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02186发布日期:2022-06-14 23:15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型雾化装置,是一种通过低温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加热雾化材料形成可抽吸气雾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目前,加热不燃烧型雾化装置通常采用将加热器如加热片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中的成分挥发,产生气雾供人吸取。
3.气溶胶形成基质在加热后容易产生黏连而在加热器上形成残余物,影响加热器下次使用的加热效果,例如产生焦味。因此,当加热器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要对加热组件进行清洁或更换新的加热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一端形成有收容腔的外壳以及可滑动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的上盖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形成有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腔,所述上盖组件形成有供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插入的插孔;所述上盖组件能够按压抵压于所述加热组件,且所述上盖组件能够通过被按压以使得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收容腔中的位置被锁定。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均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的上端伸入到所述插孔中,所述插孔内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抵压于所述加热组件。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孔的内壁面向内凸出形成所述定位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的上端外缘向外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定位部相配合的限位凸缘。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缘和/或所述定位部呈环状。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组件包括内部形成有所述插孔的上盖以及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上盖用于遮挡或显露所述插孔的防尘盖。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均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加热组件被按压后锁定在所述收容腔中的位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具有开口;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上盖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上盖组件位于所述开口内,或者,所述上盖组件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开口齐平,或者,所述上盖组件部分露出于所述开口。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上盖组件部分收容于
所述收容腔中,另一部分露出于所述收容腔外。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内部形成有所述加热腔的加热管以及伸入所述加热腔的发热体。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呈圆柱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背离所述发热体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发热体电性连接的电接触点。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用于与所述电接触点接触导通的弹性电极。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滑动件;所述上盖组件抵压于所述滑动件,以推动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外壳内滑动。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与所述上盖组件磁吸连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内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避免所述滑动件从所述外壳中脱出。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所述上盖组件抵压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以推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运动,使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相互卡接,以锁定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收容腔中的位置。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可竖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推杆以及与所述推杆连接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可横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锁定件以及与所述锁定件连接的第二弹性件;
24.所述推杆、所述锁定件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相互卡合或脱开,以锁定或释放所述推杆。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表面设置有按压键,所述按压键能够按压所述锁定件,使所述锁定件释放对所述推杆的锁定。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杆的锁定解除后,所述推杆能够推动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运动,使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至少部分从所述收容腔脱出。
