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坡地两用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923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坡地两用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平、坡地两用鞋底。
背景技术
自从周休二日普遍实施以来,“休闲生活”已成为今日世界人们生活的主流。人们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城市走向原野,这已经是大家所向往的休闲生活方式了。今天,人们出门休闲旅游,一路上忽然是柏油路面、水泥路面,忽然又进入崎岖的原野、坡地、或是险要山谷;那双在平地好穿适合的鞋子。此时,就产生抓地力不足的严生问题,走起路来战战兢兢,并险象环生(新闻报道时有游客滑落山坡谷地而受伤、失踪、或丧命的案件)。而偏偏游客们,就是不愿意多带一双钉鞋出游,而宁愿冒险。一路到底,仅仅穿用同一双鞋子,走遍各种地形、路况(因为人们知道多带一双鞋,需要一路上脱脱穿穿,真够麻烦人呢!)。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坡地两用鞋底,其不但适用平地,还适用在山坡险地等各种路况中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平、坡地两用鞋底,其中在鞋底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具有转动座的底板,该底板制造时与鞋底相融合而成一隐藏状,转动座枢接在底板上所设的两相对应的固定板上,转动座上设有一组鞋钉,在转动座及固定板上还设有将转动座定位的卡掣定位装置。
该卡掣定位装置为在固定板上设有两个定位孔,而转动座的两端突伸有转轴,转轴伸于固定板上所设的转轴孔中,在转动座内设有止返栓及使止返栓栓体一端透出转动座之外的弹性件,止返栓栓体透出的一端选择卡在其中一个定位孔中,止返栓上还设有拔杆,该拔杆从转动座表面所开的滑槽透出,并可在滑槽中滑行。
该转动座底部设有可使转动座顺利朝凹槽方向倾斜转动的导圆。
该凹槽设于鞋底前部的足掌部位或后部的足跟部位。
该卡掣定位装置为在转动座的近端部设有凹槽,一卡块上设有相对应的突柱,卡块以突柱枢设于凹槽中,卡块的尾端另设有突伸部,该突伸部触接凹槽的内侧壁面,转动座采用软质材质,其两面端突伸有转轴,转轴伸于固定板上所设的转轴孔中,在固定板的上方及侧方还设有卡掣槽,卡块前端的端部选择卡在两卡掣槽中。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鞋底设有凹槽以供设置具有转动座的底板,该转动座枢接在底板上,转动座上具有数根鞋钉,故该鞋钉在常态下可隐藏于鞋底的凹槽中,从而可适合行走于平地上(如柏油路面、砖道路面或水泥路面等);若将转动座转动一适当角度后,即可令鞋钉透出,从而具有“高度的抓地力”,进而能安全行走于山坡险地等危险路况。因此人们只要进行简单的动作,就能轻易的从“普通状况下的运动鞋”,转变为具有高度抓地力的“钉鞋”,从而在任何爬坡、下坡的路况下皆相当安全舒适且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鞋底的鞋钉透出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转动座的卡掣定位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转动座的卡掣定位装置的动作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鞋钉容于鞋底的示意图;图5B是图5A箭头方向的示意图(局部);图5C是本实用新型鞋钉欲转出时的动作图;图5D是本实用新型鞋钉透出鞋底时的状态图;图5E是图5D箭头方向的示意图(局部);图6是本实用新型卡掣定位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A是图6卡掣定位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一;图7B是图6卡掣定位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二;图8A是图6鞋钉容于鞋底的示意图;图8B是图8A箭头方向的示意图(局部);图8C是图6鞋钉欲转出时的动作图;图8D是图6鞋钉透出鞋底时的状态图;图8E是图8D箭头方向的示意图(局部)。
图中10 鞋底 11槽 20 底板21 穿孔 22固定板 221 转轴孔222 定位孔223 定位孔 224 卡制槽30 转动座31转轴 32 导角
33 止返栓331 拔杆34 弹性件35 滑槽 36 鞋钉37 凹槽38 卡块 381 突柱382 突伸部具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A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构造上包含有鞋底10,设于鞋体a下方,在其适当处凹设有符合鞋底设计工学的凹槽11,本实用新型是在鞋底前部的足掌部位和后部的足跟部位设有凹槽11,该凹槽11可供容设后述的转动座30及鞋钉36,使转动座30及鞋钉36可容装在凹槽11中。
底板20,为适当的板体形状,其由塑胶一体射出成型的技术嵌入于鞋底10的凹槽11内,且呈隐藏状,在底板20上设有穿孔21以增加底板20与鞋底10的结合附着力,另在底板20上还设有两相对应的固定板22,在固定板22上设有转轴孔221,以供装设转动座30,在固定板22上还设有定位孔222、223,使转动座30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可作适当的固定卡掣定位。
