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幅上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177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三幅上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上衣服装。
背景技术
现有上衣服装多数是同一套上衣只一个款式。也有少数是同一套上衣有两种款式 的,如可内、外两面穿的上衣,该同一套服装可以里、外翻穿,不过款式变化后服装的保暖结 构基本不变,另外在未经洗涤时,里、外翻穿同一套上衣可能有违一些人的洁净嗜好。还有 一类上衣可以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转换,多数是以“拆卸衣袖”的方法来实现这种转换。 但其中也有比较有特点的,如由李孟峰先生设计并由中国宜兴正盛纺织制品有限公司申请 的《可隐藏衣袖的上衣》,其公开号C拟843105,该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可将拆卸后的衣袖隐 藏在衣筒后幅(或者是衣筒前幅)夹层内,但最少仍须拆卸半边袖管端口才能实现从有袖 向无袖的转换,而且由前幅、后幅构成的衣筒外表基本没有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衣服装,使同一套上衣至少具有两种款式变化, 并且上衣的前后保暖厚度比也可以跟随服装款式一同变化,也可以更便捷地实现上衣服装 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的转换或者是向回转换。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技术方案一本发明是一种三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以及分别连接在该衣 筒两侧的左右袖管,所述衣筒是由衣筒前幅、衣筒后幅围制而成,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 接交界位于衣筒两侧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 幅。其技术特征是在所述衣筒内,位于衣筒前幅、衣筒后幅两者之间还有一片衣筒内幅, 该衣筒内幅左右宽度在衣筒周长的2/5至2/3范围内,该衣筒内幅上下长度在衣筒上下长 度的1/3至5/4范围内,该衣筒内幅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所述衣筒的内壁在左右摆 缝及顶部左右肩缝位置相连接。在所述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 留有一共同开口或领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 口。在所述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或领口 ;在 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在所述衣筒内部,该 衣筒内幅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筒壁结构,也 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筒壁结构。另外,在 衣筒后幅、衣筒内幅、衣筒前幅上可以分别附有衬里。这里的“衣筒”是指上衣的躯干筒体;这里的“衣筒前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前面 的衣片;这里的“衣筒后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后面的衣片;这里的“衣筒内幅”是指在上衣 筒体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两者之间且可以前后移动、变换筒壁位置的衣片;这里 的“摆缝”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衣筒左右两侧袖圈以下的连接交界;这里的“肩缝” 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衣筒左右袖圈以上沿肩膀顶端的连接交界;这里的“袖圈”是指位于衣筒上方左右两侧的袖窿或袖孔;这里的“袖管”是指长袖袖管或者是短袖袖管;这 里的“躯干敝口 ”是指与领口相对并且能够套在人体躯干上的上衣筒体下方开口。本技术方案是在普通有袖上衣具有前、后两幅的基础上,在衣筒内部增加了一片 可以前后贴靠能人为变换筒壁位置的衣筒内幅,从而构成一种三幅上衣。与现有的两幅上 衣比较三幅上衣在同一件上衣上提供了一前、一后两种不同结构的衣筒供穿戴者自行选 择穿戴,前、后两个衣筒结构不同,一是衣筒的前、后保暖厚度比不同,二是衣筒筒壁的前、 后衣片层数比不同。穿戴者可以二选其一更多变化,即可以自行改变该上衣的保暖结构,也 可以自行改变该上衣位于身体前方外层与次外层款式的搭配变化。技术方案二 根据方案一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所述的衣筒 内幅上方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的半开门襟,或者是在所述衣筒内幅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 且贯通该衣筒内幅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本方案的目的在于增加三幅上衣中衣筒内幅的调节功能。