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604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带。
背景技术
作为装配在照相机或望眼镜等上的背带,以往已知有可容易进行长 度调整的背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7470号爿>才艮
上述以往的背带,却很难例如在绕挂于颈部等的状态下进行长度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进行长度调节的背带。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课题。此外,为了方便理 解,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标记符号来进行说明,但并非局限于此。
技术方案l的发明提供一种背带,具备主体部(21),被形成为带 状且具备将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折返所形成的第一折返端部(21a);锁 定机构(24),其具有从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看将上述主体部的一侧的区 域可滑动支承的第一支承部(25),以及将上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的区域 的、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所具备的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 (25a ),该锁定机构可在允许上述一侧的区域与上述第一支承部相滑动 的自由状态、和限制该滑动的锁定状态之间转换。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l所记载的背带的基础上,提供一 种背带(l),其中,上述另一侧的区域上的、设置在上述第一折返端部 (21b)的相反侧的上述端部,在上述主体部(21)相对上述第二支承 部(25a)在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被支承于上述第 二支承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背带的基础上,提 供一种背带(l),其中,还具备被形成为带状,且绕挂于使用者的身 体来使用的绕挂部(10);将上述第一折返端部(21)进行可滑动地支 承,并且与上述绕挂部的端部相连接的第三支承部(22),上述主体部 (21)中,将上述一侧的区域上的、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所具备 的端部连接于装配对象物(100),上述锁定机构(24)被设为能相对上 述第三支承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l所记载的背带的基础上,提供一 种背带(2),其中,还具备被形成为带状,且绕挂于使用者的身体来 使用的绕挂部(10);将上述第一折返端部(41b)进行可滑动地支承, 并且与上述绕挂部的端部相连接的第三支承部(42),上述第二支承部 (45a)将第二折返端部(41c)可滑动地进行支承,该第二折返端部是 通过将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另一侧的区域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折返而 形成的,上述主体部(41)中,将在上述另一侧的区域的、从上述第二 折返端部看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所具备的端部,被支承于上述第 三支承部,并且将上述一侧的区域的、设置于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 侧的端部,连接于装配对象物(100),上述锁定机构(44)被设定为能 相对上述第三支承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背带的基础上,提供一 种背带(4),其中,上述第二支承部(65a)具备能绕与上述主体部(61) 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第一辊子(65a),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二 折返端部(61c)缠绕于上述第一辊子的外周面。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至5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背带的 基础上,提供一种背带(4),其中,上述第三支承部(62)具备能绕与 上述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第二辊子(62d),上述 主体部的上述第一折返端部(61b)缠绕于上述第二辊子的外周面。
此外,标记符号而进行说明的构成,也可以适当改良,另外也可以 将至少一部分替换成其它构成物。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可容易进行长度调节的背带。


图l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的使用例之一的图,表示借助背带 将照相机绕桂于使用者的颈部的状态。
图2是表示图l所示的背带所具备的第一伸缩部的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带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带的图。 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带的图。
符号说明1-背带;10-绕挂部;20-第一伸缩部;21-主体部; 21a-折返端部;22-连接部;24-第二调节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背带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背带是以照相机用的背带为例子进行说明 的。
图l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的使用例之一的图,表示的是使用 背带来将照相机绕挂于使用者颈部的状态。上述图1中,(a)表示的是 相对于(b)将背带的全长加长了的状态。
背带l整体的形状被制作成带状,并且将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连接于 照相机IOO的一侧的侧面,将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于照相机IOO的 另一侧的侧面。图1中,背带1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分绕挂于使用者 的颈部来使用,但也可以例如绕挂于使用者200的肩等身体的其他部分 进行使用。
