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生成装置及其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52269发布日期:2021-10-30 08:35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气雾生成装置及其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其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民众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人们都意识到了烟草对身体的危害,因此产生了气雾生成装置。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与香烟相似的外观和味道,但一般不含香烟中的焦油、悬浮微粒等其它有害成分,大大减少了对使用者身体的危害,因而多作为香烟的替代品,用于戒烟。
3.随着气雾生成装置的发展进步,气雾生成装置逐渐小巧便携化,现有的一次性气雾生成装置,发热件往往通过导油棉直接与烟液相接触,在气雾生成装置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烟液长时间的渗漏,往往会出现烟液充发热件的气流通道渗漏的现象,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其雾化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一次性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核心容易从导油孔出现漏油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组件,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组件包括中空的壳体、密封底座、雾化芯、储油件以及分隔件,所述密封底座嵌设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雾化芯设置在所述分隔件内且二者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雾化芯及所述分隔件一端均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雾化芯及所述分隔件另一端均与所述密封底座相连接,二者之间形成第一储油腔,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密封底座围合成第二储油腔,所述第一储油腔内填充有所述储油件,所述雾化芯上设有第一导油孔,以使所述第一储油腔与所述雾化芯相连通,所述分隔件上设置第二导油孔,以使所述第一储油腔与所述第二储油腔导通。
6.可选地,所述储油件为储油棉。
7.可选地,所述储油棉缠绕于所述雾化芯的外表面。
8.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油孔和所述第二导油孔在所述分隔件的轴向上错位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油孔位于所述第二导油孔远离所述密封底座的一侧。
9.可选地,所述雾化芯包括玻纤管、导油件以及绕设在所述导油件上的发热丝,所述玻纤管中空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油孔沿所述玻纤管的径向设置,所述导油件贯穿所述第一导油孔且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10.可选地,所述密封底座包括密封件以及与所述密封件相抵接的固定座,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过盈配合,所述密封件上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的过气孔,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过气孔错位设置的进气孔。
11.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在与所述过气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填充有吸液棉。
12.可选地,所述密封件在面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凸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吸液棉相抵接。
13.可选地,所述壳体呈半透明状设置。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如上述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组件,所述供电组件设置有容置腔,所述雾化组件收纳在所述容置腔内。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气雾生成装置及其雾化组件,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组件包括中空的壳体、密封底座、雾化芯、储油件以及分隔件,所述密封底座嵌设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雾化芯设置在所述分隔件内且二者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雾化芯即所述分隔件一端均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雾化芯及所述分隔件另一端均与所述密封底座相连接,二者之间形成第一储油腔,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密封底座围合成第二储油腔,所述第一储油腔与所述雾化芯相连通,所述分隔件上设有第二导油孔,以使所述第一储油腔与所述第二储油腔导通。通过设置相连通的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在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的作用下提高雾化组件的储油量,同时,将第一储油腔内填充储油件,储油件从第二储油腔中获取烟液,雾化芯从储油件上获取烟液,避免烟液容易从第一导油孔渗漏,提高雾化组件的整洁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另一剖面结构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雾化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气雾生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0026][0027]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2]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组件100,所述气雾生成
