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降温鞋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类,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鞋底装有容器并使用冷媒的鞋。
二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了电暖鞋,解决了人们冬天给脚取暖的问题。但是,在夏天却没有一种好的鞋子给人们降温,现在,人们穿的降温鞋都是凉鞋或拖鞋,这种鞋子在很多场合都不适合穿,在工作和上课的时候都不能穿,而穿普通的鞋子又热得无法忍受,特别是有脚汗的人,要不停的换鞋垫和洗袜子,否则,会产生各种脚病,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降温控温的降温鞋。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一种降温鞋,包括鞋底、鞋帮,所述鞋底后底部内设有容器,容器壁外表面有一隔热层,隔热层外部与外壳相接,容器向前脚掌一方设有流量调节阀,该流量调节阀的出口与上底和下底之间的空隙相通,上底与下底通过支柱相连,支柱与支柱之间有空隙,鞋帮由外层、内层和气囊组成,气囊外壁与外层相连,内壁与内层相连,气囊与上下底之间的空隙相通,鞋底上设有一外出口,外出口的一端与空隙连接另一端与大气连接,容器上设有一冷媒进口,该进口与鞋外大气相接。
所述容器由金属、塑料、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支柱最好为圆柱状;所述气囊最好由橡胶或塑料制成;所述冷媒进口最好为充液阀式装置,也可为螺旋口与螺旋盖的组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靠性高,降温效果显著,适于在炎热的夏季使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还有减少脚汗,治疗脚病的功能。
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剖视图。
图2是降温鞋的竖直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在图中,鞋底后底部内设一容器6,容器6由金属、塑料、橡胶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结合体制成,容器壁5外表面有一隔热层4,隔热层4外部与外壳3相接,外壳3由橡胶或其它耐磨材料制成,容器壁5和外壳3的某些部分也可由透明材料制成,这样有利于查看容器内冷媒的数量。容器6向脚掌一方设有流量调节阀1,流量调节阀1可以做成各种形状,该流量调节阀1的另一端设有出口9,出口9与空隙10相通,上底12与下底11通过许多支柱7固定连接,支柱7最好做成圆柱状,这样便于气体流动,支柱7最好由橡胶制成,这样既有弹性又耐压,支柱7四周有许多空隙10,这些空隙10可以使冷气通畅流动,鞋帮由外层13、内层17和气囊15组成,气囊15的外壁14与外层13相连,内壁16与内层17相连,气囊15最好由橡胶制成,这样既耐磨又不漏气,气囊15与空隙10相通,有利于冷气由空隙10流到气囊15内,气囊15与大气隔绝,目的是防止冷气泄漏。鞋底上设有一外出口8,外出口8的一端与空隙10连接,另一端与大气连接,容器6上设有一冷媒进口2,该进口与鞋外大气相接,冷媒进口2最好为单向充液阀式装置,这样有利于液态冷媒的进入,也可为螺旋口与螺旋盖的组合装置,这样有利于固态冷媒的进入。冷媒可以是液态二氧化碳或干冰,也可以是其它具有类似制冷功能的物质。
当人们需要降温的时候,只需将冷媒装入容器6中,然后打开流量调节阀1,冷媒便会沿着出口9到达空隙10,再流到气囊15内,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人们还可以通过流量调节阀1来调节流量的大小,从而控制温度的高低。当人们不需要降温时,只要将流量调节阀1关闭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降温鞋,包括鞋底、鞋帮,其特征是,所述鞋底后底部内设有容器,容器壁外表面有一隔热层,隔热层外部与外壳相接,容器向前脚掌一方设有流量调节阀,该流量调节阀的出口与上底和下底之间的空隙相通,上底与下底通过支柱相连,支柱与支柱之间有空隙,鞋帮由外层、内层和气囊组成,气囊外壁与外层相连,内壁与内层相连,气囊与上下底之间的空隙相通,鞋底上设有一外出口,外出口的一端与空隙连接另一端与大气连接,容器上设有一冷媒进口,该进口与鞋外大气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鞋,其特征是,所述支柱呈圆柱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鞋,其特征是,所述冷媒进口是充液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鞋,其特征是,所述冷媒进口是螺旋口与螺旋盖的组合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温鞋,旨在提供一种降温效果好,适应各种场合,并能控温的降温鞋。它包括鞋底、鞋帮,所述鞋底后底部内设有容器,容器壁外表面有一隔热层,隔热层外部与外壳相接,容器向前脚掌一方设有流量调节阀,该流量调节阀的出口与上底和下底之间的空隙相通,上底与下底通过支柱相连,支柱与支柱之间有空隙,鞋帮由外层、内层和气囊组成,气囊外壁与外层相连,内壁与内层相连,气囊与上下底之间的空隙相通,鞋底上设有一外出口,外出口的一端与空隙连接另一端与大气连接,容器上设有一冷媒进口,该进口与鞋外大气相接。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炎热地区室内外工作人员使用。
文档编号A43B7/34GK2884955SQ200620050579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日
发明者李申学 申请人:李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