技术方案三根据方案一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所述衣筒后幅 面料平均厚度是所述衣筒前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两倍以上。本方案中的衣筒前幅、衣筒后幅其面料厚度比为不均衡结构,当结合衣筒内幅构 成三幅上衣共同穿戴时,通过衣筒内幅前后贴靠能重新形成衣筒的筒壁结构,在前、后保暖 相对均衡或前、后保暖更不均衡之间进行选择,以便满足某些保暖与散热的特殊需要。技术方案四根据方案一至三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 衣筒相连的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 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相连接,即三幅上衣的左右袖管分别连接在衣筒 外幅的左右袖圈上。在本方案中的三幅上衣除了能提供上面说到的两种不同衣筒结构供人选择外,还 可以较便捷的实现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的转换。转换方法将三幅上衣上所述的衣筒前 幅里、外翻转翻折到上衣的后面。此时,所述衣筒内幅被转到了三幅上衣的前面位置; 所述衣筒后幅被转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前幅被翻折到了最后位置上。已经空置的左右 袖管同时被隐藏在衣筒后幅与衣筒前幅新形成的一个空腔内。穿戴者可以将身体躯干伸入 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的无袖衣筒内,从而完成了三幅上衣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的转 换。当然,如果该三幅上衣相对于穿戴者来说比较宽松,也可以选择将衣筒后幅作为 里、外翻转的对象,将所述衣筒后幅向前翻折,从而形成另一种从有袖向无袖款式的上衣转 换,此时该上衣作为无袖款式穿戴时需将上衣的前、后方向进行调换再进行穿戴。技术方案五根据方案一至三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 衣筒相连的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 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相连接。本方案中的三幅上衣是在同一件上衣上提供了两种不同结构的衣筒供穿戴者选 择,一种是有袖款式的衣筒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围制而成;另一种是 无袖款式的衣筒位于三幅上衣前面,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围制而成。当选择位于前面的 无袖衣筒穿戴时,可直接将位于三幅上衣左右两侧的空置袖管折叠到衣筒背部,并通过位 于袖头上的衣扣相互联结(或者通过袖管相互挽结)将其共同悬挂在衣筒背部;也可将位于三幅上衣左右两侧的空置袖管分别从袖管顶端各自的袖圈孔洞塞进去,将左右空袖管隐 藏在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衣筒内。当选择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有袖衣筒穿戴时也有两种款 式可供选择一是直接穿戴,此时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前方;另一种是将三幅上衣 的衣筒前幅翻折到上衣最后面,并将两条被压在衣筒背后的空袖管分别从前袖圈与后袖圈 形成的袖圈孔中抽取出来,即可正常穿戴。此时,所述衣筒内幅位居三幅上衣最前面位置; 所述衣筒后幅被转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后位置上,并且所述衣 筒前幅原来朝内一面现在朝外处置。技术方案六根据方案五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所述衣筒前 幅上,左、右前袖圈边缘与所述衣筒内幅对应处之间设有便于封闭或打开该前袖圈孔的衣 扣或拉链,以便增加三幅上衣的保暖性。技术方案七根据方案五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将所述的衣筒 内幅中央区域直接省略掉,所述衣筒内幅仅保留左右两侧的内袖圈及其边缘部分,被保留 的内袖圈加上其边缘后的平均宽度大于2. 5厘米,被保留的内袖圈及边缘部分上端仍与衣 筒内壁在肩缝处相连接,被保留的内袖圈及边缘部分下端仍与衣筒内壁在摆缝处相连接。本方案的目的是使上衣变得更加简捷、轻便,该上衣同样可实现从有袖款式到无 袖款式的转换。技术方案八根据方案一至三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 衣筒相连的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相连接;端 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相连接。本方案中的三幅上衣与在方案五中所述的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是在同一件上衣上 提供了两种不同结构款式的衣筒供穿戴者选择,而且都是一个为有袖款式衣筒另一个为无 袖款式衣筒。只是有袖衣筒位于三幅上衣的前面,并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围制而成;无袖 款式衣筒位于三幅上衣的后面,并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围制而成。