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928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袋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袋子,特别涉及一种含有提手可挂在肩上并具有扣合定位的袋子。
背景技术
一般用以装载日常小物品的袋子,其中以兼具有流行性及功能性的服饰杂项袋子颇受欢迎,其包含旅行袋或手提袋等多种款式,尤其是于袋体上设有提手并可将提手挂在肩上的肩挂式袋子,若提手挂在使用者的肩上,于此状态下双手就不受任何拘束的可活动于其他事务上,故其广泛被各年龄层使用者青睐。若将具备可挂在肩上袋子的提手挂在使用者肩上,随时都会产生让该提手从肩上滑下情况,要防止此提手滑落,如专利文献I或2所揭示的袋子,其构造是于提手上连接一皮带构件,将皮带构件朝着使用者挂有提手肩部的另一侧身体肩部身拉动皮带构件来进行固定袋子。前述所称的专利文献I是指日本特开平10-262721号公报,专利文献2是指日本新型专利第3110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由前述专利文献I或2所揭示的袋子得知,当袋子提手挂在使用者肩上时,就会发生提手所挂的肩膀附近因重心移动而使袋体产生摇晃的问题,因此在肩上挂有袋子的状态下,若骑乘脚踏车或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话,则于加速或减速时产生的大力晃动袋体,就可能会妨碍到脚踏车或摩托车等的行驶顾虑。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开发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袋子,也就是说当使用者肩上挂有提手时,能以稳定袋体的姿势来携带。[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存在已久的课题,本发明的第I种袋子,其特征具备:一袋体;一提手,其设置于该袋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以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另一端部分连接于该提手;其中,若使用者的肩挂有该提手,将带状构件沿着使用者身体另侧拉动并扣合于袋体或提手,让袋体的一部分保持接触于使用者后背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二种袋子,其特征具备: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一提手,其设置于该袋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以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的另一端部分从该第二本体侧围绕至该第一本体侧且连接于该提手;其中,该带状构件可让该第一本体侧方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分离自如。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三种袋子,其特征具备: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且该袋体的上端部分具有连接于该收纳空间的开口部;一第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的第一本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一第二提手,其设于该袋体的第二本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以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的另一端部分连接于该第二提手;其中,该带状构件可让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之间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分离自如。于本发明的第I种及第二种袋子中,该带状构件最佳方式是于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之间的至少一方可装卸自如连接于该袋体与该提手。另外,于本发明的第三种袋子中,该带状构件最佳方式是让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之间的至少一方可装卸自如连接于该袋体与该第二提手。利用可装卸自如连接带状构件的其中一端部分或另一端部分,让使用者可拆卸带状构件使胴体容易通过袋子与带状构件之间。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四种袋子,其特征具备:一袋体;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上且可挂在肩上;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其中,该带状构件可使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于袋体连接状态时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袋体,以及提手连接状态时该带状构件另一端部分亦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提手,在该提手为连接状态中若使用者的肩挂有该提手,将该带状构件沿着使用者身体另侧拉动并扣合于袋体或提手,让袋体的一部分保持接触于使用者H后背的状态。若通过本发明的第I种及第四种袋子,除了可抑制提手从使用者肩上滑落,另外,由于袋体的一部分与使用者的后背保持在接触的状态下,可防止袋体晃动且以稳定袋体的姿势来携带的。其中,该带状构件于连接提手的状态下,若肩上挂有提手时,使用者也可夹住该袋体。另外,该带状构件的其中一端部分也可装卸自如连接于该袋体上,再者,该提手也可以是一般的谓二条提手或一条提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五种袋子,其特征具备: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以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从该第二本体侧围绕至该第一本体侧,且以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提手;其中,该带状构件可让该第一本体侧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分离自如。若通过本发明的第二种及第五种袋子,除了可抑制提手从使用者肩上滑落,另外,使用者可将物品通过袋体及带状构件夹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让物品及袋体可牢固地压住到使用者端,其中物品收纳于袋体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如此一来,即可抑制此物品与袋体会晃动的问题,使用者也能以稳定袋子的姿势来携带物品。该带状构件,其中另一端部分也可在提手脱离的状态下,对袋体装卸自如。另外,该带状构件,也可让该第一本体端部分于使用者身体套入该第一本体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范围内与该该第一本体分开自如。再者,该提手也可各别装置于该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上,也就是所谓两条提手装置连结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或所谓一条提手装置连结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深度部分。