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82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风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通风伞,尤其是关于一种够使通风伞节省伞布面积、降低制作成本、增进通风效果、组装方便的通风伞。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可撑开与收起的伞具(foldable umbrella),在针对防风或通风等功能需要方面已经设计出了多种结构,如1955年美国专利USPat.2,522,645,它是在被固定的上巢环(top notch)与可滑动的下巢环(runner notch)之间,设置了一拉绳巢环(roper notch),并通过多条拉绳或同类连结物(connector)穿过拉绳巢环上环圈,而使两端分别连结在对应主伞骨的上、下端附近,分别拉住主伞骨以防止伞面翻转(turninginside out);再如1962年美国专利US Pat.3,032,047,它是在下伞布靠近上端面处的每个伞布单元(是指两个辐射状主伞骨之间的伞布所构成的一单元)中各设有一通风孔,形成环状通风孔,再通过一圆形伞布覆盖在环状通风孔上,且圆形伞布只固定在各主伞骨上,使通风孔上的圆形伞布可撑开成通风状态,又在被固定的上巢环(top notch)与可滑动的下巢环(runnernotch)间设置一拉绳巢环(roper notch),并通过多条弹性绳(flexible cord)或同类连结链(chain)两端分别连结在拉绳巢环至对应主伞骨的底端,分别拉住主伞骨以防止伞面翻转(turning insideout);再如1989年美国专利US Pat.4,979,534、美国专利USPat.5,368,055、及1996年美国专利US Pat.5,487,401,均是设有上、下伞布,且在下伞布近上端面处的每个伞布单元(即二辐射状主伞骨之间的伞布所构成的一单元)各设一通风孔而形成环状通风孔,再通过一上伞布重叠式覆盖在环状通风孔上,且上伞布是系固在各主伞骨上(包括中间段或底端上),使通风孔上的上伞布可撑开成通风状态;再如1999年美国专利USPat.5,890,506,是设有上、下伞布,且在下伞布靠近上端面处设置一适当宽度以网孔材(mesh material)构成环状通风面,再通过一上伞布重叠式覆盖在网孔材(mesh material)构成的环状通风面上,且上伞布只是系固在各主伞骨上(包括中间段或底端上),使网孔材(mesh material)通风面上的上伞布可撑开成通风状态,并增进通风面积及通风效率;再如1999年美国专利US Pat.6,006,769,它设有上、下伞布,且上伞布布设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并通过多条弹性绳(flexible rope)分别系在支撑伞骨及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即二辐射状主伞骨之间的伞布所构成的一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使伞在完全撑开时,下伞布可通过弹性绳而向上拉伸,使上、下伞布间相对分离而形成一通风间隙(ventilating space),形成环状通风孔,而达成通风效果;再如2000年美国专利US Pat.6,039,063,设有上、下伞布,且上伞布设在上伞骨(top rib)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又在多支上伞骨的末段处各形成一可随伞撑开而开启的控制阀(control valve),该控制阀具有一袖套(sleeve portion)与插置在其上的一弹性件(spring member)及一关节件(joint member)与固设其上一外伞骨(outer rib),而上伞布设置在弹性件上,下伞布设置在外伞骨(outerrib),使伞通过外伞骨(outer rib)撑开时,可同步使控制阀开启,而使上、下伞布间通过控制阀而开启一环状通风口;再如2000年美国专利USPat.6,155,278,设有上、下伞布,该上伞布设置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置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另外,在下伞布的内周缘向内延伸若干个延伸绳(extension stripes)供连结在主伞骨上,使在伞撑开时,上、下伞布间可相对分离而形成一通风口;再如2000年美国专利USPat.6,167,894,是在主伞杆的固定式上巢环下方与活动式下巢环间设置一中巢环,而中巢环上均匀枢设若干支比主伞骨短的第二伞骨,且第二伞骨的另一端连结在主伞骨外尾端上,因此在伞撑开时增进主伞骨的强度;再如2001年美国专利US Pat.6,170,499,设有上、下伞布,且上伞布布设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并通过若干条弹性绳(elastic cord)分别系在支撑伞骨及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使下伞布可凭借弹性绳而向上拉伸,使上、下伞布间相对分开而形成通风口,且在上、下伞布重叠面处该上伞布的内面设有若干个弹性环圈(elastic loops),且弹性环圈可分别穿过下伞布上一对应裂缝(slit),而分别再由对应主伞骨穿入,使上、下伞布固定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再如2001年美国专利US