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伞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365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移动式伞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座,具体讲是一种可移动式伞座。
背景技术
大型伞具可为户外活动提供舒适的乘凉空间,而由于这种大型伞具撑开时伞面的 面积较大,为了保证伞具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常会将伞具的支撑管固定在伞座上。因此在 这种情况下, 一般要求伞座的着地面积大,并且有足够的重量,这样才能使伞座保持稳定和 平衡。通常伞座的重量为数百公斤以上,但是人们在移动伞具和伞座时非常费力并且又相 当不方便。 目前市面上出现两种带有轮子结构的伞座,使伞具和伞座在移动时较轻松、方便。 一种是在伞座的底盘两侧设置滑轮组,当滑轮组的轮体不工作时,收合于伞座中,而当伞座 要移动时,将滑轮组的轮体向下拨出后使用。由于在使用轮子时均需要用手将伞座底盘上 的轮子拨出,不仅操作麻烦,而且还需要很大的力气。另外一种也是在伞座的底盘设置可转 动的脚轮,通过摇动手柄来控制伞座的上升和下降,因此脚轮相对伞座来说是收合和放下, 当伞座上升时脚轮就能自由在地面上滚动,当伞座下降到接触地面时脚轮就不能滚动。但 是这种用手控制伞座升降的结构有以下的缺点 1)由于伞具加上伞座的重量很重,而人的力量又是很微小的,因此靠手来摇动手 柄是非常费力。 2)又由于使用者有时候双手没有空闲即双手都拿着东西,他需要先把东西放下后 再用手去摇动手柄,因此相当不方便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手,只要通过脚踩来轻松地 收放伞座轮子的可移动式伞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式伞座,包括伞座罩壳、底座和多 个脚轮,所述的脚轮均连接在底座上,它还包括限位装置、脚踏装置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 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连接在横杆上,所述的限位装置固定在底 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使用者可以通过脚踩脚踏板带动一系列的连杆机构的动作,使与连杆机构 连接的脚轮有了一个向下的力,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下,脚轮受到地面的限制,从而 反方向使整个伞座向上升高而脱离地面,此时各个脚轮可以自由地在地面上滚动。因为脚 的力量比手的力量要大,所以使用起来非常轻松、省力。 2)又由于只需要用脚来控制伞座的升降,完全把双手解放出来,即使在双手都拿 着东西的情况下,使用起来也相当方便。 所述的底座包括支撑板和用于安装伞具的框架,所述的支撑板呈U型,支撑板的两端固定在框架上;所述框架下部焊接有与脚轮数量相等的轮脚套,所述的脚轮安装在脚 轮支架上,所述的脚轮支架套合在轮脚套内,在脚轮支架和轮脚套之间设有压簧。采用这种 结构后,使整个伞座更加平稳,而且底座相对脚轮的运动也更加平稳顺畅。
每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1、连杆n、连杆ni、连杆iv ;所述的连杆i位于框架内;
所述的连杆II为两对,每对连杆II的一端均对称分布在连杆I两侧,并均分别铰接在连杆
I的两端,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两端;两对连杆II的另一端均分别与滚 轮支架铰接,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上;所述连杆I与连杆II的其中一 个铰接处还铰接有连杆III ;所述的连杆III的另一端与连杆IV的一端铰接,连杆IV的另 一端铰接在轮脚套上;所述的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连杆机构中的连杆IV连接。所述的每 对连杆II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两端是指,每对连杆II均通过销轴I对称铰接在框架的两 侧,框架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所述的销轴I滑动配合在长腰孔I内。每个铰接处的连杆 I两侧与框架之间分别设有滚轮。所述的每对连杆II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上是指,每对 连杆II均通过销轴II对称铰接在轮脚套的两侧,轮脚套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I,所述的销 轴II滑动配合在长腰孔II内。采用这种连杆机构后,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效果的结构更加 简单、巧妙。 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具有燕尾块的限位块、活动钳、顶杆、连接块和顶柱,所述的
限位块和顶柱均与连杆I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块与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的活动钳为一对,