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六种袋子,其特征具备: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且上端部分具有连接于该收纳空间的开口部;一第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的第一本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一第二提手,其设于该袋体的第二本体上且可挂在肩上;以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其中,该带状构件可在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袋体的袋体连接状态与该另一端部分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第二提手的第二提手连接状态之间来改变状态,于该第二提手连接状态下,至少可让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之间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可分离自如者。若通过本发明的第三种及第六种袋子,除了可抑制第二提手从使用者肩上滑落,另外,也可抑制装置在第二本体上的第二提手,将第一本体配置在较靠近使用者的身体而让袋体的开口部易于打开的现象。另外,于本发明的袋子中,该带状构件最佳者可调整其长度,利用可调整长度应用于不同体型使用者。另外,于本发明的袋子中,该带状构件最佳者往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由于带状构件沿着长度方向具有伸缩性,故可应用于不同体型使用者。综上,若通过本发明的袋子应用在肩上挂有提手情况下,能以稳定袋体的姿势来携带物品。


图1a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本发明的第I实施型态的袋子的倾斜图;图1b表示从背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1a所示的袋子;图2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状态的袋子的倾斜图;图3表示于图1a和图1b所示的袋体连接状态中,从使用者正面所看到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左肩上时的袋子与使用者状态图;图4a表示于图2所示的提手连接状态中,从使用者正面所看到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肩上时的袋子与使用者状态图;图4b表示从使用者背面所看到图4a所示的袋子与使用者状态图;图5a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第I变化实施例的袋子倾斜图;图5b表示从背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5a所示的袋子倾斜图;图5c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5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倾斜图;图6a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第2变化实施例的袋子倾斜图;图6b表示从背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6a所示的袋子倾斜图;图6c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6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倾斜图;图7a表示从第二本体端下方看到第2实施例袋子的倾斜图;图7b表示袋子的正面图;图7c表示图7a所示的袋子背面图;图8a表示图7a、图7b和图7c所示的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状态的正面图;图8b表不图8a所不袋子的背面图;图9a表示第2实施型态的袋子的第I变化实施例正面图;图9b表示图9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9c表示图9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9d表示图9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图1Oa表示第2实施型态的第2变化实施例袋子的正面图;图1Ob表示图1O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Oc表示图1O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1Od表示图1O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图1la表示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的正面图;图1lb表示图1l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lc表示图1l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1ld表示图1l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图12a表示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的变化实施例的正面图;图12b表示图12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2c表示图12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12d表示图12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图13a表示第4实施型态的正面图;图13b表示图13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3c表示带状构件的另一端部分从袋体及提手滑落的状态背面图;图14a表示从使用者正面端看到图13所示的袋子与提手为连接状态,将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的左肩上来使用的袋子及使用者状态图;图14b表示从使用者背面看到图14a所示袋子及使用者的状态图;图15a表不第5实施型态的袋子的正面图;图15b表不图15a所不袋子的背面图;图16a表示从使用者正面端看到图15a和图15b所示的袋子与提手成为连接状态,将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的左肩上来使用的袋子及使用者状态图;图16b表示从使用者背面端看到图16a所示袋子及使用者的状态图;图17a表示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的正面图;图17b表示图17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8a表示从使用者正面端看到图17a和图17b所示的袋子的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的左肩上,使用者的身体通过带状构件及袋子之间的状态图;图18b表示从使用者的背面端看到图18a所示的袋子及使用者的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袋子I ;袋体2 ;开口部2a ;倾斜部20 ;第一本体21 ;第二本体22 ;袋体连接构件25 ;第I袋体连接构件25A ;第2袋体连接构件25B ;袋体结合构件251 ;第I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A ;第2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B ;袋体连结构件252 ;第I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A ;第2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B ;第一提手3 ;第I连接构件31 ;第I结合构件311 ;第I连结物312 ;第二提手4 ;第2连接构件41 ;第2结合构件411 ;第2连结物412 ;带状构件5 ;第I带状构件5A ;第2带状构件5B ;扁平带51 ;第一本体端部分511 ;第二本体端部分512 ;连接构件52 ;连结构件521 ;扣环522 ;连接构件53 ;第I连接构件53A ;第2连接构件53B ;连接构件531 ;扣环532 ;长度调整构件54 ;线迹55 ;魔鬼毡56 ;环状起毛布561 ;卡钩562 ;布料57 ;圆孔58 ;宽带581 ;限制构件6 ;长孔61 ;第I纽扣71 ;第2纽扣72 ;第3纽扣73 ;第4纽扣74 ;三角板75 ;三角板76 ;第I连接带81 ;第I母带扣82 ;第2连接带83 ;第2母带扣84 ;第3连接带85 ;第3母带扣86 ;第4连接带87 ;第4母带扣88 ;公带扣89 ;公带扣90 ;矩形状连接构件91 ;环状限制构件92 ;轴状连接构件93 ;环状连接构件94 ;第2环状连接构件95 ;另一端卡钩构件96 ;矩形状连接构件97 ;矩形状连接构件98 ;第2环状连接构件99 ;卡钩构件100 ;使用者H。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请参考图面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的袋子是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各安装有提手,也就是所谓的两条提手的手提袋子。
