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书包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020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书包背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包背带,具体是一种新型书包背带。
背景技术
书包是一种能够盛放书本或者文具的包,就越来越重的书包成为学生的负担,虽然学校及社会都在强调减负,但是学生的书包重量依然没有减少,大多数孩子采用的还是双肩式背包,也有孩子用的是拉杆式书包。如今小学一二年级的书包重量在5-8斤;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普遍超过10斤。书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但随之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书包也变得越来越重,学生的身体不得不承受很大的压力。拉杆式书包使使用者既可以背着走,也可以拉着走,但是由于有拉杆,拉杆式书包的重量比普通书包要重很多。拉杆式书包有利有弊,有利于解放双肩,但是如遇到路况不好,或者上楼梯时,拉杆式书包反而很不方便。使用单肩包,会使双肩受力不均,长期使用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还是选择双肩书包使用。使用双肩书包随解决了单肩书包使双肩受力不均的问题,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书包带子断裂的情况,这样,双肩背包往往变成了单肩包,不仅不方便,而且会让书包的另一条带子负重变大,也有可能断裂。最重要的是,一条带子背书包,会让肩部承受更大的压力,使肩部疼痛,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将一个沉甸甸的书包带回家极其麻烦。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书包背带,解决了书包背带突然断裂,导致一条带子背书包而加重肩部承受压力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书包背带,包括包体1、宽带I 2、宽带II 3、细带I 4、细带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插口 I 10、插口 II 11、细带11112、细带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所述书包背带设置于包体I上,书包背带主要由下书包带和上书包带组成,下书包带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上书包带设置于包体I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书包带由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细带11112、细带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组成,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分别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9下部对应设置细带III12和细带IV13,细带III12和细带IV13分别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侦h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设置于上书包带上。其中一种新型书包背带,所述的细带III12和细带IV13 —端与包体I连接,另一端设置插口盒III14和插口盒IV15,其中插口盒III14设置于细带III12—端,插口盒IV15设置于细带IV13—端。其中一种新型书包背带,所述的上书包带由宽带I 2、宽带II 3、细带I 4、细带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 I 10、插口 II 11组成,其中宽带I 2和宽带II 3—端设置与包体I上部,另一端与细带I 4、细带II 5连接,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分别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端,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分别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书包的书包背带进行改造和设计,通过在包体I下部原有下书包带的基础上,增加了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避免下书包带在使用是突然断裂带来的不变,通过在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设置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方便调整上书包带长度,进行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使用简单易行,可靠性强和实用性强,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的设置便于调整书包背带的长度,便于调节;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的设置,便于细带III12和细带IV13在使用中,其中一个断裂,使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及时和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连接使用,确保书包背完全发挥功能,便于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包体,2.宽带I,3.宽带II,4.细带I,5.细带II,6.日字扣I,7.日字扣II,8.插口盒 I,9.插口盒 II,10.插口 I,11.插口 II,12.细带 III,13.细带 IV,14.插口盒 III,15.插口盒 IV。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所示,一种新型书包背带,所述书包背带设置于包体I上,书包背带主要由下书包带和上书包带组成,下书包带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上书包带设置于包体I上部,其中所述的下书包带由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细带11112、细带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组成,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分别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9下部对应设置细带III12和细带IV13,细带III12和细带IV13分别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侦h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设置于上书包带上。其中,细带II112和细带IV13—端与包体I连接,另一端设置插口盒III14和插口盒IV15,其中插口盒II114设置于细带II112 —端,插口盒IV15设置于细带IV13 —端。其中,上书包带由宽带I 2、宽带II 3、细带I 4、细带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 I 10、插口 II 11组成,其中宽带I 2和宽带II 3 —端设置与包体I上部,另一端与细带I 4、细带II 5连接,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分别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端,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分别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包体I上,通过对传统书包的书包背带进行改造和设计,通过在包体I下部原有下书包带的基础上,增加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避免下书包带在使用是突然断裂带来的不变,通过在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设置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方便调整上书包带长度,进行使用,解决了书包背带突然断裂,导致一条带子背书包而加重肩部承受压力的问题。本使用新型在使用时,上书包带和下书包带通过两种连接方式实现:第一种连接方式,按照传统连接方式,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与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连接,进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细带III12和细带IV13因书包压力而致使细带III12或细带IV13突然断裂,可通过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与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9连接,书包背带长度可用过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进行调整,将其调整至适当长度,继续进行背用,使用方便,避免书包带突然断裂带来不便。第二种连接方式,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与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连接,进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因书包压力而致使插口盒I 8或插口盒II 9损坏与书包断开,可通过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与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连接,书包背带长度可用过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进行调整,将其调整至适当长度,继续进行背用,使用方法与第一种连接方式一致。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书包背带,包括包体(I)、宽带1(2)、宽带II (3)、细带I (4)、细带11(5)、日字扣1(6)、日字扣II (7)、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插口 I (10)、插口 II (11)、细带111(12)、细带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所述书包背带设置于包体(I)上,书包背带主要由下书包带和上书包带组成,下书包带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上书包带设置于包体(I)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书包带由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细带III (12)、细带 IV(13)、插口盒 III (14)、插口盒 IV(15)组成,插口盒 1(8)和插口盒 11(9)分别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下部对应设置细带111(12)和细带IV (13),细带111(12)和细带IV (13)分别设置于包体(I)底部两侧;日字扣1(6)和日字扣11(7)设置于上书包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书包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带III(12)和细带IV(13) 一端与包体⑴连接,另一端设置插口盒111(14)和插口盒IV(15),其中插口盒111(14)设置于细带III (12) —端,插口盒IV(15)设置于细带IV(13) —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书包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书包带由宽带I(2)、宽带II (3)、细带I (4)、细带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 I (10)、插口 II(Il)组成,其中宽带I (2)和宽带II (3) 一端设置与包体(I)上部,另一端与细带I (4)、细带II (5)连接,插口 1(10)和插口 II(Il)分别设置于细带1(4)和细带11(5) —端,日字扣1(6)和日字扣II (7)分别设置于细带I (4)和细带II (5)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包背带,具体是一种新型书包背带,所述书包背带设置于包体(1)上,书包背带主要由下书包带和上书包带组成,下书包带设置于包体(1)底部两侧,上书包带设置于包体(1)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书包带由插口盒I(8)、插口盒II(9)、细带III(12)、细带IV(13)、插口盒III(14)、插口盒IV(15)组成,插口盒I(8)和插口盒II(9)分别设置于包体(1)底部两侧,插口盒I(8)和插口盒II(9)下部对应设置细带III(12)和细带IV(13),细带III(12)和细带IV(13)分别设置于包体(1)底部两侧;日字扣I(6)和日字扣II(7)设置于上书包带上。
文档编号A45C13/30GK202932262SQ20122068427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1日
发明者董沛林 申请人:董沛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