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白皮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898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阿胶白皮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阿胶白皮粥,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经混合均匀后磨制而成:阿胶10克、桑白皮15克,红糖5克,白芍15克,白薇3克,糯米100克。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补血滋阴,润燥清肺,适用于血虚、阴虚久咳咯血、月经过少、崩漏、便血等症。
【专利说明】阿胶白皮粥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粥,尤其涉及一种阿胶白皮粥。
【背景技术】
[0002]粥也称糜,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
[0003]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0004]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月艮已须臾,嗫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0005]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
“养生”层次。
[0006]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因为它和人参一样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中医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如果常喝粥油,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产妇、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经常会感到元气不足,喝粥油能补益元气、增长体力,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0007]由此可 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0008]食疗药粥是我国食粥的特色,集传统营养科学与烹饪科学于一体,对增进国民的健康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根据传统营养学的理论,以各种养生食疗食物为主,或适当佐以中药,并经过烹调加工而成的具有相应养生食疗效用的一类粥品,又属于药膳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阿胶白皮粥。
[0010]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1]一种阿胶白皮粥,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经混合均匀后磨制而成:阿胶10克、桑白皮15克,红糖5克,白芍15克,白薇3克,糯米100克。
[0012]将上述各原料混合均匀,粉碎至200-300目细粉,即制得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
[0013]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的熬制过程为:先用40度左右温水将本发明的粥调成糊状,然后倒入沸水锅中,熬煮30-120分钟出锅,即可食用。
[0014]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补血滋阴,润燥清肺。适用于血虚、阴虚久咳咯血、月经过少、崩漏、便血等症。【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6]称取:阿胶10克、桑白皮15克,红糖5克,白芍15克,白薇3克,糯米100克。
[0017]将上述各原料混合均匀,粉碎成250目左右的细粉,即制得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
[0018]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的熬制过程为:
[0019]先用40度左右温水将本发明的粥调成糊状,然后倒入沸水锅中,熬煮30-120分钟出锅,即可食用。
[0020]本发明的阿胶白皮粥,补血滋阴,润燥清肺。适用于血虚、阴虚久咳咯血、月经过少、崩漏、便血等症。
[0021]本发明的药粥,既不是单纯的粥,又不像药那么难以入口,组成简单灵活,吸收完全。因为使用的药料比较少,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0022]1、本发明的药粥是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的理论为基础,按照中医处方的原则和药物、食物的性能进行选配而组合成方的。
[0023]2、本发明的药粥是药食结合,相辅相成药粥是药物疗法、食物疗法与营养疗法相结合的疗法。药物与米谷配伍,同煮为粥,相辅相成,收到药物与米谷的双重效应。
[0024]3、本发明的药 粥注重后天脾胃,治养一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治病格外重视脾胃之气,并根据胃气的强弱,而选用适合的药物。
[0025]4、本发明的药粥剂型简便,安全有效由于药物或药汁与米谷同煮成了粥剂,既可充饥,又可食疗;既有利于药物成分的吸收,又能制约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长服久食。
【权利要求】
1.一种阿胶白皮粥,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经混合均匀后磨制而成:阿胶10克、桑白皮15克,红糖5克,白芍15克,白薇3克,糯米100克。
【文档编号】A23L1/10GK103844170SQ201210518200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5日
【发明者】陆翠娣 申请人:陆翠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