不过,当选择位于后面 的无袖衣筒穿戴时,最好将三幅上衣的前、后方向调换以后再行穿戴。技术方案九根据方案一至三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与 衣筒相连的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 口前半圈上设有活动连接部件公部,同时在所述前袖圈及所述内袖圈对应位置上分别各有 一套与之匹配的活动连接部件母部,袖管端口前半圈借助该活动连接部件可以选择同位于 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相连接,也可以选择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相连接。这里的“活动连接部件公部”是指“衣扣”、“衣钩”或“拉链公部”;这里的“活动连 接部件母部”是指“扣眼”、“挂环”或“拉链母部”。本方案中的三幅上衣因袖管顶端端口前 半圈可以选择分别连接在前袖圈或内袖圈上,使该三幅上衣能在方案四与方案五两种产品 中互相转换,而方案四与方案五中的每一产品又都有两种以上的款式可以变化,因此本方 案中的三幅上衣可以具有较多可以变化的款式。技术方案十根据方案四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点是在所述左、右袖 管内各有一片袖管内片,所述袖管内片左右宽度为袖管周长的1/2,所述袖管内片上下长度 与袖管的长度相等,所述袖管内片上方端部与所述衣筒内幅的内袖圈相连接,所述袖管内 片左右边缘与所在袖管的管筒内壁左右两侧相连接,所述袖管内片能够跟随与其相连的衣 筒内幅一起前后联动在袖管内部或是向前贴靠重新形成一个袖管管壁结构,或是向后贴靠重新形成另一个袖管管壁结构。本方案中的三幅上衣是在同一件上衣上提供了前后两个不同的衣筒供穿戴者选 择,两种衣筒结构均为有袖款式,穿戴者可以选择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衣 筒内;也可以选择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三幅上衣前面的衣筒内。当选择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衣筒穿戴时有两种款式可供选择一是直接穿戴,此 时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前方;另一种是将三幅上衣的衣筒前幅翻折到上衣最后面, 并将两条被夹在衣筒背后的空袖管分别从前袖圈与后袖圈形成的袖圈孔洞中“里外翻转” 牵引抽取出来,即可正常穿戴。此时,所述衣筒内幅位居三幅上衣最前面位置;所述衣筒后 幅被移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后位置上,并且衣筒前幅原来朝内 一面现在朝外处置。当选择位于三幅上衣前面的衣筒穿戴时也有两种款式可供选择一是 直接穿戴,此时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前方;另一种是将三幅上衣的衣筒后幅翻折到 上衣最前面,并将两条被夹在衣筒前方的空袖管分别从前袖圈与后袖圈形成的袖圈孔洞中 “里外翻转”牵引抽取出来,即可正常穿戴。此时,所述衣筒内幅位居三幅上衣最后面的位 置;所述衣筒前幅被移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后幅被转到三幅上衣的最前面位置上,并 且衣筒后幅原来朝内一面现在朝外处置。本方案中产品的特点是如果穿戴者只使用其中一个衣筒也能有两种款式(或服 饰表面)供其选择。一般上衣外套在需要洗涤时往往是外套表面先已脏污,此时外套的衣 筒内部尚未脏污。而本方案的产品如果是用作外套,那么除衣领外其它地方基本可以做到 一个衣筒对应两个服饰表面,因此可以使上衣洗涤的次数减少,穿着的时间延长(指两种 表面轮换穿戴),当然,前提是该三幅上衣对于穿戴者身体而言必须是相当宽松。以上十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是一种三幅上衣,与现有的前后两幅上衣比虽然增多了 一幅衣片,但能给上衣带来至少两种以上的款式变化。特别是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的转 换或回转过程比较快捷、方便。随着款式的变化上衣的前后保暖厚度比也会发生变化,从而 为穿戴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不过穿戴者在需要改变上衣款式时,还是需要脱下上衣并将躯 干重新伸入新形成的衣筒空间内才行。


本说明书中共有八幅附图,详见如下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的一个实施实例正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述的三幅上衣其衣筒前幅完成向后翻折后的正面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的另一个实施实例正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所述的三幅上衣其左、右袖管完成向衣筒背后折叠的正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背面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的又一个实施实例正面示意图;图7是图6中所述的三幅上衣其衣筒前幅完成向后翻折后的正面示意图;图8是图7中所述的三幅上衣其左右空袖管被隐藏在衣筒内时的示意图。在图中的附图标记是1.衣筒、2.袖管、3.衣筒前幅、4.衣筒后幅、5.摆缝、6.肩 缝、7.衣筒内幅、8.袖圈、9.袖管上端端口、10.