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43362发布日期:2022-06-08 08:3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和应用该雾化装置的气溶胶发生器。


背景技术:

2.雾化装置通常在密闭的储油腔内设置贯穿的雾化管来形成雾化通道,所述雾化管内设有导油件和加热件,通过在雾化管的侧壁对应设置导油孔来连通储油腔和雾化通道,从而储油腔内存储的油液可以经由导油孔进入雾化通道内,进而被导油件吸收,最终被加热件加热并产生气溶胶。随着用户对储油腔容量需要不断增大,雾化装置随之配置大容量的储油腔以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在雾化装置使用中,随着储油腔内油液的减少,其内部的负压与大气压的压差逐渐减小,这使得大容量的雾化装置在使用的中后期,油液经由导油孔进入雾化通道的速度不断增大,从而导致雾化通道油液过剩,最终造成漏油。
3.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器,旨在减小雾化装置漏油的几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盖体、底座、雾化组件以及吸油件,所述盖体一端设有抽吸口,另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底座封闭所述开口并与盖体围成储油腔,所述雾化组件一端插设于所述底座,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抽吸口,以形成贯穿所述储油腔的雾化通道,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设有至少一连通所述储油腔和雾化通道的导油孔,所述吸油件套接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且一端与底座抵接,另一端遮盖所述至少一导油孔。
7.所述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储油腔包括靠近抽吸口的第一储油空间以及靠近底座的第二储油空间,所述第二储油空间的容量不小于第一储油空间的容量,其中,所述第一储油空间和第二储油空间的分界面经过导油孔的中轴线且垂直所述雾化通道的轴向方向,
8.所述雾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储油空间的容量等于所述第二储油空间的容量。
9.所述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吸油件设有与所述雾化组件相适配的通孔,通过所述通孔过盈套接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
10.所述雾化装置,其中,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沿周向凸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与所述吸油件相适配的环形安装槽,至少一所述导油孔位于所述环形安装槽内,所述吸油件安装于所述环形安装槽内,并遮盖至少一所述过油孔。
11.所述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吸油件的外周与所述盖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1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吸油件采用多孔材料或者纤维材料制成。
13.所述雾化装置,其还包括密封棒,所述密封棒从所述抽吸口可拆卸的过盈插入所述雾化通道内,以密封所述雾化通道。
14.所述雾化装置,其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管、导油件和加热件,所述雾化管一
端贯穿所述底座,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抽吸口,且雾化管的侧壁设有至少一所述导油孔,所述导油件套接于所述加热件的外周且对应于所述导油孔容置于所述雾化管内,以使得所述导油件经由所述导油孔显露于所述储油腔。
15.一种气溶胶发生器,包括供电装置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且雾化组件与供电装置电连接。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器,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盖体、底座、雾化组件以及吸油件,所述盖体一端设有抽吸口,另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底座封闭所述开口并与盖体围成储油腔,所述雾化组件一端插设于所述底座,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抽吸口,以形成贯穿所述储油腔的雾化通道,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设有至少一连通所述储油腔和雾化通道的导油孔,所述吸油件套接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周且一端与底座抵接,另一端遮盖所述至少一导油孔。通过吸油件利用毛细现象吸收储油腔内的油液,再经由导油孔进入雾化通道,减缓了油液进入雾化通道的速率,从而减小了油液从雾化通道渗漏的几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连接结构爆炸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连接结构第一状态剖视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连接结构第二状态剖视示意图。
21.附图标号说明:
2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盖体2底座3雾化组件4吸油件5储油腔6雾化通道7密封棒8环形安装槽11抽吸口12开口21安装孔31雾化管32加热件311导油孔312限位环41通孔501第一储油空间502第二储油空间
2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请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盖体1、底座2、雾化组件3以及吸油件4。所述盖体1呈中空结构,其一端设有抽吸口11,另一端设有开口12。所述底座2封闭所述开口12并与所述盖体1围成储油腔5。所述雾化组件3一端插设于所述底座2,另一端插设于所述抽吸口11,以形成贯穿所述储油腔5的雾化通道6。所述雾化组件3的外周设有至少一连通所述储油腔5和雾化通道6的导油孔311,所述吸油件4套接于所述雾化组件3的外周,且一端与所述底座2抵接,另一端遮盖所述至少一导油孔311。本实施例通过吸油件4利用毛细现象吸收储油腔5内的油液,再经由导油孔311进入雾化通道6,减缓了油液进入雾化通道6的速率,从而减小了油液从雾化通道6渗漏的几率。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示,所述雾化组件3包括雾化管31、导油件(图中未示出)和加热件32。所述雾化管31一端贯穿所述底座2并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口11相接,以形成贯穿所述储油腔5的雾化通道6,从而使得所述雾化通道6的进气端位于底座2,出气端位于抽吸口11。外界空气从雾化管31贯穿底座2的一端进入雾化通道6后,参与雾化后再从抽吸口11流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底座2设置用于插接雾化管31的安装孔21,并在安装孔21的内壁设置软胶,从而使得雾化管31密封插接于所述底座2,实现储油腔5的密封。所述加热件32为由发热丝或者发热网绕卷而形成的中空柱状结构。所述导油件套接于所述加热件32的外周,并与加热件32一起围成与所述雾化通道6同轴的通气孔。所述导油件可以采用导油棉和/或多孔陶瓷材料制成,其可以与加热件32分体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雾化管31的侧壁设有至少一所述导油孔311,所述导油件位于所述雾化管31设置导油孔311的部分。即,所述导油孔311一端显露于所述储油腔5,另一端被所述导油件遮盖,这样储油腔5内的油液经由导油孔311进入雾化通道6后,首先被导油件吸收,再被加热件32加热雾化,最终从抽吸口11流出。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吸油件4套接于所述雾化管31的外周,并遮盖至少一所述导油孔311。这样储油腔5内的油液要先被吸油件4吸收,再经由所述导油孔311进入雾化通道6,最终被吸油件4吸收,从而减缓了油液进入雾化通道6速率。相对应的,所述吸油件4设有与所述雾化管31相适配的通孔41,所述通孔41的内径略小于所述雾化管31的外径,