27.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按压上盖组件,推动加热组件移动,并锁定加热组件在收容腔中的位置,可使得加热组件的装拆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在防尘盖关闭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在防尘盖打开并插入有气溶胶形成基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2中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图2中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图2中弹性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纵向剖面示意图;
36.图8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在解锁后上移至第二位置时的a-a纵向剖面示意图;
37.图9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38.图10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b-b纵向剖面示意图;
39.图11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在解锁后上移至第二位置时的b-b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竖直”、“水平”、“纵向”、“横向”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2.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图1-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可用于对插接于其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9进行低温烘烤加热,以在不燃烧的状态下释放气溶胶形成基质9中的气溶胶提取物。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大致可呈椭圆柱状,该气溶胶形成基质9可呈圆柱状并可包括植物叶类的固态基质。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并不局限于呈椭圆柱状,其也可以呈圆柱状、方形柱状等其他形状。
44.如图1-3及图7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可包括筒状外壳10以及收容在外壳10的上盖组件20、加热组件30、电池70和电路板80。电池70可设置于外壳10的下部,用于向加热组件30提供能量。电路板80可设置于外壳10的中部,电路板80上布置有相关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70和加热组件30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池70供电给加热组件30。外壳10上还可设置有开关13和显示屏12。该开关13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以启动电路板80控制电池70供电给加热组件30。该显示屏12可用于显示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状态或提示用户。
45.外壳10的上端形成有一收容腔100,收容腔100的顶部具有一开口101,上盖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均可拆卸地收容于收容腔100中。上盖组件20上形成有供气溶胶形成基质9插
入的插孔210,加热组件30内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加热腔310,气溶胶形成基质9可经由插孔210插入到加热腔310中。加热组件30在通电发热后,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9,从而实现对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烘烤加热。加热组件30的加热方式不受限制,例如其可以为电阻加热、电磁加热、红外辐射加热或复合加热等。
46.上盖组件20可分离地安装于收容腔100中,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滑动。上盖组件20包括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收容腔100的上盖21以及可水平滑动地设置于上盖21上侧的防尘盖22。上盖21上沿纵向贯穿形成插孔210,该插孔210的形状和尺寸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9相适配。当上盖组件20处于第一位置时,上盖21收容于收容腔100中。当上盖组件20处于第二位置时,上盖21至少部分从收容腔100露出,此时,可将上盖组件20从收容腔100中拔出。
47.防尘盖22用于遮挡或显露插孔210,在不需要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时,可推动防尘盖22将插孔210遮挡住,防止灰尘进入到插孔210。在需要使用时,可推动防尘盖22将插孔210露出,以便气溶胶形成基质9从插孔210插入。
48.如图5、7、8所示,加热组件30可分离地安装于收容腔100中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上盖组件20可分离设置,加热组件30的上端可伸入到插孔210中,插孔210内还可形成有定位部211,该定位部211与加热组件30的上端相配合,使上盖组件20能够将加热组件30下压锁位。该定位部211可由插孔210的内壁面向内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11有两个,该两个定位部211分别位于插孔210的周向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部211也可以有多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211也可有一个且呈环形。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和上盖组件20之间并不局限于以可分离的方式装配在一起,例如,加热组件30和上盖组件20也可结合成一体。
49.加热组件30可包括加热管31、设置于加热管31底部的基座33以及设置于基座33的发热体32。加热管31呈管状,其内壁面界定出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加热腔310。加热管31的内壁面可向内凸出形成有环形凸起315,气溶胶形成基质9收容在加热腔310中时,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下端面可抵靠于环形凸起315的上端面上。加热管31的上端外壁面可形成有与定位部211相配合的限位凸缘313,限位凸缘313可在定位部211的抵压下推动加热组件30下移,并可在滑动件40的推动下推动加热组件30上移。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凸缘313可呈环形并由加热管31的上端外壁面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定位部211的下端面可抵靠于限位凸缘313上,向下按压上盖组件20,可推动加热组件30朝背离收容腔100的开口101的方向向下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部211也可抵靠于加热管31的上端面上,从而加热管31上也可不设置有限位凸缘313。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腔310的腔壁的内表面还可凸出形成有至少两个气道凸条311,每一气道凸条311均沿加热腔310的轴向方向延伸。在气溶胶形成基质9收容在加热腔310中后,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外表面可抵靠于至少一组两个气道凸条311上,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外表面与该至少一组两个气道凸条311之间形成有可供气体流通的气道312。具体地,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外表面与该至少一组两个气道凸条311之间的加热腔310的腔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气道312。如此,可保证抽吸时气流流通顺畅。优选地,气道凸条311有多个,该多个气道凸条311可沿加热腔31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在一些实施例中,气道凸条311的数量为6-12个。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外表面与每相邻两个气道凸条311之
