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195阅读:1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准确地说是能够完全自动开收的多折伞,该伞通过对伞头内 按钮的触压实现完全自动开收的效果,避免了原有自动开收伞需要人为按压收拢中棒的缺 陷。
背景技术
伞,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遮阳或者防雨工具,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一种产品, 目前使用的伞,按照用途来分,有阳伞、雨伞、高尔夫伞,按照结构来分,有直骨伞、多折伞。对于多折伞,通常是采用下巢上设置控制按钮,通过按钮控制伞头内的控制机构, 实现伞的自动开收效果。一种简单的结构形式是将中棒内设有翘板,翘板通过弹簧顶持,开 伞时,翘板扣合于中棒的卡制槽,使得下巢定位,伞面伸张;收伞时,按压按钮,解脱翘板对 中棒的卡制,可将伞收拢。然而上述的控制方式并不如意,因此,专利申请94211963. 0和02^1090. 5都提出 了一种新的控制形式,这些结构形式是在伞头内设置子弹头,通过子弹头拉系下巢,同时子 弹头也被卡掣于伞头内,收伞时才解脱对子弹头的卡掣;中棒被设于伞头内的卡掣件进行 卡掣,开伞时,按动按钮,先解脱对中棒的卡掣,中棒在设置于其内的开伞弹簧的作用下弹 出,子弹头拉系下巢上升,达到开伞的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解除对子弹头的卡系, 子弹头上升,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下巢向下位移,使伞骨收拢于中棒,达到收拢之目地。但是这些自动开收伞,都是只能在收伞时收拢伞骨,并不能使多节中棒完全收拢, 中棒仍然要靠人为进行收拢,方能进行下一次的开伞动作,也就是说,上述的自动开收伞是 名不副实的,并不能做到完全收拢伞骨及中棒。发明内容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地是设计一种用于多折伞开收控制的能够完全进行 自动开收的伞,该伞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收伞时将伞骨及中棒完全收拢。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地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该全自动开收 伞避免原有自动开收伞结构带来的无法将中棒收拢的问题,同时简化了自动开收伞的结 构。经研究发现,要达到自动开伞的目地,在开伞时支撑开伞骨、中棒,需提供一种强 有力的向上推力,因此,现有结构就是在中棒内设置开伞弹簧,而且开伞弹簧基本占据多节 中棒节管的所有内部空间,否则无法对所有的中棒节管提供支撑力,而这也是导致收伞时, 开伞弹簧的作用力过于强大,无法通过其它部件进行消除,以至于无法完全收拢中棒的原 因。如果在收伞过程中能够压缩开伞弹簧的,就可以达到完全收拢伞骨及中棒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中 棒、伞头、开伞弹簧、上巢及下巢,开伞弹簧设置于中棒内,中棒具有至少三节嵌套于一起的 节管,该中棒底端设一伞头,在中棒顶端固设上巢,下巢滑设于中棒上,上巢及下巢分布连接伞骨,其特征在于开伞弹簧,最多设置于中棒底部和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内,使中棒从上向下第一 个节管可被自由收拢;一用以收拢中棒和/或伞骨的收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另一端至少连接 或穿过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或下巢上;一下巢线,用以联动打开或收拢下巢,其一端连接于下巢,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 棒从上向下第一个节管后,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一中棒线,用以联动打开或收拢中棒节管,其一端连结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 中棒节管的上,绕设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下一节节管后,一端连接于所要联动打 开或收拢的中棒节管的下二节节中棒节管上。通过上述的结构,开伞时,开伞弹簧弹开,打开部分中棒节管,通过中棒线和下巢 线拉动中棒的节管、下巢运动,达成开伞的状态,收伞时,则通过控制卷动装置将收伞线的 卷入卷动装置,拉动中棒或下巢向下运动,在中棒线和下巢线的联动下,中棒的各节节管和 下巢收拢,可克服开伞弹簧对中棒的顶持力,可顺利达成完全收伞状态,保证了开收伞的顺 畅进行。在上述的描述中,连接,并不代表一定要固定,而是意味着能够产生作用,其可以 是绑定、套扣、搭接、卡勾、固定等方式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所述中棒线,其一端固定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上,然后绕系于中棒从下向 上第二个节管,另一端固定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三个节管上。