每个活动钳的中部分别铰接在连接块内,在活动钳的两端形成一个可与燕尾块扣接的燕尾
口和一个设有复位弹簧的复位口 ,所述的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钳相抵;每个活
动钳内侧中部均具有圆弧突起;所述的顶杆滑动配合在连接块内,顶杆的自由端位于两个
活动钳内且与圆弧突起接触连接,顶杆自由端具有向外的斜面。所述燕尾口的每个活动钳
均呈相向的倒L形,扣接时的燕尾块的大端面与倒L形的内勾面贴合。采用这种限位装置
后,只要继续通过脚踏装置就能控制连杆机构的运动方向,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脚踏装置包括脚踏板、连板、连接座和止位装置,所述的连接座与横杆连
接,所述的连板滑动配合在连接座内并通过止位装置与连接座定位,所述的脚踏板连接在
连板的一端。所述的横杆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的连接座具有与横杆外形相配的正六
边形孔。采用这种结构后,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人性化,当不使用本装置时,可以把连
板带动脚踏板往伞座方向縮进,使用时再拉出由止位装置定位即可,此时脚踏的位置与支
点距离加长,在力矩相同的情况下使人的脚踏的力更小,即更省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伞座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伞座可移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伞座不能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伞座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伞座不能移动时的连杆机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伞座移动时的连杆机构示意5[0023]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伞座不能移动时限位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伞座移动时限位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架;2、支撑板;31、连杆I ;32、连杆II ;33、连杆III ;34、连杆IV ;4、展卩 轮;5、限位装置;51、限位块;52、燕尾口 ;53、顶杆;54、突起;55、顶柱;56、连接块;57、斜 面;58、活动钳;59、燕尾块;6、脚轮支架;7、轮脚套;8、横杆;9、脚踏装置;91、连板;92、连 接座;93、脚踏板;10销轴I ;11、长腰孔I ;12、滚轮;13、销轴II ;14、长腰孔II ;15、压簧; 16、伞座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可移动伞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包括
伞座罩壳16、底座和多个脚轮4,图示为4个,所述的脚轮4均连接在底座上。它还包括限
位装置5、脚踏装置9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8连接,所述的脚踏装
置9连接在横杆8上,所述的限位装置5固定在底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
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4连接。 所述的底座包括支撑板2和用于安装伞具的框架l,所述的支撑板2呈U型,支撑 板2的两端固定在框架1上。所述的框架1由两根平行的方管和一根连接方管焊接而成, U型支撑板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平行的方管上。所述框架1下部焊接有与脚轮4数量 相等的轮脚套7,所述的脚轮4安装在脚轮支架6上,所述的脚轮支架6套合在轮脚套7内, 在脚轮支架6和轮脚套7之间设有压簧15。压簧15的设置可以减轻人脚踩的力量,因为当 自重大于四个脚轮支架6上的压簧15的四个弹力的总和时,伞座会下降着地,此时压簧15 是呈压縮状态,从而使压簧15贮存了一定的能使伞座向上顶的弹力,所以当人通过脚踩脚 踏装置9时,四个贮存的弹力会减轻我踩的力量,使人踩得更加轻松。 每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131、连杆H32、连杆11133、连杆IV34。所述的连杆131 位于框架1内。所述的连杆1132为两对,每对连杆1132的一端均对称分布在连杆131两 侧,并均分别铰接在连杆131的两端,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1两端。两对 连杆1132的另一端均分别与脚轮支架6铰接,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7 上。所述连杆131与连杆1132的其中一个铰接处还铰接有连杆11133。所述的连杆II133 的另一端与连杆IV34的一端铰接,连杆IV34的另一端铰接在轮脚套7上。所述的横杆8 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连杆机构中的连杆IV34连接。 所述的每对连杆1132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1两端是指,每对连杆1132均通过销