间分别形成有一气道312,从而可使抽吸时气流流通更加顺畅。
5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气道凸条311同一水平截面的内轮廓位于同一圆周上。加热腔310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具有腔口3101并用于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9,即,该第一端为靠近上盖组件20的一端,该第二端为靠近基座33的一端。该多个气道凸条311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在同一水平截面的内轮廓围成的圆形直径可逐渐变小,如此,可形成气溶胶形成基质9插入时的导向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气道凸条311均可包括第一段凸条3111以及沿轴向连接于第一段凸条3111下端的第二段凸条3112。第一段凸条3111和第二段凸条3112可具有不同的斜面倾角,其中,第一段凸条3111的斜面倾角α可大于或等于第二段凸条3112的斜面倾角β。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凸条3111的斜面倾角α可以为10-40度,第二段凸条3112的斜面倾角β可以为1-10度。位于上方的第一段凸条3111的斜面倾角较大,可利于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快速导入。位于下方的第二段凸条3112的斜面倾角较小,可实现气溶胶形成基质9的周向定位,并形成供气体流通的气道312。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气道凸条311也可由至少三段凸条沿轴向依次连接形成,该至少三段凸条可具有不同的斜面倾角,其中,位于上方的一段凸条的斜面倾角可大于等于位于其下方的一段凸条的斜面倾角。
52.如图4所示,基座33可嵌置于加热管31的底部开口处,并可与加热管31卡扣连接。具体地,基座33的外周面可向外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扣部332,加热管31上对应该至少一个扣部332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314,该至少一个扣部332与该至少一个卡槽314相互扣合,从而将加热管31和基座33相互扣合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卡槽314有两个并可分别设置于加热管31的周向两侧,相应地,基座33的周向两侧对应该两个卡槽314分别形成有两个扣部332。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管31和基座33也可一体成型。
53.发热体32可呈片状或柱状,发热体32的下端可插置于基座33中固定,发热体32的上端收容于加热腔310中并可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9内对气溶胶形成基质9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32可呈圆柱状并可具有圆锥状的头部321,该圆锥状的头部321可利于插入到气溶胶形成基质9内。由于发热体32呈圆柱状,当加热完气溶胶形成基质9后,可以手动旋转气溶胶形成基质9,使气溶胶形成基质9与发热体32加热后的黏结部分相分离,然后再拔出气溶胶形成基质9。
54.如图4、7、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还可包括设置于外壳10内并与电路板80电性连接的至少两个弹性电极81。基座33与加热腔310相背的表面,即,基座33的底面可设置有与发热体32电性连接的至少两个电接触点34。发热体32可经由该至少两个电接触点34与至少两个弹性电极81接触导通或分离断开。进一步地,电接触点34、弹性电极81均可以有多个,该多个电接触点34、多个弹性电极81还可用于与发热体32上设置的温度检测元件等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55.再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30还可包括密封圈35,密封圈35可采用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密封圈35可密封地套设于发热体32外,并夹紧于环形凸起315的下端面和基座33的上端面之间。
56.如图3、6、9、10、11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还可包括设置于外壳10内的弹性机构50、设置于外壳10中的支架组件60以及可滑动地设置于外壳10的滑动件40。该弹性机构50具有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其中,弹性机构50从锁定位置切换至释放位置时,弹性机构50能
够推动上盖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朝收容腔100的开口101的方向向上运动。
5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弹性机构50可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弹性组件51和第二弹性组件52。第一弹性组件51支撑于滑动件40的下方,并能够推动滑动件40向上移动,并可在滑动件40的按压下向下移动。第一弹性组件51可包括可竖向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中的推杆511以及与推杆511连接的第一弹性件512。第二弹性组件52用于锁定或释放第一弹性组件51,其可包括可横向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中的锁定件521以及与锁定件521连接的第二弹性件523。推杆511、锁定件521上可分别形成有相互卡扣配合的第一卡接部5114、第二卡接部5213,第一卡接部5114、第二卡接部5213相互卡合或脱开,实现对第一弹性组件51的锁定或释放。当推杆511和锁定件521相互卡接时,第一卡接部5114的上端面在第一弹性件512和第二弹性件523的弹性力作用下抵紧于第二卡接部5213的下端面上,从而将第一弹性组件51锁定。当锁定件521在外力的作用下沿横向向内移动时,第二卡接部5213沿横向向内移动与第一卡接部5114脱开,从而释放对第一弹性组件51的锁定,推杆511在第一弹性件512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动滑动件40运动,进而推动上盖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运动。