背带1具备绕挂部10、将该绕挂部10的一端部和照相机100相 连接的第一伸缩部20、和将绕挂部10的另一端部和照相机100相连接 的第二伸缩部30。
绕挂部10例如是由化学纤维材料等所形成的带状的部件,如图1
所示,将长边方向的略中央部绕挂于使用者200的颈部等来进行使用。
绕挂部10的一端部上,如图2所示设置有以其一侧的面部彼此相对 的方式折返形成的折返端部11。对于折返端部11而言,其相对的面部 例如通过缝合来固定,从而将绕挂部10的端部形成为环状。虽然省略 了图示,但是绕挂部IO在其另一端部也具备被形成为环状的折返端部。
接着,对第一伸缩部20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2 (a) ~ (d)是将图1中示出的背带所具备的第一伸缩部进行 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及剖视图。该图2中,(a)及(b)表示的是与(c) 及(d)相比加长了伸缩部的全长的状态。另外,图2中,(a)及(c) 是俯视图,(b)及(d)是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剖视图。
第一伸缩部20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一端部针对照相机100进行连 接,另 一端部连接于绕挂部10的一端部(折返端部11 )。
第一伸缩部20具备主体部21、连接部22、第一调节器23以及第二 调节器24。
主体部21例如是由化学纤维材料等所形成的带状的部件。
主体部21的一端部(照相机100侧)上,i殳置有以主体部21的一 侧的面部(以下,称为背面部)彼此相对的方式折返形成的折返端部21a。 由此,将主体部21的一端部形成为环状。
照相机100的侧面设置有被称为吊环101的环状部件,并将该吊环 101插通于上述^皮形成为环状的主体部21的折返端部21b中。
另外,主体部21的另一端部(绕桂部10侧)上,也设置有主体部 21的背面部彼此相对的折返形成的折返端部21b。由此,将主体部21 的另一端部也形成为环状。
连接部22是将主体部21和绕挂部10相连接的部件,例如由合成树 脂材料形成矩形的环状。将该连接部22插通于被分别形成为环状的绕 挂部10的折返端部11以及主体部21的折返端部21b。连接部22可滑 动地支承绕挂部10的折返端部11以及主体部21的折返端部21b。
第一调节器23是用于调节(adjust)第一伸缩部20的长边方向的 尺寸的部件,被i殳置在第一伸缩部20的、照相机100侧的区域。
第一调节器23具备被形成为矩形的环状的主框部23a、以及跨越 主框部23a中相对的边部而设置的棒状部分亦即支承部23b。支承部23b 被设置成近似平行于背带1的宽度方向。
第 一调节器23例如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成型品, 一体地形成 主框部23a和支承部23b。
这里,在主体部21的照相机100侧的区域,通过形成折返端部21a 而形成折叠的区域(图2中标记符号Al)。该折叠的区域Al缠绕在第 一调节器23的支承部23b。第一伸缩部20可以通过改变该折叠的区域 Al的长度来改变其全长。
若对第 一调节器23作用主体部21的长边方向上的张力,主框部23a 和支承部23b会朝互不相同的方向推压上述折叠的区域Al。第一伸缩 部20利用此时在主体部21的背面部间产生的摩擦力,可防止主体部21 从第一调节器23中抽离。
第二调节器24与第 一调节器23同样是用于调节主体部21的长边方 向的尺寸的部件,被设置在主体部21的、绕挂部10侧的区域。
第二调节器24具备基座部25和杠杆部26。
基座部25是与主体部21的背面部相对配置的矩形板状部件。基座 部25具备长孔部,主体部21可经过该长孔部到达绕挂部10侧的端部 附近,并且在绕挂部10侧的端部设置有形成为棒状的支承部25a。
杠杆部26形成为矩形板状,其一端側的两侧面经由轴部26a轴支承 于基座部25上。杠杆部26可在与基座部25相对的锁定位置、和从该 锁定位置绕轴部26a旋转了的自由位置之间移动。图2中是以实线表示 自由位置的杠杆部26的,而以虚线表示锁定位置的杠杆部26的。
上述主体部21经过基座部25和杠杆部26之间,基座部25发挥第 一支承部的作用。
杠杆部26具备爪部26b,其设置在轴部26a的附近、在与基座部25 相对的面部且朝基座部25侧突出。爪部26b在自由状态下,从主体部 21的经过路径上退让出来,主体部21和第二调节器24可沿主体部21 的长边方向相对移动。与之相对,爪部26b在锁定状态下突出到主体部 21的经过路径,朝基座部25推压主体部21。在该锁定状态下,爪部26b 卡入到主体部21中,并凭借着主体部21和爪部26b之间的摩擦力,使 主体部21相对基座部25处于锁定(卡定)的锁定状态。
这里,如上所述,主体部21的绕挂部10侧的端部上设置有折返端 部21b,其形成为将主体部21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分折返。
主体部21中,从折返端部21b看的一侧的区域(图2中,标记为符 号B1),如上所述经过基座部25和杠杆部26之间,另一侧的区域(图 2中,标记为符号B2),与该一侧的区域Bl平行地折返到照相机100 侧。
该另一侧的区域B2,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再缠过基座部25的支承 部25a,折返回连接部22侧(折返端部21b侧),支承部25a起到第二 支承部的作用。下面,另一侧的区域B2中,将从折返端部21b起到被 支承部25a折返的部分的区域称为区域Cl,并将从净皮支承部25a折返 的部分起到存在于另 一侧的区域B2的主体部21的头端部为止的区域称 为区域C2,进行说明(参见图2 (b))。
区域C2被配置在区域Cl和一侧的区域Bl之间,相对于区域Cl 例如可通过缝合来进行固定。由此,主体部21的另一侧的区域B2,在 相对第二调节器24的背带1的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受限的状态下,被 支承于第二调节器24的基座部25。
第二伸缩部30如图l所示,具备与第一伸缩部20同样的构成(主 体部31、连接部32、第一调节器33 (省略图示)、第二调节器34),此 处省略对其的说明。
接下来,将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背带1,是在图1 (a)所示的状态(加长背带全长的 状态)和(b)所示的状态(缩短背带的全长的状态)之间,可以设定
背带1的全长为任意的长度来使用的。
下面,将对第一伸缩部20的操作进行说明,对第二伸缩部30也可 以进行与第一伸缩部20的操作同样的操作。
在从图1 (a)所示的背带的全长较长的状态,转移向图1 (b)所示 的缩短背带的全长的状态时,解除第二调节器24的锁定状态,使该解 除状态的第二调节器24向下方(照相机侧)移动。该操作仅捏住第二 调节器24向下方移动,而不触碰到照相机100或者背带1的绕挂部10。
主体部21在第二调节器24相对连接部22向下方(照相机100侧) 移动的情况下,其折返端部21b滑动到连接部22,从折返端部21b看 的另一侧的区域B2的全长变长,与之相对,从折返端部21b看的另一 侧的区域B1的全长变短。由此, 一侧的区域Bl被抽出到另一侧的区 域B2侧, 一侧的区域B1和另一侧的区域B2所重叠的长度加长,第一 伸缩部20的全长缩短(参见图2 (c)、 (d))。
