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226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上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盖穿着者的上身的上衣。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上衣,有一种不妨碍穿着者的脊椎的运动且重点地支撑呼吸所使用的肌肉的衣服(例如,参照JP特开2002-302810号公报)。在JP特开2002-302810号公报所记载的上衣中,包括与穿着者的胸部紧贴的主体前襟,在主体前襟上配置有多个伸缩性小于主体前襟的带状布。具体来说,多个带状布沿着第一线、第二线和第三线缝合于主体前襟上,该第一线从左右的肩峰到胸骨中央相当部,该第二线从胸骨中央相当部通过胸部下方到达左右的腋部,该第三线在背面将该第二线的左右腋部附近连接。有一种要求,例如在进行工作或家务时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动作要流畅且舒适地进行。在通常起身时,由于后背蜷曲且只有腰向前运动,因此具有负荷容易集中于一个部位的倾向,由此要求对此进行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衣,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动作,并且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衣,其具有包覆穿着者上身的主体衣料,其特征在于,在包覆所述穿着者背部的所述主体衣料上,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衣料相比收紧力大的多个收紧部,所述收紧部具有一对第一带状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沿着与穿着者的竖脊肌对应的位置配置,而且在所述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相当于第七胸椎的位置延伸到相当于第十二胸椎的位置,使所述穿着者的脊柱的后方中心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之间,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内侧端部的垂线在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外侧端部靠近内侧的部分。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衣中,作为收紧力大于主体衣料的多个收紧部,使脊椎的后中心夹在中间而配置有一对第一带状部。该一对带状部沿着穿着者的竖脊肌配置于背面侦牝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延伸到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位置。由此,当穿着者把申请向前弯曲时,暂时伸长的一对第一带状部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使主体衣料收缩,与此联动,朝后的力作用于穿着者以使后背挺直。此时,由于一对带状部沿着与竖脊肌对应的位置被配置,因此,能够一边支撑穿着者的后背肌肉的动作,一边施加使后背挺直的力。由此,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动作,从而将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分散,防止负荷集中于一个部位。在此,本实用新型可以优选为,在所述穿着者的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的左右方向上,设所述主体衣料的左侧端部与左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1,左右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2,右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与所述主体衣料的右侧端部之间的间隔为P3,则满足公式(1),Pl: P2: P3 = I 2: I: I 2......(I)根据上述优选方案,由于以满足上述公式(I)的间隔配置了一对第一带状部,因此上衣能够使通过第一带状部作用的力在沿竖脊肌的方向上发挥作用。另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优选为,使收紧部还具有第二带状部,该第二带状部与一对第一带状部的下端部连接,并在穿着者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连续到左右两侧的体侧线,该第二带状部的各端部在穿着者的正面侧的左右方向上分开。由此,当穿着者把身体向前弯曲时,第一带状部收缩,第二带状部被拉伸,使主体衣料收缩,与此联动,能够将从腋部提起后背整体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穿着者。另外,由于采用了第二带状部的端部在穿着者的正面侧分开且第二带状部在正面侧不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不妨碍穿着者起身时的胸部的动作。由此,能够使穿着者的动作进一步流畅,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自然地使后背和腰动作。另外,由于采用了第二带状部在正面侧不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压迫穿着者的胃部,从而能够避免穿着感下降。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优选为,第二带状部被配置为连续到比左右两侧的体侧线靠近正面侧,正面侧的部分在与穿着者的侧部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倾斜。由此,在第一带状部收缩且第二带状部被拉伸时,能够将从腋部提起后背整体的朝向上方的力从比体侧线靠近正面侧的位置以包围的方式作用。由于第二带状部向上方倾斜而配置,因此能够使通过第二带状部产生的朝向上方的力有效地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优选为,还具有下侧收紧部,该下侧收紧部在身高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带状部分开的下方,覆盖相当于穿着者的荐肠关节的位置。按照该技术方案,如果具有不与第二带状部连接且从背面侧覆盖相当于荐肠关节的位置的下侧收紧部,则能够利用该下侧收紧部从后向前推成为后背运动的支点的“相当于胸椎和腰椎的分界的部分”。另外,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从后向前推负荷容易集中的“相当于脊椎和骨盆的分界的部分”。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带状部和第二带状部有效地强化作用于穿着者的力。其结果是,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依次将后背和腰部自然地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衣,在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动作,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因此容易使穿着者实际感受到舒适的运动。