从而使得吸油件4过盈套接于所述雾化管31的外径,防止油液从二者之间的缝隙进入导油孔311。优选的,所述吸油件4与所述盖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即,所述吸油件4在径向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盖体1内壁与雾化管31外周之间的距离。从而储油腔5内的油液可以在该间隙内流动,有利于增加油液的流动效率,并促进吸油件4的吸油。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吸油件4采用多孔材料或者纤维材料制成,利用多孔材料或者材料的吸液性能在储油腔内形成毛细效应,从而将液面低于导油孔的油液输送至导油孔内。例如,吸油件4可以采用纤维泡棉、纯棉纺布、长绒棉、无尘纸、多孔陶瓷等材料。
31.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雾化管31的外周凸设有限位环312,至少一所述导油孔311位于所述限位环312和底座2之间。即,所述限位环312位于所述导油孔311的上方。所述限位环312与所述底座2之间围成环形安装槽8,所述环形安装槽8的高度与所述吸油件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相适配。所述吸油件4套接于所述雾化管31的外周,并遮盖所述导油孔311,且吸油件4一端与所述限位环312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2抵接。一方面,通过所述环形限位槽限制所述吸油件4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移,避免吸油件4与雾化管31之间产生间隙,或者吸油件4在重力的作用下下移而显露出导油孔311。另一方面,由于吸油件4与底座2抵接,因而底座2承接的油液可以全部被吸油件4吸收,从而不会造成油液浪费。所述限位环312所处的位置可以刚好高于所述导油孔311,相对应的,所述吸油件4的长度至刚好遮盖所述导油孔311。所述限位环312所处的位置也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与导油孔311之前存在距离,相对应的,所述吸油件4与限位环312抵接的一端遮盖导油孔311后存在余量。在实际应用中,高出的余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所述限位环312可以与所述雾化管31一体成型,也可以与雾化管31分体连接,其可以采用硬质材料,也可以采用软胶材料,在此不作限制。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油孔311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当导油孔311为两个或多个时,各导油孔311的中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沿雾化管31的周向均匀分布。由于储液腔内的油液的液面近似于垂直雾化管31的轴向方向,因而将经过所述导油孔311的中轴线且垂直于雾化管31轴向方向的面记为分界面10。所述分界面10将储油腔5分为两部分,分别记为第一储油空间501和第二储油空间502。其中,所述第一储油空间501位于所述分界面10的一侧,且靠近所述抽吸口11;所述第二储油空间502位于所述分界面10的另一侧,且靠近所述底座2。所述第二储油空间502的容量不小于所述第一储油空间501的容量。当注满油液的储油腔5开始使用时,储油腔5内的油液被消耗而在储油腔5靠近抽吸口11的一端产生负压,即,首先在第一储油空间501内产生负压,从而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差。因而储油腔5内的油液在外界大气压的压力下,即在该负压的拉扯下,更难流入导油孔311内。然而,随着储油腔5内油液的减小,储油腔5内的负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差逐渐减小,即外界大气压对储油腔5内油液的压力逐渐减小,即储油腔5内的负压对储油腔5内油液的拉扯力逐渐减小,因而储油腔5内的油液随着油量的减小,其进入导油孔311的速率逐渐加快。
33.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通过将导油孔311在雾化管31轴向方向的位置提高至第二储油空间502的容量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储油空间501的容量,从而在消耗容量较小的第一储油空间501内油液时,主要依靠大气压与负压之间的作用延缓油液进入导油孔311的速率,从而减小了油液从雾化通道6渗漏的概率。当第一储油空间501内的油液消耗完时,储油腔5内的油液液面低于所述导油孔311,因而在这一阶段,第二储油空间502内的油液仅能通过吸油件4的毛细效应吸收至导油孔311处,从而达到延缓油液进入导油孔311的效果,防止油液
的渗漏。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分界面10为虚拟分界面10,其并未在物理上将储液腔分隔为两个储液空间,所述第一储液空间和第二储液空间之间并不存在物理间隔,二者完全连通。
34.优选的,所述第一储油空间501的容量等于所述第二储油空间502的容量。这样在保证不漏油的基础上,兼顾导油速率,提升烟雾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储油腔5的实际容量、导油孔311的大小和个数、以及吸油件4的吸油效率等因素设置所述导油孔311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一储油空间501和第二储油空间502的容量。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密封棒7。所述密封棒7从所述抽吸口11可拆卸的插入所述雾化通道6内,且与所述雾化通道6过盈配合。即,所述密封棒7位于所述加热件32和导油件共同围成的通气孔内的部位,该部位的外周与所述通孔41的内壁弹性抵接,以封堵所述雾化通道6的进气端,同时堵住导油孔311。同时,所述密封棒7位于抽吸口11内的部位,其外周与抽吸口11的内壁弹性抵接,以封堵所述雾化通道6的出气端。通过密封棒7同时封堵雾化通道6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以及导油孔311,防止雾化装置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储油腔5内的油液从导油孔311渗入雾化通道6内,最终从雾化通道6泄漏。如图2所示,当用户开始使用雾化装置时,只需将密封棒7从抽吸口11拔出雾化通道6即可,操作方便。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