图1a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本发明的第I实施型态袋子的立体图,另外,图1b表示从背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1a所示袋子的立体图。如图1a所示,第I实施例的袋子I具备有:袋体2、安装于袋体2上的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带状构件5及限制构件6。其中,袋体2具备有正面端的第一本体21及背面端的第二本体22,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各为大小相同的矩形状。以下参图1a以靠近眼前状态袋体2的第一本体21称为袋体右侧加以说明,参图1b以靠近眼前状态袋体2的第二本体22称为袋体左侧加以说明。袋体2的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是以下边与左、右两边所结合的布料所制成,此袋体2于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之间具有一收纳空间,此收纳空间通过袋子用来收纳并承载携带物品,于袋体2上端形成一开口部2a,其是通过第一本体21上缘及第二本体22上缘所形成,此开口部2a连接到收纳空间,其也可以在开口部2a部位设置一^^钩件,如拉链或钮扣等可以封闭开口部2a的卡钩件。本发明袋体2,于其近右上角处设有一袋体连接构件25,本发明实施型态袋体连接构件25的构造,是由长圆状袋体结合构件251与袋体连结构件252所构成,其中,袋体结合构件251通过袋体连结构件252来与袋体2作连结,如后说明,带状构件5是通过袋体连接构件25而连接于袋体2,以下说明中将省略对袋体连接构件25的叙述说明。第一提手3为一安装于第一本体21上的拱状提手,第一提手3利用其下端部分与第一本体21缝合而固定于袋体2上端部分,第一提手3具有可挂在使用者H (参考图3)的肩上的长度,另于第一提手3上安装有一第I连接构件31。本发明实施型态的第I连接构件31的构造,是由长圆状的第I结合构件311与第I连结物312所构成,此第I结合构件311是通过第I连结物312与第一提手3作连结,如后所述,带状构件5通过第I连接构件31连接到第一提手3,以下说明中将省略对第I连接构件31的叙述说明。第二提手4为一安装于第二本体22上的拱状提手,第二提手4利用其下端部分与第二本体22缝合而固定于袋体2的上端部分,第二提手4具有可挂在使用者H的肩上的长度,另于第二提手4安装有一第2连接构件41。本发明实施型态的第2连接构件41的构造,是由长圆状的第2结合构件411与第2连结物412所构成,此第2结合构件411是通过第2连结物412与第二提手4作连结,如后所述,带状构件5是通过第2连接构件41连接到第二提手4,以下说明中将省略对第2连接构件41的叙述说明。
该带状构件5具备有长尺状的扁平带51,带状构件5其中一端设置有一连接构件52,另一端上设置有连接构件53以及长度调整构件54,此带状构件5可改变将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与连接构件53各自连接于袋体2于第一提手3或第二提手4而产生与袋体2连接状态。参图1a及图1b所示,其表示带状构件5以其中一端的连接构件52与另一端的连接构件53连结于袋体2的连接状态图。如图1b所示,本发明实施型态之一,其中一端的连接构件52构造,由长圆状的扣环522固定于连结构件521所构成,其中连接构件52设置于带状构件5 —端,也就是配置在第二本体端部分512 (以下称的为第二本体端部分)的端部(以下称的为其中一端部分)。另外,如图1a所示,本发明实施型态之一,其中另一端的连接构件53构造,是由长圆状的扣环532固定于连接构件531所构成,该连接构件53设置于带状构件5 —端,也就是配置在第一本体端部分511 (以下称的为第一本体端部分)的端部(以下称的为另一端部分),其中一端的扣环522及另一端的扣环532于其中一部分为设置呈可活动且略为D型的连结状扣环,利用此连结状扣环可活动来松开扣环的其中一部分,也可连接其他扣环等,其中一端扣环522及另一端扣环532装卸自如连接于袋体2袋体结合构件251及第I结合构件311或第2结合构件411,于图1上表示其中一端扣环522及另一端扣环532连接于袋体结合构件251的样子。长度调整构件54,为一体成型具有一轴体的长方形框体,连结构件52固定在扁平带51 —端的连结构件521上,扁平带51以连接构件531于另一端部分通过长度调整构件54再于连接构件531折返,扁平带51另一端将被固定于长度调整构件54的轴体上,带状构件5可利用调整构件54对扁平带51调整改变折返部分的位置即可调整其长度,带状构件5的第一本体端部分511与第一本体端21可分开自如,利用调整带状构件5的长度即可改变此等的距离程度。一限制构件6,固定于袋体2的左下角,此限制构件6塑胶等材质制成,正面视的略为L状,该限制构件6具有一长孔61,带状构件5将通过此长孔61让另一端部分可从第二本体22端往第一本体21端绕回来,通过带状构件5通过限制构件6的长孔61而限制其移动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进而防止从袋体2的左下角滑动,此限制构件6虽也可配置于袋体2等其他部位,但最好配置于袋体2的下端部分,利用配置于袋体2下端部分,可预防收纳空间内物品及袋体2产生晃动,进而提高实用效果。图2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状态的袋子的倾斜图,如上所述,带状构件5 —端扣环522及另一端扣环532装卸自如连接在袋体结合构件251及第I结合构件311或第2结合构件411,图2表示其中一端扣环522连接于袋体结合构件251,而另一端扣环532连接于第2结合构件411,凭借此状态,其可让其中一端连结构件52连接于袋体2,连接构件53连接于第二提手4,此外,连接构件53即使不连接第一提手3也可以。另外,图2表示比第二本体22较接近使用者H身体处配置有一第一本体21(以下是于身体端配置第一本体21 ),假想使用者H的左肩上挂有第3提手及第4提手的连接提手状态图,相对的,若挂在使用者H的右肩上时,只要将连接构件53连结于袋体2,而将另一端连结构件52连接于第一提手3或第二提手4来使用即可。图3表示于图1所示的袋体连接状态中,从使用者正面所看到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左肩上时的袋子与使用者状态图,如图3所示,其为袋体为连接状态下带状构件5仅悬吊于袋体2,若使用者H使用袋子I将会受到袋子I重力或振动的影响而导致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从肩上滑下。图4a表示于图2所示的提手为连接状态中,从使用者正面所看到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左肩上时的袋子与使用者状态图;另外,图4b表示从使用者背面所看到图4a所示的袋子与使用者状态图,于本发明实施型态的袋子I虽是一种可于各种状态下所使用的袋子,但图4a和图4b所示的状态为本发明中所假设的既定使用状态的其中之一实施例。于图4a所示的状态下,使用者H的身体是通过带状构件5的第一本体端部分511及袋体2之间,于此使用状态下,带状构件5朝着使用者挂有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4的肩(左肩)的另一侧的肩(右肩)存在的身体侧端(以下称的为反身体端)而拉动第二提手4,由此,将可抑制第二提手4从使用者H肩滑落。