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舒适pu大底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940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舒适pu大底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鞋,尤其是一种不含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的舒适ro大底鞋。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男鞋、女鞋、童鞋、运动鞋的所有大底鞋,其共同点均由鞋面、鞋中底、鞋垫、鞋大底组成,鞋中底内均设有硬质插中或中底腰铁(即钢条),起到防止鞋子弯曲易折断或穿着变形的情况,同时起到承受人体重量的作用。如图I到图7所示,传统PU材料制成的成型底鞋底均属于加热发泡成型的制造方式生产,在生产发泡PU成型底时时需由鞋大底I的导料孔904溢出多余的已发泡的I3U料,故在鞋大底I的跟位901或跟位901至前脚掌位置902处或跟位901和前脚掌位置902处,均有若干导料孔904,在生产PU底时将多于的I3U料由导料孔来溢出鞋底模具,如果没有导料孔904来导出多余的料,鞋底会像制作面包发酵一样膨胀不均,因此传统鞋大底在鞋底较厚处及跟位处的成品有坑坑凹凹密密麻麻的凹孔,所以传统技术中底仍然需使用硬质插中与中底片结合成一种硬质定型中底,以防止穿着时脚底部踏到PU底的发泡导料孔,故传统中底需设置硬质插中的中底701 (如图7所示)起到防止穿着时脚底部踏到底的发泡导料孔,否则脚跟脚底踏到凹孔处会不舒适;而且由于有中底硬质插中的存在,使得鞋内高度会抬高2 3_的厚度,使得鞋内部空间变小,即使放舒适鞋垫也会因踏到硬质插中致穿着不舒服。本申请人于2010年I月21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010019544. 4,专利名称为一种在大底和中底含双腰铁的舒适鞋的发明专利,已经详细介绍了上述现有技术鞋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本申请人经过不断的改良,认为上述专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针对201010019544. 4号专利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对于201010019544. 4号专利由于中底腰铁与大底腰铁即使是在生产时使用相同的弧度,但是因腰铁放置在大底与中底两个不同部位,故而生产时两个腰铁中间有中底及面皮与后套港宝(专业名称定型物)的影响生产较难密合,故在生产时每一款式因为材料厚度各不相同,影响到两个腰铁弧度的密合,并增加生产的难度且增加成本。传统技术的PU大底鞋鞋主体100均由鞋面20、鞋垫30、鞋中底(主要是中底硬质插中和中底组成)和鞋大底I、大底腰铁6组成,在鞋中底内包含有中底片和中底硬质插中;请参阅图I到图7所示,其为由材料制成的各种成型底或组合型鞋底,其结构包括鞋大底1,导料孔904,以及鞋大底I的前脚掌位置902,如果是跟型鞋包括鞋跟4,成型底鞋为跟位901,其中导料孔904可以在鞋跟4或跟位901处的鞋大底I上,也可以在鞋跟4或跟位901处至前脚掌位置902处,也可以分别在鞋跟4或跟位901处和前脚掌位置902处。如图I到图7所示,均是传统技术比较典型的几类鞋大底,它们中底均含有中底硬质插中或中底腰铁,由于鞋种类很多,因此针对传统的典型PU大底鞋,举出了一些实例图,实际上所有传统的PU大底鞋均含有中底硬质插中或中底腰铁,因此必然存在穿着时因脚底部踏到硬质插中导致穿着不舒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原有中底有硬质插中或腰铁与脚接触的部分硬度大,具有较厚的厚度,使得穿着不舒适的技术问题,除去中底硬质插中及中底腰铁,让鞋内部具有比原来做法201010019544. 4更大的放置空间,无需改变鞋面的外观和尺寸的鞋结构,能放置较厚的脚床型脚垫,使穿着更稳固及舒适的一种没有中底腰铁的舒适PU大底鞋。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舒适PU大底鞋,包括鞋主体,所述鞋主体由鞋面、鞋垫和鞋底组成,鞋大底为PU大底,其主要特点在于,本发明的PU大底鞋,不包括传统的中底硬质插中和中底腰铁。其具体有如下多种情况所述鞋主体的内增高垫上或鞋大底上开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有防震片,防震片使用硅胶(分子式为mSi02 *nH20)pu发泡、橡胶发泡、乳胶发泡等弹性材料,改进之处就 在于在鞋大底的一些位置进行设置;有的是单独将一个内增高垫放置在鞋大底中,这样改进的地方就会涉及到不同位置处,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如在鞋大底上进行改进在所述鞋大底的跟位或跟位至前脚掌位置或跟位和前脚掌位置处开有若干导料孔,所述凹槽开设在导料孔上方或反方向位置处。