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的立体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386阅读:7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的立体口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立体口罩,尤指一种折叠式的立体口罩。
背景技术
微过滤口罩已广泛用在多种用途以保护使用者的呼吸系统的健康,一般来说,微过滤口罩主要有两种型式:杯式或折叠式,折叠式的优点是可方便存放于使用者的口袋内,直到要使用时才需将口罩展开,除了携带的方便性,折叠式口罩的边缘不像杯式口罩是固定的形状,因此在配戴时较能配合使用者的脸型提供良好的密合度。随着滤布技术的提升,现在口罩的过滤效果已可达到极高的防护效果,以美国的NIOSH认证的标准来说,过滤效果的等级分别为95%、99%与99.97%,但即使过滤效果再如何高,若口罩本身无法提供良好的脸部密合度,污染物将通过口罩与脸部的缝隙而被使用者吸入,因此,口罩脸部的密合度实为与过滤效果同样重要的设计因素。美国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在其美国专利案 US 6123077 中提供一种折叠式口罩,此专利是采一片式整体成型或三片独立式的接缝设计,以便令其展开后能形成一立体结构,所述的口罩的上下两片不织布分别包覆住鼻部与下巴,以维持与脸部良好密合度。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使用者嘴部若有明显的张合时,会使得鼻部与下巴的距离Xl增加成X2,但此US 6123077专利案的习用口罩90的顶端91至底端92的长度是固定的约略大于或者等于X1,以致于使用者嘴部若有明显的张合时,鼻部与下巴的距离增加为X2而超出Xl,使得口罩会被下巴牵弓I而造成整个口罩被往下拉,造成口罩与脸部的密合度变差,甚至使得鼻部露出,产生较高机率的泄漏率,进而降低防护效果。另外,在台湾专利发明证书TW I321056B1号中亦供了一种折叠式口罩设计,此发明与前述的先前技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此折叠式口罩为一上、中、下三部一体成型的构面,并且在中部构面设有复数个阶梯状延伸形成的皱折部,经由该复数个皱折部的展开,虽可加大该中部构面的有效过滤面积,但此在中部构面的皱折部两端缺乏适当的固定结构,因此当连同上、下构面一起展开时,中部构面的皱折部缺乏支撑性而容易因为外力,例如呼吸时造成的气流,而崩塌变形,变形后的口罩同样具有与脸部的密合度变差的问题而产生较高机率的泄漏率,进而降低防护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发明设计一种折叠式的立体口罩,使得当使用者嘴部有明显的张合时,不会因为口罩被下巴牵引而造成整个口罩被往下拉,亦不容易因为外力而造成口罩变形,因此避免了口罩与脸部的密合度变差的问题产生,降低了泄漏率,进而获得有效的防护效果。为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的立体口罩,其包含一口罩本体与至少一固定带体,该口罩本体包括一上面部位、一下面部位以及一位于上、下面部位之间的中央部位,该中央部位具有一中央区域以及至少一由中央区域延伸形成的内折处。
较佳的,其中该内折处包括一上内折处,其位于该中央区域与该上面部位之间。较佳的,其中该内折处更包括一下内折处,其位于该中央区域与该下面部位之间。较佳的,其中该中央区域包含有一上边缘、一下边缘与两个固定端,所述的下边缘相对于该上边缘,以及该两固定端分别位于所述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且彼此相对,其中该上内折处与该上边缘连接,其中该下内折处与该下边缘连接。较佳的,其中该上内折处具有一第一上内折面、一第二上内折面、一上内折痕,且该第一与第二上内折面两面相对,该上内折痕形成于该第一、二上内折面之间,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两侧各自具有一上左边段及一上右边段彼此相对,且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互相平行重叠,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右边段互相平行重叠。更佳的,该第一上内折面、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上内折痕相对,且该第一上内折面、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彼此重叠。较佳的,其中该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前述的中央区域的上边缘相连接,且该上内折痕距离该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或是该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端至少3毫米(mm)至60毫米(mm)。较佳的,其中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重叠熔合固定,两个该上右边段亦重叠熔合固定。较佳的,其中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重叠相固定,而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右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重叠相固定。较佳的,其中该第一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该上右边段分别与该中央区域重叠熔合固定,其中该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该上右边段分别与该上面部位重叠熔合固定。较佳的,其中该下内折处具有一第一下内折面、一第二下内折面、一下内折痕,且该第一与第二下内折面两面相对,所述的下内折痕形成于该第一、二下内折面之间,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两侧各自具有一下左边段及一下右边段彼此相对,且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互相平行重叠,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右边段互相平行重叠。更佳的,该第一下内折面、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下内折痕相对,且该第一下内折面、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彼此重叠。