转动座30,其两端突伸有转轴31,转轴31伸入于固定板22的转轴孔221中,从而形成可转动的枢接状态,在转动座30底部设有导圆32,该导圆32使转动座30能顺利朝凹槽11方向倾斜转动;在转动座30内设有止返栓33及弹性件34,而止返栓33的栓体一端能透出转动座30之外,并形成一弹性状,止返栓33栓体透出的一端能选择卡于定位孔222、223中,该止返栓33与两定位孔222、223一起构成卡掣定位装置,而为使该止返栓33容易以手指拔动并可防止弹出,可在止返栓33上设置一拔杆331,该拔杆331透出转动座30之外,且可滑行于转动座30表面所开设的滑槽35中;另外在转动座30上还设有数根鞋钉36。
请参阅图4A及图5A、5B所示,当使用者行走于柏油路面、砖道路面或水泥路面时,先使转动座30朝凹槽11方向倾斜转动,此时止返栓33透出转动座30的一端卡入于固定板22上所设的其中一定位孔222中,从而使转动座30形成一定位状态,如此该鞋钉36可容置于鞋底10的凹槽11中,而不会透出,即可以形成隐藏的效果。
请参阅图4B及图5C所示,当使用者进入崎岖的原野、坡地、或是险要山谷等危险路况时,可先利用手指拔动转动座30上的拔杆331,使止返栓33的栓体一端退出定位孔222的卡掣位置,则转动座30为一自由状态可供转动,当转动座30转到一适当角度后,请再参阅图5D、5E所示,止返栓33的栓体一端将卡入另一定位孔223中,使转动座30不能再行转动而形成一固定状态,此时转动座30上的鞋钉36将透出鞋底10之外,使鞋底10具有“高度的抓地力”,从而能安全行走在山坡险地等危险路况上。
请参阅图6及图7A、7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转动座30转动卡掣定位装置的另一构造示意图,即在转动座30上近端部设有凹槽37,一卡块38设有相对应的突柱381以枢设于凹槽37中而形成可掀起的状态,卡块38的尾端另设有突伸部382,该突伸部382可触接凹槽37的内侧壁面,使卡块38在掀起或盖合后能适当的定位,以防止不当的晃动,由于转动座30为软质材质,故只要稍加用力即能使卡块38轻易掀起及盖合;另外,在固定板22的上方及侧方则分别设有卡掣槽224,该卡掣槽224可供卡块38前端的端部卡入,从而达到卡块38卡掣固定的效果。
请参阅图8A、8B所示,当使用者行走于柏油路面、砖道路面或水泥路面时,先使转动座30朝凹槽11方向倾斜转动,此时卡块38前端的端部卡于固定板22侧方所设的卡掣槽224中,从而使转动座30形成一定位状,如此该鞋钉36可容置于鞋底10的凹槽11中,而不会透出,因此可以形成隐藏的效果。
请参阅图7A及图8C所示,当使用者进入崎岖的原野、坡地、或是险要山谷等危险路况时,可先利用手指掀起转动座30上的卡块38,使卡块38的前端端部退出固定板侧方所设的卡掣槽224的卡掣位置,再转动座30使其为自由状态可供转动,当转动座30转到一适当角度后,请再参阅图8D、8E所示,卡块38的前端端部将卡入固定板22上方所设的卡掣槽224中,从而使转动座30形成一定位状,转动座30即不能再行转动,此时转动座30上的鞋钉36将透出鞋底10之外,使鞋底10具有“高度的抓地力”,因此能安全行走于山坡险地等危险路况。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鞋底设置的具有鞋钉的转动座,令使用者可视行走路况的实际需求,方便地将鞋钉隐藏或透出,从而使一双鞋子能走遍各种地形而不必换鞋,且又能安全、自在的行走于上、下坡险地。
权利要求1.一种平、坡地两用鞋底,其特征在于在鞋底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具有转动座的底板,该底板制造时与鞋底相融合而成一隐藏状,转动座枢接在底板上所设的两相对应的固定板上,转动座上设有一组鞋钉,在转动座及固定板上还设有将转动座定位的卡掣定位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坡地两用鞋底,其特征在于该卡掣定位装置为在固定板上设有两个定位孔,而转动座的两端突伸有转轴,转轴伸于固定板上所设的转轴孔中,在转动座内设有止返栓及使止返栓栓体一端透出转动座之外的弹性件,止返栓栓体透出的一端选择卡在其中一个定位孔中,止返栓上还设有拔杆,该拔杆从转动座表面所开的滑槽透出,并可在滑槽中滑行。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坡地两用鞋底,其特征在于该转动座底部设有可使转动座顺利朝凹槽方向倾斜转动的导圆。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坡地两用鞋底,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设于鞋底前部的足掌部位或后部的足跟部位。
5.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坡地两用鞋底,其特征在于该卡掣定位装置为在转动座的近端部设有凹槽,一卡块上设有相对应的突柱,卡块以突柱枢设于凹槽中,卡块的尾端另设有突伸部,该突伸部触接凹槽的内侧壁面,转动座采用软质材质,其两面端突伸有转轴,转轴伸于固定板上所设的转轴孔中,在固定板的上方及侧方还设有卡掣槽,卡块前端的端部选择卡在两卡掣槽中。
专利摘要一种平、坡地两用鞋底,在鞋底上设有凹槽供设置具有转动座的底板,转动座枢接在底板上,转动座上具有数鞋钉,在转动座及固定板上还设有将转动座定位的卡掣定位装置;该鞋钉常态下可隐藏于鞋底的凹槽中,从而可适合行走于平地上(如柏油路面、砖道路面或水泥路面等),若转动转动座一适当角度并定位后,可令鞋钉透出鞋底,从而具有“高度的抓地力”,进而能安全地行走于山坡险地。
文档编号A43C15/00GK2623055SQ03226008

公开日2004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9日
发明者高登山 申请人:高登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