另外,图4a和图4b表示将第一本体21配置于比安装有第二提手4的第二本体22较靠近于身体端的状态图,通过带状构件5让第二提手4朝向反身体端,使得安装有第二提手4的第二本体22的上端部分往使用者H的身体端来拉动,通过往使用者H的身体端来拉动的作用,让第二本体22的上端部分可压住到第一本体21的上端部分,由于第二本体22的上端部分可压住到第一本体21的上端部分。故即使第一提手3从使用者H肩滑下,也可防止通过第一本体21的上缘及第二本体22的上缘让固定的开口部2a来松开,此外,可从第二提手4将连接有图2所示的连接构件53来切换成第一提手3,若使用者左肩挂有图4a和图4b所示情况时,则可期望防止此开口部被松开的效果。另外,于图4所示的使用状态上,其中带状构件5是往反身体端来拉动袋体2,于图4a和图4b所示的袋体2虽凭借重力而产生一往使用者H左肩正下方移动方向的拉力,但利用带状构件5而往反身体端来拉动袋体2至少一部分,其可让袋体2的一部分与使用者H后背维持在接触状态下,利用让袋体2的一部分与使用者H的后背维持在接触状态下,即可控制袋体2的晃动进而让使用者H以稳定袋体2的姿势来携带物品。另外,于图4a和图4b所示的使用状态下,可利用带状构件5的第一本体端部分511与第二本体端部分512之间来挟持袋体2、袋体2收纳空间的物品及使用者H身体,利用带状构件5来挟持可让收纳于收纳空间的物品及袋体2压住使用者H身体端,利用压住收纳空间的物品及袋体2,即可控制此物品与袋体2的晃动。另外,于本发明实施型态上,通过配置于袋体2的限制构件6可防止带状构件5 —部分从配置限制构件6位置产生移动,利用配置于袋体2下端部分的限制构件6,使得带状构件5的第二本体端部分512可从连接其中一端连结构件52的袋体2上端延伸至设置有限制构件6的袋体2下端,通过此第二本体端部分512可让收纳于收纳空间的物品及袋体2可压住使用者H身体端(后背)。例如,若于袋体2上端部分配置有限制构件6,由于带状构件5仅配置于袋体2的上端部,故仅压住袋体2的上端部分,且袋体2的下端部与收纳于此下端部分的物品有可能会摇晃,对此,利用于下端部分配置限制构件6即可减少摇晃的情况。另外,带状构件5其中一端连结构件52与连接构件53可装卸自如连接于袋体2的第一提手3或第二提手4,故卸下任何一端连结构件52与连接构件53,即可轻易让使用者H身体通过带状构件5与袋体2之间,再者,由于其构造可改变为袋体连接状态与提手连接状态,故使用者H提着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使用袋子I之际,就可变为袋体连接状态并不会妨碍到带状构件5。另外,可调整带状构件5的长度而配合使用者H的体型,让不同体型使用者H可在图4a和图4b所示的使用状态下来使用袋子I,也就是说利用调整带状构件5的长度可让不同体型使用者H身体置入第一本体端部分511与第二本体端部分512之间而形成一容置空间。由以上图4a和图4b说明上,虽利用身体端配置第一本体21的范例来说明,但也可使身体端配置第二本体22,若挂在使用者H右肩情况时,使身体端配置第二本体22且于袋体2连接连接构件53,将其中一端连接部连接到第一提手3的话,也可获得相同效果。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变化实施例,于以下说明中,若有等同于以上所述的构造元件者将以相同符号来说明,另外,若有重复以上所述袋子I的说明将省略。图5a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第I变化实施例的袋子倾斜图,图5b表示从背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5a所示的袋子倾斜图,图5c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5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倾斜图。第I变化实施例的各连接构件的构造不同于先前实施型态,安装于此变化实施例袋体2的袋体连接构件,其构造包含:如图5a所示安装于第一本体21上的第I纽扣71与如图5b所示安装于第二本体21上的第2纽扣72,第I纽扣71与第2纽扣72为一体成型制成的纽扣件,另外,于此变化实施例上,第I连接构件是以第3纽扣73所构成,第2连接构件是以第4纽扣74所构成的,第3纽扣73及第4纽扣74皆等同于第I纽扣71及第2纽扣72的形状。另外,如图5b所示,其中一端连接构件是于三角状皮革并于中央部设置一嵌入孔所构成的三角板75,另外,如图5a所示,另一端连接构件是以另一端三角板76所构成,通过将上述纽扣插入到其中一三角板75的缺口,让其中一枚三角板75可装卸自如连接到第2纽扣72、第3纽扣73、第4纽扣74其中之一,另外,利用另一枚三角板76的缺口,可装卸自如连接到第I纽扣71、第3纽扣73、第4纽扣74其中之一,图5a及图5b表示其中一枚三角板75连接至袋体的第2纽扣72而另一枚三角板76连接至袋体的第I纽扣71的袋体连接状态,另外,图5c表示其中一枚三角板75连接至袋体的第2纽扣72,而另一枚三角板76连接至提手的第4纽扣74的连接状态。图6a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第2变化实施例的袋子倾斜图,图6b表示从背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6a所示的袋子倾斜图,图6c表示从正面稍偏上方所看到图6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倾斜图。第2变化实施例各连接构件的构造不同于先前的实施型态,安装于此变化实施例的袋体2的袋体连接构件,其构造包含:如图6a所示于第一本体21通过第I连接带81所安装的第I母带扣82以及如图6b所示通过第2连接带83安装于第二本体22的第2母带扣84,第I母带扣82及第2母带扣84,各具有插入如后述公带扣前端卡钩部分的插孔的母带扣,另外,此变化实施例的第I连接构件的构造包含第3连接带85及第3母带扣86,其中,第3母带扣86通过第3连接带85安装于第一提手3,另外,第2连接构件的构造包含第4连接带87及第4母带扣88,第4母带扣88通过第4连接带87安装于第二提手4,第3母带扣86及第4母带扣88皆形成等同第I母带扣82与第2母带扣84的形状。另外,如图6b所示,其中一端连接构件利用其中一端的公带扣89所构成,另外,如图6a所示,另一端连接构件利用另一端的公带扣90所构成,其中一端公带扣89及另一端公带扣90各具有可插入到母带扣前端卡钩部分的公带扣,利用将其中一端公带扣89前端的卡钩插入母带扣的插孔,可让其中一端公带扣89可装卸自如连接到第2母带扣84、第3母带扣86、第4母带扣88其中之一。
另外,利用让另一端公带扣90前端卡钩部分插入到设置于母带扣的插孔内,使得另一端公带扣90可装卸自如连接到第I母带扣82、第3母带扣86、第4母带扣88其中之一,于图6a及图6b中,另一端公带扣90连接到第I母带扣82的状态为袋体连接状态,另夕卜,图6c表示其中一端公带扣89连接到第2母带扣84,另一端公带扣90连接到第4母带扣88的提手连接状态,此外,图6c为第I连接带81及第I母带扣82省略图示。其次,依序来说明从第2实施型态至第6实施型态的袋体1,即使说明以下的各实施型态,等同于先前说明过的构成要素的符号名称,将以相同符号来说明。另外,重复过第I实施型态的袋体I的说明将予省略。图7a表示从第二本体端下方看到第2实施例袋子的倾斜图,于此图7a表示袋体连接状态的正前方示意图。第2实施例的袋子I并无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设置连接构件,安装于此实施例袋体2的袋体连接构件,如第7a图所示,通过安装于第二本体的矩形环状的矩形状连接构件91构成,此矩形状连接构件91的长边位于袋体2的右边上端,于袋体2左下角部安装有一矩形环状的环状限制构件92,此环状限制构件92的长边位于袋体2上,此外,于图7a上夸大表示矩形状连接构件91与环状限制构件92。带状构件5利用其中一端部分缝合于袋体的第二本体上来与袋体连接,图7a所表示的线迹55为缝合部分,带状构件5的扁平带51于长边方向利用具有伸缩性的材料所形成。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的另一端连接构件为一面魔鬼租(Magic Tape) 56,此面魔鬼毡56的构造固定于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的环状起毛布561以及固定于比环状起毛布561较靠近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侧的卡钩562所构成。图7b表示图7a所示袋子的正面图,图7c表示图7a所示的袋子背面图,图7b及图7c的袋子I表示带状构件5与袋体为连接状态,其为从第一本体21看到袋子I的图为正面图,从第二本体22看到袋子I的图为背面图。