较佳的,其中该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前述的中央区域的下边缘相连接,且该下内折痕距离该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或是该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至少3毫米(mm)至60 毫米(mm)。较佳的,其中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重叠熔合固定,该两个下右边段亦重叠熔合固定。较佳的,其中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下面部位重叠相固定,而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下右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重叠相固定。较佳的,其中该第一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该下右边段分别与该中央区域重叠熔合固定,所述的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该下右边段分别与该下面部位重叠熔合固定。较佳的,其中该上面部位具有一上折缘与一前端缘,且该上折缘与前述的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相接且与该中央区域的该上边缘平行重叠,而该前端缘相对于该上折缘。
较佳的,其中该下面部位具有一下折缘与一底端缘,且该下折缘与前述的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相接且与该中央区域的该下边缘平行重叠,且相对于该下折缘形成有该底端缘。较佳的,其中该内折处包括第一上内折处、第二上内折处与第三上内折处,其中该第一上内折处与该中央区域相连接,该第二上内折处与该第一上内折处相连接,该第三上内折处与该第二上内折处相连接且亦与该上面部位相连接。较佳的,其中该内折处更包括第一下内折处、第二下内折处与第三下内折处,其中该第一下内折处与该中央区域相连接,该第二下内折处与该第一下内折处相连接,该第三下内折处与该第二下内折处相连接且亦与该下面部位相连接。较佳的,其中该固定带体为有弹性的绳体,与该中央区域的该固定端以金属线固定、超音波熔合固定或是接结式扣具固定。较佳的,其中该口罩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硬挺材质所构成,具有可挠性,并且固定于该中央区域内部。较佳的,其中该口罩本体进一步具有一鼻梁片,其位于该上面部位的内部或是表面且与该前端缘平行。较佳的,其中该口罩本体更具有一泡棉,其位于上面部位的内部且与前端缘平行重叠。较佳的,其中该口罩本体更具有一呼气阀,其穿设于该中央区域的中间。较佳的,其中该口罩本体由多层不织布材料所制成,其中该多层不织布材料选用纺黏(spunbond)不织布材料,其具有一定厚度与可挠性。较佳的,其中该口罩本体进一步包含至少一层熔喷(melt-blown)不织布过滤材。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位于中央部位的上内折处或是下内折处的设计,使得本发明不会因为嘴部张合时被下巴牵引而造成整个口罩本体被往下拉,亦不会因为外力像是呼吸时造成的气流而造成本发明的中央区域变形,因此避免了口罩与脸部的密合度变差,降低了泄漏率,进而获得有效的防护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折叠外观图。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折叠剖式图。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图4为本发明的背面折叠外观图。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图6为本发明的背面展开外观图。图7为本发明在使用者嘴巴闭合时的穿戴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在使用者嘴巴张开时的穿戴示意图。图9为先前技术在使用者嘴巴闭合时的穿戴示意图。图10为先前技术在使用者嘴巴张开时的穿戴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口罩本体11中央部位12上面部位13下面部位
14硬挺材质15周围熔接线16呼气阀17鼻梁片20固定带体90习用口罩91顶端92底端111中央区域112上内折处113下内折处121上折缘122前端缘131下折缘132底端缘1111上边缘1112下边缘1113固定端1113’固定端1121第一上内折面1122第二上内折面1123上内折痕1124上左边段1124’上左边段1125上右边段1125’上右边段1131第一下内折面1132第二下内折面1133下内折痕1134下左边段

1134’下左边段1135下右边段1135’下右边段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的折叠式的立体口罩包含有一口罩本体10、至少一固定带体20。前述的口罩本体10由多层不织布材料所制成,并且具有一中央部位11、一上面部位12以及一下面部位13,其中中央部位11位于上、下面部位12、13之间并与上面部位12以及下面部位13相连接。其中该多层不织布材料选用纺黏(spunbond)不织布材料,其具有一定厚度与可挠性。选择性的,口罩本体10进一步包含一过滤材,该过滤材选用熔喷(melt-blown)不织布材料。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前述的中央部位11具有一中央区域111与至少一由中央区域111延伸形成的内折处,其中内折处包括一上内折处112成形于该中央区域111与该上面部位12之间,以及一下内折处113成形于该中央区域111与该下面部位13之间。所述的中央区域111呈平坦状,并且包含有一上边缘1111、一下边缘1112与两个固定端1113、1113’,下边缘1112相对于上边缘1111,以及该两固定端1113、1113’分别位于上边缘1111与下边缘1112之间且彼此相对。前述的上内折处112与上边缘1111连接,下内折处113与下边缘1112连接。请进一步配合参阅图3所示,前述的上内折处112具有一第一上内折面1121、一第二上内折面1122、一上内折痕1123。