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8396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容易且安全地进行开闭的伞。
背景技术
在伞的中棒上,通常设置有上伞轴、下伞轴以及上拨动钮以及下拨动钮。伞骨的一端与上伞轴连结,伞骨的中间部与下伞轴的上端部(伞头侧的端部)通过支撑骨连结,通过沿伞的中棒使下伞轴滑动,能够对伞进行开闭。上拨动钮为了将伞固定为打开的状态而被设置,下拨动钮为了将伞固定为关闭的状态而被设置。上拨动钮和下拨动钮被构成为通常从中棒突出,如果受到按压,则没入到中棒中。
上述的伞,在关闭伞的状态时,通过设置在下伞轴上的孔部卡住下拨动钮。在打开伞时,用手指压下拨动钮使其没入到中棒中而解除卡住状态,使下伞轴沿中棒向伞头侧滑动。如果使其滑动,则下伞轴的上端部与从中棒突出的上拨动钮接触,但是如果接着使下伞轴滑动,则上拨动钮压在下伞轴,使其没入到中棒中。如果下伞轴通过上拨动钮的上方,则上拨动钮再次从中棒突出,下伞轴的底部(把手侧的端部)的缘被卡在上拨动钮,伞被固定为打开的状态。在关闭伞时,用手指压上拨动钮使其没入中棒中,解除上拨动钮对下伞轴的固定。在打开伞的状态下,由于将向把手侧移动的力施加在下伞轴上,因此如果解除固定,则下伞轴向把手侧滑动。将该下伞轴进一步拉下到下拨动钮为止,由下伞轴引起的按压使下拨动钮没入到中棒中,并通过其上方。如果下拨动钮来到设置在下伞轴上的孔部的位置,则由于没有按压,下拨动钮再次从中棒突出,被卡在该孔部,伞被固定为关闭的状态。
但是,在这种伞中,由于在打开伞时,需要边压下拨动钮,边使下伞轴向伞头方向滑动,在关闭伞时,需要压上拨动钮,因此伞的开闭操作很麻烦,而且在开闭操作时,存在在下拨动钮与下伞轴的孔部之间以及中棒或者上拨动钮与下伞轴之间夹住指尖的危险性高的问题。该问题对小孩来说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用于消除伴随伞的开闭操作的危险的办法已经被提出,例如有专利文献1的洋伞用下伞轴。该下伞轴中,设有按钮,相对下伞轴沿与支柱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自由移动,其一部分露出到下伞轴的外部的状态下,通过与卡合在卡合部上的上下的拨动钮抵接,通过使用者的手指,能够随着将按钮沿与支柱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按压时的按钮的移动,使上下的拨动钮移动到支柱内的退避位置,上下的拨动钮不与手指直接接触,解除上下的拨动钮与下滑轮之间的卡合状态,能够使下滑轮在支柱的上方向或者下方向自由地移动。
如专利文献1的洋伞用下伞轴那样,虽然到目前为止提出了安全地进行伞的开闭的方案,但现在仍然期望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伞的开闭操作的安全的伞。
专利文献1实登3082020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课题在于提供在伞开闭时没有夹住手指的危险性的伞,且能够容易地进行伞的开闭操作、尤其是闭伞操作的伞。
本发明的上述课题,能够通过下述伞来解决,该伞的伞骨的一端与固定在中棒伞头侧的上伞轴连结,支撑骨的一端与伞骨的中间部连结,同时支撑骨的另一端与外嵌在中棒上的下伞轴连结,通过使外嵌在中棒上的下伞轴沿中棒的轴方向滑动,来开闭伞布,同时通过将下伞轴卡在中骨上设置的上拨动钮或者下拨动钮上,分别固定为开伞状态、闭伞状态,其特征在于,在下伞轴上,外嵌着安装了拉绳的保护筒,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分别是沿相对中棒的轴方向而垂直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各个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把手侧的边,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均为锐角,但在上拨动钮中,形成为把手侧的边的角度比伞头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下拨动钮中,形成为伞头侧的边的角度比把手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从开伞状态到关闭伞时,通过将拉绳向中棒的把手方向拉伸,使下伞轴向把手方向滑动,能够使伞处于闭伞状态,在从闭伞状态到打开伞时,通过向中棒的伞头方向推压保护筒,使下伞轴向伞头方向滑动,能够使伞处于开伞状态。
也可按照除了上拨动钮和下拨动钮的与中棒接触的边以外,各边为曲面的方式来分别形成所述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且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形成为具有两阶段倾斜的边。