所述鞋主体为PU底组合跟型鞋,其具有鞋钉和鞋跟,在鞋大底跟位上侧或下侧处设有若干导料孔,所述鞋大底内设有大底腰铁,所述大底腰铁一端设置在跟位内的导料孔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的着地点位置处,所述鞋钉穿过导料孔、大底腰铁、鞋大底固定在鞋跟内,所述防震片设置在凹槽内的鞋钉顶部上方。该方案是具有导料孔和大底腰铁的方案。所述鞋主体为底组合跟型鞋,其具有鞋钉和鞋跟,所述凹槽开设在鞋大底跟位处,鞋大底内设有大底腰铁,所述大底腰铁一端设置在凹槽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的着地点位置处,所述鞋钉穿过凹槽、大底腰铁、鞋大底固定在鞋跟内,所述防震片设置在凹槽内的鞋钉顶部上方。该方案是无导料孔的方案。如在内增高垫上进行改进所述鞋主体为PU坡跟内增高鞋或PU坡跟鞋,所述内增高垫设置在鞋大底内或鞋大底上,所述内增高垫的跟位内上侧或底侧开设有若干导料孔,所述凹槽开设在导料孔的上方或导料孔的反方向位置处。在内增高垫上的改进还有一种情况将内增高垫设在鞋大底上,在所述内增高垫上方、鞋垫之间还设有与脚底形状相匹配的PU脚床层;在所述脚床层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有镂空部,在镂空部内嵌入有第二防震片,或形成第二防震片与防震片相加厚度的一个防震片,该一个防震片上部分设在PU脚床层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镂空部,下部分设在内增高垫上的凹槽内。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所述鞋大底或内增高垫内设腰铁,能更好的稳固人体重心,防止扭伤。鞋底还具有鞋钉和鞋跟,鞋跟设在鞋大底跟位下方处,鞋钉从鞋大底跟位穿过固定在鞋跟内,所述鞋大底的上表面具有与脚底形状相匹配的弧面。这类鞋的大底比较薄,故不需要设置防震槽,同样具备舒适的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舒适PU大底鞋,其是在本发明人的已公告专利201010019544. 4的改进发明,其与传统的鞋最大的区别在于,本发明申请中的一种舒适I3U大底鞋,PU大底鞋不含有中底腰铁和让脚底直接透过软质鞋垫与防震片直接接触后再与大底或是鞋跟接触,并且在于鞋跟或鞋底跟位处加上防震片,因为防震片的使用让脚底不用接触硬质差中与腰铁而达到更舒适的脚感。


图I为传统技术高跟型I3U成型大底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技术跟型组合底鞋大底结构示意图;图3为传统技术I3U成型低底台大底大底结构示意图;
图4为传统技术I3U低跟型大底结构示意图;图5为传统技术I3U坡型大底结构示意图;图6为传统技术底型I3U内增高垫结构示意图;图7为针对图2的鞋跟部位传统技术结构剖视图(有导料孔);图8为针对图7的改进后本发明高跟组合型底鞋结构的局部剖视图(有导料孔);图9为本发明高跟组合型底鞋结构的局部剖视图(无导料孔);图10为采用图9的高跟组合型I3U大底结构示意图;图11为采用图10的高跟组合型I3U大底鞋剖视图;图12为图11外观图(采用包子鞋做法);图13为本发明低跟组合型底的组合结构示意图(无导料孔);图14为采用图13的低跟型组合I3U底鞋结构剖视图;图15为图14的外观图(采用加州鞋做法);图16为薄底坡跟型I3U大底结构示意图;图17为针对图4的改进后本发明PU低跟成型底鞋大底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在跟位上侧处);图18为采用图17的低跟PU底加州鞋剖视图;图19为图18的外观图(采用加州鞋做法);图20为针对图5的改进后本发明I3U坡型底鞋大底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1为采用图20的包子鞋剖视图;图22为针对图3的改进后本发明PU成型低底台大底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设在跟位至前脚掌位置上侧处);图23为采用图22的本发明I3U低底台缝线鞋剖视图;图24为图23的外观图(采用缝线鞋做法);图25为不开导料孔的低平大底结构分解示意图与套楦鞋剖视图;图26为针对图2的的改进后高跟型组合大底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在跟位上侧);图27为采用图26的本发明高跟组合型I3U底套楦鞋剖视图;图28为图27的外观图(采用套楦鞋做法);图29为针对图I的的改进后高跟型PU成型底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设在跟位和前脚掌位置上侧);图30为图29的剖视图;图31为采用图29的 