如图7b所示,于袋体连接状态下,于袋子I的第一本体21端未配置带状构件5,另夕卜,于此袋体连接状态下,如图7a及图7c所示,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是利用环状限制构件92反折到第二本体,再者,于第二本体中利用矩形状连接构件91来反折,另外,贴附魔鬼毡56的环状起毛布561与卡钩562,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可装卸自如连接在矩形状连接构件91上。图8a表示图7a 图7c所示的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状态的正面图,图8b表示图8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于提手连接状态,带状构件5可通过环状限制构件92让另一端部分绕过到第一本体且装卸自如连接于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于此实施型态上,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反折并挟持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再通过贴附环状起毛布561与卡钩562 (请参考图7a让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装卸自如安装于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但,也可反折并挟持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之中任一且连接于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的其中之一。于此实施型态上,除了具有等同第I实施型态的实施例效果外,于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也不需要连接构件,达到以廉价即可完成袋子I的效果,另外,于袋子I的第一本体21或第二本体22上可描绘出一些设计图案等,于此实施型态的袋体连接状态上,如图7b所示,因为于第一本体21未配置有带状构件5,故不会被带状构件5来遮盖到设计图案。另外,带状构件5的扁平带51于长边方向利用一具有伸缩性的材料所形成的,故即使不调整长度,也可以让不同体型的使用者H于图8a和图Sb所示的提手连接状态下使用该袋子I。图9a表示第2实施型态的袋子的第I变化实施例正面图,图9b表示图9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于图9a及图9b表示袋子I为带状构件5与提手为连接状态,此外,于图9a及图9b上,将省略第一提手3。此变化实施例,相较于第2实施型态不同于各连接构件与带状构件5的构造,于此变化实施例说明中,主要说明不同于第2实施型态的部分,如图9a所示,第二提手4设置有一第2连接构件41,另外,于袋体2设置有一袋体连接构件25,第2连接构件41及袋体连接构件25,若可以和带状构件5的连接构件53连接成可装卸的话,其构造将不被限制。带状构件5,利用其中一端部分缝合到袋体2的第二本体上而产生与袋体2作连接,于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设置有另一连接构件53,若此连接构件53可与第2连接构件41及袋体连接构件25做连接的话,故任何构造皆可。图9c表示图9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与提手连接的正面图。图9d表示图9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此外,于图9c及图9d上将省略第一提手3。如图9c及图9d所示,于提手连接状态,带状构件5可通过环状限制构件92让另
一端部分可绕过第一本体且连接于第二提手4。图1Oa表示第2实施型态的第2变化实施例袋子的正面图,图1Ob表示图1O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Oa及图1Ob表示袋子I是带状构件5与提手为连接状态,此外,于图1Oa及图1Ob中省略第一提手3。此变化实施例,相较于第2实施型态是不同于各连接构件与带状构件5的构造,于此变化实施例说明中,主要说明不同于第2实施型态的部分,安装于此变化实施例2的袋体连接构件,如图1Ob所示,其构造是利用安装于第二本体22的3条轴状连接构件93所构成的,此3条轴状连接构件93各具有一体成型的底部部分与球状部分,其中,底部部分从袋体2右边上端附近处突出且为圆柱状,球状部分设置于突出端且为球状。带状构件5,利用其中一端部分缝合到袋体2的第二本体上而产生与袋体2作连接,3条轴状连接构件93各自贯通缝合于带状构件5的第二本体22上并向外侧端(与袋体2的收纳空间反向)突出,于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形成有3个圆孔58,此圆孔58的直径比3条轴状连接构件93的球状部分的直径稍微大些。另外,于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设置有连接构件53,此变化实施例的连接构件53,于提手连接状态下,虽连接到第2连接构件41,但于图1Oa与图1Ob所示的袋体连接状态下,并不连接到轴状连接构件93,如图1Ob所示,于袋体连接状态下,是利用3条轴状连接构件93各插入带状构件5的各3个圆孔58之一,让带状构件5可装卸自如连接到袋体2。图1Oc表示图1O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1Od表示图1O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此外,于图1Oc及图1Od中省略第一提手3。如图1Oc及图1Od所示,于提手连接状态下,带状构件5可通过环状限制构件92让另一端部分绕过第一本体21且连接到第二提手4上。图1la表示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的正面图。图1lb表示图1l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la及图1lb的袋子I表示带状构件5与袋体2为连接状态,此外,于图1la中省略第一提手3的图示,于图1lb中省略第二提手4的图示。于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I未设置限制构件6,此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I各于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设置一带状构件5,于本实施型态说明中,第I带状构件5A设置于带状构件5中的第一本体21上,而第2带状构件5B设置于带状构件5中的第二本体22上。另外,于本实施型态上,各于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设置一袋体连接构件,另夕卜,于本实施型态说明中,第I袋体连接构件25A设置于袋体连接构件中的第一本体21上,第2袋体连接构件25B设置于袋体连接构件中的第二本体22上。如图1la所示,第I袋体连接构件25A位于袋体2的右上角附近且固定于第一本体21上,第I带状构件5A其中一部分位于袋体2的左下角附近且缝合在第一本体21连接至袋体2上,另外,于第I带状构件5A另一端部分设置有一第I连接构件53A,其与袋体连接状态下,让第I连接构件53A连接至第I袋体连接构件25A,使得第I带状构件5A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袋体2。如图1lb所示,第2袋体连接构件25B位于袋体2的右上角附近且固定于第二本体22上,第2带状构件5B其中一部分位于袋体2的左下角附近且缝合在第二本体22连接至袋体2上,另外,于第2带状构件5B的另一端部分设置有一第2连接构件53B,其与于袋体连接状态下,让第2连接构件53B连接到第2袋体连接构件25B,使得第2带状构件5B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袋体2。图1lc表示图1l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1ld表示图1l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于图Uc上省略第一提手3。