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中棒线一 端固定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的上部或设置于该第一个节管上部的内塞上,另一端固 定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三个节管的下部。所述中棒线与下巢线可连接于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拉线结构。所述中棒线,其至少具有一条,用以协调及控制中棒节管之间的开收动作。所述中棒线,在四折以上的多折伞情况下,其还可分成多条中棒线,该中棒线每段 的一端连接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节管的上,绕设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下 一节节管的后,另一端连接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节管的的下二节节管。上述的中棒线,不同的中棒线之间也可以相互延伸进行连结,共同形成联动作用。上述下巢线可进行延伸,与中棒线进行连接,固定于中棒线上,以达成联动性,此 时,下巢上设有滑轮,下巢线绕系于下巢滑轮后绕于中棒内,绑系于中棒线上。上述的下巢线,其可与中棒线进行连结,形成一体结构,具体地说,下巢线一端固 定于下巢上,再向上绕系固定于上巢或者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上,然后绕系于中 棒从上向下第一个节管后绕于中棒内,与中棒线连结于一起,中棒线此时并不固定于中棒 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上,而是直接与下巢线连结于一起,经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的上 部绕于第二个节管内,再向下绕过中棒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的底部,向上引出,固定于中棒 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的上部。所述收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上,另一端则向上引出,绑系于中棒从下向上 第二个节管,或直接从中棒外绑系于下巢。所述下巢线,其一端固定于下巢,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节管后, 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以作用于下巢,使下巢在开伞时被下巢线拉系上升,到达开伞位置;收伞时,下巢被下巢线拉系向下位移,达成收拢伞骨的效果。所述伞骨之间,可设置收伞弹簧,以对收伞具有辅助作用。所述卷动装置,其可为电机、弹性辘轳,或类似能够双向转动且具单向强制旋转作 用的装置,最好采用电机,便于控制及实现开收伞的收放线控制。伞头内按钮的设计及触发卷动装置的方式,在现有的伞头结构中,有多种方式可 以实现,故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中棒设置部分开伞无簧的方式,结合拉线的配合,开伞时将所以 中棒及伞骨联动打开,收伞时将所以中棒和伞骨联动收拢,能够控制伞的完全开收。且这种结构方式控制简易,便于实现。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收伞时,能够自动收拢中棒的节管,使伞达到完全收拢的状态;2、不需要设置贯穿于中棒的开伞弹簧,简化了伞的结构设置,降低了开伞时开伞 弹簧对中棒及伞骨的冲击力;3、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加工制作,降低了制造成本;4、更具有安全性及实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方式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方式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五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6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七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方式的开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9所示方式的收伞状态中棒及上巢、下巢、伞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做详细说明。图1 一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三折伞 为基础,故伞的结构包括伞骨10、收伞弹簧11、上巢12、下巢16、外管13、中管14、内管15、 卷动装置191及伞头19,其中伞骨10上设收伞弹簧11 ;上巢11内具有上巢内塞121,上巢 内塞121中装设上巢滑轮122,用以绕系下巢线17。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13、中管14、 内管15,中管14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141,中管内塞141中设置中管滑轮142 ;内管15的 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151 ;开伞弹簧18设置于中管14和内管15中,开伞弹簧18的上部顶 持中管内塞141的底部。