前袖圈、11.内袖圈、12.后袖圈、13.拉链、 14.内袖圈边缘、15.拉链母部、16.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的衣筒结构、17.衣筒前幅与衣筒内幅之间的衣筒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衣筒”是指上衣的躯干筒体部分,是上衣的主体;所述的“衣 筒前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前面的衣片,包括是一个单独的衣片,也包括共同位于上衣筒体 前面的左前片、右前片两个衣片;所述的“衣筒后幅”是指位于上衣筒体后面的衣片;所述 的“衣筒内幅”是指在上衣筒体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之间且可以单独前后移动、变 换筒壁位置的衣片;上述的“衣片”可以是单独的一片面料,也包括可以跟随面料一同联动 的衬里;所述的“摆缝”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衣筒左右两侧袖圈以下的连接交界; 所述的“肩缝”是指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位于衣筒左右袖圈以上沿肩膀最顶端的连接交界; 所述的“袖圈”是指位于衣筒上方左右两侧的袖窿或袖孔孔壁;所述的“袖管”是指位于上 衣左、右两侧的长袖袖管或短袖袖管;所述的“躯干敞口”是指位置与领口相对且能够套在 人体躯干上的上衣筒体下方开口 ;所述的“全开门襟”是指贯穿所在衣片上下两端、长度与 所在衣片上下长度相等的襟缝;所述的“半开门襟”是指位于衣片上方中央且长度小于所在 衣片长度1/2的襟缝;所述的“活动连接部件公部”是指“衣扣”、“衣钩”或“拉链的一边”; 所述的“活动连接部件母部”是指“扣眼”、“挂环”或“拉链的另一边”;所述的“袖管内片” 是指位于上衣左、右袖管内部且可以前后移动、变换管壁位置的袖片;所述的“左侧袖管内 壁的右侧”是指该袖管内壁与衣筒摆缝相近的一侧;所述的“左侧袖管内壁的左侧”是指该 袖管内壁与衣筒摆缝相远的一侧;所述的“右侧袖管内壁的左侧”是指该袖管内壁与衣筒摆 缝相近的一侧;所述的“右侧袖管内壁的右侧”是指该袖管内壁与衣筒摆缝相远的一侧。实施例一,是一种三幅上衣的应用实例,是一款套头式三幅上衣。如图一所示该 三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以及衣筒两侧连接着的左右袖管,该衣筒1由衣筒前幅3与 衣筒后幅4围制而成,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幅。在图一中衣筒前幅面向观察 者,衣筒后幅被压在最后面并面向图内。衣筒前幅面料为革皮构成;衣筒后幅为复合面料, 其朝图内一面是革皮材料,朝观察者一面是卫衣棉材料,两种布料边缘叠合缝制构成衣筒 后幅的面料。衣筒后幅面料平均厚度是衣筒前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三倍。衣筒前幅与衣筒后 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在该衣筒1的内部,位于衣筒前 幅与衣筒后幅之间还有一片衣筒内幅7与该衣筒的内壁相连接。该衣筒内幅左右宽度约为 衣筒周长的1/2,该衣筒内幅上下长度约为衣筒上下长度的3/4。该衣筒内幅的面料为羊绒 针织构成,其厚度约为衣筒前幅的两倍。该衣筒内幅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 在衣筒内壁左右摆缝5位置及顶部左右肩缝6位置相连接,其连接方式为衣筒前幅、衣筒 内幅、衣筒后幅三者边缘前、中、后叠合,并在两侧左右摆缝、顶部左右肩缝处缝制在一起。 在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 共同的左右袖圈8;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 也留有一共同开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 口。该衣筒内幅在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 衣筒筒壁结构16,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 筒壁结构。见图一,在与衣筒相连的左、右袖管2上端端口 9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12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10相连接,即三幅 上衣的左右袖管分别被连接在衣筒外幅的左右袖圈上。左右袖管的面料为革皮构成,左右 袖管上端端口直接缝制在衣筒外幅左右袖圈上。本实施例是一种三幅上衣。与现有的两幅上衣比较在衣筒内部增加了一片能变 换筒壁位置的衣筒内幅,使本例中的一件上衣至少能提供两种不同结构的衣筒供穿戴者选 择。位于上衣后面的衣筒16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构成,其前后保暖厚度比基本相同;位 于上衣前面的衣筒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构成,其前后保暖厚度比为1 5。使用方法穿戴者在穿戴该三幅上衣时,可以选择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上衣后面 的衣筒内,此时衣筒内幅7被挤到身体前面并贴靠在衣筒前幅上,上衣的前后保暖厚度一 致,将充分发挥保暖性好的特点;同时从上衣前面可以看到该上衣位于体前外层与次外层 搭配穿戴的外表。