图1为从背面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的右侧视图;图3为从正面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的立体图;图4(a)、(b)为用于说明第一带状部的配置的图;图5(a) (C)为表示竖脊肌的配置的图;图6为表示荐肠关节位置的图;图7为表示上衣作用于穿着者的力的朝向的示意图;图8(a) (d)为表示从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穿着者运动的侧视图;图9为表示穿着者竖脊肌的肌肉活动评价结果的曲线图;[0027]图10(a) (C)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裁缝贴身衣的图;图11 (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圆形针织贴身衣的图;图12(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吊带背心的图;图13(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紧身短上衣的图;图14(a)、(b)为表示比较例的上衣的图;图15(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衣的图;图16(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上衣的图图17(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上衣的图;图18(a)、(b)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上衣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衣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或相当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图1 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衣I的图。上衣I包括覆盖穿着者上身的贴身衣主体2。该贴身衣主体2包括覆盖穿着者上身的正面侧的前襟3和覆盖上身的背面侧的后襟4。作为上衣,列举有针织贴身衣(经编贴身衣、圆形针织贴身衣)、裁缝贴身衣、吊带背心、紧身短上衣等。在贴身衣主体2的上部中央,形成作为使穿着者的头部露出的开口部的领口部2a。在贴身衣主体2的左右两侧的上部,形成作为使穿着者的左右两胳膊露出的开口部的袖口部2b。在前襟3和后襟4上分别缝合未形成有领口部2a和袖口部2b的上端部和侧端部,构成贴身衣主体2。作为贴身衣主体2的原材料,可以采用双面拉歇尔经编针织物。当从背面侧看上衣I时,在后襟4中形成有领口部2a和袖口部2b的端部向内侧弯曲。在此,在本实施例的上衣I中,在后襟4的主体衣料上形成有收紧力大于该主体衣料的多个收紧部6。该收紧部6包括一对第一带状部7和第二带状部8。一对第一带状部7使穿着者的脊椎101 (参照图5)的后中心夹在中间而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一对第一带状部7沿着与穿着者的竖脊肌102 (参照图5)相对应的位置而配置,在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后襟4的上端(2a)延伸到与第二腰椎(101L2,参照图5)对应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带状部7至少在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与第七胸椎(101T7,参照图5)对应的位置延伸到与第十二胸椎(101T12)对应的位置。图4为表示第一带状部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一对第一带状部7被配置为在与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第一带状部7的内侧端部7a的垂线LI在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第一带状部7的外侧端部7b靠近内侧的部分。内侧端部7a是指后中心侧的端部。垂线LI是指与将上衣I的下端的左右两端连接的线相垂直的线(在通常的穿着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在图4(b)中,带状部7被配置为在与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带状部7U的内侧端部7a的垂线L2在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带状部7U的外侧端部7b靠近外侧的部分。这种带状部7不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带状部7中。垂线L2是指与将上衣I的下端的左右两端连接的线相垂直的线(在通常的穿着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0044]图5为表示竖脊肌102的配置的图。竖脊肌102在脊椎10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竖脊肌102由髂肋肌103、最长肌104和棘肌105构成。图5(a)为表示髂肋肌103的配置的图。髂肋肌103配置于竖脊肌102的外侧部(与脊椎101相反一侧)。髂肋肌103从上方起依次包括颈髂肋肌103F5、胸髂肋肌103F6、腰髂肋肌103F7。在图5(a)中,从背面侧看,仅仅示出左侧的髂肋肌103。图5(b)为表示最长肌104的配置的图。最长肌104配置于比髂肋肌103靠近脊椎101侧的部位。最长肌104从上方起依次包括头最长肌104F8、颈最长肌104F9、胸最长肌 104F10。图5(c)为表示棘肌105的配置的图。棘肌105配置于竖脊肌102的内侧部(脊椎101侧)。棘肌105从上方起依次包括颈棘肌105F12、胸棘肌105F13。一对第一带状部7在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的穿着者的左右方向上,以满足下述公式(I)的间隔Pl,P2,P3配置(参照图15(a))。间隔Pl为后襟4的左侧体侧线(端部)5和左侧的第一带状部7的间隔。间隔P2为左右的第一带状部7之间的间隔。间隔P3为右侧的第一带状部7和主体衣料的右侧体侧线(端部)5的间隔。Pl: P2: P3 = I 2:1:1 2......