Pat.6,250,319,设有上、下伞布,且上伞布布设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并通过若干条绳(ropes)使其两端分别系在一设在主伞杆上的可滑动上环(upper ring)上及下伞布的每个单元(sector)的上周缘,使在完全展开时,下伞布可凭借弹性绳而向上拉伸,而使上、下伞布间相对分开而形成若干个通风用开口,另外,在固定的上毂(upper hub)与上环(upperring)间设置一螺旋弹簧,且在上环(upper ring)与下巢环间设置一凸耳(tab),使可螺旋弹簧可将上环(upper ring)最低逼至凸耳;再如2001年美国专利US Pat.6,202,662,设有上、下伞布,且上伞布布设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并通过若干条弹性绳(elastic ropes)使其两端分别系在一固设在主伞杆上的护环(retaining ring)上及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使下伞布可凭借弹性绳而向上拉伸,使上、下伞布间相对分开而形成间隙(gap)做为通风口;再如2001年美国专利US Pat.6,397,867,设有上、下伞布,且上伞布设置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设置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并通过若干条延伸绳(extending ropes)使其两端分别系在一设置在主伞杆上的可滑动上环(upper ring)上及下伞布的每个单元的上周缘,使伞在完全撑开时,下伞布可凭借弹性绳而向上拉伸,而使上、下伞布间相对分开而形成若干个通风用开口,且该上环(upper ring)具有若干个顶面开口(top opening)及对应的裂缝,使延伸绳一端可置入顶面开口及对应的裂缝中,再通过一上盖扣住而完成组装。又如台湾公告编号分别为375890、378507、382921、395197、399424、474135、378507等实用新型专利,及中国专利第00234023.2、00235970.7、99211643.0、99213873.6、98249795.4、01302360.8、00204009.3、99214356.X、98241197.9、99203829.4、98241249.5、00425856、00399424、00395196、0375890、99215636.X、99203829.4号等。
由上述资料比对可知,目前针对一通风伞(或称防风伞)的结构设计,国内外伞具业者基本上都是利用一主伞骨(main ribs)及一支撑伞骨(secondary ribs,或stretcher)构成一可展收的伞骨架,而主伞骨形成一伞面(surface),伞面上分成若干个伞面单元(sector),又在伞面上设置上、下伞布(canopy),且上伞布设置在伞面上部,下伞布设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再利用若干条弹性或非弹性拉绳,使其一端系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或支撑伞骨尾端,另一端系在主伞杆上一固定或滑动的巢环(notch或ring)上,而通过拉绳拉力拉开下伞布或拉住主伞骨外末端,以达成通风或防风效果;而上述各专利间主要不同点仅在于所使用的巢环的结构型态或下伞布的作动方式或角度具有不同变化而已;但是,上述具有上、下伞布的防风或通风伞大都着重于伞完全撑开后的通风或防风效果,并未考虑使用时收合操作时的方便性,现以美国专利US Pat.6,397,867为例如图1至图6所示,说明其缺点如下(1)在收合后,因其拉绳P1与支撑伞骨P2间相对位置(角度)的变化,使下伞布P3上周缘P4的拉绳系点P5处会呈现松垮下垂现象如图4所示,使上伞布P6与下伞布P3间容易成堆拥挤而纠结在一起,如果下伞布P3卷进上伞布P6内,即会造成使用者很难卷收伞布(包括上、下伞布P6、P3),也影响伞具撑开或收合的动作。
(2)而若要避免下伞布P3的上周缘P4下垂,则须加宽上、下伞布P6、P3间的重叠面P7,且须使拉绳P1系住下伞布P4上周缘P4的系点P5位置设在主伞骨P8与支撑伞骨P2间的枢接点(joint)P9的水平线上方如图1、图2、图3所示,但如此制作方法会浪费伞布料,提高成本,且重叠面积增加,通风阻力相对增加,使通风效果相对降低。
(3)又如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巢环(notch)P10如图4所示,而将拉绳末端P11嵌入巢环P10上如图5所示,则不但安装不方便,而且拉绳末端无法固定,在展收使用中容易移位或脱落;而若使用现有技术中另一巢环(notch)P12如图6所示,拉绳末端P11由巢环P12的上嵌入口P13嵌入在巢环P12中,再通过一上盖(cap)P14扣在巢环P12上面以盖住嵌入口P13以防拉绳脱离,则又增加巢环P12与上盖P14间结构的复杂度及成本,不利于伞具的量产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通风伞节省伞布面积、降低制作成本、增进通风效果、组装方便的通风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通风伞,包含一可撑开与收合的伞骨架及上伞布、下伞布,该伞骨架设有主伞杆、固设在所述主伞杆上端处的上巢环、可在所述主伞杆上滑动以撑开与收合伞