(发明效果)有关本发明的伞,具有下伞轴和外嵌在该下伞轴上的保护筒,在上述保护筒上安装拉绳,且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为分别沿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垂直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各个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把手侧的边,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均为锐角,在上拨动钮中,形成为把手侧的边的角度比伞头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下拨动钮中,形成为伞头侧的边的角度比把手侧的边的角度小,从而在从开伞状态到关闭伞时,通过将拉绳向中棒的把手方向拉伸,能够关闭伞;在从闭伞状态到打开伞时,通过向中棒的伞头方向推压保护筒,能够打开伞。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伞的开闭操作,尤其是闭伞操作,同时在伞的开闭时的操作中,手指不直接与拨动钮接触,能够防止手指受伤的危险。
按照除了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的与中棒接触的边以外,各边为曲面的方式分别形成设置在本发明的伞的中棒上的上拨动钮和下拨动钮的形状,且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形成为具有两阶段倾斜的边,通过这样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伞的开闭。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伞的开伞状态的正面整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伞的开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正面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伞的开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正面剖面图和上拨动钮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伞的闭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右侧面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伞的闭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正面剖面图与下拨动钮的放大图。
图6是例示有关本发明的伞的拉下纽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中1-下伞轴;2-下伞轴的孔部;3-支撑骨;4-伞骨;5-上伞轴;6-中棒;7-上拨动钮;8-下拨动钮;9-下伞轴的把手侧的缘部;10-保护筒;11-下伞轴的支撑骨连结部;12-保护筒的把手侧的端部;13-保护筒的主体部;14-鼓出部;15-下伞轴的主体部;16-凸缘部;17-缩颈部;18-保护筒的伞头侧的端部;19-突起部;20-突起部的贯通孔;21-拉绳;22-线绳;23-合成树脂绳;24-把手;25-伞头;26-钵部;27-商标;a·b·c-上拨动钮的各边;a’-边a的上端;d·e·f-下拨动钮的各边;e’-边e的上端;A-上拨动钮的顶点;B-下拨动钮的顶点;h1-从中棒的外周到a’的高度;h2-从中棒的外周到下伞轴的内壁的高度;h3-从中棒的外周到e’的高度;θ1-上拨动钮的边a相对中棒轴方向的角度;θ2-上拨动钮的边c相对中棒轴方向的角度;θ3-边a与边b的角度;θ’1-下拨动钮的边e相对中棒的轴方向的角度;θ’2-上拨动钮的边d相对中棒的轴方向的角度;θ’3-边e与边f的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伞的开伞状态的正面整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伞的开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正面图。图3是开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正面剖面图和上拨动钮的放大图,图4是闭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右侧面图,图5是闭伞状态的下伞轴与保护筒的正面剖面图与下拨动钮的放大图,图6是例示有关本发明的伞的拉绳的安装位置的图。