装置的雾化组件100包括中空的壳体110、密封底座120、雾化芯130、储油件140以及分隔件150,所述密封底座120嵌设在所述壳体110的开口处,所述雾化芯130设置在所述分隔件150内且二者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110中,所述雾化芯130及所述分隔件150一端均与所述壳体110相连接,所述雾化芯130及所述分隔件150另一端均与所述密封底座120相连接,二者之间形成第一储油腔160,所述分隔件150与所述壳体110以及所述密封底座120围合成第二储油腔170,所述第一储油腔160内填充有所述储油件140,所述雾化芯130上设有第一导油孔134,以使所述第一储油腔160与所述雾化芯130相连通,所述分隔件150上设有第二导油孔151,以使所述第一储油腔160与所述第二储油腔170导通。
[0033]
具体地,所述雾化组件100为一次性雾化组件100,即雾化组件100预存有雾化基质,雾化基质可以为烟油或烟液,本技术方案以雾化基质为烟液为例。所述壳体110呈薄壁且中空的结构设置,所述壳体110的顶部上还凹设有抽吸口111,所述壳体110的底部呈开口设置,所述密封底座120与所述壳体110卡扣连接在一起。所述雾化芯130中空设置,所述分隔件150呈圆柱筒状设置,所述雾化芯130和所述分隔件150沿所述壳体110的长轴设置,所述雾化芯130与所述壳体110上的抽吸口111相连通以形成气流通道135,所述雾化芯130的相对两端分别单独与所述壳体110和所述密封底座120相连接,所述分隔件150的相对两端分别单独与所述壳体110和所述密封底座120相连接,在所述雾化芯130和所述分隔件150的作用下,将所述壳体110内分隔为两个储油腔,所述雾化芯130的外表面与所述分隔件15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储油腔160,所述分隔件150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1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二储油腔170,即所述第一储油腔160和所述第二储油腔170位于所述分隔件150的相对两侧。
[0034]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壳体110还包括引导管,该引导管与抽吸口111相连接且位于所述壳体110内,所述雾化芯130的顶端与该引导管密封连接,所述分隔件150的顶端与该引导管密封连接。
[0035]
其中,所述储油件140装设在第一储油腔160内,所述分隔件150在沿径向方向上设置有第二导油孔151,第二导油孔151将储油件140与第二储油腔170相连通,雾化芯130上的第一导油孔134将雾化芯130与第一储油腔160内储油件140相连通,雾化芯130首先从储油件140中获取烟液,在储油件140中的烟液的存储量较少时,储油件140从第二储油腔170中获取烟液,相比于仅仅只有储油件140的一次性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在第一储油腔160的外侧设置第二储油腔170,第二储油腔170内完全存放着烟液,通过在第一储油腔160外设置第二储油腔170,来增大一次性雾化组件100对烟液的存储量,从而提高雾化组件100的使用价值。
[0036]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雾化芯130通过所述第一导油孔134从所述储油件140中获取烟液,由于所述储油件140对烟液具有一定的存储和收纳能力,即所述储油件140对烟液具有一定的吸附力,相比于雾化芯130直接从储油腔中获取烟液时容易造成烟液通过导油孔出现渗漏的现象,所述雾化芯130从所述储油件140中获取烟液能减小烟液通过第一导油孔134出现渗漏的可能性。
[003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雾化芯130从储油件140中汲取烟液,由于储油件140的储油特性,不便于烟液从第一导油孔134处渗漏至雾化组件100外,从而减少雾化组件100出现烟液渗漏的现象,保障雾化组件100的外观面的整洁性,从而提高用户对雾化组件100的使用
体验。
[0038]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油件140为储油棉,所述储油件140对烟液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储油件140还可以为储油毛毡,或者为多孔陶瓷体,在此不做限制。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油件140为储油棉,易于获取,且便于在所述第一储油腔160内填充储油棉,其中,所述储油棉的储油率大于80%,在所述储油棉的作用下,避免烟液从所述第一导油孔134渗漏在所述雾化组件100外。
[0039]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油棉缠绕于所述雾化芯130的外表面。所述储油件140可以为多层储油棉,所述储油棉平整均匀的缠绕在所述雾化芯130的外表面,储油棉与分隔件150的内侧臂抵接,便于从第二储油腔170中吸取烟液,同时对雾化芯130全面围绕,便于雾化芯130从储油棉中获取烟液。
[0040]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油孔134和所述第二导油孔151在所述分隔件150的轴向上错位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油孔134位于所述第二导油孔151远离所述密封底座120的一侧。所述第一导油孔134沿所述雾化芯130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油孔151沿所述分隔件150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油孔134和所述第二导油孔151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即所述第一导油孔134和所述第二导油孔151呈十字排布,避免因第一导油孔134和第二导油孔151距离较近出现烟液直接从第二导油孔151渗漏到第一导油孔134的现象,减小烟液从第一导油孔134渗漏的可能性。
