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401阅读:10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体。
技术背景[0002]目前,市面上常贩卖有各种不同功能的鞋体,其差异在于鞋体的鞋底,因须考虑每双鞋底不同的功能,而使得每双鞋子的适应范园及用途显得狭窄。例如打高尔夫球的鞋子无法穿着于跑步,也无法穿着于室内光滑的地面;慢跑鞋无法使用在一般行走或登山;登山鞋更无法使用在前述的需求之中。此外,鞋底是一般鞋体上最容易被破坏及磨损的位置, 鞋底的磨损也是使用者更换不同功能鞋子的重要原因。[0003]为此业界开发出可配合不同保龄球球道滑度而选用不同滑片的鞋底,其滑片鞋底与鞋体之间采黏扣设计,使于随时依需要而相互黏附或摘除,确能达到一鞋多用途的功效。 然而,此种设计受限于传统黏扣带技术,明显出现黏扣力量不足、鞋体过重、鞋底过厚、黏合后会滑动…等问题。另一方面,市面上贩卖的钉鞋,虽有很好的抓地力,但此种钉鞋仅有一种用途,且在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因太大的抓地力而发生行走不便的情形。[0004]综上所述,现有习知的黏扣带设计不佳及同一双鞋无法同时满足不同环境需求, 是目前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0005]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鞋体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鞋体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可兼具体积小、成本低且使用时可具有全方位调整功能的新型结构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发明内容[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鞋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可拆换鞋底的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以克服上述现有习知的黏扣带设计不佳及同一双鞋无法同时满足不同环境需求的问题,从而更加适于实用。[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其包含一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一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该鞋体;一第二黏扣层,一面与该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且该第二黏扣层包含 一防滑区,为该第二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以及一钉爪区,为该第二黏扣层相对于该防滑区的其它区域;以及多个钉爪,位于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所述钉爪仅分布于该钉爪区上。[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0009]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0010]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所述钉爪一端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另一端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0011]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其每一所述钉爪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的长度为4毫米。[0012]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其每一所述钉爪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的长度为2毫米。[0013]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所述钉爪铆接于该第二黏扣层上,且每一所述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0014]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该第二黏扣层更包含[0015]一第二黏扣脚掌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以及[0016]一第二黏扣脚跟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0017]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其更包含多个防滑块,由该第二黏扣层向外突出形成。[001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其包含一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一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该鞋体; 一第二黏扣层,一面与该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以及多个钉爪,位于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所述钉爪不分布于该第二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以避免该使用者足部离开地面时,所述钉爪因抓地而将该第二黏扣层撕离该第一黏扣层的情形。[001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0020]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0021]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所述钉爪一端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另一端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0022]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其每一所述钉爪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的长度为4毫米。[0023]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其每一所述钉爪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的长度为2毫米。[0024]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所述钉爪铆接于该第二黏扣层上,且每一所述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0025]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该第二黏扣层更包含[0026]一第二黏扣脚掌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以及[0027]—第二黏扣脚跟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0028]前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中所述的其更包含多个防滑块,由该第二黏扣层向外突出形成。