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后跟缓冲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尤其涉及一种鞋后跟具有缓冲功能的鞋底。
背景技术:
如图I-图2所示,现在,绝大部分鞋的鞋底后跟10都是实心的,当人的脚作用到鞋后跟10时,鞋后跟10没有起到任何缓冲的作用,对于长时间行走的人来说,会感觉脚很累,并且有可能受到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跟缓冲鞋底,在鞋底的上表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为锥形的空心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约为鞋底厚度的1-2倍。优选的,在鞋底的上表面,从鞋跟部延伸到鞋底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锥形空心凸起。优选的,由于鞋底的高度从鞋跟至鞋底中部是逐渐由高变低的,因此锥形空心凸起的高度从鞋跟至鞋底中部也是由高变低的。优选的,锥形空心凸起与鞋底一体成型。空心凸起也可以为截面形状为“U”字型的空心凸起。空心凸起的材料为具有弹性的材料。本实用新型的鞋底对使用者的脚部在行走时起到缓冲作用,并且能够更加省力。
图I为现有技术的鞋底的不意图;图2为图I中A-A向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图5为图3中C-C向剖视图;图6为图3中D-D向剖视图;图7为图3中A’ -A’向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为图3中C’ -C’向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鞋底,如图3-图5所示,在鞋底I的上表面11,即朝向使用者脚底的一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为锥形的空心凸起12,凸起12的高度约为鞋底I厚度的1-2 倍。如图3所示,在鞋底I的上表面11上,从鞋跟部延伸到鞋底I的中部均设置有锥形空心凸起12。如图4所示,由于鞋底I的高度从鞋跟至鞋底中部是逐渐由高变低的,因此锥形空心凸起12的高度从鞋跟至鞋底中部也是由高变低的。如图6所示,为了增加锥形空心凸起12的牢固性,在两个相邻的锥形空心凸起12之间均设置有梁13,梁13的高度约为鞋底I厚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梁13的形状为长方体。优选的,锥形空心凸起12与鞋底I 一体成型。图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ー实施例,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心凸起12’的截面形状为“U”字型空心凸起。空心凸起12的材料为具有弹性的材料。使用者穿着帯有本实用新型的缓冲鞋底的鞋,当后脚跟用カ吋,空心凸起12的边缘就会因为受カ而向内或者向外(随着受カ的方向不同而不同)弯曲,由于空心凸起12的材料为弹性材料,因此对使用者的脚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使用者的脚受到伤害。另外,由于空心凸起12的弹性材料能够自动复位,也能够使使用者在行走时更加省力。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各种零部件的结构进行等效的改迸。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干 所述鞋底(I)具有上表面(11); 在所述鞋底(I)的上表面(11)上设置有空心凸起(12)。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凸起(12)的截面形状为锥形空心凸起,也可以为截面形状为“U”字型空心凸起。
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ー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凸起(12)的高度约为鞋底(I)厚度的1-2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在鞋底(I)的上表面(11)上,从鞋跟部延伸到鞋底(I)的中部均设置有空心凸起(12)。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凸起(12)的高度从鞋跟至鞋底中部是由高变低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在两个相邻的空心凸起(12)之间均设置有梁(13),所述梁(13)的高度为鞋底(I)厚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后跟缓冲鞋底,其特征在干所述空心凸起(12)与鞋底(I)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一种缓冲鞋底,所述鞋底在上表面设置有锥形空心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约为鞋底厚度的1-2倍;在所述鞋底的上表面,从鞋跟部延伸到鞋底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锥形空心凸起;所述锥形空心凸起的高度从鞋跟至鞋底中部也是由高变低的;锥形空心凸起与鞋底一体成型;空心凸起的材料为具有弹性的材料;本实用新型的鞋底对使用者的脚部在行走时起到缓冲作用,并且能够更加省力。
文档编号A43B13/18GK202635775SQ2012202902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
发明者朱益真, 陈文彪, 陈峰山 申请人: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