布的下巢环、若干支一端枢设在上巢环上的主伞骨、及若干支支撑伞骨,该各支撑伞骨一端枢接在下巢环上,另一端与主伞骨对应枢接而形成一枢接点,而该上伞布是设置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是设置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若干支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通过各主伞骨而分成若干个伞面单元,尤其是所述支撑伞骨与主伞骨间的枢接点是位于下伞布的上周缘的上方,并在主伞杆的上巢环下方设置两个间隔适当距离的上挡止环与下挡止环,以及可在上挡止环、下挡止环间滑动的拉绳巢环、若干条拉绳以及一压缩弹簧,其中拉绳巢环下部设置一供套入所述压缩弹簧的开口容槽,该开口容槽上部环周缘布设有若干个辐射状径向槽孔,该若干个径向槽孔的腰部上设有一可束紧所述紧环束的环形槽;拉绳的一端是对应固定在拉绳巢环上一径向槽孔内,另一端是系在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压缩弹簧是套设在主伞杆上,且其上端套入拉绳巢环下部的开口容槽内,其下端向下抵顶在下挡止环上。
在上述结构中,其中所述径向槽孔设有可供拉绳的末端由上端开口置入径向槽孔的内底端处的内槽,以及设有可使拉绳的末端挡卡住而无法径向向外穿过的外槽。
在所述拉绳的另一端是系在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中,其中该系点位于主伞骨与支撑伞骨间的枢接点的水平线下方。
其中该束紧环可为一金属环圈或一弹性塑质环圈。
其中该拉绳可为弹性拉绳或非弹性拉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实用新型在伞骨架收合后,因拉绳巢环可通过压缩弹簧的弹性回复力而向上复位,并同时向上拉整下伞布的上周缘,使下伞布上周缘的拉绳系点处不会松垮下垂,使上、下伞布可同时拉伸平整并简便快速地卷收,有效提升通风伞的使用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若干条拉绳一端与下伞布上周缘间的系点是位于主伞骨与支撑伞骨间的枢接点的水平线下方,也就是下伞布的上周缘是位于若干个枢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线的下方,如此可使上、下伞布间的重叠面面积减少,因此可以节省伞布,降低成本,且重叠面积减少,通风阻力相对减少,使通风效果相对提升。
(3)本实用新型的拉绳巢环在若干个辐射状径向槽的腰部上设一环形槽,并通过一束紧环的束紧在该环形槽内,而可同时束住若干条拉绳,使拉绳巢环结构简化、组装方便,且数条拉绳可简易安装并固定在拉绳巢环上,有利于伞具的量产化生产。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现有技术中通风伞的立体示意图。
图2现有技术中通风伞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3现有技术中通风伞的平面示意图。
图4现有技术中通风伞收合时的示意图。
图5现有技术中通风伞一拉绳巢环的剖面示意图。
图6现有技术中通风伞另一拉绳巢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收合时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收合操作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收合后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拉绳巢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拉绳巢环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起参考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通风伞主要包含可撑开与收合的伞骨架(frame)10及上、下二伞布(upper、lower canopy)20、21,该伞骨架10主要包含主伞杆(shaft)11、固设在主伞杆11上端处的上巢环(upper notch)12、可在主伞杆11上滑动达到撑开与收合伞布目的的下巢环(runner notch)13、若干支一端均匀枢接设置在上巢环12上的主伞骨(main rib)14、及若干支对应支撑在主伞骨14与下巢环13间有支撑伞骨(stretcher)15,其中,该上伞布20设置在主伞骨14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21布设在上伞布20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20的下周缘201覆盖在下伞布21的上周缘211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22;而由若干支主伞骨14形成的伞面(surface)上通过各主伞骨14而分成若干个伞面单元(sector)23。