[00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油孔134与所述密封底座120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导油孔151与所述密封底座120之间的间距,即所述第一导油孔134高于所述第二导油孔151设置,避免因压力差导致烟液从所述第一导油孔134出现泄漏的现象。
[0042]
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6,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130包括玻纤管131、导油件132以及绕设在所述导油件132上的发热丝133,所述玻纤管131中空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135。所述第一导油孔134沿所述玻纤管131的径向设置,所述导油件132贯穿所述第一导油孔134且位于所述气流通道135内。所述导油件132为导油棉,所述导油棉呈圆条状设置,且所述导油棉的导油性要强于其的储油性,所述导油件132贯穿所述第一导油孔134且所述导油件132的相对两端均与所述储油件140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132沿所述玻纤管131的径向设置,所述玻纤管131与所述壳体110上的抽吸口111相连通并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35,所述发热丝133水平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35内,进一步减小烟液从所述第一导油孔134渗漏到所述气流通道135的可能性,保障雾化组件100的整洁性。
[0043]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底座120包括密封件121以及与所述密封件121相抵接的固定座122,所述密封件121与所述壳体110过盈配合,所述密封件121上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135相连的过气孔1211,所述固定座122上设有与所述过气孔1211错位设置的进气孔1223。所述密封件121为硅胶垫,所述密封件121与所述壳体110的侧壁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密封件121在所述气流通道135的底部设置有过气孔1211,所述过气孔1211与壳体110上的抽吸口111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22上对称的设置有两个进气孔1223,所述进气孔1223与所述过气孔1211相连通,但所述进气孔1223与所述过气孔121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冷凝液沿气流通道135滑落时从所述进气孔1223流出。
[004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固定座122上还安装有导电件,该导电件与发热丝133的两端相连接,在雾化组件100与气雾生成装置的供电组件相连接时,该导电件与供电组件上的导
电弹针相连接。
[0045]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固定座122的外表面在与所述进气孔1223相对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凹槽,该进气孔1223位于凹槽的端部,在该凹槽的作用下,增大进气孔1223与供电组件之间的间距,便于所述进气孔1223进行进气。
[0046]
请继续参照图2、图4和图5,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22在与所述过气孔121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收纳腔1221,所述收纳腔1221内填充有吸液棉12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纳腔1221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22面向所述密封件121的一侧,所述收纳腔1221与所述过气孔1211相对应,在雾化组件100使用的过程中若产生了冷凝液,冷凝液从所述过气孔1211滴落在所述收纳腔1221内,避免冷凝液从所述进气孔1223流出。同时,所述收纳腔1221内还垫放有吸液棉1222,由所述吸液棉1222对冷凝液进行固定,避免冷凝液在所述收纳腔1221内晃动。
[0047]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进气孔1223在所述吸液棉1222的一侧凸出设置,进一步避免冷凝液在所述吸液棉1222上时从所述进气孔1223流出。
[0048]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121在面向所述固定座122的一侧凸设有固定柱1212,所述固定柱1212与所述吸液棉1222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1212设置所述密封件121和所述固定座122之间,所述固定柱1212与所述密封件121一体成型设置,便于密封件121的生产制作,在固定柱1212与吸液棉1222相抵接,避免吸液棉1222在所述收纳腔1221内移动,从而避免吸液棉1222出现堵塞所述过气孔1211的现象。
[0049]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呈半透明状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由半透明塑料制成,由于所述第二储油腔170存放有烟液,用户透过所述壳体110可以直观的看到所述第二储油腔170内烟液的存储量,便于一次性的雾化组件100观察烟液量的多少,方便用户使用。
[0050]
请继续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1000,所述气雾生成装置1000包括供电组件200以及如上述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1000的雾化组件100,所述供电组件200设置有容置腔201,所述雾化组件100收纳在所述容置腔201内。该雾化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气雾生成装置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5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