穿戴者也可以选择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上衣前面的衣筒内,此时衣筒内 幅7被挤到身体后面并贴靠在衣筒后幅上,上衣的前后保暖厚度比差别极大,身体前方散 热明显;同时从上衣前面仅可以看到该上衣位于体前的外层。穿戴者还可以选择使该三幅上衣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的转换。转换方法见图 一中所述的三幅上衣,将所述的衣筒前幅3里、外翻转一一翻折到上衣的后面,图二是衣筒 前幅已经完成向后翻折的正面示意图,衣筒内幅7朝向观察者。此时,所述衣筒内幅被转到 了三幅上衣的前面位置;所述衣筒后幅被转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前幅被翻折到了最后 位置上。已经空置的左右袖管同时被隐藏在衣筒后幅与衣筒前幅新形成的同一个空腔内。 穿戴者可以将身体躯干伸入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形成的无袖衣筒16内,从而完成了三 幅上衣从有袖款式向无袖款式的转换。也可以选择将衣筒后幅4作为里、外翻转的对象,将所述衣筒后幅向前翻折,从而 形成另一种从有袖向无袖款式的上衣转换,此时该上衣作为无袖款式穿戴时需将上衣的 前、后方向进行调换再进行穿戴。实施例二,也是一种三幅上衣的应用实例,而且完整借助于在实施例一中例举的 上衣实物,本例中的三幅上衣与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三幅上衣其材料、尺寸、结构完全一致 处不再复述。其区别如下在所述的衣筒内幅7上方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的半开门襟,该门 襟两边设有便于开启与闭合的纽扣。同时,在该门襟的下方衣筒内幅朝前一面上设置有一 口袋,以增加上衣的携带功能。实施例三,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的一个优选应用实例。这是一款短袖套 头式三幅上衣,附图三至附图五是其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状态时的示意图。详见图三该三幅 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以及衣筒两侧连接着的短袖袖管,上衣衣筒由衣筒前幅3与衣筒 后幅4围制而成,图中衣筒前幅面向观察者,衣筒后幅被压在最后面并面向图内,在上衣领 口以及上衣的躯干敞口处有少许的衣筒后幅暴露出来。衣筒后幅面料为卫衣棉构成;衣筒 前幅面料为棉布构成,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 肩缝处。在该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之间还有一片衣筒内幅7与该衣筒的内 壁相连接。该衣筒内幅左右宽度约为衣筒周长的1/2,该衣筒内幅的上下长度与衣筒上下长 度相等。该衣筒内幅为针织面料,其厚度介于衣筒后幅与衣筒前幅两者之间。该衣筒内幅 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在衣筒内壁左右摆缝5位置及顶部左右肩缝6位置相 连接,其连接方式为衣筒前幅、衣筒内幅、衣筒后幅三者边缘前、中、后叠合,并在左右摆缝、左右肩缝处缝制在一起。在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 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 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 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在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 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筒壁结构16,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 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筒壁结构17。见图三,在与衣筒相连的左、右短袖袖管2上端端口 9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 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11相连接。左、 右短袖袖管的面料均为与衣筒前幅相同的棉布构成,袖管上端端口与袖圈的连接采用缝制 连接方式。在左右短袖袖口上方,还分别设有一对用于悬挂空置袖管的挂钩及挂环。同样本实施例中的三幅上衣,与现有的两幅上衣比较在衣筒内部增加了一片能变 换筒壁位置的衣筒内幅,使本例中的一件上衣至少能提供两种不同结构的衣筒供穿戴者选 择。位于上衣后面的衣筒16是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构成的有袖款式;位于上衣前面的衣 筒17是由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构成的无袖款式,两者的样式及保暖性差别较大。使用方法穿戴者在穿戴该三幅上衣时,可以将三幅上衣置于有袖款式状态,其有 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上衣后面的衣筒16内,此时衣筒内幅7被挤到身 体前面并贴靠在衣筒前幅上,上衣的前后保暖厚度接近一致,两臂也有左右短袖遮盖,可充 分发挥保暖性好的特点;同时从上衣前面可以看到该上衣位于体前外层与次外层搭配穿戴 的外表,图三是上衣处在该状态时的正面示意图;另一种是先将三幅上衣的衣筒前幅3翻 折到上衣最后面,并将两条被压在衣筒背后的空短袖袖管2分别从前袖圈与后袖圈形成的 袖圈孔中抽取出来,再将身体躯干伸入衣筒16内正常穿戴。