第一伸缩部20的全长缩短,使得背带1的全长达到所需的长度的情 况下,使用者操作第二调节器24的杠杆部26,使得第二调节器24处于 被锁定的状态。在第二调节器24的锁定状态下,由于主体部21和第二 调节器24间的滑动受限,因此背带1的全长维持在上述所需的长度。
另外,在从图l(b)所示的背带的全长较短的状态,转移向图l(a) 所示的加长背带的全长的状态时,解除第二调节器24的锁定状态,使 该解除状态的第二调节器24向上方(绕挂部IO侧)移动。之后,当背 带1的全长达到所需的长度后,操作杠杆部26使第二调节器24处于锁 定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带1,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1) 由于第二调节器24,可以在任意的位置(主体部21的长边方 向的任意的位置)来切换自由状态和锁定状态,因此使用者200可以例 如根据体格等来任意调整背带i的长度并进行使用。
(2) 调整背带1的长度的作业,由于仅捏住第二调节器24的操作 来进行的,而不使手触碰到绕挂部10或伸缩部(第一伸缩部20以及第
二伸缩部30)的主体部21、照相机100,因此作业容易。
(3)第一伸缩部20 (第二伸缩部30),在绕挂部10侧的端部,由 于不存在自由端,因此即便缩短背带1的长度,也不产生含有自由端的 剩余部分,良好地收回背带l。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适用本发明的背带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 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对于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 相同作用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或在末尾标记统一的符号,适当省略重 复的说明或附图。
图3(a) ~ (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带中所具备的伸缩部的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带2,在连接绕挂部10和第一伸缩部40的连接 部42的构造、以及锁定机构亦即第二调节器44的构造方面,与第一实 施方式的背带l不同。下面将对其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2为矩形的环状,即一个孔的环,与此相对, 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42具备沿背带2的长边方向排列的两个孔部, 且棒状的部分在背带1的长边方向上被设置为三根。以下,将对这些棒 状的部分,从绕桂部10侧起称为第一支承部42a、第二支承部42b、第 三支承部43c并进行说明。
设置于绕挂部10的折返端部11,缠于连接部42中的第一支承部 42a。
主体部41上的一侧的区域B1和另一侧的区域B2之间所设置的折 返端部41b,缠于第二支承部42b。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包含在另一区域B2的区域C2,相对于 相对配置的第一区域Cl而被进行固定,但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另一 区域B2,在第二调节器44的支承部45a折返到连接部42侧之后,再 次缠于连接部42的第三支承部42c并折返回第二调节器44(照相机100 侧)。
下面,主体部41的另一侧的区域B2之中,将自折返端部41b起到 被支承部45a折返的部分为止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Cl,将自被支承部 45a折返的部分起到被第三支承部42c折返的部分为止的区域称为区域 C2,将自被第三支承部42c折返的部分起到主体部41的头端部为止的 区域称为区域C3并进行说明。将区域C3配置在区域Cl和区域C2之 间,且相对区域C2例如可通过缝合来进行固定。
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带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l相同,通过将第二 调节器44向下方(照相机100侧)移动,由此从图3 (a)、 (b)所示 的状态转移向图3 (c)、 (d)所示的状态(参见图1 (b))。
这里,在第二调节器44向照相机100侧移动时,连接部42自身不 发生移动,第二调节器44相对连接部42移动。如果连接部42与第二 调节器44间的距离增大,则主体部41的折返端部41b相应地滑动到连 接部42的第二支承部42b,另外形成在区域C2和区域C3之间的折返 端部41c滑动到基座部45的支承部45a。由此, 一侧的区域B1被抽出 到另一侧的区域B2侧,区域Cl以及区域C2的距离加长,而区域B1 的距离缩短,第一伸缩部40的全长缩短。
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1中,第二调节器24的对连接部 22的移动量与第一伸缩部20的长度的变化量几乎相同,但本第二实施 方式的背带2中,相对于第二调节器44的移动量,第一伸缩部40约以 两倍的变化量伸长或缩短起长度。
因此,可通过很少的操作量来改变背带2的全长,故而可以更早地 进行改变背带2的长度的作业。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适用本发明的背带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带的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带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的变形方式,其中, 将第一伸缩部50和绕挂部IO相连接的连接部52,在可滑动支承主体部 51的折返端部51b的部分具备辊子52a。该辊子52a的旋转轴线与背带
3的宽度方向平行,主体部51的折返端部51b被缠绕在辊子52a的外 周面。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带3,主体部51和连接部52在滑动时可以降 低产生于其间的摩擦力,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背带3的长度调整,提高了 使用便利性。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将对适用本发明的背带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带的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带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带2的变形方式,与上 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连接部62具备可滑动支承主体部61的折返端部 61b的辊子62d。另外,背带4在第二调节器64的基座部65,且在支 承主体部61的折返端部61c的部分设置有辊子65a。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带4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可以通过更小的 力来改变背带4的长度。
