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1073发布日期:2020-10-17 00:3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



背景技术:

烟灰缸是盛烟灰、烟蒂的工具,产生于19世纪末。纸烟问世后,烟灰、烟蒂随地弹扔有碍卫生,烟灰缸也就随之产生。最初,有人称烟灰缸为烟碟,以陶、瓷质为多见,也有以玻璃、塑料、玉石或金属材料制作的。其形状、大小均无固定。

如申请号:201510270211.1的一种车载烟灰缸,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烟灰缸,括竖向贯通的烟灰缸本体、上盖板、下盖板,所述的上盖板盖设在烟灰缸本体的上开口,上盖板与烟灰缸本体的上开口铰接且设有驱动上盖板打开的上扭簧;下盖板盖设在烟灰缸本体的下开口,下盖板与烟灰缸本体的下开口铰接且设有驱动上盖板打开的下扭簧;烟灰缸本体的外侧壁设有控制上盖板开启的上控制按钮,还设有控制下盖板开启的下控制按钮。该车载烟灰缸,烟灰缸本体呈上下贯通设置,并且上下均设有盖板,清洗时候,可以将下方的盖板打开,便于清洁。清洁效果好、整体操作简单,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通过对上述文件中的检索,我们研究发现,现有的车载使用的烟灰缸往往很少考虑到行车的需求,部分结构为了方便烟灰的抖落,没有设计防散落的结构,往往容易因为行车过程中的抖动而导致烟灰外散,部分结构为了减少烟灰外散而设计可打开的顶盖结构,却没有考虑到行车过程中打开顶盖的不便,现有的结构在这两方面很难兼顾。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以解决现有的车载使用的烟灰缸往往很少考虑到行车的需求,部分结构为了方便烟灰的抖落,没有设计防散落的结构,往往容易因为行车过程中的抖动而导致烟灰外散,部分结构为了减少烟灰外散而设计可打开的顶盖结构,却没有考虑到行车过程中打开顶盖的不便,现有的结构在这两方面很难兼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包括烟灰缸基体;所述烟灰缸基体的内部通过内嵌安装有内嵌容纳腔体;所述内嵌容纳腔体的中间安装有中置轴承;所述烟灰缸基体的底部通过螺纹结构安装有底托;所述烟灰缸基体的壳体的外表面的中端通过转轴结构安装有磁吸抓扣。

进一步的,所述烟灰缸基体包括有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烟灰缸基体整体为两段式结构,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且上壳体和下壳体被磁吸抓扣分割开来,且上壳体的顶部通过螺丝结构固定安装磁吸抓扣。

进一步的,所述内嵌容纳腔体包括有上漏斗腔和下漏斗腔;所述上漏斗腔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安装在上壳体内部;所述下漏斗腔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安装在下壳体内部;所述内嵌容纳腔体整体与中置轴承结合构成一个沙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中置轴承包括有内嵌活性炭片;所述中置轴承的轴承的内圈的上半部分和外圈的下半部分均设有螺纹结构,且上漏斗腔通过螺纹安装在中置轴承内圈的上方,且下漏斗腔通过螺纹安装在中置轴承外圈的下方;所述中置轴承外圈下方的底部内嵌安装有环形结构的内嵌活性炭片。

进一步的,所述底托的底部表面铺设有一层表面通过粘贴点缀有滤棒颗粒的水松纸。

进一步的,所述磁吸抓扣包括有吸盘;所述磁吸抓扣为两片半圆环结构背部通过转轴连接安装在一起的,整体为磁铁材料的磁吸抓扣,且磁吸抓扣两部分相衔接的断面上内嵌安装有吸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内嵌容纳腔体整体构成的沙漏结构,能够利用不同水平位置的内径的大小变化,既兼顾烟灰的轻松抖入,又能兼顾防止烟灰在车辆行驶中因为抖动而外溅的问题,能够保障车载条件下,烟灰缸的不加盖的舒适的使用体验。

通过中置轴承的设计,利用中置轴承的内圈和外圈结构,实现了烟灰缸基体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均能够独立旋转,可以通过外力进行旋转,方便在不探入烟灰缸内部进行清理的前提下,利用离心力将附着在烟灰缸内壁上的烟灰抖落,更加方便烟灰缸内部的清理,同时,内部镶嵌的内嵌活性炭片能够对烟灰缸的异味进行吸附,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车内环境。