此时,所述衣筒内幅位居三幅 上衣最前面的位置;所述衣筒后幅被转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后 位置上,并且所述衣筒前幅原来朝内一面现在朝外处置。穿戴者也可以将三幅上衣置于无袖款式状态,其也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将位于 三幅上衣左右两侧的短袖袖管2折叠到衣筒背部,并通过位于袖口上的挂钩及挂环相互联 结使两支短袖悬浮在衣筒背部,再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上衣前面的衣筒17内,此时衣筒内 幅7被挤到身体后面并贴靠在衣筒后幅上,上衣的前后保暖厚度比差别较大,不但身体前 方散热明显,而且上衣处于无袖状态。图四是上衣处在该状态时的正面示意图,图五则是上 衣处在该状态时的背面示意图;另一种是将位于三幅上衣左右两侧的空置短袖袖管2分别 从袖管顶端各自的袖圈孔洞塞进去,将左右空袖管隐藏在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衣筒16内 部,使上衣外表看上去更简洁,上衣也处于无袖状态。实施例四,是一种三幅上衣的一个应用实例。该三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以 及衣筒两侧连接着的袖管,上衣衣筒由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围制而成,衣筒前幅中央位置 上设有垂直且贯通该衣片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衣筒后幅上方中央处开设的领窝比正常领 窝略深一些。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 在该衣筒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之间有一片衣筒内幅与该衣筒的内壁相连接。该 衣筒内幅左右宽度为衣筒周长的1/2,该衣筒内幅的上下长度与衣筒上下长度相等。该衣 筒内幅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该衣筒在衣筒内壁左右摆缝位置及顶部左右肩缝位 置相连接,其连接方式为在左右摆缝、左右肩缝处叠合缝制在一起。在衣筒内部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 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 ;在上 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在衣筒内 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筒壁结构,也能单独 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筒壁结构。在与衣筒相连的 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 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相连接,袖管上端端口与对应袖圈的连接方式采用直接缝制 的连接方式。该三幅上衣与在实施例三中所例举的上衣结构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除了袖管长短 有些区别外,都是在同一件上衣上提供了两种不同结构款式的衣筒供穿戴者选择,而且都 是一个为有袖款式衣筒另一个为无袖款式衣筒。只是有袖衣筒位于三幅上衣的前面,并由 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围制而成;无袖款式衣筒位于三幅上衣的后面,并由衣筒内幅与衣筒 后幅围制而成。使用方法也与在实施例三中所说的大致相同,不再重复。区别在于当选择 位于后面的无袖衣筒穿戴时,需要先将三幅上衣的前、后方向进行调换,然后再行穿戴。实施例五,是一种三幅上衣的又一个应用实例,也是一款套头式三幅上衣。附图六 至附图八是其分别处于不同状态时的示意图。如图六所示该三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 筒以及衣筒两侧连接着的左右袖管,该衣筒1由衣筒前幅3与衣筒后幅4围制而成。在图 六中衣筒前幅面向观察者,衣筒后幅被压在最后面并面向图内。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的面料 材质、面料厚度均相同,但衣筒前幅面料颜色较浅,衣筒后幅面料颜色较深。衣筒前幅与衣 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见图七,在该衣筒的内部,所 述衣筒内幅7的中央区域被直接省略掉,仅保留左右两侧的内袖圈11及其边缘14部分,被 保留的内袖圈加上其边缘后的平均宽度约为六厘米。被保留的内袖圈及其边缘的面料材质 也与衣筒前幅的相同,但颜色略深。被保留的内袖圈及边缘部分上端仍与衣筒内壁在肩缝 6处相连接,被保留的内袖圈及边缘部分下端仍与衣筒内壁在摆缝5处相连接,其连接方式 为衣筒前幅、被保留的袖圈及其边缘、衣筒后幅三者前、中、后叠合并缝制在一起。见图六, 在衣筒前幅上,左、右前袖圈10的边缘与被保留的内袖圈及边缘对应处之间设有便于封闭 或打开该前袖圈孔的拉链13。在与衣筒相连的左、右袖管2上端端口 9上,端口后半圈直接 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接同内袖圈11相连接。左右袖管面料的 材质、颜色均与衣筒前幅的相同,左右袖管上端端口直接缝制在对应的袖圈上。