[002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拆换鞋底的鞋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上述诸多实施方式除了设计第一黏扣层可拆卸地与第二黏扣层黏合,使鞋体的鞋底可随不同的第二黏扣层而更换,让同一双鞋有多种用途外,本实用新型结构也特别针对需较强抓地力的环境,而有钉爪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黏扣层上钉爪仅分布于钉爪区,而此钉爪区的位置经研究实验而得出,能让鞋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抓地力, 又不会因抓地力强而让第一黏扣层及第二黏扣层分离。如此一来,便可有效解决黏合强度及抓地力两者力量冲突的问题。[00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依据本实用新型结构一实施方式,提出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包含一鞋体、一第一黏扣层、一第二黏扣层及多个钉爪。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 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鞋体。第二黏扣层一面与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且第二黏扣层包含一防滑区及一钉爪区。防滑区为第二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 钉爪区为第二黏扣层相对于防滑区的其它区域。多个钉爪位于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钉爪仅分布于钉爪区上。更进一步的说,在本实用新型结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可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而钉爪一端可埋嵌于第二黏扣层中,另一端则突出于前述防滑块的表面。其中,前述埋嵌于第二黏扣层中的钉爪,其长度可为4毫米。又前述突出于防滑块表面的钉爪,其长度可为2毫米。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将钉爪铆接于第二黏扣层上,并让每一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另一方面,第二黏扣层可更包含一第二黏扣脚掌片及一第二黏扣脚跟片;第二黏扣脚掌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而第二黏扣脚跟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此外,另可包含多个由第二黏扣层向外突出形成的防滑块。依据本实用新型结构另一实施方式,提出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包含、一鞋体、一第一黏扣层、一第二黏扣层及多个钉爪。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鞋体。第二黏扣层一面与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多个钉爪位于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钉爪不分布于第二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以避免使用者足部离开地面时,钉爪因抓地而将第二黏扣层撕离第一黏扣层的情形。更进一步的说,在本实用新型结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可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而钉爪一端可埋嵌于第二黏扣层中,另一端则突出于前述防滑块的表面。其中,前述埋嵌于第二黏扣层中的钉爪,其长度可为4毫米。又前述突出于防滑块表面的钉爪,其长度可为2毫米。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将钉爪铆接于第二黏扣层上,并让每一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另一方面,第二黏扣层可更包含一第二黏扣脚掌片及一第二黏扣脚跟片;第二黏扣脚掌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而第二黏扣脚跟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此外,另可包含多个由第二黏扣层向外突出形成的防滑块。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着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0031]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32][0033][0034][0035][0036][0037][0038][0039][0040][0041][0042][0043][0044][0045][0046][0047][0048][0049][0050][0051]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结构一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分解图。图3A绘示图1的可拆换鞋底的鞋踩地时的侧面透视图。图:3B绘示图1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离地时的侧面透视图。图4绘示图3A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局部剖视图。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6绘示图5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分解图。图7绘示图5的可拆换鞋底的鞋踩地时的侧面透视图。图8绘示图7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局部剖视图。图9绘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又一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10绘示图9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分解图。100,200,300 可拆换鞋底的鞋 110、210、310 鞋体120,220,320 第一黏扣层 131,231 防滑块 133,233 第二黏扣脚跟片 135,235 钉爪区 Fl 正向力 F3 抓地力 Ml 跖骨 M3 楔骨130,230,330 第二黏扣层 132,232 第二黏扣脚掌片 134,234 防滑区 140、240 钉爪 F2 反正向力 G 地面 M2 指骨X 鞋底中间相连处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0053]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结构一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 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分解图。如图1及图2所示,可拆换鞋底的鞋100包含一鞋体110、一第一黏扣层120、一第二黏扣层130及多个钉爪140。鞋体110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0054]第一黏扣层120 —面固定于鞋体110,前述的固定方式有很多种,如缝合。