其中,在主伞杆11有上巢环12下方设置二间隔适当距离的上、下挡止环30、31及一可在上、下二挡止环(stopper)30、31间滑动的拉绳巢环(roper notch)32,使若干条拉绳(rope)40一端可分别对应固定在拉绳巢环32上,且该拉绳巢环32的下部设置有开口容槽321(如图13、14所示),供压缩弹簧33套入,并使该压缩弹簧33的下端向下抵在下挡止环31上,凭借弹性顶撑拉绳巢环32向上;另外若干条拉绳40的另一端是分别系在下伞布21的每个伞布单元23的上周缘211中央处,且使该系点212定位于主伞骨14与支撑伞骨15间的枢接点(joint)16的水平线下方,换句话说,下伞布21的上周缘211是位于若干个枢接点(joint)16所形成的水平线的下方;因此,当伞骨架10在完全撑开的状态时如图9所示,拉绳巢环32因受拉绳40拉力而自动向下位移并压迫压缩弹簧33向下压缩,而下伞布21的上周缘211也因受拉绳40拉力而朝向主伞杆11方向拉伸,使上、下伞布20、21间的重叠面22相对分开而形成数个通风用开口,而达成通风效果;而当伞骨架10在收合状态时如图10所示,拉绳巢环32可凭借压缩弹簧33的弹性回复力而向上复位,并同时向上拉整下伞布21的上周缘211,此时使用者整理伞布时如图11所示,只要以上升后的拉绳巢环32为定点,即可以同时将上、下伞布20、21拉伸平整如图11所示,并简便快速地将上、下伞布20、21卷收如图12所示。
再参考图13、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拉绳巢环32的下部设有一开口容槽321,供压缩弹簧33套入,而其上部均匀布设有若干个辐射状径向槽孔322,该径向槽孔322的内槽323宽度较大,可供拉绳40的末端41由上端开口置入辐射状径向槽孔322的内底端325处,而外槽324宽度较小,使拉绳40的末端41挡卡住而无法向外穿过;另外,若干个辐射状径向槽322的腰部上设有一环形槽326,可通过一束紧环34束紧在该环形槽326内,而该环形槽325是位于径向槽孔322的内底端325上方,使束紧在环形槽325内的束紧环34相对压迫若干条拉绳40上,形成一环形箍作用,因此可以防止拉绳40向上脱离径向槽322;再者,该束紧环34可为一金属环圈如图13所示或一弹性塑质环圈(图未示出);因此,使若干条拉绳40可简易安装并固定在拉绳巢环32上,达成组装方便且稳固定位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通风伞,包含一可撑开与收合的伞骨架及上伞布、下伞布,该伞骨架设有主伞杆、固设在所述主伞杆上端处的上巢环、可在所述主伞杆上滑动以撑开与收合伞布的下巢环、若干支一端枢设在上巢环上的主伞骨、及若干支支撑伞骨,该各支撑伞骨一端枢接在下巢环上,另一端与主伞骨对应枢接而形成一枢接点,而该上伞布是设置在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部,下伞布是设置在上伞布外周缘的伞面下部,且上伞布的下周缘覆盖在下伞布的上周缘上而形成上、下伞布重叠面,若干支主伞骨形成的伞面上通过各主伞骨而分成若干个伞面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伞骨与主伞骨间的枢接点是位于下伞布的上周缘的上方,并在主伞杆的上巢环下方设置两个间隔适当距离的上挡止环与下挡止环,以及可在上挡止环、下挡止环间滑动的拉绳巢环、若干条拉绳以及一压缩弹簧,其中拉绳巢环下部设置一供套入所述压缩弹簧的开口容槽,该开口容槽上部环周缘布设有若干个辐射状径向槽孔,该若干个径向槽孔的腰部上设有一可束紧所述紧环束的环形槽;拉绳的一端是对应固定在拉绳巢环上一径向槽孔内,另一端是系在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压缩弹簧是套设在主伞杆上,且其上端套入拉绳巢环下部的开口容槽内,其下端向下抵顶在下挡止环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槽孔设有可供拉绳的末端由上端开口置入径向槽孔的内底端处的内槽,以及设有可使拉绳的末端挡卡住而无法径向向外穿过的外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的另一端是系在下伞布的每个伞布单元的上周缘中央处,其中该系点位于主伞骨与支撑伞骨间的枢接点的水平线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伞,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束紧环可为一金属环圈或一弹性塑质环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伞,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拉绳可为弹性拉绳或非弹性拉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通风伞,其中在主伞杆的上巢环下方设置有上、下两个挡止环,并在上、下二挡止环之间设置有可滑动的拉绳巢环,使若干条拉绳一端可对应固定在拉绳巢环上,且该拉绳巢环的下部设有开口容槽,供套入压缩弹簧,并使该压缩弹簧向下抵顶在下挡止环上,这种结构使通风伞达成节省伞布面积及成本、增进通风效果、可同时简易卷收上、下二伞布等多重功效。另外该拉绳巢环的上半部设有若干个环周缘排列且内槽大外槽小的辐射状径向槽孔,供若干条拉绳的末端可对应嵌入径向槽孔内,而且多个辐射状径向槽孔的腰部上设有环形槽,可以将束紧环束紧在该环形槽内,防止拉绳脱离拉绳巢环,因此,达到使拉绳可简易安装并牢靠的固定在拉绳巢环上。
文档编号A45B25/22GK2894369SQ20062005690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2日
发明者吴增荣 申请人:吴增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