伞头19内装设卷动装置191,卷动装置191通常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19上的按 钮(常规部件,故在图中未示)进行触发;伞头19内还设置有铁卡圈192,以对中棒进行卡掣。一下巢线17,其一端固定于下巢16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122,穿于外管 13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141上;同时,还具有一中棒线171,该中棒线171 —端固定于 内管15的底部,向上引出,绕过中管滑轮142,绕出中管14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外管13 的下部。一收伞线172,收伞线172 —端固定于卷动装置19上,另一端向上引出,固定于中 管内塞141上。开伞时,按动按钮,解除铁卡圈192对中棒的卡掣,卷动装置191放开收伞线172, 在开伞弹簧18的作用下,中管14弹出,在中管14向上运动的同时;通过中棒线171拉动外 管13向上运动,外管13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巢16则在下巢线17的作用下也随之向上 运动,从而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卷动装置191卷入收伞线172,收伞线172拉动中管14向 下移动,中管内塞141对开伞弹簧18进行压缩,同时,在收伞弹簧11的作用下,伞骨10收 拢,并推动下巢16向下运动,在下巢线17的作用下,外管13也向下移动,收伞线172将开 伞弹簧18完全压缩,中棒的各个节管……外管13、中管14和内管15都被铁卡圈192卡掣 于伞头19内时,完成收伞动作。在上述的结构中,开收伞的过程得益于下巢线、中棒线的联动,因此可以避免采用 贯穿式的中棒弹簧,简化中棒的内部结构,有利于促使伞的自动开收的完成。上述的结构方式是利用收伞线拉动中管,收伞线也可以拉动下巢这样的部件,例 如图4 一图6所示方式,则在图1所示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直接利用收伞线拉动下 巢,以增加收伞的便利性。在该实施方式中,伞包括伞骨20 ;上巢22,上巢22内具有上巢内塞221,下巢内 塞221中装设下巢滑轮222,用以绕系下巢线27 ;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23、中管M、内管 25,中管M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M1,中管内塞241中设置中管滑轮M2 ;内管25的上部也 设有内管内塞251 ;开伞弹簧观设置于中管M和内管25中,开伞弹簧观的上部顶持中管 内塞141的底部。伞头四内装设卷动装置四1,卷动装置四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四上的按钮进行 触发;伞头四内还设置有铁卡圈四2,以对中棒进行卡掣。一下巢线27,其一端固定于下巢沈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222,穿于外管23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241上;同时,还具有一中棒线271,该中棒线271 —端固定于 内管25上部的内管内塞251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滑轮M2,绕出中管M向下引出,另一 端固定于外管23的下部。一收伞线21,该收伞线21 —端连接于卷动装置29,另一端从中 棒外直接固定于下巢26的底部。开伞时,按动按钮,解除铁卡圈292对中棒的卡掣,卷动装置四放开收伞线21,在 开伞弹簧观的作用下,中管M弹出,在中管M向上运动的同时通过中棒线271拉动外管 23向上运动,外管23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巢沈则在下巢线27的作用下也随之向上运 动,从而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卷动装置291卷入收伞线21,收伞线21拉动下巢沈向下 移动,下巢26向下运动时,带动伞骨20收拢,并在下巢线27的作用下,拉动外管23也向下 移动,同时在中棒线271的作用下,外管23拉动中管M向下移动,中管M的移动使中管内 塞241对开伞弹簧观进行压缩,当开伞弹簧观被完全压缩,中棒的各个节管……外管23、 中管M和内管25都被铁卡圈292卡掣于伞头四内时,完成收伞动作。此时,由于收伞线直接拉动下巢,不需要在伞骨中设置收伞弹簧。图1和图4所示的方式不仅可应用于三折伞,同样也可以应用于二折伞、四折伞, 乃至五折伞上,图7 —图9则以四折伞为例进行说明。图7—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包 括伞骨30,伞骨30上设收伞弹簧31 ;上巢32,上巢32内具有上巢内塞321,上巢内塞321 中装设上巢滑轮322,用以绕系下巢线37。