[0055]第二黏扣层130 —面与第一黏扣层120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此处的概念类似魔鬼毡,可将第一黏扣层120视为毛面(Loop),第二黏扣层130视为钩面(Hook),两者一接触便会黏合,但施予一定力量时,仍可分离第一黏扣层120及第二黏扣层130。当然,第一黏扣层120不一定只能是毛面,而第二黏扣层130不一定是钩面,只要两者能相互黏合即可;另一方面,前述钩面上的钩体形式有很多种,在此并不特别限制为何种形式。[0056]本实施方式第二黏扣层130的另一面,即第二黏扣层130与地面接触的那一面, 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131,顾名思义防滑块131用以避免使用者在行进时,发生第二黏扣层 130与地面相对位移的情形。简言之,防滑块131的概念近似一般鞋子鞋底上的纹路,都是用来增加鞋底与地面间的磨擦力,也因此防滑块131没有特别限制其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滑块131为第二黏贴层130 —体突出,一方面可增加与地面的磨擦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第二黏扣层130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发生磨损使寿命降低的情形。[0057]进一步来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黏扣层130是由一第二黏扣脚掌片132及一第二黏扣脚跟片133所组成。第二黏扣脚掌片132的形状与使用者的脚掌吻合,且第二黏扣脚掌片132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12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而第二黏扣脚跟片133的形状与使用者的脚跟吻合,且第二黏扣脚跟片133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 12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至于第一黏扣层120是否分成两个部分,并非本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因为无论第一黏扣层120为一片或是由两片组成,皆不影响第二黏扣层130黏合于第一黏扣层120上的效果。[0058]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黏扣层130包含一防滑区134及一钉爪区135。防滑区134为第二黏扣层13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Metatarsus)处;而钉爪区135为第二黏扣层 130相对于防滑区134的其它区域。换句话来说,只要第二黏扣层130未对应到跖骨的地方,皆属于钉爪区135,而无第二黏扣脚掌片132或第二黏扣脚跟片133的区别。[0059]本实施方式多个钉爪140位于第二黏扣层130与地面接触的那一面,且钉爪140 仅分布于钉爪区135上,即钉爪140不分布于第二黏扣层13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 进一步的设计说明如后述。[0060]图3A绘示图1的可拆换鞋底的鞋踩地时的侧面透视图。图:3B绘示图1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离地时的侧面透视图。如图3A及图:3B所示,人类的足部由各种不同的足骨所组成,其中,跖骨Ml位于指骨M2与楔骨M3之间,也位于指骨M2与骰骨(图未示)之间。以下将讨论第二黏扣层130上皆布满钉爪140的状况。当使用者足部踩踏地面G时,指骨M2 及跖骨Ml会施予地面G —正向力F1,迫使第二黏扣层130上的钉爪140嵌入地面G以增加抓地力,便于使用者在特殊环境如冰地上行走;然而,当使用者足部欲离开地面G时,跖骨 Ml会给地面G —与正向力Fl方向相反的反正向力F2,而使第二黏扣层130相对于跖骨Ml 处的钉爪140拔出地面G,此时,若每个钉爪140的抓地力F3总合过大,即总合F3 > F2,将会造成第二黏扣层130撕离第一黏扣层120的情形。[0061]因此,为了避免前述的状况发生,本实施方式的钉爪140仅分布于钉爪区135,即第二黏扣层130相对于跖骨Ml处。如此一来,在使用者足部离开地面G时,则无需担忧第二黏扣层130是否会被撕离第一黏扣层120。[0062]图4绘示图3A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局部颇视图。如图4所示,钉爪140 —端埋嵌于第二黏扣层130中,另一端突出于防滑块131的表面,且前述埋嵌于第二黏扣层130中的钉爪140长度为4毫米,而突出于防滑块131表面的钉爪长度为2毫米。[0063]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6绘示图 5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分解图。如图5及图6所示,可拆换鞋底的鞋200包含一鞋体210、 一第一黏扣层220、一第二黏扣层230及多个钉爪M0。鞋体210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0064]第一黏扣层220 —面固定于鞋体210,前述的固定方式有很多种,如缝合。[0065]第二黏扣层230 —面与第一黏扣层220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此处的概念类似魔鬼毡,可将第一黏扣层220视为毛面(Loop),第二黏扣层230视为钩面(Hook),两者一接触便会黏合,但施予一定力量时,仍可分离第一黏扣层220及第二黏扣层230。当然,第一黏扣层220不一定只能是毛面,而第二黏扣层230不一定是钩面,只要两者能相互黏合即可;另一方面,前述钩面上的钩体形式有很多种,在此并不特别限制为何种形式。[0066]本实施方式第二黏扣层230的另一面,即第二黏扣层230与地面接触的那一面, 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231,顾名思义防滑块231用以避免使用者在行进时,发生第二黏扣层 230与地面相对位移的情形。简言之,防滑块231的概念近似一般鞋子鞋底上的纹路,都是用来增加鞋底与地面间的磨擦力,也因此防滑块231没有特别限制其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滑块231为第二黏贴层230 —体突出,一方面可增加与地面的磨擦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第二黏扣层230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发生磨损使寿命降低的情形。[0067]进一步来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黏扣层230是由一第二黏扣脚掌片232及一第二黏扣脚跟片233所组成。第二黏扣脚掌片232的形状与使用者的脚掌吻合,且第二黏扣脚掌片232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22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而第二黏扣脚跟片233的形状与使用者的脚跟吻合,且第二黏扣脚跟片233可拆卸式地黏合于第一黏扣层 22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至于第一黏扣层220是否分成两个部分,并非本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因为无论第一黏扣层220为一片或是由两片组成,皆不影响第二黏扣层230黏合于第一黏扣层220上的效果。[0068]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黏扣层230包含一防滑区234及一钉爪区235。防滑区234为第二黏扣层23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Metatarsus)处;而钉爪区235为第二黏扣层 230相对于防滑区234的其它区域。