第一上内折面1121的外侧端与前述的中央区域111的上边缘1111相连接,且第一与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两面相对,该第一上内折面1121、第二上内折面1122的该外侧端与上内折痕1123相对,且第一上内折面1121、第二上内折面1122的该外侧端彼此重叠,所述的上内折痕1123形成于第一、二上内折面1121、1122之间,并且距离所述的第一上内折面1121的外侧端或是第二上内折面1122的外侧端至少3毫米(mm)至60毫米(mm)之间,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的两侧各自具有一上左边段1124、1124’及一上右边段1125、1125’彼此相对,且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的上左边段1124、1124’互相平行重叠,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的上右边段1125、1125’互相平行重叠,请参阅图4所示,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的上左边段1124、1124’重叠熔合固定,两个上右边段1125、1125’亦重叠熔合固定,其中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的上左边段1124、1124’更与中央区域111和上面部位12重叠相固定,而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的上右边段1125、1125’更与中央区域111和上面部位12重叠相固定。前述的下内折处113具有一第一下内折面1131、一第二下内折面1132、一下内折痕1133。该第一下内折面1131的外侧端与前述的中央区域111的下边缘1112相连接,且该第一与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两面相对,该第一下内折面1131、第二下内折面1132的外侧端与下内折痕1133相对,且该第一下内折面1131、第二下内折面1132的外侧端彼此重叠。所述的下内折痕1133形成于第一、二下内折面1131、1132之间,并且距离该第一下内折面1131的外侧端或是第二下内折面1132的外侧端至少3毫米(mm)至60毫米(mm)之间,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的两侧各自具有一下左边段1134、1134’及一下右边段1135、1135’彼此相对,且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的下左边段1134、1134’互相平行重叠,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的下右边段1135、1135’互相平行重叠,请参阅图4所示,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的下左边段1134、1134’重叠熔合固定,两个下右边段1135、1135’亦重叠熔合固定,其中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的下左边段1134、1134’更与中央区域111和下面部位13重叠相固定,而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的下右边段1135、1135’更与中央区域111和下面部位13重叠相固定。请进一步配合图4所示,前述的上面部位12与中央部位11相连接,并且具有一上折缘121与一前端缘122,其中该上折缘121与前述的第二上内折面1122的外侧端相接且与该中央区域111的该上边缘1111平行重叠,而该前端缘122相对于该上折缘121。前述的下面部位13与中央部位11相连接,并且具有一下折缘131与一底端缘132,其中该下折缘131与前述的第二下内折面1132的外侧端相接且与该中央区域111的该下边缘1112平行重叠,且相对于该下折缘131形成有该底端缘132。前述的固定带体20为有弹性的绳体,其中各固定带体20的两端分别与前述的两个固定端1113、1113’固接,此为头挂式,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其中一固定带体20的两端固接于前述的一个固定端1113,而另外一固定带体20的两端固接于另一个固定端1113’,此为耳挂式,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其中一固定带体的一端固接于前述的一固定端1113,而另一固定带体20的一端固接于另一个固定端1113’,而该两条固定带体20的另外两端用一接结式扣聚固定。前述的固接方式包含金属线固定或是超音波熔合固定。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内折处进一步包括第一上内折处、第二上内折处与第三上内折处,其中第一上内折处与该上边缘1111相连接,第二上内折处与该第一上内折处相连接,第三上内折处与该第二上内折处相连接,该第三上内折处亦与该上折缘121相连接。其中该第一上内折处的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上边缘1111相连接,该第一上内折处的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第二上内折处的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相连接,该第二上内折处的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第三上内折处的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相连接,该第三上内折处的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上折缘121相连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内折处更包括第一下内折处、第二下内折处与第三下内折处,其中第一下内折处与该下边缘1112相连接,第二下内折处与该第一下内折处相连接,第三下内折处与该第二下内折处相连接,该第三下内折处亦与该下折缘131相连接。其中该第一下内折处的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下边缘1112相连接,该第一下内折处的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第二下内折处的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相连接,该第二下内折处的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第三下内折处的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相连接,该第三下内折处的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下折缘131相连接。