本发明高跟型PU成型底鞋结构剖视图;图32为图31的外观图(采用缝线鞋做法);图33为针对图6的的改进后本发明PU底型内增高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设在鞋跟上侧);图34为采用图33的本发明I3U底型内增高鞋剖视图;图35为本发明底型内增高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设在鞋跟下侧,防震槽开在导料孔反方向位置);图36为图35的仰视图;图37为图34的外观图(采用内增高鞋做法);图38为本发明I3U坡底结构分解示意图(导料孔开设在上侧);图39为图38的剖视图;图40为采用图39的本发明I3U坡底套楦鞋剖视图;图41为本发明坡底内增高垫结构剖视图(导料孔开设在跟位下侧);图42为采用图41的本发明I3U坡底内增高鞋剖视图;图43为图42的外观图(采用内增高缝线鞋做法);图44为坡跟内增高垫与防震片结合一体剖视图(弧型底,导料孔开设在坡跟上侧);图45为图44的内增高垫与防震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弧型底);图46为内增高垫与防震片结合一体剖视图(导料孔开设在底侧);图47为图46内增高垫与防震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8为采用图44的本发明平底坡跟鞋结构组合剖视图;图49为图48的外观图(采用套楦鞋做法);图50为图采用46的本发明加州平底内增高鞋结构组合剖视图;图51为图50的外观图(采用加州鞋做法);图52为本发明I3U脚床层剖视图;图53为图52的I3U脚床层与第二防震片的分解示意图;图54为内增高垫结构剖视图;(防震槽设在导料孔的反方);图55为采用图52和图54的加州鞋鞋结构剖视图;图56为图55的外观图(采用加州鞋做法);图57为本发明大底与防震片组合结构示意图;(凹槽开设跟位至前脚掌位置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底侧);图58为本发明大底与防震片组合结构示意图;(凹槽开设跟位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底侧);图59为本发明大底与防震片组合结构示意图;(凹槽开设跟位和前脚掌位置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底侧);图60为图58的剖视图;图61为采用图58的猛鞋结构剖视图62为图61的外观图(采用猛鞋鞋做法);图63为本发明大底与防震片组合结构示意图;(凹槽开设跟位至前脚掌位置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上侧);图64为本发明大底与防震片组合结构示意图;(凹槽开设跟位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跟位处上侧);图65为本发明大底与防震片组合结构示意图;(凹槽开设跟位和前脚掌位置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上侧)。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8到图51所示,一种舒适I3U大底鞋,包括鞋主体100,本实施例的发明点在于鞋主体100是由鞋面20、鞋垫30和鞋底组成,鞋底包括鞋大底1,鞋大底I为PU大底。即不含有中底腰铁和中底硬质插中。进一步改进之处有下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鞋大底I上开有凹槽2,在凹槽2内设有防震片3。在鞋大底I上的凹槽2开设的位置分为三种情况其开设在跟位901、跟位901至前脚掌位置902处、跟位901和前脚掌位置902处,在这三个位置,可以分别开设导料孔904或不开设导料孔904,凹槽2可以开设在导料孔904上侧或下侧,或有凹槽2的位置,对应的鞋大底I上并不一定需要导料孔904,如图57到图65即为凹槽开设在鞋大底I上的不同位置,其对应的导料孔904也在鞋大底I的不同位置。具有导料孔904的情况请参阅图8、图17到图21、图26到图28,图58和图64,上述图例中导料孔904只开设在跟位901处,并对应处开设有凹槽2 ;图22到图24、图57、图63 (导料孔904开设在跟位901至前脚掌位置902处,并在对应处开设有凹槽2,其中图22到图24和图63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上侧,此时凹槽即设置在导料孔的上方位置处,而图57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底侧,此时凹槽即设置在导料孔的反方向位置处),图29到图32、图59和图65 (导料孔904分别开设在跟位901和前脚掌位置902处,并在对应处开设有凹槽2,其中图59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底侧,此时凹槽即设置在导料孔的反方向位置处,图65的导料孔开设在大底上侧,此时凹槽即设置在导料孔的上方位置处)。本实施例以鞋主体100为I3U底组合跟型鞋为例说明(图26到图28),其具有鞋钉5和鞋跟4,在鞋大底I跟位901上侧或下侧处设有若干导料孔904,鞋大底I内设有大底腰铁6,大底腰铁6 —端设置在跟位901内的导料孔904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I的着地点14位置处,鞋钉5穿过导料孔904、大底腰铁6、鞋大底I固定在鞋跟4上方,防震片3设置在凹槽2内的鞋钉5顶部上方。