中棒具有四个节管外管33、中管一 34、中管二 341、内管35,中管一 34的上部设 有中管一内塞342,中管一内塞342中设置中管一滑轮343 ;中管二 341的上部设有中管二 内塞344,中管二内塞344中设有中管二滑轮345,内管35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351,且 开伞弹簧38设置于中管二 341和内管35中,开伞弹簧38的上部顶持中管二内塞344的底 部。伞头39内装设卷动装置391,卷动装置391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39上的按钮进 行触发。一下巢线37,其一端固定于下巢36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322,穿于外管 33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一内塞342上;同时,还具有一中棒线一 371,该中棒线一 371—端 固定于中管二 341上部的中管二内塞344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一滑轮343,绕出中管34 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外管33的下部。一中棒线二 372,该中棒线二 372 —端固定于内管 35上部的内管内塞351上,然后向上引出,绕过中管二滑轮345,穿出于中管二 341,另一端 固定于中管一 34的下部;一收伞线373,该收伞线373 —端连接于卷动装置39,另一端从中 棒内向上引出,固定于中管二 341的中管二内塞344上。开伞时,按动按钮,解除铁卡圈392对中棒的卡掣,卷动装置39放开收伞线373,在 开伞弹簧38的作用下,中管二 341弹出,在中管二 341向上运动的同时通过中棒线二 372 拉动中管一 34向上运动,中管一 34向上运动也通过中棒线一 371带动外管33向上运动, 外管33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巢36则在下巢线37的作用下也随之向上运动,从而达到 开伞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卷动装置391卷入收伞线373,收伞线373拉动中管二 341向下移动,中管二内塞344压缩开伞弹簧38进行收拢,同时,收伞弹簧31产生作用力,收拢 伞骨30,并使下巢36向下运动时,下巢36向下运动时在下巢线37的作用下,给外管33 — 个反向的作用力,使外管33也向下移动,同理在中棒线一 371的作用下,外管33带动中管一34向下移动,当开伞弹簧38被完全压缩,中棒的各个节管……外管33、中管一 34、中管二341和内管35都被铁卡圈392卡掣于伞头39内时,完成收伞动作。此时,中棒线具有两段,分别完成对中管一和中管二的拉系联动。同理,还可以通过增加中棒线的方式将上述结构应用于五折伞中。图10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中棒线的设 置方式发生变化,其与内管的连接方式发生改变。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包括伞骨40、收 伞弹簧41、上巢42、下巢46、外管43、中管44、内管45、卷动装置491及伞头49,其中伞骨 40上设收伞弹簧41 ;上巢42内具有上巢内塞421,上巢内塞421中装设上巢滑轮422,用以 绕系下巢线47。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43、中管44、内管45,中管44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441, 中管内塞441中设置中管滑轮442 ;内管45的上部也设有内管内塞451 ;开伞弹簧48设置 于中管44和内管45中,开伞弹簧48的上部顶持中管内塞441的底部。伞头49内装设卷动装置491,卷动装置491通常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49上的按 钮(常规部件,故在图中未示)进行触发。一下巢线47,其一端固定于下巢46上部,向上引出,穿过上巢滑轮422,穿于外管 43内,另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441上;同时,还具有一中棒线471,该中棒线471—端固定于 内管45上部的内管内塞451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滑轮442,绕出中管44向下引出,另一 端固定于外管43的下部。一收伞线472,收伞线472 —端固定于卷动装置49上,另一端向 上引出,固定于中管内塞441上。开伞时,按动按钮,解除铁卡圈492对中棒的卡掣,卷动装置491放开收伞线472, 在开伞弹簧48的作用下,中管44弹出,在中管44向上运动的同时;通过中棒线471拉动外 管43向上运动,外管43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巢46则在下巢线47的作用下也随之向上 运动,从而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卷动装置491卷入收伞线472,收伞线472拉动中管44向 下移动,中管内塞441对开伞弹簧48进行压缩,同时,在收伞弹簧41的作用下,伞骨40收 拢,并推动下巢46向下运动,在下巢线47的作用下,外管43也向下移动,收伞线472将开 伞弹簧48完全压缩,中棒的各个节管……外管43、中管44和内管45都被铁卡圈492卡掣 于伞头49内时,完成收伞动作。上述的几种方式,都是独立设置下巢线及中棒线的,其实下巢线和中棒线是可以 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下巢线和中棒线可以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拉线结构。