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口罩本体10进一步具有一硬挺材质14由聚酯例如聚酯纤维所构成,具有可挠性,并且位于该中央区域11内部且借由一周围熔接线15与该中央区域11固定,所述的硬挺材质14经塑型,有助于增加该中央区域11的定型度,避免使用本发明时因为外力像是呼吸时造成的气流而崩塌变形。请参阅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其中第一上内折面1121的上左边段1124、上右边段1125分别与中央区域111重叠熔合固定,其中第二上内折面1122的上左边段1124’、上右边段1125’分别与上面部位12重叠熔合固定,另外所述的第一下内折面1131的下左边段1134、下右边段1135分别与中央区域111重叠熔合固定,所述的第二下内折面1132的下左边段1134’、下右边段1135’分别与下面部位12重叠熔合固定。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口罩本体10进一步具有一鼻梁片17,其位于上面部位12的内部或是表面且与前端缘122平行,以便于和鼻梁贴合。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口罩本体更具有一泡棉,其位于上面部位12的内部且与前端缘122平行重叠,借以增加使用者配戴时的舒适性并提高口罩本体10与脸部的密合度。请参阅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口罩本体10更具有一呼气阀16,其穿设于中央区域11的中间,有助于减少使用者使用本发明时呼出的热气滞留在本发明中。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未使用时,前述的上内折处112与中央区域111和上面部位12重叠,前述的下内折处113与中央区域111和下面部位13重叠,且上面部位12与下面部位13亦与中央区域11重叠,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上面部位12位于最外侧,另外,上面部位12的上折缘121与中央区域111的上边缘1111平行重叠,下面部位13的下折缘131与中央区域111的下边缘1112平行重叠。请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在准备使用时,首先将上面部位12与下面部位13往相反方向展开,使得本发明成为一立体结构,其中中央部位11、上、下部位12、13之间形成一容
置空间。请参阅图7与图8所示,本发明在使用时,令使用者的口鼻位于前述的容置空间中,令口部正对中央部位11,并且令上面部位12覆盖使用者的鼻部且下面部位13覆盖使用者的下巴,利用位于上面部位12的鼻梁片17增加与鼻梁的贴合度,当使用者的嘴部闭合时,鼻部与下巴的距离为XI,前述的上内折处112与下内折处113与中央区域111重叠,当使用者嘴部若有明显的张开时,鼻部与下巴的距离从Xl增加成X2,前述的上内折处112与下内折处113分别配合此增加的长度(X2-X1)展开,此时第一与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上内折痕1123、第一与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与下内折痕1133外露,中央部位11便完全展开,而使用者的口鼻不至于外露,得使本发明维持与使用者脸部良好的密合度,降低了泄漏率,进而获得有效的防护效果。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于,利用位于中央部位11的上内折处112或是下内折处113的设计,当使用者的嘴部闭合时,上、下内折处112、113折叠,当使用者嘴部若张开时,口罩本体10被下巴牵引时,上或下内折处112、113便展开而第一、第二上内折面1121、1122与上内折痕1123或第一、第二下内折面1131、1132与下内折痕1133外露,中央部位11便延伸展开。且当所述的第一上、下内折面1121、1131的上、下左边段1124、1134、上和下右边段1125、1135分别与中央区域111重叠熔合固定,所述的第二上、下内折面1122、1132的上、下左边段1124’、1134’、上和下右边段1125’、1135’分别与上、下面部位12、13重叠熔合固定时,可增加内折处展开时的结构强度而不容易崩塌,而可维持一具有适当容积的容置空间,且同时不会破坏口罩本体10与使用者脸部的密合度。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作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作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式的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口罩本体与至少一固定带体,该口罩本体包括一上面部位、一下面部位以及一位于上、下面部位之间的中央部位,该中央部位具有一中央区域以及至少一由中央区域延伸形成的内折处。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处包括一上内折处,其位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之间。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处更包括一下内折处,其位于该中央区域和该下面部位之间。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区域包含有一上边缘、一下边缘与两个固定端,所述的下边缘相对于该上边缘,以及该两固定端分别位于所述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且彼此相对,其中该上边缘与该上内折处连接,该下边缘与该下内折处连接。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折处具有一第一上内折面、一第二上内折面、一上内折痕,且该第一与第二上内折面两面相对,该上内折痕形成于该第一、二上内折面之间,且该第一上内折面、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上内折痕相对,且该第一上内折面、第 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彼此重叠,且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两侧各自具有一上左边段及一上右边段彼此相对,且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互相平行重叠,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右边段互相平行重叠。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与前述的中央区域的上边缘相连接,且该上内折痕距离该第一上内折面的外侧端或是该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至少3毫米至60毫米之间。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重叠熔合固定,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右边段亦重叠熔合固定。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重叠相固定,而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右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重叠相固定。