使用方法穿戴者在穿戴该三幅上衣时,可以将三幅上衣置于有袖款式状态图 六是该上衣为有袖状态时的正面示意图,图七是该上衣为有袖状态时将衣筒前幅翻到上衣 背面后的正面示意图;穿戴者也可以将该三幅上衣置于无袖款式状态方法也有两种,一 是将左、右袖管2折叠到衣筒背后并相互挽结悬挂起来;另一种是将左、右袖管2分别从袖 管顶端各自的袖圈孔洞塞进去,将左右空袖管隐藏在三幅上衣衣筒1的内部,穿着时袖管 贴靠身体后部,图八是将左右空袖管隐藏于衣筒内部时的正面示意图,为了看得清楚已将 衣筒前幅翻到上衣背后。实施例六,是一种三幅上衣的应用实例,是一款前开襟式三幅上衣。该三幅上衣包 括一个上衣的衣筒以及衣筒两侧连接着的左、右短袖袖管,该衣筒由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 围制而成,衣筒前幅、衣筒后幅统称为衣筒外幅。衣筒前幅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且贯通该衣片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在该门襟两边设有便于开启与闭合的拉链。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 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左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在该衣筒的内部,位于衣筒前幅与 衣筒后幅之间还有一片衣筒内幅与该衣筒的内壁相连接。该衣筒内幅左右宽度约为衣筒周 长的1/2,该衣筒内幅上下长度与衣筒外幅上下长度相等。该衣筒内幅上方中央位置上设有 垂直的半开门襟,且门襟两边设有便于开启与闭合的纽扣。该衣筒内幅下方左右两侧朝前 一面上各设置有一 口袋。该衣筒内幅的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所述的衣筒外幅内壁 左右摆缝位置及顶部左右肩缝位置相连接。其连接方式为衣筒前幅、衣筒内幅、衣筒后幅三 者边缘前、中、后叠合,并在两侧左右摆缝、顶部左右肩缝处缝制在一起。在衣筒内部该衣筒 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 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 ; 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在衣 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筒壁结构,也能 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筒壁结构。在与衣筒相连的左、右短袖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 的后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相连接,即三幅上衣的左、右 短袖袖管分别连接在衣筒外幅的左右袖圈上。左、右袖管上端端口直接缝制在衣筒外幅左 右袖圈上。本实施例是一种三幅上衣,其使用方法与实施例一中产品基本相同。实施例七,是一种三幅上衣的应用实例,该上衣主体部分的尺寸、结构与在实施例 六中例举的上衣实物基本相同,此处不再重复。其区别如下在所述左、右短袖袖管内各有 一片袖管内片。所述袖管内片左右宽度为短袖袖管周长的1/2,所述袖管内片上下长度与短 袖袖管的长度相等,所述袖管内片上方端部与所述衣筒内幅的内袖圈相连接,所述袖管内 片左右边缘与所在短袖袖管的管筒内壁左右两侧缝制连接在一起。所述袖管内片能够跟随 与其相连的衣筒内幅一起前后联动在袖管内部或是向前贴靠重新形成一个袖管管壁结构, 或是向后贴靠重新形成另一个袖管管壁结构。使用方法本例中的三幅上衣在同一件上衣上提供了前后两个不同的衣筒供穿戴 者选择,且两个衣筒均为有袖款式。穿戴者可以选择将身体躯干伸入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 衣筒内,也可以选择三幅上衣前面的衣筒穿着。当选择位于三幅上衣后面的衣筒穿戴时有两种款式可供挑选一是直接穿戴,此 时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前方;另一种是将三幅上衣的衣筒前幅翻折到上衣最后面, 并将两条被夹在衣筒背后的空袖管分别从前袖圈与后袖圈形成的袖圈孔洞中“里外翻转” 且牵引抽取出来,即可正常穿戴。此时,所述衣筒内幅位居三幅上衣最前面位置;所述衣筒 后幅被移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后位置上,并且衣筒前幅原来朝 内一面现在朝外处置。当选择位于三幅上衣前面的衣筒穿戴时也有两种款式可供挑选一 是直接穿戴,此时衣筒前幅位居三幅上衣的最前方;另一种是将三幅上衣的衣筒后幅翻折 到上衣最前面,并将两条被夹在衣筒前方的空袖管分别从前袖圈与后袖圈形成的袖圈孔洞 中“里外翻转”且牵引抽取出来,即可正常穿戴。此时,所述衣筒内幅位居三幅上衣最后面 位置;所述衣筒前幅被移到了中间位置;所述衣筒后幅被转到三幅上衣的最前面位置上, 并且衣筒后幅原来朝内一面现在朝外处置。