图13 —图15所示,就是将开伞线和中棒线连接于一起的一种实施方式,图中所 示,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结构包括伞骨50、收伞弹簧51、上巢52、下巢56、外管53、中管 54、内管55、卷动装置591及伞头59,其中伞骨50上设收伞弹簧51 ;上巢52内具有上巢 内塞521,上巢内塞521中装设上巢滑轮522,用以绕系下巢线57 ;中棒具有三个节管外管 53、中管54、内管55,中管M的上部设有中管内塞M1,中管内塞541中设置中管滑轮M2 ; 开伞弹簧58设置于中管M和内管55中,内管55的上部也具有内管内塞551,开伞弹簧58的上部顶持中管内塞的底部。伞头59内装设卷动装置591,卷动装置591通常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59上的按 钮(常规部件,故在图中未示)进行触发;伞头19内还设置有铁卡圈592,以对中棒进行卡掣。一下巢线57,其一端固定于上巢内塞521上,经下巢56上部的上巢滑轮561向上 绕出,穿过上巢滑轮522,穿于外管53内,并于中管M内另一端绑定于中棒线571,绑点573 位移中管M内;同时,还具有一中棒线571,该中棒线571 —端固定于内管55的底部,向上 引出,绕过中管滑轮M2,绕出中管M向下引出,另一端固定于外管53的下部。一收伞线 572,收伞线572 —端固定于卷动装置59上,另一端向上引出,固定于中管内塞541上。开伞时,按动按钮,解除铁卡圈592对中棒的卡掣,卷动装置591放开收伞线572, 在开伞弹簧58的作用下,中管M弹出,在中管M向上运动的同时;通过中棒线571拉动外 管53向上运动,外管53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巢56则在下巢线57的作用下也随之向上 运动,从而达到开伞状态。此时,虽然中棒线571和下巢线57是绑于一起的,但是绑点573的位置是低于中 管滑轮M2的,不会对中棒线和下巢线57的运动构成影响,能够各自完成联动的作用。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卷动装置591卷入收伞线572,收伞线572拉动中管M向 下移动,中管内塞541对开伞弹簧58进行压缩,同时,在收伞弹簧51的作用下,伞骨50收 拢,并推动下巢56向下运动,在下巢线57的作用下,外管53也向下移动,收伞线572将开 伞弹簧58完全压缩,中棒的各个节管……外管53、中管M和内管55都被铁卡圈592卡掣 于伞头59内时,完成收伞动作。下巢线与中棒线除了能够绑定于一起外,还可以直接结合于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的拉线结构,下面以图16 —图18所示是实施例进行说明。图中所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伞包括伞骨70、收伞弹簧71、上巢72、下巢76、外管 73、中管74、内管75、卷动装置791及伞头79,其中伞骨70上设收伞弹簧71 ;上巢72内具 有上巢内塞721,上巢内塞721中装设上巢滑轮722,用以绕系下巢线77 ;中棒具有三个节 管外管73、中管74、内管75,外管73下部设置有外管滑轮731 ;中管74的上部设有中管内 塞741,中管内塞741中设置中管滑轮742 ;内管75的也设有内管内塞751,底部具有内管 滑轮752 ;开伞弹簧78设置于中管74和内管75中,开伞弹簧78的上部顶持中管内塞741 的底部。伞头79内装设卷动装置791,卷动装置791通常采用电机,由设于伞头79上的按 钮(常规部件,故在图中未示)进行触发;伞头79内还设置有铁卡圈792,以对中棒进行卡掣。一下巢线77,其一端固定于下巢76上,向上绕经上巢滑轮722,穿于外管73内,然 后绕过外管滑轮731向上引出,经过中管内塞741的中管滑轮742向下引出,连接于中棒线 771上,中棒线771的上端与下巢线77连接于一起,向下引出,绕经内管75底部的内管滑轮 752,在向上引出,固定于中管内塞741上。一收伞线772,收伞线772 —端固定于卷动装置 791上,另一端从中棒外向上引出,固定于下巢76的底部。开伞时,按动按钮,解除铁卡圈792对中棒的卡掣,卷动装置791放开收伞线772, 在开伞弹簧78的作用下,中管74弹出,在中管74向上运动的同时通过中棒线771作用于外管73,使外管73向上运动,外管73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巢76则在下巢线77的作用 下也随之向上运动,从而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卷动装置791卷入收伞线772,收伞线772拉动下巢76向 下移动,下巢76向下运动时,带动伞骨70收拢,并在下巢线77的作用下,拉动外管73也向 下移动,同时在中棒线771的作用下,外管73拉动中管74向下移动,中管74的移动使中 管内塞741对开伞弹簧78进行压缩,当开伞弹簧78被完全压缩,中棒的各个节管……外管 73、中管74和内管75都被铁卡圈792卡掣于伞头79内时,完成收伞动作。在上述的实施例描述中,大部分采用三折伞为例,这是因为三折伞为最普通的多 折伞,且三折伞结构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三折伞,依据三折伞的结 构,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依然可应用于二折伞、四折伞、五折伞等多折伞上。