延伸设置于所述栽培区720内。
[0015]本实用新型包括一蓄水池1、一输送管路2、一负压进气管3、一输出单元4,及一营养液池5。
[0016]所述蓄水池I设置于所述机房71的顶端,其设置的位置必须高于地面一定距离,以使水具有足够高的势能,用以提供灌溉时所需的动力。所述蓄水池I的顶部设置有一透明盖板11,可供阳光照射所述蓄水池I内的水。
[0017]所述输送管路2自所述机房71延伸至所述栽培区720内,用以输送所述蓄水池I中的水至所述输出单元4。所述输送管路2包括一具有一顶端211的垂直段21、一水平段
22、一总控制阀23,及多个分流控制阀24。所述垂直段21位于所述蓄水池I及地面之间且呈垂直状,所述水平段22具有一与所述蓄水池I相连接的第一端部221,所述水平段22自所述第一端部221延伸连接至所述垂直段21的顶端211,所述总控制阀23设置于所述垂直段21且可用以调节输送至所述输出单元4的水的总流量,所述分流控制阀24邻近所述输出单元4地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管路2的末端。
[0018]所述负压进气管3邻近所述第一端部221地设置于所述输送管路2上且具有一进气口 31,所述进气口 31的位置高于所述蓄水池I内可储存的水的最高液面,借此确保所述蓄水池I内的水不会由所述进气口 31意外流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进气管3自所述垂直段21的顶端211向上延伸至所述进气口 31,借此所述负压进气管3与所述垂直段21呈垂直地相连通。所述负压进气管3用以使外界空气通过所述输送管路2中水的流速而被吸入至所述输送管路2中,以提高所述输送管路2中的水的含氧量。
[0019]所述输出单元4位于所述栽培区720中,其埋设于由土壤所堆栈成的长条状土堆73中,所述输出单元4与所述输送管路2相连接,用于使所述输送管路2中的水散布至土壤中。
[0020]所述输出单元4包括多个分流管41,及多个拱型管42。每一分流管41包括一与所述输送管路2相连接的输入段411、一在中间位置与所述输入段411垂直连接的连接段412,及二分别自所述连接段412的两相反端朝一长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段413。所述输送管路2包括多个分别邻近每一对应输入段411的分流控制阀24,每一分流管41受一相对应的分流控制阀24的调控来控制流向至所述一分流管41中的输入段411的水流量。
[0021]所述拱型管42沿长度方向相间隔地分布且自每一分流管41的所述二封闭段413向上拱起,每一拱型管42具有二分别与所述二封闭段413相连通的开口端421,每一拱型管42形成有多个出水孔422,所述拱型管42配合每一长条状土堆73的形状来进行设计与埋设,借此可将所述输送管路2中的水均匀地分散于土壤中。
[0022]所述营养液池5邻近所述蓄水池I并设置于所述机房71的顶端,用以将灌溉所需的营养液输送至所述蓄水池I中。在所述营养液池5及所述蓄水池I之间还设置有一调节阀6,用以控制由所述营养液池5输送至所述蓄水池I的营养液的流量。
[0023]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来进行灌溉时,使用者通过所述总控制阀23及所述分流控制阀24的调控,即可控制每日灌溉所需的水量,以避免过多的水流入土壤中,因此无须利用一额外的抽水栗来将土壤中多余的水进行循环回收。
[0024]综上所述,通过所述负压进气管3的设置,通过所述输送管路2中水的流速所产生的负压,可自动地将外界空气自所述进气口 31吸入所述输送管路2中,再通过所述拱型管42的设计,可使水均匀地散布于土壤中。
[0025]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用于栽培种植于土壤的作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蓄水池,设置高于地面一定距离处;一输送管路,用以输送所述蓄水池中的水,具有一与所述蓄水池相连接的第一端部;一负压进气管,邻近所述第一端部地设置于所述输送管路上且具有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位置高于所述蓄水池内可储存的水的最高液面,所述负压进气管用以使外界空气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中水的流速而被吸入至所述输送管路中以提高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的含氧量;及一输出单元,埋设于土壤中且与所述输送管路相连接,用于使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散布至土壤中,且不对水进行循环回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路包括一位于所述蓄水池及地面之间且具有一顶端的垂直段,及一自所述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垂直段顶端的水平段,所述负压进气管自所述垂直段顶端向上延伸至所述进气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至少一分流管,及多个拱型管,所述分流管包括一与所述输送管路相连接的输入段、一在中间位置与所述输入段垂直连接的连接段,及二分别自所述连接段的两相反端朝一长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段,所述拱型管沿长度方向相间隔地分布且自所述二封闭段向上拱起,每一拱型管具有二分别与所述二封闭段相连通的开口端,每一拱型管形成有多个出水孔,借此将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均匀地分散于土壤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路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垂直段且用以控制总流量的总控制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园林用负压式自动进气地下灌溉装置,用于栽培种植于土壤的作物,其包括:一蓄水池,设置高于地面一定距离处;一输送管路,用以输送所述蓄水池中的水,具有一与所述蓄水池相连接的第一端部;一负压进气管,邻近所述第一端部地设置于所述输送管路上且具有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位置高于所述蓄水池内可储存的水的最高液面,所述负压进气管用以使外界空气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中水的流速而被吸入至所述输送管路中以提高所述输送管路中的水的含氧量。通过所述负压进气管的设置,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中水的流速所产生的负压,可自动地将外界空气自所述进气口吸入所述输送管路中,再通过所述拱型管的设计,可使水均匀地散布于土壤中。
【IPC分类】A01C23/04, A01G25/06
【公开号】CN204860415
【申请号】CN201520499706
【发明人】张立壬
【申请人】张立壬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