除了上述实施实例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 程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再复述。上面结合附图并通过一些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 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内进行的各种改型均没有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三幅上衣,包括一个上衣的衣筒以及分别连接在该衣筒两侧的左右袖管,所述 衣筒是由衣筒前幅、衣筒后幅围制而成,衣筒前幅与衣筒后幅的连接交界位于衣筒两侧左 右摆缝及衣筒顶部左右肩缝处,其技术特征是在所述衣筒(1)内,位于衣筒前幅(3)、衣筒 后幅(4)两者之间有一片衣筒内幅(7),该衣筒内幅左右宽度在衣筒周长的2/5至2/3范围 内,该衣筒内幅上下长度在衣筒上下长度的1/3至5/4范围内,该衣筒内幅左右边缘及上方 边缘分别与衣筒内壁在左右摆缝( 及顶部左右肩缝(6)位置相连接,该衣筒内幅与衣筒 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开口或领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8); 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开口或 领口 ;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 幅在所述衣筒内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筒壁 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筒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所述的衣筒内幅上方中 央位置上设有垂直的半开门襟,或者是在所述衣筒内幅中央位置上,设有垂直且贯通该衣 筒内幅上下两端的全开门襟。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所述衣筒后幅面料平均厚 度是所述衣筒前幅面料平均厚度的两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与衣筒相连的 左、右袖管( 上端端口(9)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1 相连接; 端口前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10)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与衣筒相连的 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 接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11)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所述衣筒前幅上,左、 右前袖圈边缘与所述衣筒内幅对应处之间设有便于封闭或打开该前袖圈孔的衣扣或拉链 (13)。
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所述衣筒内幅仅保留左右 两侧的内袖圈及其边缘(14)部分,其余均被省略掉,被保留的内袖圈加上其边缘后的平均 宽度大于2. 5厘米,被保留的内袖圈及边缘部分上端仍与衣筒内壁在肩缝处相连接,被保 留的内袖圈及边缘部分下端仍与衣筒内壁在摆缝处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与衣筒相连的 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直 接同位于衣筒前幅上的前袖圈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与衣筒相连的 左、右袖管上端端口上,端口后半圈直接同位于衣筒后幅上的后袖圈相连接,端口前半圈上 设有活动连接部件公部,同时在所述前袖圈及所述内袖圈对应位置上分别各有一套与之匹 配的活动连接部件母部,袖管端口前半圈借助该活动连接部件可以选择同位于衣筒前幅上 的前袖圈相连接,也可以选择同位于衣筒内幅上的内袖圈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三幅上衣,其技术特征是在所述左、右袖管O)内 各有一片袖管内片,所述袖管内片左右宽度为袖管周长的1/2,所述袖管内片上下长度与袖管的长度相等,所述袖管内片上方端部与所述衣筒内幅的内袖圈(11)相连接,所述袖管内 片左右边缘与所在袖管的管筒内壁左右两侧相连接,所述袖管内能够跟随与其相连的衣筒内幅-起前后联动在袖管内部或是浦贴靠藤形成—个袖管管壁结构,或是向后贴靠重新形成另一个袖管管壁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三幅上衣。其特证是在衣筒(1)的内壁位于衣筒前幅(3)、衣筒后幅(4)两者之间连接有一片衣筒内幅(7),该衣筒内幅左右边缘及上方边缘分别与衣筒内壁在左右摆缝(5)及顶部左右肩缝(6)位置相连接,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前幅之间在上方中央留有一共同领口;在上方左右两侧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8);在下方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与衣筒后幅之间在上方中央也留有一共同领口;在上方左右两侧也留有共同的左右袖圈;在下方也留有一共同躯干敞口,该衣筒内幅在衣筒内部能单独向前移动贴靠衣筒前幅并与衣筒后幅之间重新形成一个衣筒筒壁结构,也能单独向后移动贴靠衣筒后幅并与衣筒前幅之间重新形成另一个衣筒筒壁结构。
文档编号A41D15/00GK102068061SQ201110041190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6日
发明者崔建伟 申请人:崔建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