(I)如图1所示,一对第一带状部7也可以使其下端部彼此向后中心侧弯曲而连接。一对第一带状部7的下端部7c被连接而例如呈U形。第二带状部8与一对第一带状部7的下端部7c连接,在穿着者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带状部8越过体侧线5延伸到正面侧。第二带状部8的长度方向的端部8a彼此在穿着者的正面侧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第二带状部8的端部8a在前襟3在左右方向上分开,不被连接。第二带状部8的上边81也可以被配置为从与第一带状部7交叉的位置向斜下方倾斜。第二带状部8连续到比左右两侧的体侧线5靠近正面侧的部位,被配置为在与穿着者的侧部对应的位置,正面侧的部分向上方倾斜。第二带状部8沿例如与第十二肋骨(109N12)对应的位置被配置。第二带状部8的宽度W8 (上边和下边的间隔)在体侧线5的附近优选为5cm以上。如果第二带状部8的宽度W8过小,则在穿着者起身时所作用的力弱。另外,上衣I在后襟4的下部侧的主体衣料上,形成有收紧力大于该主体衣料的下侧收紧部9。该下侧收紧部9与第二带状部8分开配置于下方。该下侧收紧部9被配置为覆盖与穿着者的荐肠关节106 (参照图6)对应的位置。下侧收紧部9从背面侧看,形成为呈三角形。下侧收紧部9的顶点91配置于例如与第五腰椎对应的位置。下侧收紧部9的斜边92 (上边缘)从顶点91向下方倾斜而配置,在贴身衣主体2的下端2c到达体侧线5。需要说明的是,下侧收紧部9的斜边92既可以越过体侧线5而配置到正面侧,也可以按照收纳于后襟4内的方式配置。图6为表示荐肠关节106的位置的图。荐肠关节106为将骶骨107和髂骨108连接的部位。下侧收紧部9如上所述配置在与骶骼关节106对应的位置。下侧收紧部9按照从背面侧覆盖与荐肠关节106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形成。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和主体衣料的伸长恢复性比例优选为例如1.2 3.0: I左右。如果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的力(恢复力)过弱,则使后背挺直的力Fl (参照图7)弱。如果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的力过强,则有可能限制身体向前弯曲的动作。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例如通过改变针织物的伸张性而形成。由此,能够形成收紧力大于主体衣料的收紧部(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下面对穿上上衣I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上衣I对穿着者100作用的力的朝向的侧视图,该图表示穿着者100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当穿上本实施例的上衣I时,力对穿着者作用以使穿着者100从上身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利用贴身衣主体2的主体衣料收缩的力,从腋部提起穿着者100的后背IOOa整体,并且使穿着者100的腰IOOb向前方适当地推压。具体来说,(I)通过利用一对第一带状部7在一次性拉伸后收缩的力,对穿着者100作用使后背IOOa起身的力F1。接着,(2)与第一带状部7收缩的力联动,第二带状部8被第一带状部7拉伸,对穿着者100作用从腋部提起的朝上方的力F2。然后,(3)与这些力F1,F2联动,利用第二带状部8和下侧收紧部9的协同作用,对穿着者100作用从后背推压腰IOOb的力F3。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衣I中,由于在正面侧第二带状部8的端部8a彼此分开,并没有被连接,因此不妨碍穿着者的胸部的运动。接着,参照图8说明在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穿上过去的上衣IU和穿上本实施方式的上衣I时的不同点。图8(c)和图8(d)为从侧方表示穿上过去的上衣IU的穿着者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动作的图。过去的上衣IU除了没有形成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以外,其他结构与上衣I相同。在穿上过去的上衣IU的情况下,当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具有穿着者100的后背IOOa弯曲而只有腰IOOb向前运动的倾向。由此,穿着者100所承受的负担集中于一个部位,运动不灵活、不自然且姿态差。图8(a)和图8(b)为从侧方表示穿上本实施方式的上衣I的穿着者100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动作的图。在穿上上衣I的情况下,在后背IOOa伸直且后背IOOa向上运动后(箭头a),腰IOOb向前被推压(箭头b)。在穿上上衣I的情况下,当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由于穿着者100所承受的负担被分散,因此能够舒适地运动。在穿上上衣I的情况下,无需维持挺胸的姿势,并且在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依次自然地使后背IOOa和腰IOOb运动。由此,当穿上上衣I时能够容易进行美观而舒服的站立。下面参照图9,对穿上上衣I的穿着者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竖脊肌肌肉活动进行评价。图9为表示穿着者的竖脊肌肌肉活动评价结果的曲线图。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了调查穿上上衣I后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对竖脊肌102的肌肉活动的效果而进行了实验。邀请六名穿着者穿上图1所示的上衣1,使用肌动电流描记器测定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竖脊肌102的肌电位的累计值E。另外,作为比较对象,邀请六名穿着者穿上未形成有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的上衣1U,同样测定了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竖脊肌的肌电位的累计值ES。在图9中,对每一位被实验者表示穿上上衣I时肌电位的累计值E与穿上上衣IU时的肌电位的累计值ES的比R( = E/Es)。当图9所示的比R小于I时,表明穿上上衣I时竖脊肌的肌电位的累计值低于穿上上衣IU时竖脊肌的肌电位的累计值。即,表明竖脊肌的活动低,竖脊肌所承受的负荷降低。如图9所示,通过五名被实验者(SI S4,S6)判断竖脊肌102所承受的负荷减小,而对于一名被实验者的效果未得到确认。例如,对被实验者S4而言,在穿上上衣I时确认约14%左右的负荷减少。