变形方式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它们都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1) 本发明的背带的构成,不局限于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情况,可 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实施方式的背带在绕挂部的两端部设置有伸缩 部,但并非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在绕挂部的一端部具备伸缩部。
另外,也可以将背带自身设为具有实施方式的伸缩部的构成。例如, 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带中,在主体部的一端连接有照相机的一侧的吊环, 在另 一端连接有绕挂部,但也可以在其另 一端连接另 一侧的吊环。另外, 还可以将主体部的一端连接于吊环,而在另一端不进行任何的连接。
(2) 实施方式的背带虽然被装配在照相机上,但作为装配有本发明 的背带的装配对象物,并非局限于此。例如,既可以是望眼镜等的光学 设备,也可以是便携式电话等的携带式电子设备。另外,装配对象物也
可以为皮包等的物品,还可以将适用本发明的背带使用在后肩等的吊 带、或者背包等的肩带等上。
(3)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是通过使爪部卡入到背带中而形成锁定状 态,但锁定机构的构造并非局限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带,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被形成为带状且具备将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折返所形成的第一折返端部;锁定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看将上述主体部的一侧的区域可滑动地支承的第一支承部,以及将上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的区域的、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所具备的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该锁定机构可在允许上述一侧的区域与上述第一支承部滑动的自由状态、和限制该滑动的锁定状态之间转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另一侧的区域 的、i殳置于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的上述端部,在上述主体部相对 上述第二支承部在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被支承于上 述第二支承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带,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被形成为带状,且绕挂于使用者的身体来使用的绕挂部;以及 将上述第一折返端部进行可滑动地支承,并且与上述绕挂部的端部相连接的第三支承部,上述主体部中,将上述一侧的区域的、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 所具备的端部连接于装配对象物,上述锁定机构被设为能相对上述第三支承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长 边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带,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被形成为带状,且绕桂于使用者的身体来使用的绕挂部;以及 将上述第一折返端部进行可滑动地支承,并且与上述绕挂部的端部相连接的第三支承部,上述第二支承部将第二折返端部可滑动地进行支承,该第二折返端 部是通过将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另 一侧的区域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折 返所形成的,上述主体部中,将在上述另一侧的区域的、从上述第二折返端部看 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所具备的端部支承于上述第三支承部,并且 将上述一侧的区域的、设置于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 装配对象物,上述锁定机构被设定为能相对上述笫三支承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支承部具备能绕与上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第一辊子,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二折返端部缠绕于上述第一辊子的外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支承部具备能绕与上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第二辊子,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一折返端部缠绕于上述第二辊子的外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容易进行长度调节的背带。背带(20)构成为具备主体部(21),其被形成为带状,且具备将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折返所形成的第一折返端部(21a);锁定机构(24),其具有从第一折返端部看将主体部的一侧的区域可滑动支承的第一支承部(25),以及将主体部的另一侧的区域的、第一折返端部的相反侧所具备的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25a),该锁定机构可在允许一侧的区域与上述第一支承部相滑动的自由状态、和限制该滑动的锁定状态之间转换。
文档编号A45C13/30GK101361616SQ20081013497
公开日2009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0日
发明者柳泽正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