图示中,导料孔904是开设在跟位901上侧,实际上还可以开设在跟位901下侧,可以参照图36所示的结构。没有设置导料孔904 :请参阅图9到图15的鞋所示,传统的这类鞋具有导料孔(PU超过一定厚度),由于本发明专利中在鞋大底I跟位901处设有防震片3,降低了 PU的厚度,使得部分鞋大底不需要导料孔,因设置防震片3故具备舒适的效果。在图10到图15中,是组合型的鞋,鞋跟4和鞋大底I组合,改进之处是在鞋大底I上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凹槽2,设置的位置,也可开设在跟位901、跟位901至前脚掌位置902处、跟位901和前脚掌位置902 处。图9到图12,图13到图15,鞋主体100为PU底组合跟型鞋,其具有鞋钉5和鞋跟4,凹槽2开设在鞋大底I跟位901处,鞋大底I内设有大底腰铁6,大底腰铁6 —端设置在凹槽2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I的着地点14位置处,鞋钉5穿过大底腰铁6与鞋大底I固定在鞋跟4上方,防震片3设置在凹槽2内的鞋钉5顶部上方。第二种改进情况在底型内增高垫40上开设有有凹槽2,在凹槽2内设有防震片
3。鞋主体100为PU坡跟内增高鞋或I3U坡跟鞋,底型内增高垫40设置在鞋大底I上方或鞋大底I内,在底型内增高垫40的跟位901内上侧或底侧开设有若干导料孔904,凹槽2开设在导料孔904的上方或导料孔904的反方向位置处。请结合参阅图33到37,图38到43所示,均为内增高垫40开设在鞋大底I内,其中图41和图39的区别在于,图39将导料孔904开设在坡底型内增高垫40的跟位901上侧,这时凹槽2设置在导料孔904顶端上,而图41将导料孔904开设在坡底型内增高垫40的跟位901底侧,这时凹槽2是在导料孔904的 反方向的坡底型内增高垫40的跟位901上;再请结合参阅图41到图51所示,其均为将内增高垫40设置在鞋大底I上,导料孔904也可开设在内增高垫40的不同位置,如图44是将导料孔904开设在内增高垫40的上侧,此时凹槽2设在导料孔904的上方,而图46是将导料孔904开设在内增高垫40的底侧,此时凹槽2设在导料孔904的反方向位置处。请参阅图52到56所示,内增高垫40的设置具有另一种改进方式将内增高垫40设在鞋大底I上,在内增高垫40上方、鞋垫30之间还设有与脚底形状相匹配的PU脚床层50 ;在PU脚床层50上、与凹槽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有镂空部501,在镂空部501内嵌入有第二防震片502,该第二防震片502与防震片3相互贴合一起,或形成第二防震片502与防震片3相加厚度的一个防震片,该一个防震片上部分设在脚床层上、与凹槽2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镂空部501,下部分设在内增高垫40上的凹槽2内。进一步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鞋大底I或底型内增高垫40或坡底型内增高垫40内设大底腰铁6。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舒适PU大底鞋,包括鞋主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体(100)由鞋面(20)、鞋垫(30)和鞋底组成,鞋底包括鞋大底(1),鞋大底(I)为PU大底;所述鞋主体(100)的内增高垫(40)上或鞋大底(I)上开有凹槽(2),在所述凹槽(2)内设有防震片(3);所述鞋主体(100)为底组合跟型鞋,鞋底还具有鞋钉(5)和鞋跟(4),所述凹槽(2)开设在鞋大底(I)跟位(901)处,鞋大底(I)内设有大底腰铁¢),所述大底腰铁(6) —端设置在凹槽(2)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I)的着地点(14)位置处,所述鞋钉(5)穿过凹槽(2)、大底腰铁(6)、鞋大底(I)固定在鞋跟(4)内,所述防震片(3)设置在凹槽(2)内的鞋钉(5)顶部上方。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舒适PU大底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大底⑴或内增高垫(40)内设大底腰铁(6)。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舒适PU大底鞋,包括鞋主体,所述鞋主体由鞋面、鞋垫和鞋底组成,鞋大底为PU大底,其主要特点在于,本发明的PU大底鞋,不包括传统的中底硬质插中和中底腰铁。现在经过不段测试及研发改变生产方式,去除中底腰铁及硬质插中,操作简便牢固又节省人工,并让脚直接透过软质鞋垫与防震片直接接触后再与大底或是鞋跟接触,并且在鞋跟或鞋底跟位处加上防震片,因为防震片的使用让脚底不用接触硬质差中与腰铁而达到更舒适的脚感。
文档编号A43B13/14GK102726879SQ20121024535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5日
发明者蔡科钟 申请人:黎田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