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衣1,由于一对第一带状部7沿竖脊肌102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配置到与第二腰椎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带状部7收缩的力作用力Fl而容易地使后背挺直。由此,上衣I在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促进穿着者的流畅的运动,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在上衣I中,由于连接于一对第一带状部7的下端的第二带状部8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超过腋部配置到正面侧,因此能够作用超上方的力F2以便从腋部提起穿着者的后背整体。由此,能够进一步使穿着者的运动流畅,在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自然地使后背和腰运动。另外,由于第二带状部8在正面侧未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压迫穿着者的胃部,从而避免穿着感下降,并且不妨碍穿着者的胸部的运动,在从把身体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能够自然地运动。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上衣I作为经编贴身衣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衣I也可以为其它的上衣。下面参照图10 图13,对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其它上衣1B,1C,1D,1E进行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则省略。(裁缝贴身衣)图10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裁缝贴身衣IB的图。图10(a)为后视图,图10(b)为侧视图,图10(c)为主视图。裁缝贴身衣IB包括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本实用新型的上衣也可以应用于裁缝贴身衣1B。作为裁缝贴身衣IB的主体衣料2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例如天竺棉(棉95%,聚氨酯5%)。作为第一带状部7和第二带状部8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例如210d弹性网纹衣料(8580PN)。(圆形针织贴身衣)图1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圆形针织贴身衣IC的图。图11(a)为后视图,图11(b)为主视图。圆形针织贴身衣IC包括第一带状部7和第二带状部8。第一带状部7例如呈V形配置。作为圆形针织贴身衣IC的主体衣料2的原材料,可以采用圆形针织原材料。(吊带背心)图1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吊带背心ID的图。图12(a)为后视图,图12(b)为主视图。吊带背心ID包括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和下侧收紧部9。第一带状部7从肩带2d连续,从肩带2d的根部向下延伸。第一带状部7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向下方延伸。第二带状部8从后中心向体侧线侧按照斜上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作为吊带背心ID的主体衣料2的原材料,可以采用经编原材料。(紧身短上衣)图1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衣即紧身短上衣IE的图。图13(a)为后视图,图13(b)为主视图。紧身短上衣IE包括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和下侧收紧部9。第一带状部7从后襟4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第一带状部7既可以在中途弯曲,也可以直线地配置。下侧收紧部9的斜边92 (上边缘)从顶点91向下方倾斜而配置,在中途弯曲,向腋侧连续。下侧收紧部9的下边93 (下边缘)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例如直线地形成。下边93形成于从后襟4的下端4a向上方离开的位置。下面参照图14 图17,对上衣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说明。对于穿上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以及第一比较例的上衣,并使上身从向前弯曲的状态起身时的穿着感进行评价试验。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和第一比较例的上衣在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的配置的有无上存在不同,但是在其他方面(收紧部的部位、收紧部的原材料及主体衣料的原材料等)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则省略。在图14 图17中,图(a)为后视图,图(b)为主视图。图14所示的第一比较例的上衣IV包括第二带状部8,但是不具有第一带状部7和下侧收紧部9。对穿着感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表明,穿上第一比较例的上衣IV的穿着者的感想是“仅仅在胸部和腋部周围有收紧力”以及“没有使上身提起的感觉”。图1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上衣IF具有第一带状部7,但是不具有第二带状部8和下侧收紧部9。对穿着感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表明,穿上第一实施例的上衣IF的穿着者的感想是“在把身体向前弯曲时感觉到对后背的支承”以及“起身的感觉小”。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上衣IG包括第一带状部7和第二带状部8,但是不具有下侧收紧部9。对穿着感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表明,穿上第二实施例的上衣IG的穿着者的感想是“在把身体向前弯曲时感觉到使上身提起的力”、“把身体向前弯曲时的后背的运动舒适”、“由于仅在上衣的上侧部分有收紧感,因此均衡性差”以及“有上衣向上方错动的感觉”。图1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上衣IH包括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