于提手连接状态下,通过第I连接构件53A连接到第2连接构件41,使得第I带状构件5A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提手4上,于第I带状构件5A的其中一端部分及另一端部分与第一本体21可分开自如,另外,第I带状构件5A于长边方向具有一伸缩性,使用者H可将身体通过第一本体21与第I带状构件5A之间来使用袋子I。此外,图1lc与图1ld是假设第一本体21配置于身体端且使用者H的左肩挂有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情况下提手为连接状态图,反之,若用于使用者H的右肩挂有提手时,则袋体2连接有第I带状构件5A的另一端部分且只要于第一提手3连接第2带状构件5B的另一端部分来使用即可。于本实施型态上也可获得等同第I实施型态相同的效果,此外,以上所述的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1,相当于扣除上述所述本案中的第2及第5袋子的实施型态其中一例。图12a表示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的变化实施例的正面图,图12b表示图12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2a及图12b的袋子I表示带状构件5与袋体2为连接状态,此外,于图12a省略第一提手3的图示,于图12b省略第二提手4的图示。于本变化实施例的袋子1,相较于第3实施型态的袋子I其之间构造差异是第I带状构件5A与袋体连接构件,于此于本变化实施例上,主要是针对不同于第3实施型态部分加以说明。于本发明实施例上,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其于各上端与下端设置有袋体连接构件,另外,于本变化实施例上,第I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A设置于袋体连接构件中第一本体21上端,第I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A设置于第一本体21下端,第2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B设置于第二本体22上端,第2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B设置于第二本体22下端。如图12a所示,第I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A位于袋体2的右上角附近且固定于第一本体21上,另外,第I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A位于袋体2的左下角附近且固定于第一本体21上。另外,图12b所示,第2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B位于袋体2的右上角附近且固定于第二本体22上,另外,第2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B位于袋体2的左下角附近且固定于第二本体22上。带状构件5,其中于其中一端部分设置有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袋体连接状态是将带状构件5被设置于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之一上,图12a及图12b表示带状构件5配置于第一本体21的状态图,图12a表示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连接到第I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A,而连接构件53连接到第I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A的状态图。若第二本体2配置有带状构件5,只要于第2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B连接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而于第2上端袋体连接构件251B连接有连接构件53即可,袋体I于第一本体21或第二本体2上可描绘出一些设计图案,于本变化实施例的袋体连接状态上,由于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的其中一方设置有带状构件5,故不会被带状构件5遮住此其中一方所描绘的图案。图12c表示图12a所示袋子的带状构件连接提手的正面图,图12d表示图12c所示的袋子背面图,此外,于图12c省略第一提手3的图示。于提手连接状态下,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连接到第I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A,连接构件53连接到第2连接构件41,利用连接构件53连接到第2连接构件41,使得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提手4。图12c及图12d为假设第一本体21配置于身体端且使用者H的左肩挂有提手3与提手4情况下提手的连接状态图,反之,若用于使用者H的右肩挂有提手时,则第2下端袋体连接构件252B连接有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且只要于第I连接构件31连接连接构件53来使用即可。图13a表示第4实施型态的正面图,图13b表示图13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图13c表示带状构件的另一端部分从袋体及提手脱离状态背面图。第4实施型态的袋体I未设置限制构件6及第I连接构件31,于此第4实施型态的袋体I的袋体连接构件,如图13c所示,通过装置于第二本体22且呈椭圆形的环状连接构件94所构成,此环状连接构件94固定于袋体2右上角附近当中的第二本体22上,第2连接构件利用等同环状连接构件94形状的第2环状连接构件95所构成。带状构件5具备有长尺状的扁平带51,连接构件53及长度调整构件54,扁平带51的其中一端部分固定于袋体右下角附近,于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设置有一连接构件53,此连接构件53通过连接构件531以及安装于此连接构件531的卡钩状的另一端卡钩构件96所构成,连接构件531及另一端卡钩构件96各均为不锈钢等材质所构成,另外,从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部分至长度调整构件54之间缝合有与袋体同色且等同袋体2材质的布料57,此外,布料57非限定与袋体2同色,不同于袋体2的材质布料也可。图13a及图13b表示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部分与另一端部分各连接到袋体2的袋体连接状态,如图13b所示,于袋体连接状态下,利用另一端卡钩构件96牵引到椭圆形的环状连接构件94让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袋体2上,于袋体连接状态下,由于利用布料57覆盖整体带状构件5,故袋子I的外观上将会遮盖住带状构件5,此夕卜,于袋体连接状态下,布料57若可以覆盖带状构件5,则也可缝合到袋体2上。于本发明实施型态中的袋体连接状态上,利用遮盖带状构件5进而避免因为带状构件5而破坏袋子I的设计质感,另外,如以上所述,袋子I可于第一本体21或第二本体22上描绘图案等,若于第二本体22描绘图案情况下,也可于布料57描绘出部分的设计图案或于第二本体22描绘出其他部分的设计图案。再者,如图13a所示,于袋体连接状态下,由于在第一本体21未配置有带状构件5,故设计图案不会被带状构件5遮盖住,另外,于袋体连接状态下,由于可凭借布料57来覆盖连接构件53及环状连接构件94,故于袋体连接状态下且使用者H挂有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就不会让连接构件53或环状连接构件94碰触到使用者的侧腰或胳膊,如此可让使用者H不会有不协调的感觉下使用袋子I。再者,由于连接构件53或环状连接构件94不会碰触到使用者衣服,故可避免由于连接构件53或环状连接构件94接触到其衣服而使衣服被扯破或使缝合衣服的线或衣服的布料绽开。图14a表示图13a 图13c所示的袋子与提手为连接状态,从使用者正面端看到使用者左肩挂有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来使用袋子与使用者的状态图,另外,图14b表示从使用者背面看到第14a所示袋子及使用者的状态图。