58.具体地,该第一弹性组件51和第二弹性组件52可安装于支架组件60中。支架组件60可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第一支架61和第二支架62。电池70、电路板80均可收容于第一支架61和第二支架62之间。支架组件60内还可固定安装有一支撑件66,用于支撑推杆511和第一弹性件512。推杆511可竖向滑动地设置于支架组件60中,其可包括沿轴向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杆段5111、第二杆段5112和第三杆段5113。其中,第二杆段5112的外部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一杆段5111和第三杆段5113的外部横截面尺寸。支架组件60具有一顶壁63,顶壁63上设置有供第一杆段5111可滑动穿过的穿孔64,该穿孔64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可与第一杆段5111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相适配。第一杆段5111穿过穿孔64并抵靠于滑动件40的底壁上,从而可推动滑动件40向上移动。
59.第三杆段5113可呈圆柱状,第三杆段5113的下端可竖向滑动地穿设于支撑件66中。第一弹性件512可以为柱状弹簧并套设于第三杆段5113上,第一弹性件512的上端可抵靠于第二杆段5112的下端面上,第一弹性件512的下端可抵靠于支撑件66的上端面上。第一弹性件512具有压缩状态和释放状态,其中,弹性机构50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一弹性件512处于压缩状态。弹性机构50从锁定位置切换至释放位置时,第一弹性件512的长度增加而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作用于推杆511使其向上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12也可以为盘状弹簧、弹片或扭簧等其它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结构,通过产生弹性变形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作用于推杆511使其向上移动。
60.第一卡接部5114可形成于第二杆段5112上。第二杆段5112可大致呈方形柱状,第二杆段5112朝向锁定件521的一侧可向内凹陷形成有开槽5115,可避免第二杆段5112与锁定件521发生干涉。开槽5115的内壁面向内凸出形成第一卡接部5114。
61.外壳10上可对应第二弹性组件52设置有一按压键11,按压键11、显示屏12可分别设置于外壳10的两侧。按压键11在受到外力按压时,能够推动锁定件521沿横向向内移动。松开按压后,锁定件521、按压键11能够在二弹性件523的弹性力作用下沿横向向外移动复位。锁定件521可包括主体部5211以及由主体部521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卡接部5213。主体部5211可呈方形筒状,主体部5211朝向按压键11的一侧沿横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一安装孔5212,用于安装第二弹性件523。第一卡接部5114的下端面、第二卡接部5213的上
端面还可分别形成有第一导向斜面5116、第二导向斜面5214。在下压推杆511时,可经由第一导向斜面5116、第二导向斜面5214的相互配合,推动锁定件521沿横向向内移动,从而使第一卡接部5114能够下移到第二卡接部5213的下方与第二卡接部5213卡合。
62.该第二弹性组件52还可包括固定安装于支架组件60内的安装件52。该安装52可呈片状,用于限位第二弹性件523。第二弹性件523可以为弹簧并可设置于安装孔5212中,第二弹性件523的一端可抵靠于安装孔5212的孔底壁上,另一端可抵靠于安装件52上。
63.滑动件40可大致呈椭圆柱状,滑动件40可滑动地安装于外壳10中,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滑动。滑动件40上还可沿纵向贯穿形成有一收容孔41,加热组件30穿设于收容孔41中。滑动件40内还可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滑动件40的最大上移位置,避免滑动件40从外壳10中脱出。该限位结构可与支架组件60固定连接,其可包括沿纵向可滑动地设置于滑动件40中的限位柱65以及由限位柱65横向伸出的限位件45。该限位柱65可由支架组件60的顶壁63向上延伸形成。该限位件45可大致呈横向设置的片状,并可固定安装于限位柱65的顶端一侧。
64.滑动件40可抵靠安装于上盖21的下方,并可与上盖21磁吸连接。当滑动件40、上盖组件20处于第二位置时,上盖组件20仅部分露出在外壳10的收容腔100外,且上盖组件20与滑动件40磁吸而不会从收容腔100蹦出。上盖21内还可设置有用于与滑动件40磁吸连接的第一磁吸件23,和/或,滑动件40内还可设置有用于与上盖21磁吸连接的第二磁吸件43。第一磁吸件23可以为磁铁并可嵌置于上盖21的底部。第二磁吸件43可以为磁铁并可悬设于滑动件40中,其可固定安装于限位件45的下侧。限位件45可采用能被第二磁吸件43吸附的磁性材料,例如,其可采用铁制材料制成。
65.如图2、图7、图9及图10所示,在平时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时,弹性机构50处于锁定位置,推杆511的第一卡接部5114与锁定件521的第二卡接部5213相互卡合。上盖组件20、加热组件30、滑动件40均处于第一位置,上盖组件20与滑动件40通过磁力相互吸引。加热组件30位于收容腔100的开口101内,加热组件30底部的电接触点34与外壳10内设置的弹性电极81对接导通,加热管31外缘的限位凸缘313的上端面抵靠于插孔210内的定位部211的下端面上,限位凸缘313的下端面与滑动件40的上端面之间可形成有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凸缘313的下端面也可抵靠于滑动件40的上端面上。上盖21可完全收容在收容腔100中,上盖21的顶部可位于收容腔100的开口101内或者也可与收容腔100的开口101平齐。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21也可部分露出于收容腔100的开口101外。防尘盖22可露出在外壳10外,便于用户操作。
66.如图8及图11所示,当气溶胶产生装置1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加热组件30进行清洁时,可向内按压外壳10表面的按压键11,推动锁定件521沿横向向内运动,使锁定件521的第二卡接部5213与推杆511的第一卡接部5114相互脱开,推杆511在第一弹性件512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上移动,推动滑动件40、上盖组件20、加热组件30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上盖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均部分露出在收容腔100的开口101外,可依次取出上盖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对加热组件30进行清洁或更换新的加热组件30。清洁完成后再将加热组件30、上盖组件20依次装入收容腔100中,然后下压上盖组件20,推动加热组件30、滑动件40重新下移到第一位置,并通过滑动件40推动推杆511下移,使推杆511的第一卡接部5114与锁定件521的第二卡接部5213重新卡合在一起。
67.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68.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