因此,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列举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 型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 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中棒、伞头、开伞弹簧、上巢及下巢,开 伞弹簧设置于中棒内,中棒具有至少三节嵌套于一起的节管,该中棒底端设一伞头,在中棒 顶端固设上巢,下巢滑设于中棒上,上巢及下巢分布连接伞骨,其特征在于开伞弹簧,最多设置于中棒底部和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内;一收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另一端至少连接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或下 巢上;一下巢线,其一端连接于下巢,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个节管后,连接 或穿过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一中棒线,其一端连结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节管的上,绕设于所要联动打开 或收拢的中棒下一节节管后,一端连接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节管的下二节中棒节管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线,其一端固 定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一个节管上,然后绕系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另一端固定于中 棒从下向上第三个节管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线与下巢线可 连接于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拉线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线,在四折以 上的多折伞情况下,其分成多条中棒线,该中棒线每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 的中棒节管的上,绕设于所要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下一节节管的后,另一端连接于所要 联动打开或收拢的中棒节管的的下二节节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下巢线可进行延伸,与 中棒线进行连接,固定于中棒线上,下巢上设有滑轮,下巢线绕系于下巢滑轮后绕于中棒 内,绑系于中棒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下巢线一端固定 于下巢上,再向上绕系固定于上巢或者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上,然后绕系于中棒 从上向下第一个节管后绕于中棒内,与中棒线连结于一起,中棒线直接与下巢线连结于一 起,经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的上部绕于第二个节管内,再向下绕过中棒从下向上第一 个节管的底部,向上引出,固定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的上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收伞线,其一端连 接于卷动装置上,另一端则向上引出,绑系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或直接从中棒外绑 系于下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线,其一端固 定于下巢,另一端绕设于上巢或中棒从上向下第一节管后,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第二个节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弹簧的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中棒、伞头、开伞弹簧、上巢及下巢,中棒具有至少三节嵌套于一起的节管,伞头内设一卷动装置,收伞线,其一端连接于卷动装置,另一端至少连接于中棒从下向上第二个节管或下巢上;一下巢线,用以联动打开或收拢下巢;一中棒线,用以联动打开或收拢中棒节管,开伞时,开伞弹簧弹开,打开部分中棒节管,通过中棒线和下巢线拉动中棒的节管、下巢运动,达成开伞的状态,收伞时,则通过控制卷动装置将收伞线的卷入卷动装置,拉动中棒或下巢向下运动,在中棒线和下巢线的联动下,中棒的各节节管和下巢收拢,可顺利达成完全收伞状态,保证了开收伞的顺畅进行。
文档编号A45B25/16GK201831101SQ20102055603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1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