图14a和图14b表示身体端配置有第一本体21的状态图,于提手连接状态下,通过另一端卡钩构件96连接到第2环状连接构件95,让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第二提手4,于此提手连接状态下,通过长度调整构件54来调整带状构件5的长度,在使用者H的身体可套入带状构件5与袋体2之间的范围内,使带状构件5轻易从袋体2解开。于图14a和图14b上表示于其的解开的带状构件5与袋体2之间通过使用者H的身体的使用状态图,于此实施型态上也可获得等同第I实施型态相同的效果。另外,从此实施型态的袋子I来看,可导入具备有:一袋体;设置于该袋体且可挂在肩上的提手;可改变成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于该袋体的袋体连接状态与该其中一端部分连接到该袋体,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提手的提手连接状态的带状构件;以及于该袋体连接状态中,用来覆盖该另一端部分的覆盖构件的所谓的发明构思。于发明构思中,该覆盖构件也可安装于该带状构件上,另外,该覆盖构件也可以为布料制成,另外,该带状构件也可于该另一端部分设置一连接于该袋体的另一端连接构件,另外,该袋体也可让该另一端连接构件设置有连接的袋体连接构件,此外,于此实施型态中的布料57乃相当于本发明构思中的覆盖构件的其中一例。图15a表不第5实施型态的袋子的正面图,图15b表不图15a所不袋子的背面图。第5实施型态的袋子I未设置限制构件6及第I连接构件31,第5实施型态的袋子I的袋体连接构件,如图15b所示,藉由安装于第二本体22且矩形环状的袋体矩形状连接构件97所构成的,此袋体矩形状连接构件97固定于袋体2右下角附近的第二本体22上,第2连接构件其构造等同于第4实施型态,也就是通过椭圆形的环状的第2环状连接构件95所构成的。带状构件5具备有长尺状的扁平带51,比扁平带51宽度较宽的宽带581,连接构件53以及长度调整构件54,其中,宽带581的其中一端部分贴付于第一本体21。贴附于第一本体21的另一端部分从袋体2的左下角接连到袋体2的右上角,扁平带51的其中一端固定于宽带581的另一端部分,于扁平带51的另一端部分装置有连接构件53,此连接构件53等同于第4实施型态,也就是通过连接构件531及安装于连接构件531上的卡钩状的另一端卡钩构件96所构成的。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位于袋体2右上角部近且安装于袋体2的外侧面,此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是于图15a中的右上端从袋体2形成往倾斜突出的拱状提手。图15a及图15b表示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部分及另一端部分各连接于袋体2的袋体连接状态图,如图15b所示,于袋体连接状态下,利用另一端卡钩构件96牵引到袋体矩形状连接构件97,让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袋体2上。图16a表不图15a和图15b所不的袋子与提手为连接状态,从使用者正面端看到图15a和图15b所示的将第一提手及第二提手挂在使用者的左肩上来使用的袋子及使用者状态图,图16b表示从使用者背面端看到图16a所示袋子及使用者的状态图。图16a和图16b表示身体端配置有第一本体21的状态图。于提手连接状态下,通过另一端卡钩构件96连接到第2环状连接构件95,让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第二提手4,于此提手连接状态下,通过长度调整构件54来调整带状构件5的长度,在使用者H的身体可套入带状构件5与袋体2之间的范围内使带状构件5从袋体2来解开。于图16a和图16b上表示于其的解开的带状构件5与袋体2之间通过使用者H的身体的使用状态图,于此实施型态上也可获得等同第I实施型态相同的效果,另外,于此实施型态上,由于位在袋体2的右上端且形成一往倾斜突出的拱状提手第一提手3与第二提手4,故如图16b所示,于上述的使用状态中,袋体2的左右两边会在近似垂直方向状态下配置到使用者H的背后,如此一来,就可以更佳来控制袋体2的摇晃,让使用者H可稳定袋体2的姿势下来携带东西。图17a表示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的正面图,图17b表示图17a所示袋子的背面图。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I未设置限制构件6及第I连接构件31,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I的袋体连接构件,如图17b所示,通过安装于袋体2下端附近且矩形近环状的矩形状连接构件98所构成,此矩形状连接构件98固定于袋体2左边一部分上,另一端部分从左边往左侧突出,第2连接构件其构造通过在左侧通过第二提手4且圆形环状的第2环状连接构件99所构成。带状构件5具备有长尺状的扁平带51,其中一端连接构件52以及长度调整构件54,其中,扁平带51的另一端部分固定于第2环状连接构件99,也就是说,本实施型态的带状构件5无法装卸自如连接到第二提手4,设置在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的连接构件53通过其中一端的连结构件521以及安装于此其中一端的连结构件521的卡钩状卡钩构件100所构成。另外,于袋体2右上部分,且于袋体2右上部分形成一倾斜的倾斜部20,于本实施型态的袋子I通过袋体2上端边及倾斜部20划界出一开口部2a,本发明实施型态的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的下端部分安装于袋体2的倾斜部20两端部分。
图17a和图17b表示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部分连接到袋体2,使得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可与提手4为连接的提手连接状态,于图17a和图17b所示的提手连接状态下,第2环状连接构件99位于袋体2右边上端附近且于位于其位置的第2环状连接构件99连接有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另外,如图17b所示,通过其中一端卡钩构件100牵引到矩形状连接构件98,让带状构件5的其中一端部分可装卸自如连接到袋体2。以下,图17a和图17b所示的提手连接状态称为第I使用状态。于此第I使用状态,假定不利用带状构件5即可把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挂在使用者的肩上或让使用者用手握住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来使用。图18a表示图17a和图17b所示的袋子的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挂在使用者的左肩上,且从使用者正面端看到使用者的身体通过带状构件及袋子之间的状态图,另外,图18b表示从使用者的背面端看到图18a所示的袋子及使用者的状态图。图18a和图18b表不身体端配置有第一本体21的状态图,于图18a和图18b所不的提手连接状态下,通过长度调整构件54来调整带状构件5的长度,在使用者H的身体可套入带状构件5与袋体2之间范围内,使带状构件5从袋体2轻易解开。以下,图18a和图18b所示的提手连接状态称为第2使用状态。于此第2使用状态下,如图18a所示,第2环状连接构件99位于第二提手4中央附近处,于此实施型态上,除了具有等同第I实施型态的效果外,不装卸带状构件5的另一端部分即可改变到让另一端位于第二提手4的中央附近处的状态以及让另一端部分位于袋体2的右边上端附近的状态,故具有可让使用者H省去另一端的装卸步骤,此外,以上所述的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I乃相当于扣除从上述本案中的第4至第6的袋子的实施型态。从上述说明的第I实施型态至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I,具备有袋体,安装于该袋体且可挂在肩上的提手以及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的带状构件,其中该带状构件可改变为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位于第I位置的第I状态(例如图1a和图1b及图17a和图17b)以及该另一端部分位于不同于该第I位置的第2位置的第2状态(例如图2及图18a和图18b),其中于该第2状态下,可引导出具有特征为朝向使用者挂有该提手的肩的另一侧的肩存在的身体侧而拉动该袋体及该提手,使该袋体的一部分保持在碰触到使用者后背的状态的袋子的发明构思。