通过磁吸抓扣的设计,利用磁铁和真空吸附的特点,通过磁吸抓扣强化烟灰缸整体的攀附固定能力,同时结合转轴结构,使得磁吸抓扣的整体形状能够发生一定的改变,方便根据所需攀附加强固定的位置进行外形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磁吸抓扣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烟灰缸基体内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托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容纳腔体与中置轴承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烟灰缸基体;2、内嵌容纳腔体;3、中置轴承;4、底托;5、磁吸抓扣;101、上壳体;102、下壳体;201、上漏斗腔;202、下漏斗腔;301、内嵌活性炭片;501、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烟灰的车载烟灰缸,包括烟灰缸基体1;烟灰缸基体1的内部通过内嵌安装有内嵌容纳腔体2;内嵌容纳腔体2的中间安装有中置轴承3;烟灰缸基体1的底部通过螺纹结构安装有底托4;烟灰缸基体1的壳体的外表面的中端通过转轴结构安装有磁吸抓扣5。

其中,烟灰缸基体1包括有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烟灰缸基体1整体为两段式结构,分为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且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被磁吸抓扣5分割开来,且上壳体101的顶部通过螺丝结构固定安装磁吸抓扣5。

其中,内嵌容纳腔体2包括有上漏斗腔201和下漏斗腔202;上漏斗腔201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安装在上壳体101内部;下漏斗腔202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安装在下壳体102内部;内嵌容纳腔体2整体与中置轴承3结合构成一个沙漏结构。通过内嵌容纳腔体2整体构成的沙漏结构,能够利用不同水平位置的内径的大小变化,既兼顾烟灰的轻松抖入,又能兼顾防止烟灰在车辆行驶中因为抖动而外溅的问题,能够保障车载条件下,烟灰缸的不加盖的舒适的使用体验。

其中,中置轴承3包括有内嵌活性炭片301;中置轴承3的轴承的内圈的上半部分和外圈的下半部分均设有螺纹结构,且上漏斗腔201通过螺纹安装在中置轴承3内圈的上方,且下漏斗腔202通过螺纹安装在中置轴承3外圈的下方;中置轴承3外圈下方的底部内嵌安装有环形结构的内嵌活性炭片301。通过中置轴承3的设计,利用中置轴承3的内圈和外圈结构,实现了烟灰缸基体1的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两部分均能够独立旋转,可以通过外力进行旋转,方便在不探入烟灰缸内部进行清理的前提下,利用离心力将附着在烟灰缸内壁上的烟灰抖落,更加方便烟灰缸内部的清理,同时,内部镶嵌的内嵌活性炭片301能够对烟灰缸的异味进行吸附,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车内环境。

其中,底托4的底部表面铺设有一层表面通过粘贴点缀有滤棒颗粒的水松纸。通过底托4的结构设计,利用可以进行替换的一次性的水松纸的结构特征结合由香烟滤棒材料碎构成的凹凸不平的表面结构,能够对底部的烟灰进行有效的包裹和吸附,更加方便对底部承托结构进行清理,避免烟灰粘连在烟灰缸底部内壁上。

其中,磁吸抓扣5包括有吸盘501;磁吸抓扣5为两片半圆环结构背部通过转轴连接安装在一起的,整体为磁铁材料的磁吸抓扣5,且磁吸抓扣5两部分相衔接的断面上内嵌安装有吸盘501,通过磁吸抓扣5的设计,利用磁铁和真空吸附的特点,通过磁吸抓扣5强化烟灰缸整体的攀附固定能力,同时结合转轴结构,使得磁吸抓扣5的整体形状能够发生一定的改变,方便根据所需攀附加强固定的位置进行外形的变化。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按普通的烟灰缸的使用方式使用即可,清洗时,可以通过螺纹在中置轴承3上分别拧下带有上漏斗腔201的上壳体101和带有下漏斗腔202的下壳体102,并在下壳体102底部拆卸底托4,进行分别的独立拆洗即可,通过分离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在保持烟灰缸整体容量的同时,降低烟灰缸深处的清洗难度,同时利用中置轴承3的内圈和外圈结构,实现了烟灰缸基体1的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两部分均能够独立旋转,可以通过外力进行旋转,方便在不探入烟灰缸内部进行清理的前提下,利用离心力将附着在烟灰缸内壁上的烟灰抖落,更加方便烟灰缸内部的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