下伞轴1为圆筒形状,具有在侧面设置有孔部2、上部(伞头侧)与支撑骨3的一端连结的结构。支撑骨3的另一端与伞骨4的中间部连结,该伞骨4的一端与上伞轴5连结。下伞轴1外嵌在中棒6上,通过使下伞轴1沿中棒6滑动,能够使伞开闭。上拨动钮7为了将伞固定为打开的状态而被设置,下拨动钮8为了将伞固定为关闭的状态而被设置,上拨动钮7和下拨动钮8构成为通常从中棒6突出,如果受到按压则没入到中棒6中。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开伞的状态下,上拨动钮7从中棒6突出,设置在下伞轴把手侧端部的缘部9被卡在上拨动钮7上,被固定成伞打开的状态。保护筒10为圆筒状的形状,外嵌在下伞轴1上,从支撑骨连结部11的下方覆盖下伞轴1,保护筒的把手侧的端部12通过下伞轴的缘部9,位于把手侧。保护筒的把手侧的端部附近,通过主体部13向外部鼓出。该鼓出部14,在开伞状态下,覆盖上拨动钮7的一部分,其内径比主体部13的内径大,形成为不按压上拨动钮7。从而,如图3所示,上拨动钮7从中棒6完全突出,卡住下伞轴的缘部9,稳定地固定为打开伞地状态。
下伞轴的把手侧的缘部9,从下伞轴的主体部15向外方鼓出,该缘部9的直径,比从保护筒的凸缘部16至鼓出部14而形成的缩颈部17的内径小,但比保护筒的主体部13的内径大。在下伞轴1上嵌着保护筒10的状态下,缘部9位于缩颈部17的中空内。如果保护筒10向把手侧拉伸,则由于下伞轴的缘部9挂在保护筒的主体部的把手侧的端部,因此向下伞轴也施加朝向把手的力。此外,如上所述,虽然保护筒外嵌在支撑骨连结部11的下方,但保护筒的伞头侧的端部18的内径比支撑骨连结部11的直径小。由此,如果将保护筒10向伞头侧推压,则由于端部18与支撑骨连结部11接触并推压连结部11,因此在下伞轴1上也施加朝向伞头侧的力。
保护筒的鼓出部14,在其外周的一部分,具有与鼓出部14一体形成的突起部19,该突起部19在中棒的轴方向设置有贯通孔20。插入该贯通孔20,将拉绳21安装在突起部19中。拉绳21,由绑在突出部上的线绳22、和固定在该线绳22上的环状的合成树脂绳23构成。在从打开伞状态到关闭伞时,抓住拉绳21或者将手指套到合成树脂绳23的环中,将拉绳21拉向把手24。如果下拉拉绳21,则保护筒10被拉到把手侧,同时下伞轴1也被拉到把手侧。上拨动钮7,是沿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除了与中棒接触的边,各边为曲面,且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由两阶段倾斜的边a、b构成。边a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形成比直角稍小的锐角,边b为从边a的上端a’到拨动钮的顶点A的斜上边。边c为从把手侧到拨动钮的顶点A的斜上边,边c相对中棒的轴方向的角度θ2比边a的角度θ1小。通过将下伞轴1拉向把手侧,向上拨动钮的边a施加朝向把手的力。由于边a比直角稍小地倾向把手侧,因此通过将边a向把手方向推压,使上拨动钮7没入中棒6。而且,由于拨动钮的机构采用与一般的伞中使用的拨动钮的机构相同的机构,因此在图3及图5中所示的剖面图中省略。
在开伞状态时,由于欲向把手方向移动的力施加在下伞轴1上,并且由于上拨动钮的边b构成为从边a的上端a’到拨动钮的顶点、较缓的斜上边,因此直到从中棒6的外周到a’的高度h1,比从中棒6的外周到下伞轴的内壁的高度h2短为止,上拨动钮7没入到中棒6中,则即使不向把手方向拉拉绳21,下伞轴1也可使边b没入到中棒6中,同时使下伞轴1向把手方向滑动。下伞轴1通过上拨动钮的顶点A的上方期间,上拨动钮7没入到中棒内的量最多。下伞轴1完全通过上拨动钮7的上方后,对上拨动钮7的按压消失,上拨动钮7再次完全从中棒6突出。
如上所述,欲向把手方向移动的力作用于下拨动钮1,因此如果解除由上拨动钮7所引起的卡住状态,则保持原状直接滑动到把手方向,但由于从中棒6突出的下拨动钮8,使向把手方向的移动停止。为了将伞固定为闭伞状态,由于需要将下拨动钮8卡在下伞轴的孔部2上(图4及图5,表示固定为闭伞状态的状态图),进一步将拉绳21向把手方向拉,并介由保护筒10使下伞轴1向把手侧移动。
下拨动钮8与上拨动钮7相同,为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除了与中棒6接触的边,各边为曲面。伞头侧的边d相对中棒的轴方向的角度θ,2,比把手侧的边e的角度θ,1小,边d从伞头侧至下拨动钮的顶点B呈斜上倾斜。通过将下伞轴1拉向把手侧,下下拨动钮的边d受到把手方向的力,下拨动钮8没入到中棒6中。下伞轴1使边d没入中棒6,同时向把手方向滑动,保持原状通过顶点B的上方。如果下拨动钮8来到设置在下伞轴1上的孔部2的位置,则由于按压消失,下拨动钮再次从中棒6突出,被卡在该孔部2中,伞被固定为关闭状态。虽然保护筒10嵌着在下伞轴1上,但设置在保护筒的伞头侧的钵部26的内径比主体部13的内径大,在闭伞状态下,形成为不按压下拨动钮8。从而,下拨动钮8完全从中棒6突出,被卡在下伞轴的孔部2中,将伞稳定地固定为关闭的状态。