轴110对称铰接在框架1的两侧,框架1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ll,所述的销轴110滑动配
合在长腰孔111内。每个铰接处的连杆131两侧与框架1之间分别设有滚轮12。其中所述
的滚轮12为塑胶轮,既可以保持连杆机构的平衡,又能减少与框架1的摩擦。 所述的每对连杆1132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7上是指,每对连杆1132均通过销
轴1113对称铰接在轮脚套7的两侧,轮脚套7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1114,所述的销轴1113
滑动配合在长腰孔II14内。 所述的限位装置5包括具有燕尾块59的限位块51、活动钳58、顶杆53、连接块56 和顶柱55,所述的限位块51和顶柱55均与连杆131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块56与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的活动钳58为一对,每个活动钳58的中部分别铰接在连接块56内,在活 动钳58的两端形成一个可与燕尾块59扣接的燕尾口 52和一个设有复位弹簧的复位口,所 述的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钳58相抵。每个活动钳58内侧中部均具有圆弧突起 54 ;所述的顶杆53滑动配合在连接块56内,顶杆53的自由端位于两个活动钳58内且与圆 弧突起54接触连接,顶杆53自由端具有向外的斜面57。所述燕尾口 52的每个活动钳58 均呈相向的倒L形,扣接时的燕尾块59的大端面与倒L形的内勾面贴合。 所述的脚踏装置9包括脚踏板93、连板91、连接座92和止位装置,所述的连接座 92与横杆8连接,所述的连板91滑动配合在连接座92内并通过止位装置与连接座92定 位,所述的脚踏板93连接在连板91的一端。所述的横杆8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的连 接座92具有与横杆8外形相配的正六边形孔。这里的止位装置可以是通常所用的伞柄的 收合装置,等等。 当伞座在使用时,支撑板2是与地面接触的,此时脚轮支架6收合在轮脚套7内并 与地面接触,脚踏板93縮进。 当需要抬高伞座使脚轮工作时,先拉出带有脚踏板93的连板91,在止位装置定位 后用脚向下踩踏脚踏板93,由于脚踏装置9中的连接座92与横杆8的连接,带动横杆8向下 压。在连杆IV34—端与轮脚套7铰接的情况下,使连杆IV34的另一端向外拉动连杆11133, 从而带动连杆131向外拉。此时连接在连杆131两端的连杆1132相对底架1向外移动,使 与脚轮支架6铰接的连杆1132的另一端向下压。由于脚轮4受到地面的限制,根据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反过来使底架l有一个向上的力,从而促使整个底座向上抬起,即支撑 板2向上升高而脱离地面。这样四个脚轮就可以在地面上任意滚动。如图3、图4和图6所 示。 同时,连杆131向外拉的时候,将固定在连杆131上的限位块51向活动钳58方向 内移动,当限位块51上的燕尾块59通过活动钳58的燕尾口 52后完全位于活动钳58内时, 活动钳58 —端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使另一端的活动钳58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样燕尾块59就 卡在活动钳58内,使连杆131不能反方向移动,从而使整个连杆机构牢固地定住,使伞座不 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如图8所示。 当将伞具及伞座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需要收回脚轮。因此,继续向下踩踏脚踏板 93,使连杆IV34继续向下压,带动连杆11133和连杆131继续向外拉出。此时固定连接在 连杆131上的限位块51具有向外运动的趋势,这样限位块51上的燕尾块59向顶杆53方 向移动,使顶杆53向外移动。活动钳58内的突起54被顶杆53上的斜面57向两边顶开, 这样活动钳58燕尾口 52的一端也向两边打开。放开脚踏板93后,使连杆131带动限位块 51、顶柱55向内移动,此时燕尾块59顺利地从燕尾口 52处通过。当顶柱55向内移动接触 顶杆53后,继续移动将顶杆53向内顶,使活动钳58内的突起54从顶杆53的斜面57上滑 回,活动钳58的燕尾口 52—端也向内合,从而回到原始的无限位状态。此时伞座没有限位 装置的限位,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下降,使脚轮支架6縮回轮脚套7内,支撑板2也接触到地 面而使伞座不能移动。
权利要求一种可移动式伞座,包括伞座罩壳(16)、底座和多个脚轮(4),所述的脚轮(4)均连接在底座上,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限位装置(5)、脚踏装置(9)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8)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9)连接在横杆(8)上,所述的限位装置(5)固定在底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4)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包括支撑板(2)和 用于安装伞具的框架(l),所述的支撑板(2)呈U型,支撑板(2)的两端固定在框架(1)上; 所述框架(1)下部焊接有与脚轮(4)数量相等的轮脚套(7),所述的脚轮(4)安装在脚轮支 架(6)上,所述的脚轮支架(6)套合在轮脚套(7)内,在脚轮支架(6)和轮脚套(7)之间设 有压簧(15)。