9.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该上右边段分别与该中央区域重叠熔合固定,其中该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上左边段、该上右边段分别与该上面部位重叠熔合固定。
10.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内折处具有一第一下内折面、一第二下内折面、一下内折痕,且该第一与第二下内折面两面相对,所述的下内折痕形成于该第一、二下内折面之间,且该第一下内折面、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该下内折痕相对,且该第一下内折面、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彼此重叠,且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两侧各自具有一下左边段及一下右边段彼此相对,且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互相平行重叠,该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右边段互相平行重叠。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与前述的中央区域的下边缘相连接,且该下内折痕距离该第一下内折面的外侧端或是该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至少3毫米至60毫米之间。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重叠熔合固定,该两个下右边段亦重叠熔合固定。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下面部位重叠相固定,而该第一、第二上内折面的该下右边段与该中央区域和该上面部位重叠相固定。
14.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该下右边段分别与该中央区域重叠熔合固定,所述的第二下内折面的该下左边段、该下右边段分别与该下面部位重叠熔合固定。
15.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部位具有一上折缘与一前端缘,且该上折缘与前述的第二上内折面的外侧端相接,而该前端缘相对于该上折缘。
16.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面部位具有一下折缘与一底端缘,且该下折缘与前述的第二下内折面的外侧端相接,且相对于该下折缘形成有该底端缘。
1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处包括第一上内折处、第二上内折处与第三上内折处,其中该第一上内折处与该中央区域相连接,该第二上内折处与该第一上内折处相连接,该第三上内折处与该第二上内折处相连接且亦与该上面部位相连接。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处更包括第一下内折处、第二下内折处与第三下内折处,其中该第一下内折处与该中央区域相连接,该第二下内折处与该第一下内折处相连接,该第三下内折处与该第二下内折处相连接且亦与该下面部位相连接。
19.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体为有弹性的绳体,与该中央区域固定。
20.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具有一硬挺材质,具有可挠性,并且固定于该中央区域内部。
21.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具有一鼻梁片,其位于该上面部位的内部或是表面。
22.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更具有一呼气阀,其穿设于该中央区域的中间。
23.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式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更具有一泡棉,其位于上面部位的内部且与前端缘平行重叠。
24.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式的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由多层不织布材料所制成。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折叠式的立体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包含至少一层熔喷不织布过滤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的立体口罩,其包含一口罩本体与至少一固定带体,前述的口罩本体包括一上面部位、一下面部位以及一位于上、下面部位之间的中央部位,该中央部位进一步具有一中央区域以及一位于该中央区域与该上面部位之间的上内折处或是一位于该中央区域与该下面部位之间的下内折处。利用此上内折处或是下内折处的设计,当使用者嘴部若有明显的张合时,不会因为本发明被下巴牵引而造成整个口罩本体被往下拉,亦不会因为外力而造成本发明的中央区域变形,因此避免了口罩与脸部的密合度变差的问题产生,降低了泄漏率,进而获得有效的防护效果。
文档编号A41D13/11GK103082524SQ20111034521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简成源 申请人:三晖综合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