在从闭伞状态打开伞时,握住保护筒10,向伞头方向推压。如果将保护筒向伞头方向推压,则下伞轴1也受到朝向伞头方向的力。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与上拨动钮的边a·b同样,由有分两阶段倾斜的边e·f构成。e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形成比直角稍小的锐角,边f为从边e的上端e’到拨动钮的顶点B的斜上的边。通过将下伞轴1向伞头侧推压,向下拨动钮8的边e施加朝向伞头侧方向的力。由于边e比直角稍小地倾向伞头侧,因此通过受到朝向伞头方向的力,下拨动钮8没入到中棒6中。使下伞轴1向伞头方向滑动,如果从中棒6的外周到e’的高度h3,比从中棒6的外周到下伞轴的内壁的高度h2短,则由于这次向边f施加朝向伞头方向的力,因此边f没入到中棒6中。
如果进一步将下伞轴1向伞头方向推压,则下伞轴1保持原状通过下拨动钮的顶点的上方。在下伞轴1通过下拨动钮的顶点B的上方期间,下拨动钮8没入中棒6内的量最大。完全通过下拨动钮8的上方后,对下拨动钮8的按压消失,下拨动钮8再次从中棒6完全突出。
在下拨动钮8对下伞轴1的卡住消失后,在与上拨动钮7接触之前,仅施加非常小的力,便使得保护筒10向伞头侧滑动。在下伞轴的伞头侧的端部与上拨动钮7接触时,以比朝向伞头方向更强的力按压保护筒10。上拨动钮7的把手侧的边c,如上所述,为从把手侧至上拨动钮的顶点呈斜上的边。通过将下伞轴1向伞头侧推压,向上拨动钮的边c施加朝向伞头方向的力,上拨动钮7没入到中棒6中。下伞轴1边使边c没入到中棒6中,边沿伞头方向滑动,保持原状通过顶点的上方。如果下伞轴1完全通过上拨动钮7的上方,则由于下伞轴1所引起的按压消失,因此上拨动钮7再次从中棒6突出,下伞轴的把手侧的缘部9被卡在上拨动钮7上,将伞固定为打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伞中,在从开伞状态到关闭伞时,通过将安装在保护筒10上的拉绳21向把手方向拉,在从闭伞状态到打开伞时,通过将保护筒10向伞头方向推压,而可以进行伞的开闭。由于不需要直接用手指按压拨动钮,因此在下拨动钮8与下伞轴的孔部2之间,以及中棒6或上拨动钮7与下伞轴1之间,没有夹住指头的危险,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伞地开闭。尤其在闭伞时,由于向把手方向拉拉绳21即可,因此儿童也很容易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保护筒的材质,考虑木或合成树脂等,但为了容易地进行上述形状的加工以及安装,尤其优选合成树脂制。此外,下伞轴与保护筒的嵌着方法,如果是在伞的开闭操作时不容易偏离的方法,则哪种方法都可。保护筒,也可在开伞状态·闭伞状态中为使卡住下拨动钮的拨动钮没入到中棒内的形状即可,例如能够将保护筒的两端部的内径形成较大等,以在开伞状态·闭伞状态时不按压拨动钮。
本发明的拉绳,优选不能容易地切断的结实的材料,如果是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则不特别限制其材质、粗细。例如能够举出人造丝细绳的那种针织类或塑料制的绳等,此外,也可是组合它们来构成。如果形成环状,则由于能够用手指拉,因此能够更简单地关闭伞。对拉绳向保护筒的安装方法,如果是不容易脱落的结构,则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除了如实施例所示那样将设置有贯通孔20的突起部19与保护筒一体形成外,也可像例如图6B所示那样,在保护筒的凸缘部16设置贯通孔,将拉绳通过孔而安装,或者也可如C所示那样,在鼓出部14与凸缘部16之间形成架桥部后,安装拉绳,或者如A所示,在架桥部上开孔后,通过拉绳后系牢等、附加用于安装拉绳的构造,并将拉绳安装在其上。在拉绳上也可安装商标27等。
本发明的拨动钮,为沿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垂直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的角度θ1、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的角度θ’1,受到由下伞轴引起的按压,使拨动钮没入到中棒中,同时由于在开伞状态闭伞状态中需要稳定地卡住下伞轴的孔部以及缘部,因此需要形成为相对中棒的轴方向比90度稍小。具体地来说,优选约70度~约85度,更优选约75度~约80度。在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构成为有两阶段倾斜的边时,如图所示,边a和边b的角度θ3、边e与边f的角度θ’3优选约125度~约145度,更优选约130度~约140度。