若凭借本发明构思,除了可抑制袋子的提手从使用者肩上滑落,另外,由于袋体的一部与使用者的后背保持在接触的状态下,故可防止袋体晃动且以稳定袋体的姿势来携带的。另外,从第I实施型态至第6实施型态的袋子1,可引导出特征为具备有:于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之间具有收纳空间且于上端部分具有连接到该收纳空间的开口部的袋体;安装在该袋体的第一本体且可挂在肩上的第一提手;安装在该袋体的第二本体且可挂在肩上的第二提手;以及可改变状态为从第I位置连接到该袋体的第I状态(例如图1a和图1b及图17a和图17b)以及从不同于该第I位置的该第二提手的既定位置,通过该第一本体连接到该袋体的第2状态(例如图2及图18a和图18b),其中于至少该第2状态下,让通过该第一本体部分可和该第一本体分开自如的带状构件的发明构思。若通过本发明构思,除了可抑制袋子的第二提手从使用者肩上滑落,另外,也可抑制较相较于第二提手所安装的第二本体,将第一本体配置在较靠近使用者的身体而让袋体的开口部打开的现象。如以上所述,本实施型态的袋子1,若将提手3及4挂在肩上来使用时,即能以稳定袋体2的姿势来携带东西。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实施型态只要于申请专利范围内皆可进行各种的变化,例如,于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之间也可设置连接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的厚底,此时,提手亦可形成所谓一条提手,其设置一下端于连接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的厚底处,另外,若设置厚底时,袋体连接构件25亦可设于厚底处。另外,该提手亦可形成所谓一条提手,其以连接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两者方式来设置。此外,即使仅包含上述的各实施型态或变化例的各记载的构成要件,也可将其构成要素适用于其他的实施型态或变化例。
权利要求
1.一种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袋体; 一提手,其设置于该袋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以及 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连接于上述提手; 其中,若使用者的肩部挂有该提手,该带状构件朝着使用者挂有该提手的肩的另一侧肩部存在的身体侧而拉动该袋体及连接该带状构件的提手,让该袋体的一部分保持接触于使用者后背的状态。
2.一种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 一提手,其设置于该袋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及 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从该第二本体侧围绕至该第一本体侧且连接于该提手; 其中,该带状构件让该第一本体侧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分离自如。
3.一种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且该袋体的上端部分具有连接于该收纳空间的开口部; 一第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的第一本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 一第二提手,其设于该袋体的第二本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及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于该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连接于该第二提手; 其中,该带状构件使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之间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分离自如。
4.一种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袋体; 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及 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 其中,该带状构件能够在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袋体的袋体连接状态与该另一端部分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提手的提手连接状态之间改变状态,在该提手连接状态中且供使用者的肩部挂有该提手,该带状构件朝着使用者肩部上挂有该提手肩部的另一侧的肩部存在的体侧而拉动该袋体及该提手,让该袋体的一部分保持接触于使用者后背上的状态。
5.一种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 一提手,其设于该袋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及 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而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从该第二本体侧围绕至该第一本体侧且装卸自如地设置于该提手; 其中,该带状构件能够让该第一本体侧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分离自如。
6.一种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一袋体,其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有一收纳空间,且该袋体的上端部分具有连接于该收纳空间的开口部; 一第一提手,设于该袋体的第一本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 一第二提手,设于该袋体的第二本体上且能够挂在肩上;及 一带状构件,其中一端部分连接于该袋体; 其中,该带状构件能够在相对于该其中一端部分的另一端部分,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袋体的袋体连接状态与该另一端部分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第二提手的第二提手连接状态之间来改变状态,于该第二提手连接状态下,至少在该其中一端部分及该另一端部分之间的部分与该第一本体能够分离自如。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袋子,其特征在于,该带状构件,能够调整长度。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袋子,其特征在于,该带状构件,往长边方向具有伸缩 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课题在提供一种当使用者肩上挂有提袋时,能以稳定袋体的姿势来携带该装载物品的袋子,其解决手段是于袋子(1)的袋体(2)上设置有可挂在肩上或提手(3、4)的带状构件(5),若使用者(H)的肩上挂有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时,将该带状构件(5)沿着使用者身体另侧拉动并扣合于袋体(2)或第一提手(3)及第二提手(4)之一,让袋体(2)的一部分保持接触于使用者(H)后背的状态。
文档编号A45C13/20GK103181668SQ20121024178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藤仓和实 申请人:克兰斯普创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