换句话来说,只要第二黏扣层230未对应到跖骨的地方,皆属于钉爪区235,而无第二黏扣脚掌片232或第二黏扣脚跟片233的区别。[0069]本实施方式多个钉爪240位于第二黏扣层230与地面接触的那一面,且钉爪240 仅分布于钉爪区235上,即钉爪240不分布于第二黏扣层230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 如此一来,在使用者足部离地时,无需担忧第二黏扣层230是否会被撕离第一黏扣层220。 进一步的设计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100大致上相同,在此不予赘述。[0070]图7绘示图5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侧视图。图8绘示图7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局部颇视图。如图7及图8所示,钉爪铆接于第二黏扣层上,并让每一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0071]图9绘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又一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10绘示图 9的可拆换鞋底的鞋的分解图。如图9及图10所示,可拆换鞋底的鞋300包含一鞋体310、 一第一黏扣层320、一第二黏扣层330及多个钉爪340。[0072]本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300与前述两个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100、 200大略相同。不同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300的第二黏扣层330无第二黏扣脚掌片及第二黏扣脚跟片之分,即第二黏扣层330与第一黏扣层320的形状完全相符。 然而,虽然第二黏扣层330为一片构成,并不影响实质的技术特征。前述两个实施方式的可拆换鞋底的鞋100、200将第二黏扣层130、230分为第二黏扣脚掌片132、232及第二黏扣脚跟片133、233实际上是为了节省成本;再者,鞋底中间相连处X实际施予地面力量的机会较低,使用者行走间主要还是靠足部的脚掌及脚跟对地面施力。因此,第二黏扣层330是否为一片形成,的确不影响本实施方式及前述两个实施方式的主要技术特征。[0073]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可拆换鞋底的鞋,让鞋体的鞋底可随不同的第二黏扣层而更换,进而有多种用途,且第二黏扣层上仅分布于钉爪区的钉爪,让鞋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抓地力,又不会因抓地力强而让第一黏扣层及第二黏扣层分离。如此一来,便可有效解决黏合强度及抓地力两者力量冲突的问题。[007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 一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该鞋体;一第二黏扣层,一面与该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且该第二黏扣层包含一防滑区,为该第二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以及一钉爪区,为该第二黏扣层相对于该防滑区的其它区域;以及多个钉爪,位于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所述钉爪仅分布于该钉爪区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钉爪一端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另一端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每一所述钉爪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的长度为4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每一所述钉爪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的长度为2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钉爪铆接于该第二黏扣层上,且每一所述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黏扣层更包含一第二黏扣脚掌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以及一第二黏扣脚跟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多个防滑块,由该第二黏扣层向外突出形成。
9.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 一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该鞋体;一第二黏扣层,一面与该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以及多个钉爪,位于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所述钉爪不分布于该第二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以避免该使用者足部离开地面时,所述钉爪因抓地而将该第二黏扣层撕离该第一黏扣层的情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向外突出多个防滑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钉爪一端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另一端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每一所述钉爪埋嵌于该第二黏扣层中的长度为4毫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每一所述钉爪突出于所述防滑块的表面的长度为2毫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钉爪铆接于该第二黏扣层上,且每一所述钉爪位于任二防滑块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黏扣层更包含一第二黏扣脚掌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掌处;以及一第二黏扣脚跟片,可拆卸式地黏合于该第一黏扣层相对于该使用者足部的脚跟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拆换鞋底的鞋,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多个防滑块,由该第二黏扣层向外突出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拆换鞋底的鞋,其包含一鞋体、一第一黏扣层、一第二黏扣层及多个钉爪。鞋体用以供一使用者足部穿戴。第一黏扣层一面固定于鞋体。第二黏扣层一面与第一黏扣层的另一面可拆卸式地黏合,且第二黏扣层包含一防滑区及一钉爪区。防滑区为第二黏扣层相对于使用者足部的跖骨处。钉爪区为第二黏扣层相对于防滑区的其它区域。多个钉爪位于第二黏扣层的另一面,且钉爪仅分布于钉爪区上。
文档编号A43B13/16GK202269447SQ20112033783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郑森煤 申请人:台湾百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