上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的角度θ2与下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角度θ’2也可是与以往的伞的拨动钮相同的角度,具体地来说优选约20度~约50度的范围。此外,优选形成为除了接触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的中棒的边以外,各边为曲面。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1、一种伞,伞骨的一端与固定在中棒伞头侧的上伞轴连结,支撑骨的一端与伞骨的中间部连结,同时支撑骨的另一端与外嵌在中棒上的下伞轴连结,通过使外嵌在中棒上的下伞轴沿中棒的轴方向滑动,来开闭伞布,同时通过将下伞轴卡在中棒上设置的上拨动钮或者下拨动钮上,分别固定为开伞状态、闭伞状态,其特征在于,在下伞轴上,外嵌着安装了拉绳的保护筒,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分别是沿相对中棒的轴方向而垂直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各个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把手侧的边,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均为锐角,但在上拨动钮中,形成为把手侧的边的角度比伞头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下拨动钮中,形成为伞头侧的边的角度比把手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从开伞状态到关闭伞时,通过将拉绳向中棒的把手方向拉伸,使下伞轴向把手方向滑动,能够使伞处于闭伞状态,在从闭伞状态到打开伞时,通过向中棒的伞头方向推压保护筒,使下伞轴向伞头方向滑动,能够使伞处于开伞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除了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的与中棒接触的边以外,各边形成为曲面,且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形成为具有两阶段倾斜的边。
权利要求
1.一种伞,伞骨的一端与固定在中棒伞头侧的上伞轴连结,支撑骨的一端与伞骨的中间部连结,同时支撑骨的另一端与外嵌在中棒上的下伞轴连结,通过使外嵌在中棒上的下伞轴沿中棒的轴方向滑动,来开闭伞布,同时通过将下伞轴卡在中骨上设置的上拨动钮或者下拨动钮上,分别固定为开伞状态、闭伞状态,其特征在于,在下伞轴上,外嵌着安装了拉绳的保护筒,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分别是沿相对中棒的轴方向而垂直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各个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把手侧的边,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均为锐角,但在上拨动钮中,形成为把手侧的边的角度比伞头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下拨动钮中,形成为伞头侧的边的角度比把手侧的边的角度小,在从开伞状态到关闭伞时,通过将拉绳向中棒的把手方向拉伸,使下伞轴向把手方向滑动,能够使伞处于闭伞状态,在从闭伞状态到打开伞时,通过向中棒的伞头方向推压保护筒,使下伞轴向伞头方向滑动,能够使伞处于开伞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除了上拨动钮与下拨动钮的与中棒接触的边以外,各边形成为曲面,且上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下拨动钮的把手侧的边形成为具有两阶段倾斜的边。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开闭的伞。该伞的特征在于,在下伞轴(1)上外嵌有安装了拉绳(21)的保护筒(10),上拨动钮(7)与下拨动钮分别是相对中棒(6)的轴方向垂直方向突出的山状的板,各个拨动钮的伞头侧的边与把手侧的边,相对中棒的轴方向均为锐角,但在上拨动钮中把手侧的边的角度(θ
文档编号A45B25/00GK1835694SQ20048002351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9日
发明者名仓三保子, 曾根原千夏 申请人:伯乐知股份有限公司, 倍乐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