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每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 1(31)、连杆II(32)、连杆III(33)、连杆IV(34);所述的连杆I(31)位于框架(1)内;所 述的连杆I1(32)为两对,每对连杆I1(32)的一端均对称分布在连杆I(31)两侧,并均分 别铰接在连杆1(31)的两端,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1)两端;两对连杆 11(32)的另一端均分别与脚轮支架(6)铰接,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 (7)上;所述连杆I(31)与连杆I1(32)的其中一个铰接处还铰接有连杆I11(33);所述的连 杆111(33)的另一端与连杆IV(34)的一端铰接,连杆IV(34)的另一端铰接在轮脚套(7) 上;所述的横杆(8)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连杆机构中的连杆IV(34)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对连杆I1(32)分别滑 动配合在框架(1)两端是指,每对连杆11(32)均通过销轴1(10)对称铰接在框架(1)的两 侧,框架(1)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ll),所述的销轴I(lO)滑动配合在长腰孔I(ll)内。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每个铰接处的连杆I(31)两侧 与框架(1)之间分别设有滚轮(12)。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对连杆11(32)分别滑 动配合在轮脚套(7)上是指,每对连杆11(32)均通过销轴11(13)对称铰接在轮脚套(7) 的两侧,轮脚套(7)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I(14),所述的销轴11(13)滑动配合在长腰孔 11(14)内。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装置(5)包括具有 燕尾块(59)的限位块(51)、活动钳(5S)、顶杆(53)、连接块(56)和顶柱(55),所述的限位 块(51)和顶柱(55)均与连杆1(31)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块(56)与框架(1)固定连接; 所述的活动钳(58)为一对,每个活动钳(58)的中部分别铰接在连接块(56)内,在活动钳 (58)的两端形成一个可与燕尾块(59)扣接的燕尾口 (52)和一个设有复位弹簧的复位口, 所述的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钳(58)相抵;每个活动钳(58)内侧中部均具有圆 弧突起(54);所述的顶杆(53)滑动配合在连接块(56)内,顶杆(53)的自由端位于两个活 动钳(58)内且与圆弧突起(54)接触连接,顶杆(53)自由端具有向外的斜面(57)。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燕尾口 (52)的每个活动钳 (58)均呈相向的倒L形,扣接时的燕尾块(59)的大端面与倒L形的内勾面贴合。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踏装置(9)包括脚踏 板(93)、连板(91)、连接座(92)和止位装置,所述的连接座(92)与横杆(8)连接,所述的连 板(91)滑动配合在连接座(92)内并通过止位装置与连接座(92)定位,所述的脚踏板(93)连接在连板(91)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移动式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杆(8)的横截面为正 六边形,所述的连接座(92)具有与横杆(8)外形相配的正六边形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伞座,包括伞座罩壳(16)、底座和多个脚轮(4),所述的脚轮(4)均连接在底座上,它还包括限位装置(5)、脚踏装置(9)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8)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9)连接在横杆(8)上,所述的限位装置(5)固定在底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4)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可以用脚来控制伞座的升降,所以使用起来非常轻松、省力;同时完全把双手解放出来,使用起来也相当方便。
文档编号A45B25/00GK201513683SQ20092019657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6日
发明者马准安 申请人:马准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