9。第二带状部8的上边81配置于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第二带状部8的下边82配置于与第二腰椎对应的高度位置。对穿着感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表明,穿上第三实施例的上衣IH的穿着者的感想是“在把身体向前弯曲时感觉到使上身提起的力”、“把身体向前弯曲时有支承腰的感觉”、“把身体向前弯曲时后背和腰的运动舒适”、“感觉到整体上受到支承,均衡性良好”以及“没有上衣向上方错动的感觉”。在上述的对于穿着感的评价试验中,按照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顺序获得的效果好。在第一比较例中几乎没有效果。图18为表不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上衣的变形例的图。图18(a)为后视图,图18(b)为主视图,图18所示的变形例的上衣II与图1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上衣IH的区别在于:第一带状部7的下端配置于与第三腰椎相对应的高度位置;第二带状部8的上边81配置于与第三腰椎对应的高度位置,以及第二带状部8的下边82配置于与第五腰椎对应的高度位置。具有这种结构的上衣II实现与第三实施例的上衣IH相同的作用和效果。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部分地切换针织物的伸张性而形成了收紧部(第一带状部7、第二带状部8及下侧收紧部9),但是,例如也可以由内衬布料形成收紧部。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主体衣料进行烂花(拔蚀)加工而形成收紧部。例如,还可以通过使点状的树脂接触主体衣料而形成收紧部,并且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构成而形成收紧部。此外,第一带状部7既可以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延伸到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位置,也可以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的上方形成,也可以形成到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位置。例如,第一带状部7也可以形成到与第五腰椎对应的位置。第一带状部7在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的穿着者的左右方向上,也可以不按照满足下述公式(I)的间隔Pl P3而配置。Pl: P2: P3 = I 2:1:1 2......(I)
权利要求1.一种上衣,其具有包覆穿着者上身的主体衣料,其特征在于, 在包覆所述穿着者背部的所述主体衣料上,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衣料相比收紧力大的多个收紧部, 所述收紧部具有一对第一带状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沿着与穿着者的竖脊肌对应的位置配置,而且在所述穿着者的身高方向上从相当于第七胸椎的位置延伸到相当于第十二胸椎的位置,使所述穿着者的脊柱的后方中心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之间, 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第七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内侧端部的垂线在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经过比所述第一带状部的外侧端部靠近内侧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着者的与所述第十二胸椎对应的高度位置的左右方向上,设所述主体衣料的左侧端部与左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1,左右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之间的间隔为P2,右侧的所述第一带状部与所述主体衣料的右侧端部之间的间隔为P3,则满足公式(I), Pl: P2: P3 = I 2: I: I 2......(I)。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紧部还具有第二带状部,所述第二带状部与所述一对第一带状部的下端部连接,并在所述穿着者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连续到左右两侧的体侧线, 所述第二带状部的各端部在所述穿着者的正面侧的所述左右方向上分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状部被配置为连续到比左右两侧的体侧线靠近正面侧,正面侧的部分在与所述穿着者的侧部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倾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衣,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下侧收紧部,该下侧收紧部在所述身高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二带状部分开的下方,覆盖相当于所述穿着者的荐肠关节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衣,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下侧收紧部,该下侧收紧部在所述身高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二带状部分开的下方,覆盖相当于所述穿着者的荐肠关节的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衣,该上衣能够在穿着者从身体向前弯曲着的状态起身时促进该穿着者进行流畅的动作,并且能够分散作用于穿着者的负荷。在上衣(1)中,作为收紧力大于主体衣料(2)的多个收紧部(7),使脊椎的后中心夹在中间而配置有一对第一带状部(7)。一对第一带状部(7)沿着竖脊肌配置在背面侧,从与第七胸椎对应的位置延伸到与第十二胸椎对应的位置。由此,当穿着者将身体向前弯曲时,暂时伸长的带状部(7)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使主体衣料(2)收缩,与此联动,朝后的力作用于穿着者以使后背挺直。由此,能够一边支撑穿着者的后背肌肉的动作,一边施加使后背挺直的力。
文档编号A41D1/04GK202980182SQ20122061419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1日
发明者冈本智子, 山田隆登, 一场绫, 角野真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华歌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